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導引</p> <p class="ql-block">1966.5文革開始,8月底我回老家,9.3上午剛回學校,同舍同學告訴我,他們都去了北京,叫我不要錯過機會,趕快去,下午我來到下關車站,乘車赴京,這是我第一次去北京,住在清華大學,看看大字報,后又去了頤和園(當時改名為人民公園)。</p><p class="ql-block">在清華大學我去看望了同鄉老同學,他就讀清華水利系。那時北京主食主要是饅頭,大米很少。在食堂看到許多清華學生早飯都是兩個大饅頭,掰開后里面夾一大塊紅乳腐,或大塊大頭菜片(很咸),讓我第一次領略了北方飲食的粗放。</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進京因沒有受到領袖的接見,月底又和同學第二次進京,住西單附近的高教部,十一參加了首都國慶遊行,中午見到了在天安門城樓上的領袖容貌。</p><p class="ql-block">下面的這張照片是我第一次赴京在頤和園佛香閣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的北京情懷</p><p class="ql-block">目錄</p><p class="ql-block">一、前言</p><p class="ql-block">二、珍貴的二張黑白照片</p><p class="ql-block">三、在北京出差、工作的點點滴滴</p><p class="ql-block">四、參加第六研究院建院二十周年學術報告會</p><p class="ql-block">五、難忘的前門大街</p><p class="ql-block">六、朝陽門菜場的烤鴨爐</p><p class="ql-block">七、游覽大觀園</p><p class="ql-block">八、隆福寺的廟會——市場</p><p class="ql-block">九、在北京航空學院進修英語</p><p class="ql-block">十、北京雍和宮</p><p class="ql-block">十一、在運載火箭技術院做試驗</p><p class="ql-block">十二、到北京大學調研風洞實驗</p><p class="ql-block">十三、和同事小李進京調研傳感器測試設備</p><p class="ql-block">十四、和同事老李進京調研蘇27測試沒備</p><p class="ql-block">十五、和蔡副所長參加有關傳感器的研制會議、到左家莊參觀儀器展覽會</p><p class="ql-block">十六、和小李再次進京到東高地聯系工作</p><p class="ql-block">十七、和同事小單到北京東高地調研傳感器高溫測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我的北京情懷</b></p> <p class="ql-block">一、前言</p><p class="ql-block">我1968.1月學校分配工作單位為國防部第六研究院下屬的上海573廠(科研試制工廠),文革期間又歸屬空軍總字816部隊,后又與航空工業部合併,并保留第六研究院編制。以后,我工作的單位為航空工業部第六研究院所屬的一研究所,部、院機關都在北京,所以因工作關系我們常到北京出差。</p> <p class="ql-block">北京火車站,我出差北京,都在這里上下車。(圖片)</p> <p class="ql-block">航空工業部(三機部)所在地北京兵馬司。</p><p class="ql-block">后來又改名為北兵馬司胡同,這里曾是原清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官邸。</p><p class="ql-block">1949年后曾為交通部,后為航空工業部,現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管轄所屬飛機制造廠及科研院所。</p><p class="ql-block">(航空部辦公大樓圖片)</p> <p class="ql-block">二、珍貴的兩張黑白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天安門前的留影。</p><p class="ql-block">(攝于1980年10月)</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登上了八達嶺長城。</p><p class="ql-block">(攝于1981.年1月)</p> <p class="ql-block">三、在北京出差、工作的點點滴滴</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因工作關系常到北京出差,那時為工作方便,常住在大北窯574廠(634所)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出差北京時參觀中國歷史博物館。圖為博物館大門(圖片)</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出差時參觀過中國軍事博物館。(圖片)</p> <p class="ql-block">1969年3月中蘇珍寶島戰役中,我方繳獲的蘇制T62坦克。(圖片為軍事博物館展品)</p> <p class="ql-block">1981.8.8臺灣飛行員黃植誠駕駛F-5型戰斗教練機,飛回祖國大陸。</p><p class="ql-block">(圖片為F-5型戰斗教練機,軍事博物館展品)</p> <p class="ql-block">天安門旁的中山公園。</p> <p class="ql-block">天安門旁的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p><p class="ql-block">這里有太廟,圖片下半部分為太廟里的編鐘。</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出差北京,去過的北京動物園。(圖片為北京動物園大門)</p> <p class="ql-block">四、參加第六研究院建院二十周年學術報告會</p> <p class="ql-block">1981.10我到北京西山空軍司令部,參加我院(第六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學術報告會。我和單位老廠長在休息時還逛了西山八大處,記得整整一個下午都在山上轉悠,看到了古塔倒塌后留下的塔基、山洞、寺廟等景點,當時文革結束不久,百廢待興,旅游業也未引起大家重視,所以一些文物均破舊不堪。</p><p class="ql-block">那時夫人和同事大張出差在德勝門外的511站調試儀器,期間她和同事來西山看望我們,晚飯后我送他們到車站(車站離會議地址有一條很長的小路),他們乘公交車回511站。她回滬前,我們相約在前門會面,中午在前門大街上的全聚德化五元錢吃了半只烤鴨。飯后,我倆在天安門廣場留影。這次我倆有機會一起在天安門廣場游覽了幾個小時,忙中取樂,今天看來也是我們一生中值得回憶的美好時光。晚上她離京返滬。</p><p class="ql-block">下面的照片是當年我倆在天安門廣場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會議期間,會務組還組織我們到中南海參觀毛主席故居——豐澤園。那時中南海豐澤園只對內部開放,我能遇上這樣的機會真讓我終生難忘!</p> <p class="ql-block">中南海,古稱西苑、太液池,位于中國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北側,地處故宮和景山西側,是中海和南海的統稱,與北海合稱為三海。中南海始建于遼代,明清時期成為皇家御苑,中南海總占地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約46萬平方米,主要由紫光閣、勤政殿、儀鸞殿、蕉園、水云榭、瀛臺、豐澤園、靜谷等建筑及園林組成,既有莊嚴肅穆的宮殿式建筑,又有靈活多變的園林式建筑,是中國現存較完整的皇家宮苑之一。</p> <p class="ql-block">參觀毛主席居住處——豐澤園、菊香書屋、頤年堂、靜谷和瀛臺。</p><p class="ql-block">進入中南海,給人的感覺,就是來到了一個偌大的古代園林,金秋十月,樹葉五燦繽紛,湖水碧波蕩漾,亭臺樓閣,小路通幽……,美不勝收。</p><p class="ql-block">(當時規定在中南海內不允許照相)</p> <p class="ql-block">參觀中南海——豐澤園、瀛臺</p><p class="ql-block">走過南海與中海之間的一座漢白玉橋,橋北,就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宅院——豐澤園。豐澤園建于清康熙年間,坐北向南,大門上方一個匾額,上書“豐澤園”三個大字,系當年乾隆御筆。康熙年間,門前有一片闊地,此處曾有稻田十畝,其中演耕地(示范耕地)一畝三分,是清朝皇帝行演耕禮之地。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每年春季都來此演耕,至光緒時這個制度還保存著。院里有挺拔的雪松和高大庇蔭的梧桐。園后種桑數千株。與南面飛檐畫角玉砌雕梁的瀛臺相比,豐澤園的建筑顯得古樸敦厚,不尚華麗。進入豐澤園庭院,迎面為頤年堂,之后為澄懷堂,澄懷堂之后為遐囑樓。穿過頤年堂東側,有走廊通往東面一座四合院,就是著名的“菊香書屋”。康熙題聯曰:“庭松不改青蔥色,盆菊仍靠清凈香”。故名“菊香書屋”。院內十分清幽典雅,的確是個讀書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院內有古槐九株,挺拔參天,郁郁蔥蔥。</p><p class="ql-block">參觀完豐澤園的毛主席故居后,我們就來到了瀛臺,瀛臺明時稱“南臺”,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在島上修筑大量殿宇并由清順治帝于1655年改為現名。瀛臺島北有石橋與岸上相連,橋南為仁曜門,門南為翔鸞閣,正殿七間,左右延樓19間,是中南海的最高點。其南為涵元門,內為瀛臺主體建筑涵元殿。涵元殿北有配殿兩座,東為慶云殿,西為景星殿;殿南兩側建筑,東為藻韻樓,西為綺思樓。藻韻樓之東有補桐書屋和隨安室,乾隆時為書房,東北為待月軒和鏡光亭。綺思樓向西為長春書屋和漱芳潤,周圍有長廊,名為“八音克諧”,及“懷抱爽”亭。含元殿南為香扆殿,由于島上存在坡度,該殿北立面為單層建筑,南立面則為兩層樓閣,亦稱“蓬萊閣”,位于蓬萊閣的二樓建有茶室,憑海品茶,是為一景。</p><p class="ql-block">瀛臺島最南為迎薰亭,正對新華門。瀛臺山石花草,水天一色,樓閣亭臺,金碧輝煌,擁水而居,秀美宜人。戊戌變法失敗后,光緒帝曾被幽禁于瀛臺。袁世凱稱帝后亦曾將副總統黎元洪軟禁于此。從清順治、康熙帝起,各朝清帝均喜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清幽的百年皇家宅院,優雅簡樸的菊香書屋;瀛臺的樓臺亭閣,水天一色的優美景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三十六年過去了,今天回憶起來,似乎還歷歷在目。</p> <p class="ql-block">上圖中南海全景</p><p class="ql-block">下圖瀛臺</p><p class="ql-block">(圖片)</p> <p class="ql-block">中南海毛主席故居</p><p class="ql-block">豐澤園大門(圖片)</p> <p class="ql-block">五、難忘的前門大街</p> <p class="ql-block">前門又名正陽門(圖片)</p> <p class="ql-block">北京月盛齋的醬牛肉是清代有名的清真食品,這是在前門開設的月盛齋店鋪(上半圖)。</p><p class="ql-block">月盛齋的醬牛肉,其特點是:味香、肉嫩。八十年代上海牛羊肉還只能憑票供應回民,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所以我來北京,有時會買些月盛齋醬牛肉帶回家。當時沒有這樣豪華的包裝,只是用紙包一下。(下半圖)</p><p class="ql-block">(均為圖片)</p> <p class="ql-block">前門大街上的全聚德烤鴨店(圖片)</p><p class="ql-block">我倆曾經在這里吃了半只烤鴨</p> <p class="ql-block">全聚德的一份烤鴨(圖片)</p> <p class="ql-block">前門大街的鮮魚口,一次傍晚,我就在這里的山東水餃店吃的水餃。(圖片)</p> <p class="ql-block">前門的大柵欄,這里有一條街,兩旁都是北京有名的商店,有鞋帽店、銅錫器具商店、茶葉店、書店、最有名的是??蚨祥綢布店,同仁堂中藥店。這些商店都是中華老字號。(圖片)</p> <p class="ql-block">大柵欄里面的北京同仁堂(圖片)</p><p class="ql-block">北京同仁堂是同仁堂總店,營業廳很大,櫥柜里陳列的大都是同仁出品的膏丸藥品,膏丸大小如小孩玩的玻璃球那樣大,療效顯著。記得我還在那里買過二瓶獾油,治療燙傷、燒傷效果十分顯著,還不留傷痕,可惜現在沒有了。</p> <p class="ql-block">大柵欄支弄內的六必居,專賣各種醬菜,這里的醬菜很有名,我曾經在這里買過醬花生帶回家。(圖片)</p> <p class="ql-block">六、朝陽門菜場內的烤鴨爐</p> <p class="ql-block">北京朝陽門內的菜市場,據說1991年拆遷。當時是北京最大菜市場之一,節假日時,人們都來選購蔬菜、食品,鮮活的河鮮、海鮮,活崩亂跳。</p><p class="ql-block">菜場內還有一個土式掛爐烤鴨,所用柴火都是根根園木,絕對環保。我曾在這里等候二小時,買一只烤鴨,當晚離京返滬。(朝陽門菜場圖片)</p> <p class="ql-block">朝陽門菜場內的土式烤鴨爐(圖片)</p> <p class="ql-block">北京燒果木的土式拷鴨爐,爐下框室內儲藏木柴。(圖片)</p> <p class="ql-block">七、游北京大觀園</p> <p class="ql-block">大觀園原是明清二代皇家菜園,為拍攝電視劇“紅樓夢”開始建北京大觀園,是87版“紅樓夢”電視劇取景之地,“還珠格格”、“甄嬛傳”、“上錯花轎嫁對郎”等電視劇也在此取景。</p><p class="ql-block">我八十年代后期去過,那時還沒有全部建好。</p> <p class="ql-block">大觀園大門(圖片)</p> <p class="ql-block">大觀園內省親別墅牌坊(圖片)</p> <p class="ql-block">怡紅院(圖片)</p> <p class="ql-block">八、隆福寺的廟會——市場</p> <p class="ql-block">隆福寺離我們居住的一招(汪芝麻胡同),很近,有時傍晚、工作之余就去轉轉,這里的廟會盛況,據說在北京是首屈一指的。隆福街,里面有不少賣音響的商店、書攤、雜貨,還有不少小吃,非常熱鬧。</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流行碟片(VCD),我也去買過許多金曲碟片、磁帶。</p> <p class="ql-block">隆福寺牌坊(圖片)</p> <p class="ql-block">隆福廣場(圖片)</p> <p class="ql-block">九、在北京航空學院進修英語</p> <p class="ql-block">1986年底部里給了我們所二位進京進修英語的指標,時間半年(1987.2.17~1987.8.18)。所教育科推薦我和紀副所長前去進修,經所領導批準,紀副所長到六院所在地北京北苑學口語,我到北京航空學院學科技英語。</p><p class="ql-block">1987.2.22我到北航報到,住招待所,一間宿舍住四人。這個班有男女同學三十二人,分別來自航空部的科研單位,年齡最大的一位已五十出頭了,最小的三十左右,我當時四十五歲。</p><p class="ql-block">我很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學習期間,每天都是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來回穿梭,星期天也從不外出,當天教的課文單詞,當天背出,通常每天都要自修到晚上十一二點才休息(午休二小時),一切都為了學好英語而奮發苦讀,這半年我得益非淺,是我讀書經歷中度過的最艱辛的讀書生涯,它讓我終生難忘!</p> <p class="ql-block">學業結束后,我們深深地感謝老師對我們的教導,同學們和老師一起留下了難忘的倩影。</p> <p class="ql-block">師生在北航招待所旁的小花園內留影。</p> <p class="ql-block">師生在招待所旁合影</p> <p class="ql-block">學習結業后與北京同學在北航招待所大門口合影</p><p class="ql-block">左起:孟昭川、林俠、丁朝云、屠光峰</p> <p class="ql-block">告別北航,在招待所大門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八達嶺長城</p> <p class="ql-block">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市延慶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游覽面積119萬平方米。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御工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p><p class="ql-block">明長城的八達嶺段被稱作“玉關天塹”,為明代居庸關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和同學一起游覽八達嶺長城</p> <p class="ql-block">學業結束后,班長組織全班同學到五道口的清華園車站乘火車游覽八達嶺長城,火車在途經京張鐵路處的青龍橋站停車,我們下車瞻仰了詹天佑的銅像。隨后列車繼續開行到達八達嶺站,出站后,大家一路上又說又笑,不一會就登上了八達嶺長城上的城堡,我站在城堡上,遙望四周,看到群山綿延,山巒起伏,八達嶺長城雄偉險峻,氣勢磅礴,南北盤旋延伸于崇山峻嶺之中,視野所及,望不到盡頭,巍為壯觀,作為京城的屏障,雄關鎖鑰,形勢險要,真不愧為古代燕北要塞。遠看,密林深處已現秋色,顯得妢外妖嬈。</p><p class="ql-block">中午時分,我們輕松下來,走到一半,班長招呼大家休息,大伙在長城的臺階上席地而坐,吃著帶來的面包、香腸及火腿罐頭,享受著野餐的樂趣。</p><p class="ql-block">午后三點我們回到了車站,坐著來的列車回到了清華園車站。走出車廂,頓感涼意甚濃,原來剛過的一場大雨已把京城帶入了秋天。</p> <p class="ql-block">我們乘座的是去八達嶺的旅遊專列,途經青龍橋車站,列車停靠站臺,游客可下車照象、瞻仰詹天佑銅象。</p><p class="ql-block">詹天佑廣東南海人,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1905年他采用人字形軌道,修筑了京張鐵路。</p> <p class="ql-block">到達八達嶺長城</p> <p class="ql-block">我們來到了八達嶺長城口</p> <p class="ql-block">在叢山峻嶺中的八達嶺長城,</p> <p class="ql-block">登八達嶺長城途中</p> <p class="ql-block">和同學一起登八達嶺長城。</p><p class="ql-block">三位同學都是北京301所的總師,室主任。我離京時他們專程送我至北京火車站。</p> <p class="ql-block">中午同學們在長城上席地而座,吃中飯。</p> <p class="ql-block">在北航學習結業,離京前,我游覽了頤和園、北海公園。</p> <p class="ql-block">頤和園佛香閣留影(1)</p> <p class="ql-block">頤和園留影(2)</p> <p class="ql-block">頤和園石舫旁留影(3)</p> <p class="ql-block">頤和園的留影(4)——背景為十七孔長橋。</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園(Beihai Park)位于北京的中心地區,故宮西北部,東靠景山,南臨中南海,北接什剎海,北海公園占地總面積68.2萬平方米,其中水面積38.9萬平方米,陸地面積29.3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歷史上建園最早、保存最完整、文化沉積最深厚的古典皇家園林。</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園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遼代的“金海”,后經歷元、明的擴建,成為成名副其實的皇宮后花園,清時,由于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后遭到破壞,至1925年正式對外開放,定名為“北海公園”。</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園內的北海是北京城內最大的湖泊。公園內動植物豐富,有檜柏、側柏、白皮松等植物,也有瀕危物種花臉鴨、國際瀕危物種秋沙鴨等。</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園主要由瓊華島、東岸、北岸、西岸景區組成。</p><p class="ql-block">主要景點有永安橋、永安寺、小西天、九龍壁、承光殿等。</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園內的白塔(圖片)。</p> <p class="ql-block">游北海公園留影</p> <p class="ql-block">十、北京雍和宮</p> <p class="ql-block">1997.5.我和同事出差北京,因部一招客滿,所以介紹我們到安定門附近的南昌320廠駐京招待所居住。在京工作完成后等返滬車票(那時滬寧特快的車票比較難買),我們就利用這個空閑時間去雍和宮參觀。雍和宮是藏傳佛教寺廟,朝拜的人很多,香火很旺。</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胤禛,即后來的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曾于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雍和宮,因乾隆皇帝誕生于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墻,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p><p class="ql-block">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其事務,并成為清政府掌管全國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雍和宮是清朝中后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雍和宮,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從飛檐斗拱的東西牌坊到古色古香東、西順山樓共占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間。</p> <p class="ql-block">與同事在雍和宮牌坊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雍和宮大門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雍和宮大殿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萬福閣(圖片)</p><p class="ql-block">萬福閣是雍和宮的第五進大殿,也是最后一正殿。中間主樓為三層,左為延綏閣,右為永康閣,都為兩層,有正廊與主閣相連。萬福閣內各層供奉的小佛像共達萬尊之多。“佛”與“福”音近,故名為萬福閣。閣中最令人矚目的是由整塊檀香木刻成的彌勒像,珍貴的木料由七世達賴進貢。佛總高26米,地上18米,地下8 米,直徑8 米,立于漢白玉須彌座上,手持哈達,體態巍峨。檀香木雕彌勒像和金絲楠木雕佛龕,以及法輪殿中的檀香木羅漢山被稱為雍和宮中的“三絕”。</p> <p class="ql-block">十一、在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做試驗</p> <p class="ql-block">1998.3~4我和同事在北京東高地,中國航天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做試驗,同事老李來京出差,同時給我們帶來了試驗費用。試驗結束后,我們相約老李來我們住處一起吃飯,那天剛好研究院試驗室主任招待我們,中午請我們吃烤鴨,飯后我們三人一起前往天安門廣場,并在天安門前合影留念,后又一起登上了天安門城樓。晚上老李離京返滬。</p> <p class="ql-block">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大門(圖片)。</p><p class="ql-block">我和同事小趙曾在這里做試驗。</p><p class="ql-block">居住東高地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1998.4.20我和同事三人在天安門廣場留影。</p> <p class="ql-block">1998.4.20我們三人都登上了天安門城樓,這是我在城樓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1998.4.20我在天安門城樓上的休息室留影。</p> <p class="ql-block">1998.4.20我從天安門城上拍攝的天安門廣場</p> <p class="ql-block">1998.4.20我在天安門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1998.4.20我在長安街上的新華門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十二、到北京大學調研風洞實驗</p> <p class="ql-block">1996年8月我和同濟大學風工程館的施研究員聯合研制汽車測力天平(風洞試驗用),一起到哈爾濱627所商討有關事宜,返滬時轉道北京,調研北大風洞。</p><p class="ql-block">圖為我在北大末名湖畔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十三、和同事小李進京調研傳感器測試儀器</p> <p class="ql-block">1999.7中旬我出差北京,利用休息時間,我陪同事小李(他第一次來京)去故宮游覽。還游覽了景山公園……。</p> <p class="ql-block">北京民國時期的前門火車站。</p><p class="ql-block">(攝于1999.7.10)</p> <p class="ql-block">1999.7.10我和小李游覽了景山公園,這是在公園大門口拍攝的景山全景。</p> <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和景山公園隔路(景山后街)相望,這是我們去景山公園時在故宮博物院大門口的留影。(攝于1999.7.10)</p> <p class="ql-block">1999.7.11故宮留影</p> <p class="ql-block">1999.7.11故宮太和殿</p><p class="ql-block">廣場上有一塊標牌上書:</p><p class="ql-block"><b>多少興亡玄秘事,盡藏深宮不言中。</b></p> <p class="ql-block">1999.7.11在故宮九龍壁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故宮御花園中松柏。</p><p class="ql-block">(攝于1999.7.11)</p> <p class="ql-block">故宮御花園中的假山亭閣。</p><p class="ql-block">(攝于1999.7.11)</p> <p class="ql-block">十四、和同事老李來京調研蘇27測試設備</p> <p class="ql-block">我和同事老李出差北京,西安調研蘇27的測試技術。休息日我倆去了園明園、盧溝橋、琉璃廠古玩市場。我們多次出差北京,可這些地方都是第一次去。</p> <p class="ql-block">我與同事老李去盧溝橋,在盧溝橋旁碑亭留影,石碑上書“盧溝曉月”四個大字。(攝于1999.9.1)</p> <p class="ql-block">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1192年建成,它是一座聯拱石橋,總長266米,共有281根望柱,每一柱子上都雕有石獅,盧溝橋望柱上的石獅加上橋頭戧獅和四根華表上的石獅,共計501頭石獅。歷經金、元、明、清多個朝代維修、更換,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石獅風貌。</p><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就發生在這里。</p><p class="ql-block">1999.9.1我站在盧溝橋上,浮想翩翩……</p><p class="ql-block">(同事老李給我攝下了這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琉璃廠位于北京和平門外,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西至西城區的南北柳巷,東至西城區的延壽街,全長約800米。它起源于清代,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里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p><p class="ql-block">歷史上,遠在遼代,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區,當時叫“海王村”。后來,到了元朝這里開設了官窯,燒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設內城時,因為修建宮殿,就擴大了官窯的規模,琉璃廠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這里變為城區,琉璃廠便不宜于在城里燒窯,而遷至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p> <p class="ql-block">1999.9.1在北京琉璃廠文化街(書畫古玩市場)</p> <p class="ql-block">圓明園</p> <p class="ql-block">圓明園,中國清代大型皇家園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區清華西路28號,占地350多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由圓明園、綺春園、長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筑,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間,圓明園開始興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圓明園的擴建工程正式開始。乾隆帝繼位后,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筑組群。1860年,英法侵略者縱火焚燒圓明園,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圓明園的建筑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清朝滅亡后,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巧取豪奪。建國后,政府對圓明園開始了保護整修工作。</p><p class="ql-block">圓明園大量仿建了中國各地特別是江南的許多名園勝景,其主要建筑類型包括殿、堂、亭、臺、樓、閣、榭、廊、軒、齋、房、舫、館、廳、橋、閘、墻、塔,以及寺廟、道觀、村居、街市等;建筑平面布局共有38種。圓明園的園林造景多以水為主題,部分建筑包含大量宗教元素。</p> <p class="ql-block">1999.9.2游園明園遺址留影。</p> <p class="ql-block">1999.9.2園明園遺址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1999.9.2在園明園迷宮處留影。</p> <p class="ql-block">十五、和蔡副所長參加有關傳感器的會議、到左家莊參觀儀器展覽會</p> <p class="ql-block">2001.3我和副所長到北京四特酒店開傳感器交流會,這家灑店在石景山區,會議結束后,我去左家莊,看望我所二分廠的同事,(他們在左家莊參加北京舉辦的儀器展覽會,我所參展的是二分廠生產的設備故障診斷儀器),住在一個小旅館,一天大家吃晚飯時,我吃了一半就嘔吐不止,估計是胃出了問題,深夜同事吳凱陪我去朝陽醫院看病,醫生診斷也是胃炎,開藥吊針到零晨三點,化了三百多元。第二天早上他們準備開車去頤和園玩(展覽已結束),我決定和同事一起去。故在頤和園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頤和園</p> <p class="ql-block">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區新建宮門路19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頤和園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清廷挪用海軍經費等款項開始重建,并于兩年后取用今名,作為慈禧太后的頤養之所。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又遭八國聯軍破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修復。</span></p><p class="ql-block">其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全園占地3.009平方千米,水面約占四分之三,由萬壽山、昆明湖組成。</p><p class="ql-block">園中分布著點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二十余處,古建筑三千余間,面積近7萬平方米。古樹名木一千六百余株。</p><p class="ql-block">頤和園的主要景點有:</p><p class="ql-block">佛香閣、昆明湖、長廊、十七孔橋、智慧海、蘇州街、諧趣園等。</p> <p class="ql-block">2001.3.16頤和園內的長廊</p><p class="ql-block">我在長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01.3.16頤和園佛香閣</p><p class="ql-block">我在佛香閣下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01.3.16頤和園一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1.3.16頤和園石舫留影</p> <p class="ql-block">頤和園萬壽山(圖片)</p> <p class="ql-block">頤和園內的十七孔長橋(圖片)</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長橋旁的銅牛(圖片)</p> <p class="ql-block">十六、和小李再次進京到東高地聯系工作</p> <p class="ql-block">2002.10.我和同事小李出差北京,住航空部第一招待所(汪芝麻胡同),休息日游覽了天安門廣場、故宮、香山。</p><p class="ql-block">國慶節剛過,天安門廣場上的節日氣氛仍然很濃,我們難得觀賞了天安門的節日夜景。</p><p class="ql-block">這次出差因車票突然拿到,所以走的時候很匆忙,我連外套都忘了穿,到了北京感到有點冷,第二天就去王府井百貨大樓買了件衣服。今天回憶起來真有點可笑。</p>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前的金水橋,橋下的金水河在節日期間,噴泉噴發時的景觀。</p><p class="ql-block">我在橋旁留下了美影</p> <p class="ql-block">我在人民大會堂前留影,八十年代我曾進人民大令堂參觀,當時門票2角5分,有工作人員帶領進入大會場。</p> <p class="ql-block">故宮景一</p> <p class="ql-block">故宮景二</p> <p class="ql-block">故宮內進入御花園的門洞</p>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廣場上夜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廣場上夜景之二</p>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廣場上夜景之三</p> <p class="ql-block">王府井大街旁的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香山碧云寺大門、碧云寺金剛塔。</p><p class="ql-block">香山碧云寺有孫中山先生紀念堂,這里有孫中山先生的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香山靜宜園昭廟琉璃萬壽塔</p><p class="ql-block">巍巍寶塔矗立在知松園中,古松借景“瓊松塔影”為香山著名一景。</p> <p class="ql-block">香山秋景</p> <p class="ql-block">十七、和同事小單到北京東高地調研傳感器高溫測試</p> <p class="ql-block">2005.10.15我和同事小單出差北京,去了天壇公園、香山、法源寺。</p> <p class="ql-block">天壇公園(Temple of Heaven),原名“天地壇”,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天壇內東里7號,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為“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總面積273公頃,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民國七年(1918年)1月1日,辟為天壇公園,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天壇公園由兩道壇墻環繞,被分為“內壇”“外壇”兩部分;域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天圓地方”;主要由春季祈禱豐年的“祈谷壇”,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壇”,皇帝祭祀前居住的齋宮、演習祭祀禮樂的神樂署四大古建筑群組成;祈谷壇中的祈年殿是北京市的標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壇公園內殿宇</p> <p class="ql-block">天壇公園主景</p> <p class="ql-block">天壇公園里的“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是北京天壇皇穹宇的圍墻,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墻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墻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墻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墻的弧度十分規則,墻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傳播十分有利。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后,貼墻而立,一個人靠墻向北說話,聲波會沿著墻面以聲波的形式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由于曾誤以為是聲波反射而形成的回聲,故俗稱“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天壇公園的圜丘壇</p> <p class="ql-block">香山雙清別墅</p> <p class="ql-block">香山雙清別墅,是乾隆御題的香山二十八景之一。 位于北京海淀區香山公園南麓的半山腰,因院內一座石壁下淌出的兩眼泉水而得名。雙清別墅整個院落,約有7000平方米,別墅門楣上陽刻楷書“雙清別墅”。原是清代皇家園林香山靜宜園“松塢山莊”舊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由香山慈幼院創辦人熊希齡辟為私人宅邸。木質窗戶、老式插銷和風勾,很有年代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這里</span>環境幽雅,以其蒼翠的竹林、遮天蔽日的銀杏、挺拔的松柏、古樸的建筑引人前往。</p><p class="ql-block">香山,最出名的還是每年秋季漫山遍野、層林盡染的香山紅葉。</p> <p class="ql-block">香山秋色</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p><p class="ql-block">北京法源寺(Fayuan Temple),法源寺最初名為"憫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為悼念東征高句麗陣亡將士而建。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名剎之一,始建于唐貞觀十九年(645年),距今已有1380年歷史。寺廟位于北京市西城區法源寺前街7號,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法源寺建筑規模宏大,結構嚴謹,采用中軸對稱格局,由南往北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凈業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東西廊廡等,共七進六院,布局嚴謹,寬闊龐大,是北京城內保存下歷史悠久的古寺廟建筑群。在法源寺內,不可不提的是那滿庭院的紫丁香,每到四月,院中的丁香便紫霧般在暖春中開放,與寺中高可參天的古槐,墻角石盆中含蕊吐香的蘭草,丁香樹下悠閑跑動的放生動物,共同構筑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清幽景象。</p><p class="ql-block">清朝,朝廷崇戒律,在此設戒壇。雍正十二年(1734年),該寺被定為律宗寺廟,傳戒法事,并正式更改為今名"法源寺"。</p> <p class="ql-block">我是讀了臺灣作家李敖寫的“法源寺”一書才慕名來法源寺的。</p><p class="ql-block">法源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有“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的評說。</p><p class="ql-block">據說李敖沒有去過法源寺,他憑他人在法源寺拍攝的十三卷膠片及史料在臺灣獄中寫完了這部書。</p> <p class="ql-block">北京法源寺大門(圖片)</p> <p class="ql-block">照片為在法源寺法堂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在我工作的生涯中,到北京出差的機會還是較多的,有的是到部院匯報課題進展的情況,有的是為添置設備,有的調研,所以今天能留下這些珍貴的照片,皆因上述原因。</p><p class="ql-block">別看我們去了北京這么多的地方,其實我們出差北京首先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完成任務后,才會出去逛街游玩,而且總是利用星期天或是等車票的時候才外出的。</p><p class="ql-block">不要認為我們利用出差機會公費游玩,其實,那時報銷出差費用是管得很嚴的,報銷市內公交車費,也必須填寫從那里到哪里,幾路公交車,車票。若審核不通過,是報銷不了出差費用的,所以游玩的車費、門票都是自掏腰包。</p><p class="ql-block">文中的所敘述的文字(照片、圖片)都是作者親歷過的事。上世紀八十年代相機還只有少數人擁有,故留存的照片很少,今天只能用網絡上圖片補缺。</p><p class="ql-block">限于篇幅只能發一百張圖片,故只能選用最典型的照片。</p><p class="ql-block">篇中注明的“圖片”都是從網上下載的。</p><p class="ql-block">在北航進修英語,長達半年之久,在這段日子里,我從末走出校門,直到八月初學習結束后,才出去放松了一下,除了家鄉、南京、上海、訥河空軍農場之外,北京是我人生中第五個待了最長的地方,所以我很懷念她,懷念這段崢嶸的歲月。今以“我的北京情懷”紀念。</p><p class="ql-block"> 編者Tgf</p><p class="ql-block"> 2022.11.11上海田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兰市|
梅河口市|
山阳县|
土默特左旗|
九江县|
华容县|
山东|
丰镇市|
桦南县|
高要市|
肥东县|
保山市|
股票|
凌源市|
马山县|
会东县|
筠连县|
建昌县|
永昌县|
宁强县|
遂平县|
岳阳县|
逊克县|
宜良县|
自贡市|
武城县|
乐安县|
乌兰察布市|
万宁市|
遂川县|
昆山市|
突泉县|
慈利县|
江城|
瓦房店市|
汝阳县|
梅河口市|
城口县|
永春县|
西乌|
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