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聲明: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及圖片,請注明出處和並與作者聯繫!(電話.13907350537)對于不遵守此聲明或者其他違法使用本文內容及圖片者,本作者依法保留追究權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郴州市永興縣地處騎田嶺山脈北緣,風光旖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新建立便縣之稱。據永興縣志記載,明末,永興就有戲劇流行,清乾隆至同治年間,民間戲班大增,更有江右的“調班”和江左的“花燈班”活動頻繁,農戶請班唱戲、拜師學藝蔚然成風。清嘉慶年間,永興花鼓戲盛行,為滿足民間觀戲習俗,而大修戲臺,計查有50多個,且有部分保存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永興花鼓戲它源于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受中國戲曲《皮簧梆子》和衡州花鼓戲影響,在“南曲”的基礎上,由“對子戲”、“三小戲”進入“地方大本戲”發展而成。行腔咬字和道白采用湘南語系“郴州官話”,獨具湘南郴州氣息。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從學校特招進永興花鼓戲劇團的,我們那批六人,如今只剩下一人還在劇團里,其他人早巳想盡各種辦法跳出了劇團。在我與永興花鼓劇團漸行漸遠的20多年后,一種少年時期的劇團情結,讓我拿起相機去追尋這群最基層、最底層的演員,他們在經歷傳統戲劇表演遭遇空前的現代視覺文化藝術的挑戰,并長期堅守在落寞的戲劇舞臺上。我與他們一起下鄉進村趕廟會,享受傳統文化的大餐,同時更是我戲愁的一個追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如今永興花鼓戲人在守望與傳承的努力下,巳走岀低谷瓶頸,發展為省級非物資文化遺產。以更貼近現實生活、濃郁鄉土氣息為藍本,深入學校、農村、社區演出,毎到一處,人頭攢動,永興花鼓戲又聲名鵲起,更加植入在便江兩岸的“戲窩子”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群長期堅守傳統文化陣地和傳承永興花鼓戲的藝人們值得敬佩!并為他們影像留存點贊??</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p class="ql-block"><br></p><h5><br></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於一些祠堂戲臺建在山坡上,公路不能達到,演職人員靠肩扛手拿的將服裝道具搬上山上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裝臺與現代劇院一樣,燈光效果都不能少!</p> <p class="ql-block">畫妝.戲服精益求精!</p> <p class="ql-block">作者(左)與傳??人在交流。</p> <p class="ql-block">圖右為永興縣花鼓戲傳承人 — 曹作嘉 先生</p> <p class="ql-block">老藝人重回劇團參觀。</p> <p class="ql-block">永興花鼓戲劇團全體老演員慶祝團慶50週年時身穿戲服紀念合影。</p> (網名·徠卡情結),遼寧沈陽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始熱愛風光藝術攝影。喜歡攝影多年后迷上紀實攝影。特別關注郴州本土紀實題材攝影,著有郴州故事系列《逝去的小火車》《九十里大道之騾馬古道》·《臨武油灣攤戲》·《桂陽廟下戲班子》·《宜章夜故事》·《汝城香火龍》等10多部本土專題攝影作品。并且長期關注【五嶺】攝影專題。其作品也多次入展國際.國內影展。郴州自由攝影人<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树县|
南昌市|
贵阳市|
罗定市|
侯马市|
定襄县|
沭阳县|
墨脱县|
宁波市|
富宁县|
绥滨县|
克什克腾旗|
岱山县|
平武县|
新乡县|
三原县|
奈曼旗|
宁强县|
仪陇县|
泾阳县|
东丰县|
宿州市|
吉安市|
洪泽县|
扶风县|
聂拉木县|
平湖市|
高阳县|
九江市|
堆龙德庆县|
什邡市|
皋兰县|
鸡泽县|
阳原县|
元谋县|
民乐县|
盐池县|
芒康县|
沂南县|
弥渡县|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