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立冬日前天下午,抓住秋天的尾巴,跟隨王園攜程約伴一行走進長竹園鄉何家沖傳統村落。何家沖村坐落于大峽谷之中,四周環山,一條清澗至東向西穿流而過,將村落分南北兩部分。古民居群是溪南依山而建的這部分。站在溪北岸,何家沖古民居猶如一幅山水畫卷由上而下鋪展開來:背依青山,半山腰成片的毛竹掩映著一片黃墻黛瓦的土坯房,屋舍儼然,溪畔雜樹叢生,中間夾雜簇簇黃菊花。秋暖如春,陽光下的小村泛著亮光。跨過小溪,迎面立著一棵老楓楊樹。從它的簡介得知,這棵樹已在村口站了三百余年。踏上鵝卵石鋪就的小路,穿行在村巷中。整個村落只有一扇大門,大門內采取一戶一院相鄰居住,庭院均能相通又互不打擾,首尾相應,左右相連,甚為獨特。</p><p class="ql-block"> 出于好奇,我們在導游劉誠的帶領下輕推一處虛掩的院門,院內雞鴨在進食,正屋門后坐著一位老奶奶,陽光斜照在她的銀發上,一群來訪者似乎沒驚憂到她,她正彎腰專心致致地剝油茶果殼。</p><p class="ql-block"> 片石壘成的臺階上擺放著一堆紅薯與幾個大而圓的黃南瓜。一行中有幾個縣城來的孩子,他們好奇地攀爬上臺階去擺弄大南瓜,又蹦下臺階,去推院中有些年頭的石碾子,甭說孩子好奇了,就連我們成年人行走其間都會心生疑問。讓人有點意想不到的是,小院的出口竟隱藏在院東廂房內。現在回想起來,還有些蒙,有點像穿越迷宮。</p><p class="ql-block"> 一行人從一個院落到另一個院落,似乎在尋找什么,又似乎在解一個個謎。古村落在經歷四百年歲月洗禮之后仍然能容顏如初,房屋的主人們是怎樣做到的呢?此外,在那個車馬都慢,道路不通的農耕時代,這個與世隔絕的小村卻能走出明代翰林院欽點庶吉士,為家居獲御“玉林雙輝”匾牌,經濟落后又是怎樣與先進文化巧妙銜接的呢?</p><p class="ql-block"> 這是古民居留給游客深邃的思考。世間的問題不一定都能找到答案。旅行者的出發點不盡相同,收獲也不同。也許旅游僅僅是從一個自已厭倦的地方到另一個別人厭倦的地方,那么需要思考的東西屬于認知的收獲者,美景屬于善于發現美的人。</p><p class="ql-block"> 走出何家沖村,沿溪畔溯流而上。秋日的天空明凈湛藍,蒼鷹盤旋在山峰之上。秋陽朗照,山半坡上油茶花潔白似雪,山下田埂上烏桕樹葉紅艷如火,路邊野菊花燦黃若金,蜜蜂嗡嗡吟吟繞飛其間,耳畔時不時傳來引泉從山頂流下碰撞竹筒發出的“咚,咚”聲。秋山如畫,溪流遠致。若不是秋葉斑斕,生命走向極盛,這一刻會感到山中時光會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 行進的腳步直達紅色電影《紅色的弗拉基米》拍攝地,抖音上網紅打卡地,真切地體味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返回后,我將拍攝的照片制作成短視頻發布在美篇公眾號上,美友豬樣幸福留言說,如果通水電,我真的想居住在那兒。我回復她說,想想可以,真住未必。對于享受過現代文明和豐富物質生活的大多數人來講,從匆忙的日常抽身去賞賞景可以,偶爾小住尚可,真正能呆得住的人不多,除非對土地有深厚的感情或自身有非常的定力。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說過,我們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美麗的山村是心靈安放的地方,但是骨感的現實卻容不下肉身。現守留何家村的居民多為老人,這又何嘗不是中國農村現狀的一個縮影。年輕時夢想逃離的家園,年邁時竭力想回歸的地方。四百年保存尚好的何家沖古民居也給了我們一種啟示,用心呵護好我們的家園,建設好我們的家園,白發蒼蒼時人生才有歸處。故園不再,充其量我們只是時間洪流上的一葉浮萍。</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野县|
河曲县|
惠安县|
威海市|
台州市|
隆林|
孝义市|
酒泉市|
闸北区|
威远县|
长治市|
荥阳市|
宁乡县|
舟曲县|
濉溪县|
平果县|
洛浦县|
右玉县|
华安县|
烟台市|
宜宾市|
墨脱县|
房产|
大同县|
乾安县|
安远县|
铜梁县|
赤水市|
拉孜县|
德令哈市|
红桥区|
临西县|
藁城市|
周至县|
府谷县|
福贡县|
汉寿县|
上思县|
增城市|
福建省|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