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這次入川已經是第三次了,第一個景點就是去了米倉道上最重要的城市巴中,和上次入川不同,如果上次主要的是蜀地,那這次主要是去巴地。</p><p class="ql-block">俗話說入川四條路,走蜀道雖險,但走在金牛道上,重要門戶是廣元,那里的佛教傳播比較早,在北魏時期,就已接受了北魏皇室在敦煌、麥積山開鑿石窟的傳統和崇佛的風氣。到了唐,入川的重要門戶為巴中,中唐"安史之亂"時,玄宗李隆基避難蜀中;后又唐未"黃巢起義"時,僖宗李儇入川避難,帶動了大量中原的高官、富商、文士、藝人、高僧、能工巧匠隨之遷居于蜀,其中大部分人是從米倉道入川的。這時帶來的是盛唐時的繁榮,巴中首要成為佛教陣地,南龕石窟、云岡、龍門石窟的出現是唐皇風氣始然。</p><p class="ql-block">所以,南龕石窟是研究佛教東傳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南龕石窟,即四川巴中市南龕摩崖造像,簡稱南龕石窟,或稱南龕坡,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龕坡山腹。不知是因山為南龕山而命名此窟,還是因此窟而得山名。有條河從巴中城里流過,南龕山就在城的南面,在城里就可以遠遠看見南龕山。</p><p class="ql-block">南龕山不高,進山就可以見到這塊石頭,上刻斗大的“南龕山”字樣,左側還有當地名人所作長賦,倒是了解南龕石窟的要訣。</p> <p class="ql-block">從巴中城里望南龕寺。</p> <p class="ql-block">這個賦沒有細讀,所刻文字太小,是現代文人所作,刻于2015年,大巴沒停,但給我印象很深,賦文沒有去讀,只是那賦文石刻的位置極好,山中被砍斷的樹根從四周蔓出來,就像柬埔寨吳哥的神廟被古藤纏繞一樣,裝飾著這石刻賦文。</p> <p class="ql-block">這是南龕石窟景點的入口,沒有像莫高窟榆林窟那樣,窟前有華表,廣場或牌樓,顯得特別的樸素,就像一所普通的寺廟大門。</p><p class="ql-block">大門的左右都有石刻牌,左邊是國務院文物保護的牌,1988年頒發,右側是石窟的簡單介紹。</p><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大門的上方有豎匾一塊,類似過去皇帝敇立的那種,上面有“南龕石窟”四字,從形式上推測像是清代皇帝所賜,很想看清何位皇帝所賜立,只是眼力實在不濟,只好罷了。</p> <p class="ql-block">巴中境內石窟造像豐富,現存59處,500余窟(龕)。主要有位于巴中市區周圍的南龕、北龕、西龕、東龕,水寧鎮的水寧寺、千佛崖,興文鎮的沙溪,三江鄉的龍門村、佛爺灣,恩陽鎮的千佛崖、佛爾巖,化城鎮的石門寺,麻石鄉的佛爾巖,三匯鄉的奧基寺,來龍鄉的佛爺灣,玉井鄉的佛爾巖等多處。</p><p class="ql-block">這種石窟的大量存在是與巴中的特殊地理位置相關,位于四川東北部米倉山南麓的巴中是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米倉道”上重要的節點城鎮。在唐宋時期非常繁榮。南來北往的人在此開窟造像、裝彩題詞,留下了精美的石刻藝術珍品。這些石窟不僅是華夏文明的實物見證,也是研究我國歷史、文化藝術、宗教等的重要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巴中曾榮獲石窟之鄉美名,有南、西、北龕群,但以南龕最勝。南龕石窟,始創于隋,盛于唐,不斷增鐫,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石窟群,迄今有1300余年歷史,是隋唐兩代我國石窟藝術巔峰時期具有代表性佛教藝術。南龕石窟造像依山開鑿,南北長252米,東西寬45米,現存造像176龕,2700余軀。</p> <p class="ql-block">南龕石窟巖石壁立,高十余丈,長數百尺,方正如削,列層分龕,鑲佛累累,南龕造像,始創于隋,盛于唐,不斷增鐫,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石窟群。這里有經幢一座,造像碑十七則,嚴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題記三十五條,詩文等五十一首,造像精巧玲瓏,姿態各異,氣質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p> <p class="ql-block">南龕造像是以佛教為主的宗教藝術,造像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釋迦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彌陀佛"、"雙首佛"、"觀音菩薩"、"如意輪觀音"、"毗沙門天王"、"八部護法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后的作品,部分宋代及近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進入景區,左側有一口烏木井,井四周有石圍成八卦狀,是唐代所遺,唐代巴州刺史嚴武率眾僧所掘,井底用烏木架構使用規則條石砌成,八邊形直至井口。井深18.6米,井水質優,冬暖夏涼,常年不枯,被稱為南龕神泉。</p> <p class="ql-block">守在石窟外的石獅也是有點年頭了,但不是南龕石窟的原配,是屬于文昌古國的文物,那獅子的造型也有點古樣,神威,發現后移到此處,真正的老石雕,守在此處不改初心,也使得這里保護完美,留給今天和明天的人們一些老祖宗的東西。</p> <p class="ql-block">順著石級向上,也就幾十級石級,那種感覺挺神圣的,雖不如走人民大會堂的感覺,但卻有朝圣的心理,敬仰那些前輩們的虔誠和不折不撓的意志,沒有他們就不可能留下像千孜爾,敦煌,榆林,麥積山,龍門,大同,南龕等無數石窟,泥塑古文化遺址。</p><p class="ql-block">石級上有平臺,透過樹林隙處已看見大批石龕。</p> <p class="ql-block">這是南龕石窟見到的第一塊有佛像和文字的巨石,上有廣福寺的字樣,我查了一下才知道,南龕石窟始稱“南龕寺”,唐肅宗乾元三年賜名“光福寺”,故南龕有“光福寺”之稱。</p> <p class="ql-block">這塊巨石被稱為"云屏石",云屏石西面石壁上,刻有觀音造像、“云屏”字樣、“光福寺”字樣、嚴武奏表等摩崖題刻。其中,巴州刺史嚴武的《奏請賜巴州南龕寺題名表》尤為重要。全文共有260余字,記述了嚴武修葺寺廟、奏請皇帝為寺廟賜名的原因和經過。</p><p class="ql-block">縱覽嚴武的奏折全文,概括其大意是:巴中南龕山有五百余窟摩崖造像,龕像雖精美大氣,但年久失修,已荒草叢生。他便將南龕石窟徹底清理,并出資恢復廟宇樓閣30余間,移大鐘一口至此,又新造龍宮,于是"伏望敕旨"為原南龕寺賜名。又說:其寺宜以光福為名,意為"懸日月之光長照南龕山"。肅宗李亨便賜"光福寺"名。</p><p class="ql-block">就嚴武的奏表看,南龕石窟的規模要比現在大很多。當時有500余龕,而今天僅有176龕,差距太大了,故有500余龕之說應指巴中周圍的所有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屏石,位于南龕造像正前右側,像一道高聳云端的屏障擋在前面,保護著南龕造像。</p> <p class="ql-block">云屏石上有觀音塑像兩尊,一座為唐代的,另一座為宋代,相比之下唐代的人物秀美,端莊。</p> <p class="ql-block">云屏石前有水池一汪,似雨水池。</p> <p class="ql-block">繞過云屏石可見亭子一間,中間有一方形的洞,此為“老君洞”。</p><p class="ql-block">這里原本供奉有道教始祖老君的塑像,所以得名“老君洞”。如今,老君的塑像已經蕩然無存,墻壁上只剩下文人墨客所題的詩詞。其中,乾元三年(760)杜甫在巴州拜訪嚴武時,所作的《判府太中嚴公九日南山詩》最為著名。</p> <p class="ql-block">南龕造像的特點是身軀健美,面容豐滿,衣飾富麗,如107龕的盧舍那佛像,身高4.45米,鐵紅加躍坐,南龕石窟頭戴華玉的花冠,身著袒右肩袈裟,面容飽滿,唇潤臥豐,身軀健美,表情莊嚴肅穆,充分表現出令人皈依的藝術魅力;第116號龕在高2.7米、寬4.2米的龕窟內雕刻了93尊佛像,龕中的天王像,腳穿草鞋,別具一格,很富有當時川北墳特色;第53號龕和76號龕的一佛二弟和八部護法神龕,布局嚴謹,雕刻精巧微妙。</p> <p class="ql-block">南龕造像在人物特點上是相當分明的。菩薩像,體態優美;力士像,威風雄健有力;飛天像,形象優美,生動活潑,雕刻精巧,質威較強。這些造像多采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紋和纓絡用流暢和明快的陰刻線條,刀法純熟,洗練。不但表述了不同內容的佛傳式"經變"故事,而且還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美學標準,社會生活面貌。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充分體現了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為我們研究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資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護法神像眾多,形態各異。</p> <p class="ql-block">此為飛天像。</p> <p class="ql-block">福壽石刻,南龕“摸福”“摸壽”由來已久,且古有規則需在 “福”“壽”二字前九步遠處站立,緊閉雙眼,向前摸“福”“壽”二字。相傳摸“福”則福多、摸“壽”則壽高,同時摸著“福壽”者定能福壽雙全。南龕山東面崖壁。</p> <p class="ql-block">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后的作品,宋代及近代作品也有。大佛洞區,南龕摩崖造像最為集中的區域,山崖上密密麻麻造像龕有編號者176個。多采用高浮雕刻法,衣紋和纓絡用流暢明快陰刻線條,刀法純熟,洗練。表述不同內容佛傳式“經變”故事,形象地反映不同時代美學標準,為研究歷代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十分有價值資料。</p> <p class="ql-block">其中116號石窟是全國唯一的持國天王(草鞋天王)形象;83號龕雙頭瑞佛石刻摩崖是全國獨一無二的藝術雕像。</p> <p class="ql-block">116窟</p> <p class="ql-block">83窟,一身雙頭主佛像,流行于新疆與河西,表示祥瑞,在國內的造像中是獨一無二的。</p> <p class="ql-block">這是石窟的編號排列圖。</p> <p class="ql-block">讓人驚異的是,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南龕石刻,造像顏色依舊生動明艷。大部分的白色、紅色和金色,是唐代開鑿時保留至今,比較鮮艷的藍色、綠色是清代嘉慶年間一次補彩上色,此后再未補色。</p> <p class="ql-block">盧舍那佛像,身高4.45米,鐵紅加躍坐,頭戴華玉花冠,身著袒右肩袈裟,面容飽滿,唇潤臥豐,身軀健美,表情莊嚴肅穆,充分表現出令人皈依的藝術魅力。 </p> <p class="ql-block">南龕石窟的右側有供養人石像,也有說為三神同框窟。</p> <p class="ql-block">在南龕石窟的左側有瘞窟區,過去是埋葬僧人的地方,也有幾窟石雕,游客一般都不去,有焚燒爐。</p> <p class="ql-block">南龕石窟左側有藥王殿,但不見煙火,殿內有些老的石雕件,像個倉庫。</p> <p class="ql-block">這是四根老舊的柱子,從說明上看,是從其它地方移過來的,水庫維修抽干水,露出原文昌宮舊建筑,將那舊柱移到這里保護。</p> <p class="ql-block">石柱上的文字依稀可辯。</p> <p class="ql-block">玻璃內是南龕石窟歷代的碑石。</p> <p class="ql-block">石窟藝術有點深奧,審美還是有障礙的。特別是建窟的年代,風格的演變,人物塑像的歷史傳承關系,與佛傳故事的關系等等,這讓專家們去研究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阁县|
安达市|
海原县|
平罗县|
长乐市|
博乐市|
仙游县|
金坛市|
夏邑县|
油尖旺区|
泸州市|
清水河县|
寿光市|
名山县|
大方县|
毕节市|
博兴县|
祁门县|
深州市|
永济市|
图木舒克市|
离岛区|
中牟县|
高淳县|
托克托县|
富源县|
柳州市|
克什克腾旗|
新津县|
万安县|
伊金霍洛旗|
堆龙德庆县|
扎囊县|
衡阳县|
龙南县|
石景山区|
疏勒县|
望城县|
宝山区|
清水县|
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