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我從小深愛著小提琴,曾經夢想成為馬思聰那樣的小提琴音樂家,再譜一首《思鄉曲》,讓千千萬萬在海角天涯無法回到故鄉的游子,能在小提琴的悠揚的樂曲中見到自己親人。</h1><h1><br></h1><h1>但是我的理想和愿望沒有實現,90年代各個層次的樂隊機構改制,大型劇場也成為休閑娛樂的場所,我和很多包括我的同學們都在嚴峻的形勢下,放棄了走向小提琴的音樂之路,開始根據市場規則“下海”。</h1> <h1>過去的琴弦在琴弓的“帶領下”演奏出五線譜上的悲歡離合,今天我卻在一條條劃線的構思中重溫曾經的每一首樂曲,不用音響共鳴,不用耳麥調節,心中對生命的所求和抗爭好像比那根鋼絲弦更具有悲壯與滄桑。</h1> <h1>但是小提琴仍然在腦海里無法揮去她的優雅精致和充滿生命力樂感,給人帶來思想的寧靜和精神的昂奮......在我雕刻的生涯中,只能為自己雕刻一枚小提琴,幾乎成了對往夕歲月被停止的理想祭奠。</h1>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幾年走在滇西大地上,尋找目睹中國遠征軍遺跡,讓人產生無數遐思:是歷史在生命中記載?還是生命在歷史閃爍?當戰火的硝煙已經散去,我們的藝術一定會站在前沿的位置,為歷史為生命更生動的留下人類最具有價值的記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無人機滿載我們對遠征軍先烈的追思飛向遙遠的藍天白云之中!</b></p> <p class="ql-block">那年,一家創意機構舉辦了一次關于“交叉藝術的展示”,就是不同藝術的類型進行共識的藝術展,期中一部分展位是《實用樂器與雕刻藝術》,因為這種交叉藝術的展示再引發的交流文化,會對人思維擴展化有形象的引領,特別是對在校大學生。</p><p class="ql-block">我的“翡翠小提琴”被選入參展,我一直認為一把“小提琴”只會與藝術有關,或者與情感有關,雖然在滇西每天幾乎都與遠征軍歷史有關的痕跡交織,但是我還沒有設想一把“小提琴”又與戰爭僅僅相連。</p><p class="ql-block">這次藝術展,沒有評獎,但是有交流會,參加的學生是傳媒學院的即將畢業學生,我想藝術交流會上肯定就是如何在藝術歷史文學層面上構建各自思想的表達,不一定達成共識,更多的是不同意見情懷的交流而已。</p><p class="ql-block">當輪到我的“雕刻小提琴”和真實小提琴的交叉討論的時候,一個傳媒女生站起來問到:“我更想知道雕刻者當初構思設計《翡翠小提琴》時候,是否有舍身處境的歷史原因和情感因素?并且需要回答藝術雕刻和藝術音樂加之歷史的三級對比融合性分析,”</p><p class="ql-block">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種交流研討會,面對這樣復雜而又幾乎鋒芒畢露一樣的提問,真的不知道從哪一個焦點回答。</p> <p class="ql-block">當我坦誠的表示自己來自滇西……還沒有對三級構架思考有深刻準備,希望第二天的研討會上回答的時候,那個傳媒女生表現非常的激動:“雕刻家真的來自滇西?!那么組委會,我申請明天的主題現場交流研討。”</p> <p class="ql-block">在一個滿屋都是抗戰書籍的主題酒吧里,傳媒女生的“小范圍”研討,還有她的兩個學生,真是令人意外,一個大學還沒畢業的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學生”,在這一刻,我對她真的產生了敬佩,肯定是為了不起的學生。</p><p class="ql-block">傳媒女生自我介紹說叫祺喻,若不是加了她的微信,我還懷疑是不是是“奇遇”。</p><p class="ql-block">原來傳媒學生實習采訪主題是“我們一起抗戰”,當時有一位大學女教授愿意主動接受他們采訪口述抗戰歷史。</p><p class="ql-block">按著年齡,我們應該叫她教授奶奶,1937年77盧溝橋事變之后,京津學生組成戰地新聞采訪團,她也報名了,但是因為是女生沒有錄取,因為戰地記者太危險了,隨時和士兵一樣都有犧牲的可能。</p><p class="ql-block">當時她有個男朋友叫孟迪是燕京大學的大三中文學生,酷愛小提琴,是學校樂隊小提琴首席,孟迪的理想有一天見到世界小提琴大師美妞因,并向他請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走在滇西的土地上,我們腳下這片土地每一寸都有烈士的鮮血化為曾經成長的生命,年年歲歲生生不息。我們要做到的就是腳踏實地,每一天無愧于英雄賦予的土地萬古長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1938年春,孟迪所在的學生采訪團去臺兒莊,他被派在122師采訪,在出發前他去自己的女朋友,就是那個教授奶奶告別。</p><p class="ql-block">“戰場沒有人聽小提琴樂曲,我的小提琴就放在你那里,打完仗再拉琴也不晚,戰爭不會持續太久,我做好以后見美妞因的準備。”</p><p class="ql-block">她緊緊擁抱著孟迪,因為她知道記者不是士兵,有一定的安全范圍,但是天上的炸彈又能有多大的范圍?她知道這一告別也許就是生離死別。</p><p class="ql-block">她拿出早就準備好的一枚白色微雕小提琴造型,把其中一枚放在孟迪的手心。</p><p class="ql-block">“戰場上不能拉小提琴,但是這枚小提琴帶著,就像你的小提琴一樣,你的真小提琴在我這里,我的玉雕小提琴在你那里,等戰爭結束了,我還你的小提琴給你,你還我的玉雕小提琴和你自己。”</p> <p class="ql-block">在藤縣保衛戰中,孟迪所在的戰地臨時采訪團帳篷幾次被炸彈的氣流掀翻,負責保護學生采訪的官兵因為因為補充兵源上了主戰區,臨時派來的民夫隨時把掀翻的帳篷再支起來。</p><p class="ql-block">在得到學生采訪團為了安全起見臨時撤離的消息,這是天上的飛機不停地盤旋,隨時都會落下炸彈,民夫和學生一起把帳篷里的相機采訪稿件打字機電報機等一切新聞采訪編輯用品往外邊的馬車上搬。</p><p class="ql-block">這時有民夫喊:“不要再進進去,飛機來了。”這是孟迪還在帳篷里。</p><p class="ql-block">炸彈在震耳欲聾的瞬間把學生采訪團帳篷淹沒了無影無蹤……</p><p class="ql-block">祺喻的故事到這里戛然而止,因為閱讀一點抗戰歷史都知道藤縣保衛戰122師師長壯烈殉國,主戰場一片焦土。我們都保持在沉默中,事先預定好的三級構架交流仿佛煙消云散,在這個沉重的抗戰故事里,一切所謂理論詞語都已經無足輕重。</p><p class="ql-block">我更多的亟待想知道的就是孟迪的女友那位教授奶奶現在怎么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那個送給孟迪微雕小提琴的女孩在八十多年的歲月里等待他帶著“小提琴”歸來,她不愿意相信自己心中的梅紐因在那場戰役中和齊魯大地同在。</b></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一家臨終關懷醫院里見到了等待孟迪回來的當年的女孩,她用自己合身的旗袍和金絲眼鏡表達了歲月流逝中的優雅,因為她相信孟迪回來,愿意站在愛的前沿接受時光的印證。</p><p class="ql-block">她目不轉睛地看著我手里的微雕小提琴,然后仰起頭,一雙充滿希望的雙眼完全是帶著卓信的淚光中對我說:</p><p class="ql-block">“孩子,你認識孟迪嗎?你的眼鏡和孟迪一模一樣,是他委托你送回來的?”</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如何回答這位奶奶,我回答認識孟迪,是不是需要回答在什么地方認識的;我回答是孟迪委托我送回來的,那孟迪為什么不自己回來;我如果回答不是孟迪委托我送來的,那就要回答為什么雕刻這枚小提琴……</p> <p class="ql-block">在和祺喻告別的時候,我還是認真地問:“是否需要回答雕刻音樂歷史的三級構架論題。”</p><p class="ql-block">她沉默了一會說:“不需要了,你和孟迪的故事已經詮釋了這個主題,你已經站在了歷史的土地上奏響了雕刻的音樂主題,用你的執著與愛綻放藝術的光輝,我們的討論交流結束了。藝術源于歲月的沉積;歷史需要不停的追索;雕刻與音樂就是終極結果。”</p><p class="ql-block">在消失的歲月里,我總是嘆息自己因為困頓的無奈放棄小提琴,但是我在孟迪的故事里又讀懂了生命在戰爭中書寫的悲壯,從此我不會再為曾經的放棄而思索,更不為無數丟失而繾綣,因為每一次選擇就是今天的天賦人愿——我相信孟迪的兩把小提琴永遠給我們在靈魂里演奏著摯愛與家國情懷樂章,完全平息安慰了我們人生一切無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滇西的每一座山,每一棵樹,每一處讓你止步的地方,都有無數抗戰故事,我們一起聽清風慢說;看白云精講;觀綠樹傾訴……讓昨天成為故事!</b></p> <p class="ql-block">僅以此文獻給無數辛苦走在滇西大地上的關注遠征軍歷史的志愿者</p><p class="ql-block">本文根據滇西追尋遠征軍歷史遺跡的志愿者陳和民口述完成</p><p class="ql-block">執筆:</p><p class="ql-block">傑爾文森</p><p class="ql-block">2022/11/11</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英县|
桃源县|
赞皇县|
横山县|
嘉黎县|
通州市|
深水埗区|
会东县|
天气|
浦东新区|
兴山县|
阿坝县|
米林县|
额敏县|
玉屏|
延边|
乌什县|
新平|
五家渠市|
边坝县|
望谟县|
兴义市|
峡江县|
凤阳县|
吉林市|
枞阳县|
天镇县|
彰化县|
申扎县|
从化市|
策勒县|
远安县|
定南县|
翼城县|
岗巴县|
黄冈市|
江阴市|
石棉县|
天长市|
渭源县|
荆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