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說起烏橋島,上了年紀的汕頭人都會知道,她位于老城區的西北部,四面環水,為梅溪河兩條支流圍合而成。追溯淵源,最初是一片海灘地,清光緒年間兩廣水師提督方耀在此修堤浚河,圍海造田。隨著歷史的變遷,滄海桑田,烏橋島便逐漸成為依托小公園這老汕頭商業中心的繁華地帶,東與中山公園相向,南與市區隔河相望;西與牛田洋對岸相看,北與光華埠、廈嶺港相鄰,是一個具有舊城風貌的島嶼。 解放前夕,烏橋島的居民大多數都是住在簡陋的板棚屋(用竹蓬、木板搭建而成),不小心就十分容易著火,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幾次重大的火災,被載入汕頭的百年大事記。因此,烏橋島素有貧民窟之稱。但這里卻曾經是潮汕百載商埠交易鬧市的中心,是城市歷史文脈和商業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廻瀾、同濟、解橋、光華四座橋,是島上通向市區東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有如烏龜的四只腳,也成了烏橋島的獨有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祖輩是郊區人,從未在烏橋島住過,父親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隨臘味廠搬遷到烏橋島,才在這里工作了三四年時間,而我這一代卻有在烏橋島工作、生活十幾年的經歷,愛人回城后也在烏橋二馬路糧店工作至搬家時,才轉到東區的糧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10月初,我自海南農場回城頂職,從一名下鄉知青轉變為城市國有企業的辦事員,來到位于烏橋島同濟三直路111號的臘味廠報到,踏上新的起點。每天上下班或到市內聯系業務都必須過橋,對于島上的一街一巷,一路一廠都了如指掌。盡管島上的面積僅有0.78平方公里,卻星羅棋布分布著各種類型的倉庫,如鹽倉、糧倉、土產陶瓷倉、糖果雜品倉;以及不同系統的工廠企業,如罐頭廠、面粉廠、立德粉廠、醬油廠、電池廠、五金建材廠、毛巾廠、食品廠……鼎盛時期據說將近60家。單單我們外貿出口就有食品、果菜、陶瓷、土產等四個公司近10家工廠,后來均因基礎設施落后,場地窄小等原因相繼搬離。我所在的工廠也在1978年間搬至郊區下岐新廠房,而老廠區被公司開發改建成宿舍,并于1981年底完工。我也在那時分配到一套50多平方的兩居室,通風透氣,明亮清新,設備齊全、感覺良好。在那個年代分配到全新宿舍,還是屬于少有的,我很滿足。但周圍的環境和空氣污染卻不盡人意,一年到頭周邊的工廠煙囪不停地排放出大量的黑色灰塵,灑落在屋里陽臺,整天都得關門閉窗。這一帶水壓又低,用水不方便,每天都要到樓下挑水上樓,用電也常遭遇錯峰拉閘,只好點著煤油燈和蠟燭照明。直到1987年上半年,公司在東區金砂中路蓋了新的辦公大樓和宿舍,我也隨職務的提升搬遷到新的宿舍,徹底擺脫了空氣污染嚴重,逢水必浸、遇臺風定有倒屋的烏橋島窘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離開烏橋島將近30年,偶爾也回過舊地拜訪老同事,與他們拉家常。坑坑洼洼的石板路,窄而曲折的小巷依然歷歷在目,低矮平房泛黃的外墻上寫著大紅油漆的“危房勿近”和“拆”字,有的甚至還貼上封條釘上木板,嚴禁出入。從老同事的交談中得知,目前烏橋島尚居住著六千多戶,約有兩萬多人,大多數都是老年人,他們都在這里守望著政府的改造方案得以實施,期盼生活境況得以改善。創文強管的東風吹進了烏橋島,已將烏橋島列入省棚戶區改造項目,計劃用3年的時間完成烏橋島整體搬遷和異地安置區的建設,并規劃把烏橋島建成一顆美麗生態的“明珠”,將烏橋島打造成為新的生態島。不久的將來,一個嶄新集旅游、休閑、現代化建設的烏橋島呈現在小公園的“三環三線”之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7年7月1日寫于汕頭浪琴灣</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該文獲得征文三等獎,并刊登在《汕頭日報》及《汕頭作家》《潮人》雜志</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江|
通道|
廉江市|
宁都县|
隆德县|
宁国市|
丰台区|
汨罗市|
大化|
张家川|
柘荣县|
丹巴县|
房产|
临沭县|
康马县|
易门县|
长顺县|
腾冲县|
洛隆县|
韶关市|
建湖县|
峨边|
沾益县|
瑞昌市|
吴江市|
葵青区|
卫辉市|
阿荣旗|
建水县|
泉州市|
石泉县|
临海市|
凤山市|
洪江市|
玛沁县|
平和县|
龙门县|
泽库县|
航空|
舒兰市|
江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