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秋訪蘇格蘭之一 - 談古論今阿伯丁

Hux

<p class="ql-block">傍晚時分。蒼茫暮色伴隨著我們從倫敦飛往蘇格蘭第三大城市阿伯丁 (Aberdeen)。阿伯丁位于蘇格蘭東北部的北海之濱,是阿伯丁郡的首府和英國北方重鎮。</p> <p class="ql-block"><b>東北鎖鑰</b></p><p class="ql-block">阿伯丁原為北方古老的漁業,造船,造紙和貿易中心。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受中東石油危機影響,促使英國下決心在風高浪急的北海開發油氣田。此后阿伯丁迅速發展成為 “歐洲能源之都”,并擁有歐洲最大的直升機機場。</p><p class="ql-block">飛機降落時,已是華燈初上。出機場后,經路邊巡警指點,得知行前預訂的旅館居然近在咫尺。欣然入住,一夜無話。</p><p class="ql-block">清晨即起,但見艷陽高照。從旅館旁的車行取出預定的租車入城。</p><p class="ql-block">漫步街頭,只聽見路邊 pub 里傳出時低時高的陣陣歡笑聲。這幾天恰好是歐洲足球冠軍聯賽的小組比賽。隨便走進一家,但見滿屋都是興奮不已的蘇格蘭小伙子們在飲酒觀球,氣氛熱烈非常。</p><p class="ql-block">秋高氣爽。北海岸邊的驕陽曬得人有些慵懶。這里盛產花崗巖,是久負盛名的 Granite City。晴空下抬眼望去,城市建筑中富含云母的淺灰色石墻折射日暉,閃爍著細微的銀色光芒。</p><p class="ql-block">此地所產的優質石料被廣泛用于建造當地民宅和公共建筑。同時它還被運去英格蘭,建造了那名揚天下的倫敦議會大廈,泰晤士河上的滑鐵盧橋和海德公園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1. 阿伯丁街頭銀色的大廈 - City Council Building</p> <p class="ql-block">圖2. 海邊街頭小館</p> <p class="ql-block">阿伯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自中世紀以來,這里就是英倫諸島北方的文化中心。英國最古老的六所大學,除牛津劍橋在英格蘭外,其他四所都在蘇格蘭;其中的阿伯丁大學,就在阿伯丁城內。該校在其校友和教授中孕育出了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p><p class="ql-block">歷史上的阿伯丁與<b>蘇格蘭獨立</b>、<b>英國內戰</b>、<b>光榮革命</b>,以及<b>君主立憲制</b>的確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前自己對此僅僅是略知一二,如斷線珍珠,未能成串。這次趁此良機,將其逐一穿聯起來,讓歷史的蹤跡變得更加清晰可尋。融吃喝玩樂于學習與記憶之中。何樂而不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勇敢的心</b></p><p class="ql-block">蘇格蘭王國初創于九世紀 (843年)。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國王由于子嗣斷續,王位一時空缺。諸侯蜂起相爭,內亂頻生。群雄在相持不下之際,轉而請求南方鄰國英格蘭調解。</p><p class="ql-block">“Scotland is my land!” 此舉正中英王<b>愛德華一世</b> (Edward I of England)下懷。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早已垂涎于蘇格蘭土地和財富的愛德華一世趁機率兵入侵,并強迫蘇格蘭貴族們效忠臣服于他。此舉引起蘇格蘭各大氏族的強烈反對,<b>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b> (1296-1328) 因此而爆發。</p><p class="ql-block">戰端初起。訓練有素的英軍倚仗兵力和裝備優勢,一路燒殺,攻城掠地。勢單力薄的蘇格蘭民軍接連敗退。</p><p class="ql-block">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青年騎士<b>威廉·華萊士 </b>(William Wallace, 1270-1305) 拔劍挺身而起,欲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他游說并聯合蘇格蘭各氏族兵力,在南部斯特靈橋 (Stirling Bridge) 與英軍對峙,并利用地形優勢,以弱勝強,大敗驕橫的英軍。</p><p class="ql-block">但英軍畢竟強悍。在愛德華一世的統帥下已經具有步兵、輕重裝騎兵、長弓手、和水兵等多兵種/軍種協同作戰的能力。同時英王還兼以頭銜、封地和金錢為誘餌,用扣留的人質相威脅,分化瓦解收買蘇格蘭各路貴族。華萊士獨木難支, 陷入逆境。獨立戰爭一時落入低潮。</p><p class="ql-block">1305年,華萊士被一位蘇格蘭貴族出賣,被俘后被押往倫敦。酷愛自由的華萊士拒絕認罪懺悔,被處以極刑后肢解斬首。他的頭顱被刺在長矛鋒尖,示眾于倫敦橋上,殘肢則被送往四方,恐嚇蘇格蘭民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3. 威廉· 華萊士 (Sir. William Wallace) (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但大出英王預料。華萊士的慘死不僅未能震懾蘇格蘭人,反而激勵起他們更加強烈的反抗。戰爭初期曾左右搖擺,還被迫對英王俯首稱臣的蘇格蘭王位爭奪者之一,<b>羅伯特·布魯斯</b>伯爵 (Robert the Bruce, 1274-1329) 再次揭竿而起,重新點燃爭取獨立的火炬。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率軍攻克了</span>英軍重兵把守的阿伯丁城堡和多處其它要塞,并將其付之一炬。</p><p class="ql-block">艱苦卓絕的蘇格蘭獨立戰爭持續了三十二年!其間布魯斯伯爵也曾經歷過像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抗聯領袖楊靖宇將軍那樣,獨身一人在冰天雪地里被叛徒追殺的極端困境。</p><p class="ql-block">置死地而后生。蘇格蘭軍在布魯斯率領下從絕地奮起,愈戰愈勇。焦頭爛額的英軍接連失利。</p><p class="ql-block">苦盡甘來。1328年,英王被迫簽約承認蘇格蘭為主權獨立國家。Robert the Bruce 最終獲得了蘇格蘭王位,被部眾們贊譽為 “勇敢的心“。</p><p class="ql-block">還值得一提的是,布魯斯伯爵雖然統領蘇格蘭大軍轉戰南北,贏得王國獨立,卻始終沒有替自己留下一處私人城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4. 勇敢的心 - Robert the Bruce, 蘇格蘭獨立戰爭勝利后的國王羅伯特一世 (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華萊士和布魯斯二人遭遇不同,故事令人唏噓。但是在蘇格蘭人的心目中,無論失敗或成功、爭取獨立的戰斗年代或長或短、個人和家族身份或低或高、所選擇的救國道路或直或曲,他們都同樣受人敬仰,被視為蘇格蘭偉大的民族英雄,被世代傳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圣·瑪查教堂</b></p><p class="ql-block">車輪緩緩碾過石塊砌成的中世紀小街。聆聽著路旁林間的歐洲山雀唧唧啾啾地鳴唱晨曲,我們尋訪了老城區內的圣·瑪查教堂 (St. Marcha’s cathedral)。雖經歷過戰火焚燒,教堂里仍幸存著十五世紀的橡木天花板,上面鑲嵌著八百年來蘇格蘭各古老氏族的族徽。華萊士那只被英人砍下的左臂,在阿伯丁被示眾后,就埋葬在這所教堂的高墻之下。我們走到墻邊,向為了蘇格蘭的獨立自由而獻出生命的威廉·華萊士默默地致以敬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5. 圣·瑪查教堂墓地</p> <p class="ql-block">圖6. 經歷了八百年歲月的橡木天花板上還保留著著蘇格蘭各古老氏族的族徽</p> <p class="ql-block">圖7. 晨光透過教堂的花窗,照在古老的神龕上。</p> <p class="ql-block">圖8. 五角星標記處的墻下埋葬著威廉·華萊士的遺骸 (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b>高地兵團</b></p><p class="ql-block">車頭轉向新城區。從聯合大街向東,我們來到城堡之門 (Castlegate) 廣場。廣場東面矗立著用花崗巖重建的阿伯丁城堡大門,俯瞰著廣場中兩位威風凜凜的蘇格蘭高地兵士紀念碑。碑座上矗立著兩位古時和現代戰士的銅像。他們穿越時空,相互輝映,象征著捍衛家園的鋼鐵意志與世長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9. 蘇格蘭高地戰士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圖10. 古今戰友并肩穿越時空。紀念碑紅色花崗巖底座上鐫刻著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對該團的溢美之辭:“……此乃世上最優秀之步兵團“。</p> <p class="ql-block">圖11. 城堡之門廣場上的遊客</p> <p class="ql-block">蘇格蘭高地人自古以來就以勇猛善戰著稱于世。他們不僅在一戰二戰中戰績彪炳,而且早在19世紀初的拿破侖戰爭期間就已立下赫赫功勛。</p><p class="ql-block">當時英軍兵力不足,要求高地人支援。蘇格蘭的<b>亞歷山大·戈登</b>公爵立即組建了 Gordon Highlanders (戈登高地人) 步兵團,投于威靈頓公爵麾下對法作戰。該團一入列即成英軍精銳,參加了滑鐵盧戰役。此戰擊敗了復辟后的拿破侖,免除了歐洲帝王們的心頭大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12. 行進中的高地人風笛手吹奏《Scotland the Brave》&nbsp;</p> <p class="ql-block">綠葉紅花。英國國王<b>查爾斯三世</b>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經擔任過該團上校團長。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對當年的王儲而言,是一個頗為恰當的軍職。因為他的老家<b>巴爾莫勒爾城堡</b> (Balmoral Castle) 就位于蘇格蘭高地。從阿伯丁開車向西走公路A93,一個小時就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13. 年輕時的英國王子查爾斯 (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圖14. 戈登高地人步兵團兩杠三花的王子團長查爾斯 (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中國戈登 (Chinese Gordon)</b></p><p class="ql-block">看著鐫刻在花崗巖里高地人步兵團的冠名 Gorden,我的腦海中隨即浮起一個疑問:這位步兵團創立者戈登和那位曾經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惡名的英國人 “Chinese Gordon” 是否有親屬關系?</p><p class="ql-block">答案是否定的。后者名叫 Charles G. Gordon (1833-1885),并非蘇格蘭人。他在太平天國時期 (1851-1864) 去過中國,糾集了一幫雇傭兵自詡為 “常勝軍“,替清廷鎮壓太平軍。他不僅率軍攻占了常州和蘇州等要地,而且還參與過火燒圓明園。</p><p class="ql-block">因為李鴻章在攻克蘇州后違約殺死了太平軍諸降將,戈登與其翻臉,差點要斃了李中堂。同時他還婉拒了同治皇帝賞賜的金銀,但留下了黃馬褂,認為它可與英國最高榮譽的嘉德勛章媲美。戈登隨后解散 “常勝軍”,離開了中國。</p><p class="ql-block">此人由于這段經歷被西方人稱為 “Chinese” 戈登。他后來又去喀土穆擔任過蘇丹總督,被起義的蘇丹人所殺。這個故事有點偏題了。且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15. 穿著同治皇帝欽賜黃馬褂的常州提督戈登 (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圖16. 后人所繪戈登在喀土穆被蘇丹人殺死的場面 (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b>古堡鄧諾塔</b></p><p class="ql-block">離阿伯丁城南不遠的北海邊有一個幽靜的小村 Stonehaven。村外有座鄧諾塔城堡 (<b>Dunnottar Castle</b>) 遺址。此古堡似半島一般孤懸于海岸線邊,聳立于數十公尺高的懸崖絕壁之上。它三面臨海,僅有一條連接陸地的小路可攀援而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17.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p> <p class="ql-block">圖18. 陰云籠罩下的鄧諾塔古堡遺址</p> <p class="ql-block">圖19. 山路蜿蜒向天邊</p> <p class="ql-block">該堡建于中世紀初期,原用以抵御北歐海盜丹麥人的入侵。在蘇格蘭獨立戰爭和英國內戰中,這里是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威廉·華萊士和羅伯特·布魯斯都在此與英軍激戰過。據說華萊士還在此處燒死過兩千被關押在教堂里的英軍。</p><p class="ql-block">對于蘇格蘭人而言,讓鄧諾塔城堡名揚天下的并非僅僅是這些戰事,更還有它捍衛 “蘇格蘭的榮耀” (The Honours of Scotland) 之寶貴經歷。在戰爭歲月里,這里曾經藏匿過綴滿珠寶的蘇格蘭王冠,寶劍和權杖,免其落入英軍之手。</p><p class="ql-block">如今這是大不列顛諸島歷經數百年烽火戰亂后幸存下來的唯一古老王權標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20. “蘇格蘭的榮耀” (The Honours of Scotland), 蘇格蘭的王權標志。現存于愛丁堡城堡中 (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圖21. 2011年蘇格蘭議會皇家開幕式。女王參加皇冠迎請儀式 (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b>英國內戰</b></p><p class="ql-block">此事關系到十七世紀的英國內戰 (English Civil War) 。這是指 1642至1651年發生在英格蘭王國 “議會派” 與“ 保王派” 之間,聚焦于國家管理體系和宗教信仰自由的一系列政治斗爭和武裝沖突。</p><p class="ql-block">長話短說。此時的<b>英王查理一世</b> (Charles I, 1600-1649) 拒絕遵守《<b>1215年大憲章</b>,the Great Charter》中有關限制王權的條款,鼓吹 “君權神授“ (Divine right of kings),獨斷專行,反對國會,還派軍隊進攻國會。國會軍隨即反擊,擊敗了保皇軍,并俘虜了查理一世。經國會審判后以叛國罪論處,<span style="font-size:18px;">國王被斬首,</span>王冠被砸碎,天下大驚!</p><p class="ql-block">國會軍領袖<b>奧利弗·克倫威爾</b>率眾推翻王權專制后,以 “護國公” (Lord Protector) 自詡并施行統治 (1653-1658),建立了共和制的 “<b>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邦聯</b>“。大權獨攬,一時間他成了無冕之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22. 倫敦英國議會院內奧利弗· 克倫威爾 (1599-1658)的銅像</p> <p class="ql-block">此時有人密報,蘇格蘭王冠還藏匿于鄧諾塔堡中!克倫威爾聞訊后立即派兵包圍城堡,試圖奪取王冠。但守城軍民拒絕交出,并且在英軍破城之前將王冠秘密運走。在英國人的眼皮底下,它被藏在附近一個小村莊內達11年之久。蘇格蘭人很是以此為自豪。</p><p class="ql-block">國會與專制王權的爭斗沒有因為查理一世被斬首而消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光榮革命</b></p><p class="ql-block">1688年英國再次發生發生革命。此時的國王<b>詹姆士七世及二世</b> (James VII and II) 因為厲行君主專制、尊崇天主教,采取殘酷打壓<b>基督新教</b> (Protestant) 的宗教政策,遭到英國臣民的強烈反對。擁護國會的人們于是廢黜了反對國會的國王。</p><p class="ql-block">為何這位詹姆士國王被稱為 “七世和二世”?因為他身兼二職:既是蘇格蘭王國的國王詹七世,又是英格蘭和愛爾蘭王國的國王詹二世。此時的英國,愛爾蘭和蘇格蘭三王國雖然已經組成了 “共主邦聯“,但還未正式成立<b>聯合王國</b> (the United Kingdom)。</p><p class="ql-block">這次革命迫使英王退位,流亡海外。國會既沒流血,君主也未斷頭。大家都感到非常之 “光榮”!革命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這位倒霉的詹姆士七世和二世成了<b>斯圖亞特王朝</b>在英國的最后一位君主,同時也是英國歷史上最后一位信奉天主教的國王。</p><p class="ql-block">但是在蘇格蘭,廢王和他兒子還有著眾多天主教支持者 (<b>雅各布派,</b> the Jacobites; 也稱<b>詹姆士黨</b>)。他們一直試圖復辟,在1689 至1745 年的半個多世紀里多次起兵反叛,與反復辟的國會軍實行拉鋸戰。鄧諾塔城堡再次上演了若干場戰爭大戲。 </p><p class="ql-block">滄海桑田。城堡最終的衰落迎來了英國的和平。參與保王黨叛亂的最后一位伯爵自覺大勢已去,放棄了自己的頭銜和領地。鄧諾塔城堡從此失去了它存在的軍事意義,搖身一變成為了歷史的遺跡和記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23. 東臨古堡,以觀滄海</p> <p class="ql-block">至此,以君王斷頭流血開始的英國內戰,卻以光榮革命的議會勝利而告終。更重要的是,它催生了【<b>1689年權利法案</b> 】(Bill of Rights 1689),從此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牢固基石。國王被廢黜終結了在英國持續了一個世紀的政治動亂和宗教沖突,確立了一個至高無上的準則:國家立憲議會的權力高于王權。</p><p class="ql-block">高屋建瓴。新生的立憲政體對于腐朽專制的優勢,使得后來崛起的聯合王國早于大多數歐洲國家發展了資本主義,率先<span style="font-size:18px;">開始并完成了工業革命</span>。讓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在十八至十九世紀走上了 “日不落” 的大道。</p><p class="ql-block">古往今來。依靠戰爭和殺戮來獲取王位和擴張領土的時代已經過去。日出日落。昔日的大英帝國如今已是流水落花。但它擁有的這段歷史,以及它對推進人類文明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依然可以讓后人有不盡的思索和回味……</p><p class="ql-block">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夕陽西下。我站在鄧諾塔古堡旁,耳聞陣陣海濤聲傳來。迎著海風,我們靜靜地遙望遠處北海海面上那隱約可見的白色發電風車群和深色的油井平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24. 臨岸聽濤</p> <p class="ql-block">懸崖邊一位素不相識的英國旅行者不無好奇地詢問我們自何處來?欲往何處去?為何要來蘇格蘭,尤其是阿伯丁郡中的 Stonehaven 這一隅偏遠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25. 芝加哥遊人</p> <p class="ql-block">我告訴那位孤獨的倫敦遊客,我們來自芝加哥,因喜歡了解歷史,尤其是像聯合王國這樣有趣的歷史 (這里是它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而來遊訪。這些歷史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不僅僅是殘酷的圈地運動和殖民主義,還有自由大憲章、光榮革命、議會民主制度、工業革命和現代社會的黎明。</p><p class="ql-block">友好的陌生倫敦客微笑著點頭與我們道別。天色漸晚,暮色攜著絲絲細雨從東方緩緩襲來。我們漫步走回海岸高處的停車場。那里已經空無一人。</p><p class="ql-block">此時西邊的夕陽正慢慢墜落于天際處的一朵朵彩云之后,給它們鑲嵌了道道金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26. 夕陽斜照下的斷壁殘垣</p> <p class="ql-block">我們驅車離去。回望那余暉斜照的古堡斷壁殘垣,我在心中默默祝愿:望人類之間的殘暴殺戮早日終止,望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以及科技文化的發展永無止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b>1689年權利法案】主要內容</b></p><p class="ql-block">英國人民擁有不可被剝奪的民事與政治權利,包括:</p><p class="ql-block">* 國王不得干涉法律;</p><p class="ql-block">* 和平時期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維持常備軍;</p><p class="ql-block">* 非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征稅;</p><p class="ql-block">* 人民有向國王請愿的權利;</p><p class="ql-block">* 人民有配帶武器以用于自衛的權利;</p><p class="ql-block">* 人民有選舉議會議員的權利;</p><p class="ql-block">* 國王不得干涉議會的言論自由;</p><p class="ql-block">* 人民有不遭受殘酷與非常懲罰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人民有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不被課以罰金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國王必須定期召開議會;</p><p class="ql-block">* 國王的一些行為已經違反上述約定,因此被認為是非法的;</p><p class="ql-block">* 因 “光榮革命” 而逃離英國的詹姆士七世/二世被宣布退位;</p><p class="ql-block">* 羅馬天主教徒不具有繼承王位的資格;</p><p class="ql-block">* 威廉與瑪麗是國王的繼承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信息取自網絡)</p><p class="ql-block">The End</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11/8,后記于芝加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浪县| 天柱县| 澄城县| 永修县| 鱼台县| 綦江县| 黄龙县| 涿鹿县| 义乌市| 青神县| 油尖旺区| 拉萨市| 红桥区| 扬中市| 苍山县| 新和县| 阜城县| 棋牌| 乌兰县| 泽库县| 富民县| 余干县| 赣州市| 长宁区| 昌图县| 通道| 马尔康县| 中山市| 建瓯市| 临汾市| 类乌齐县| 娄底市| 海安县| 广南县| 洛宁县| 昌平区| 理塘县| 阜阳市| 彭阳县| 西平县| 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