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編者按:今年是上甘嶺戰役勝利70周年。上甘嶺戰役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為經典的戰例之一,我軍以弱勝強,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國威, 已成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形象代言,必將永垂史冊。我志愿軍三兵團所屬12軍34師106團于1952年11月17日夜奉命投入戰斗,連續堅守作戰28天,完成了上級交予的 “打到底,收攤子” 的艱巨任務。戰斗中涌現出了大量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1200余名將士犧牲在了異國他鄉。他們用鋼鐵意志和青春熱血鑄起了一座永放光輝的歷史豐碑。</p><p class="ql-block">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106團的后代子女們,在紀念上甘嶺戰役勝利70周年之際,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大家不囿于文字水平和能力限制,紛紛執筆撰文或制作視頻,深情緬懷和謳歌父輩們的英雄壯舉。作品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可視性和史料性。本網將從今天起陸續發布,以饗讀者。敬請關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上甘嶺戰役 “改變戰術” 的團長武效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郭向星</b></p> <p class="ql-block">已經91歲高齡的我父親郭廣森囑咐我,由他口述、由我執筆,寫一篇回憶文章,回憶上甘嶺537.7高地北山戰斗期間的106團團長武效賢。我父親說,在那場空前慘烈的戰斗中,正是因為武效賢適時改變了部隊的攻防戰術,才有效減少了我軍傷亡,更為有力地阻擊殲滅了敵軍,確保了106團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完成了上級下達的由106團在上甘嶺戰役中“打到底,收攤子”的艱巨任務。后來我按照父親的口述,寫了一篇《上甘嶺,“收攤”功勛武效賢》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我父親說,當時他是106團組織股副股長,是團指揮所成員,在整個戰斗期間都和團長武效賢等在一起,對武效賢為什么要改變戰術和怎么改變戰術的,了解得清清楚楚。武效賢26歲就當了團長,是12軍9個團長中最年輕的團長。當營教導員時培養的“愛兵模范”王克勤,后來被命名為“王克勤排”,成為全軍學習的模范;當營長時他打過多次硬仗惡仗,他的營是團里的主力營。武效賢的缺點是脾氣有點大,有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傲氣。1952年11月,當12軍接替損失極大的15軍參加上甘嶺戰役他到前線指揮所接受任務時,總指揮李德生副軍長的命令是,106團作為最后一個團上去,之后不再上別的團了,106團要負責在上甘嶺上打到底,收攤子。武效賢當時的態度倒是輕巧,他對李副軍長說:“行啊,不就是一個高地嗎,我給你收好這個尾就是了,保證完成任務!”</p> <p class="ql-block">我父親說,但是當106團11月18日正式投入上甘嶺537.7高地北山戰斗時,戰斗的慘烈程度遠遠超出了團長武效賢以及我們所有人的預料。如18日這天的6號陣地上,拂曉時分就有4架轟炸機輪番轟炸,11時更是增至12架轟炸機輪番轟炸,而敵人的炮擊幾乎一整天不停,先后投擲發射了2萬多發航空炸彈和炮彈。6號陣地上地動山搖,砂石亂飛,硝煙彌漫,如果炸中人體則迸出肉末血雨的一片紅霧。堅守陣地的3營8連官兵浴血奮戰,在一天的戰斗中打退敵人23次進攻,殲敵500多人。但該連亦傷亡極大,戰至黃昏,160多人的連隊僅剩下戰斗員7人。接下來兩天的戰斗同樣慘烈,連續換防上陣的連隊同樣傷亡極大,僅僅3天的戰斗,106團9個連就損失了4個連,傷亡600人。我們這才明白,怪不得15軍和后來12軍先上去的部隊打得那么苦,連續損失了好幾個團。在團指揮所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戰場上各個陣地情況,武效賢團長和我們眼睜睜地看著戰士們一撥撥沖上去,一撥撥犧牲,又一撥撥沖上去,又一撥撥犧牲。武效賢平時惜兵如金,和戰士們親如兄弟,眼看著戰士們這樣慘烈犧牲,他心如刀絞,怒不可遏。武效賢還警醒地意識到,像這樣的打法、這樣的損失,根本無法完成上級要求的“打到底、收攤子”的任務。武效賢根據他的戰場觀察分析和營連干部的意見,針對戰場作戰區域狹小、敵軍火力超常兇猛、正面陣地無法保有工事等特點,決心改變作戰方式。</p> <p class="ql-block">武效賢打算改變戰術的具體設想為:一是改變原先在各個陣地上處處擺兵,分別把守的辦法,集中兵力固守可以控制其它陣地的主要陣地6號、2號陣地,對次要陣地則采取指引我炮兵炮火控制,必要時步兵出擊的辦法;二是在前沿陣地上只放置少量兵力,根據敵每次進攻規模和我傷亡減員情況,逐次增兵,逐漸“添油”,實施小兵群作戰;三是在537.7高地背敵的反斜面以及運輸路線上大力修筑防敵炮擊的工事,前3天的戰場勢態表明,對我威脅最大的是敵軍炮擊(含航空炸彈),我官兵80%的傷亡是由敵炮擊所致,大力修筑防炮工事,可以大大減少我傷亡,解決屯兵和彈藥食物儲存問題,以保證在陣地爭奪中后續兵力的及時投入和彈藥的及時供應;四是改變已被敵軍熟悉的我戰斗規律,如有時步兵沖擊前不再先行炮火準備,而是隱蔽近敵,突然發起攻擊等等。</p> <p class="ql-block">改變戰術的目的,在于在殲滅敵人、守住陣地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我方傷亡。在當時嚴酷的戰場情況下,能不能守住上甘嶺陣地?能守多久?關鍵問題是能不能保護兵力以持久作戰。</p> <p class="ql-block">然而,有的同志認為“寸土必爭、誓死固守”是上級規定的戰法,前面15軍就是這樣打的,12軍先上去的部隊也是這樣打的;還有的同志擔心費時費力修筑工事勢必延長作戰時間,這與上級希望盡早鞏固北山陣地的意圖可能有偏差。團里緊急召黨委會進行分析討論,統一思想認識,最終,通過了改變作戰方式的決定。當武效賢電話請示前線指揮所總指揮李德生副軍長時,沒有得到立即批準,而是命令他和于永賢到前線指揮所當面報告。</p> <p class="ql-block">在前線指揮所,武效賢向李德生副軍長作了詳細的匯報后,補充說道:“李副軍長,照原先那樣打下去,106團頂多再打個四五天就打光了,可收不了北山這個攤子了。”又明確表示:“如果按新的打法鞏固不了北山陣地,你砍我腦袋!”李德生知道武效賢是因為部隊損失太大而心急如焚,是想打好仗,而且知道前線部隊指揮員更熟悉戰場具體情況,往往會提出既符合戰役總體意圖又適宜戰場臨機處置的好辦法、好戰術。李德生反復看著地圖仔細研究武效賢的新作戰方案,尤其是仔細詢問了武效賢關于在陣地反斜面大力修筑防炮工事的必要性。最后,李德生副軍長同意我團改變作戰方式,要求我團盡早鞏固537.7高地北山陣地。</p> <p class="ql-block">回到團指揮所后,武效賢迅速調整部署,命令1營一部堅守2號陣地,2營一部堅守6號陣地,團主力則展開工事修筑。挖掘坑道相當艱難,巖石堅硬,戰士們有時十幾錘下去震得手掌麻木,卻只是在石頭上留下一個個白印子。在零下30多度的嚴寒中,戰士們往往赤膊只穿著褲頭揮錘作業,也熱得渾身是汗。為加快進度,團黨委決定凡是一晝夜掘進一米以上的予以記功。由于我陣地與敵陣地有的地方距離很近,最近處只有百米左右,為防止敵發現我作業點,我方還須不時地襲擾敵方以擾亂敵方注意。在僅僅一周的時間里,我團就挖掘了7條共百米長的坑道,還修筑了12個屯兵洞、5個避彈處和眾多貓耳洞,形成了一個既能保護兵力又能及時投入戰斗的攻防工事體系。這一工事體系后來又不斷地擴大和加固。</p> <p class="ql-block">左一 武效賢 右一郭廣森</p> <p class="ql-block">我父親說,戰法一變,戰局改觀。從此我軍越打越主動,傷亡越來越小,敵軍則越打越被動,傷亡越來越大,作戰初期敵我傷亡比率大體上是2:1,改變戰術后變成4:1,即敵須以傷亡4人的代價才能傷亡我1人。全團官兵士氣高漲,斗志倍增,不僅牢牢守住了主要陣地,還頻頻出擊次要陣地,完全控制了整個北山陣地。當面之敵聯軍2師傷亡慘重,喪失了繼續作戰能力,由敵聯軍9師接替。12月3日,敵聯軍9師在200余架次轟炸機的配合下,動用100余門大炮、多管火箭炮對我北山各個陣地以及團營指揮所、炮兵陣地、后方機關實施狂轟濫炸。我團除堅守分隊少數人在前沿陣地監視敵軍動向外,其余人員都轉入坑道或屯兵洞中。堅守分隊根據敵情,呼叫我炮兵集中射擊或移動攔截射擊,有效殲滅了敵有生力量或打亂了敵進攻隊形。當殘余敵軍快要沖上來時,我坑道和屯兵洞中的戰士迅速進入陣地投入戰斗。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我先后打退了敵軍11次沖擊,粉碎了敵聯軍9師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15軍29師師長張顯揚,在戰斗結束后打電話給武效賢,連連稱贊106團打得巧,打得好,以極小的代價殺傷了大量敵人,守住了陣地。12月13日敵聯軍9師又發動了一次較大規模的進攻被我擊潰,自此敵聯軍9師收斂,不再有較大的軍事行動。12月15日,106團將已牢牢鞏固的537.7高地北山陣地移交給15軍45師133團接防,光榮完成了上級交予的在上甘嶺上“打到底、收攤子”的任務。</p> <p class="ql-block">我父親說,106團在上甘嶺戰役中打了28天,是15軍和12軍9個參戰步兵團中打的時間最長的團。106團所以能在那樣空前慘烈的戰斗中堅持那么久并取得最終勝利,是與團長武效賢適時改變攻防戰術分不開的。我父親說,武效賢在上甘嶺戰役中功不可沒,是上甘嶺戰役“打到底、收攤子”的功勛!</p> <p class="ql-block">郭向星簡介:1955年出生于南京市。1970年入伍海軍。畢業于國防大學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曾任海政宣傳部正團職干事,海軍北海艦隊554艦副政委。曾任《解放軍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海軍記者站記者。曾在《人民日報》海外版言論專訪版任編輯。曾在《中國民航報.藍天周末》任主任記者。1995年從《中國民航報》社退休。</p> <p class="ql-block">(本文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文: 郭向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編排: 朱錦富 武燕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11.3</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玛县|
江安县|
道孚县|
报价|
重庆市|
伊金霍洛旗|
买车|
个旧市|
万山特区|
乐亭县|
安宁市|
屏东县|
宁明县|
巩留县|
南陵县|
霍州市|
马龙县|
宣城市|
邯郸市|
阜南县|
富顺县|
天气|
宣化县|
阿拉尔市|
调兵山市|
清涧县|
潼关县|
娄烦县|
新民市|
那坡县|
纳雍县|
滨海县|
杂多县|
祁阳县|
盐城市|
邢台市|
托克逊县|
枝江市|
桐乡市|
洛南县|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