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尋路

妮子李

<p class="ql-block">  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陳莊殲滅戰陳列館策劃了“傳承紅色基因,講述歷史故事”系列短視頻節目,其中一組是圍繞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日報游擊辦報在靈壽的三個舊址講述的。</p> <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活躍著一支紅色新聞隊伍。從1937年12月11日《抗敵報》創刊,1940年11月7日改稱《晉察冀日報》,至1948年6月14日與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人民日報》合并為華北中央局的機關報《人民日報》,《晉察冀日報》終刊,它堅強地戰斗了十年六個月,出版了2854期報紙,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創刊最早、連續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報紙。</p> <p class="ql-block">  在一次又一次日寇殘酷的掃蕩中,這支隊伍一手拿槍,一手拿筆,在太行山區堅持游擊辦報,跋山涉水、披荊斬棘,行程累計上千公里,留下了不朽的足跡。十年半中,報社有41名干部和工人犧牲在游擊辦報的路上,19位因積勞成疾病逝在繁重的工作崗位上,他們的英名永遠值得后人銘記。</p><p class="ql-block"> “尋路”以《晉察冀日報史》的記載為依據,以戰爭年代游擊辦報路線為線索,在每個點設立紀念標牌,標牌上繪路線圖、該點位置及歷史事件簡介;部分點設立與該點有關的詩詞或犧牲烈士紀念碑刻。通過“尋路”,使后來者了解紅色報人在艱苦的戰爭年代游擊辦報的革命精神,紀念報社犧牲的烈士,同時帶動沿線村莊發展民宿旅游,助力鄉村振興。</p> <p class="ql-block">  在“尋路手冊”標出的17個地點中,陳莊、北營村、日卜村都在靈壽縣。前兩個地點我們都到現場講述了辦報故事,制作了視頻網上發布,網友十分感興趣。第三個地點日卜村,由于地處深山區,部分地段無路可走,一直沒有機會錄制。但鄧拓的那首《憶日卜》“記得昨宵篝火紅,戰歌詩思倍匆匆。枕戈斜依芻茅帳,假寐醒時月正中。”一直在我腦子里晃動。</p> <p class="ql-block">  采訪北營遭遇戰的時候,楊平均書記告訴我們,鄧拓的女兒鄧小虹委托他到日卜村把《憶日卜》刻在大青石上。我告訴楊書記,哪天去,通知我,我也去,把我們“三缺一”的遺憾補齊了。</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19日晚上8點多,接到楊書記電話說去日卜,我馬上興奮起來,找車、找設備、準備食物,讓講解員準備素材。</p><p class="ql-block"> 20日凌晨5點30分,準時出發,一路進山。隨著時間的推移,天越來越亮,我們的心情也越發的激動。山路狹窄崎嶇,卻擋不住漫山紅遍的秋色,太行山的堅毅被層層疊疊的秋色暈染的多了許多溫情。踏著當年紅色新聞隊伍的足跡,在大山里穿行、尋覓,心里和深秋一樣,遼遠、開闊、豁達。</p> <p class="ql-block">  從油盆進古石村,這條路我是第三次經過。一路上我自領“導游”,給大家講著這條不平凡的路上那些不平凡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到古石是2013年,我在教育局工作,帶著長城網兩名記者采訪。主人公古石村的趙二平老師放棄了兩次走出大山的機會,留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山窩里,扎根教育四十二年,讓記者當場沉默、落淚,寫下《靈壽最美教師堅守大山深處教書42載》。我現在仍然記得,當時還沒有公路,落滿小石塊的山石路只能容皮卡車通過,一邊是大山,一邊是懸崖,上坡的時候,我們的車輪一個勁打滑,坐在車里就能聞到車輪摩擦出的膠皮味。雖是初冬時節,到達古石村,大家都是滿頭大汗。</p><p class="ql-block"> 路險!太險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到古石是2018年,我和河北日報的記者一起采訪“太行七賢”。90年代初,以退伍軍人趙安明為首,崔風亮、趙小狗、趙安江、趙五月以及吳書芳、魏海軍等人,自籌資金47萬元,修成了一條13.5公里長的盤山路,從而使得油盆、古石、板房幾個小山村能夠通行車輛。1994年,他們的事跡,被人民日報刊登在頭版頭條,還被拍成了電視劇。他們被尊稱為“太行七賢”。</p><p class="ql-block"> 我和河北日報的記者,沿著太行七賢路一路尋到山頂,重新挖掘、整理他們的故事,提煉他們的精神,河北日報鉤沉欄目以《太行深處有條“七賢路”》為題,整版給予報道。靈壽人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創業故事再一次激勵著我們不忘初心、艱苦奮斗、勇毅前行。</p> <p class="ql-block">  這次,是第三次進山,也是走的最遠的一次。從楊平均書記那了解到,刻字的三位師傅來自阜平,其中兩人負責把100多斤重的柴油發電機抬到1500多米高的日卜村。我心里著急,肩抗重物,走2個小時的山路,誰有這么大的力氣和毅力?我們一路急追,終于在半路上遇到三位師傅。刻字的師傅背著二三十斤重的工具箱,腿有點毛病,走得慢些。兩位身材健壯的師傅用一根木棍抬著一臺發電機,一路上坡,走一段停一會,換一個肩膀,十分不易。但是他們臉上一直洋溢著和秋陽一樣溫暖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這條路就是太行七賢路,當年通路后,省委、省政府領導親自來給他們披紅戴花,授予他們‘新時期艱苦創業的典型'稱號,可熱鬧了”。楊書記一邊走一邊和我們聊天。</p><p class="ql-block"> “聽說還拍攝了6集電視連續劇《太行七賢》?”</p><p class="ql-block"> “對,咱縣也把這條道路命名為‘太行七賢路'。油盆村是很深的文化底蘊,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印刷局曾在這駐了三年,工人多的時候有600人呢!這里可是印票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咱這條溝,真是風景美、故事多,有很大的旅游開發價值。”</p><p class="ql-block"> “是啊!這些寶貝就等著你們這樣的人去挖掘、宣傳呢!”……</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大家被故事填充著,收獲很大。</p> <p class="ql-block">  深秋的太行山,簡直太美了。層林浸染、漫山紅透,楓樹、橡樹、白樺樹、松樹、山楊樹……把大山打扮的熱熱鬧鬧,色彩斑斕,儼然一幅水墨山水畫。</p><p class="ql-block"> 走在被秋天精心打扮過的蜿蜒的“太行七賢路”上,旁邊是潺潺流淌的小河,松鼠不時的跳出來和我們打個招呼。</p><p class="ql-block"> 大家以為腳下的彎路,萬紫千紅是最美,轉過一個彎更美,再過一個彎還是那么美。</p><p class="ql-block"> “怎么可以這么美!”大家都被眼前這熱烈的秋陶醉了!</p><p class="ql-block"> 可是1943年的秋天不是這樣。那年秋季,日軍對我抗日根據地瘋狂掃蕩。9月24日,晉察冀日報社的隊伍離開馬蘭村轉移途中夜行軍至北營村遭遇敵軍,三位同志不幸中彈犧牲,社長鄧拓的坐騎中彈死亡,鄧拓險些遇難。隨后,鄧拓帶著隊伍沿著山間小路爬上千米高山玫瑰坨,在只有三戶人家的小山村日卜駐扎出報。從10月4日到15日,在日卜出版報紙12期,鄧拓的《憶日卜》便描繪了當時的情景。今天,我們就是要把《憶日卜》刻在太行山的大青石上,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段歷史,記住這段歷史。</p> <p class="ql-block">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艱難跋涉,終于看到一個“尋路”指示牌,地勢一下子開闊起來,小河水唱的更加歡快,旁邊有房屋和梯田的痕跡,我以為這里就是日卜的舊址,可是楊書記說,還得再往上走一段。</p><p class="ql-block"> 又往上走了一段沒有路的路,看到幾塊大青石,一個碾盤,三處石頭房屋舊址,看來這里該是我們要找的地方了。果然,師傅們卸下裝備,開始忙起來。他們先把打印出來的字覆蓋在大青石上,用膠水黏住,然后用電刻工具開始雕刻、打磨。趁著師傅們忙碌的時候,我們也抓緊工作,找了幾個地點錄制畫面,從不同角度展示日卜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講述晉察冀日報在這里的辦報故事。</p><p class="ql-block"> 下午三點,字終于刻好,下一步描紅。為了節約時間,大家輪流上陣,幫著師傅一起描紅。想著這些字記錄著紅色新聞人的戰斗故事,我覺得神圣又自豪,便全神貫注的完成每一筆的細節。下山的時候,天已晚,風很冷,但是我腳下卻充滿力量。</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時期,鄧拓帶著紅色新聞隊伍尋找的是新中國的光明和未來之路。九十年代,太行七賢開山修路尋找的是艱苦奮斗的創業之路。而今天我們講好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走的是一條傳承之路。</p><p class="ql-block"> “尋路”一直在路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干县| 重庆市| 波密县| 宿迁市| 石狮市| 安丘市| 宣威市| 北票市| 华安县| 乌审旗| 洱源县| 连南| 乐平市| 中江县| 旺苍县| 怀宁县| 南平市| 柳河县| 宁夏| 建德市| 建阳市| 托克逊县| 阳城县| 克东县| 综艺| 铁力市| 同德县| 易门县| 永城市| 二连浩特市| 泗水县| 海宁市| 青海省| 饶平县| 盱眙县| 斗六市| 兴国县| 新和县| 宿松县| 永善县| 东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