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周劍平:新時期“平水韻”的合理使用 長青詩學院詩詞系列講座

拾遺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周劍平:</b>筆名品位,男,漢族。湖南省岳陽市人,現旅居廣東東莞。熱衷于詩、詞、賦的學習創作,作品散見于各詩刊雜志、書籍?,F為中華詩詞學會理事、香港詩詞學會副會長、《香港詩詞》主編、東莞市清溪詩詞楹聯學會會長、長青詩學院主講教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古典詩詞自古以來就是很注重用韻的。從最早產生于《詩經》之前的上古歌謠開始,在藝術形式上,作為古老的民間口頭創作,就已經具備了節奏明快、基本用韻的特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吳越春秋》中記載的上古歌謠《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彈歌》是一首反映原始社會狩獵生活的二言詩,全詩僅八個字,寫出了從制作工具到進行狩獵的全過程。這種簡短的語言是早期詩歌語言表達的反映,作者不自覺地運用了省略、多用和巧用動詞的表現手法。不僅每一句的主語“我們”都省略,更主要的是場景之中以及場景與場景之間的次要過程也省略了。每句以一個動詞帶出,使畫面富于動感,且容易喚起對“續”“斷” “飛”“逐”動作前后過程的聯想。由此可以看出,詩詞的藝術表現形式是從上古時期就開始慢慢成型了的。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說回到用韻,《彈歌》的語言兩個字一頓,節奏明快,凝重有力。句短調促,富有情趣。其四句中,一、二、四句的尾字已經暗合了絕句首句入韻的押韻規則,韻字為“竹”“竹” “肉”,以入聲一屋部押韻,達到了節奏明快、朗朗上口的押韻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樣的,我們可以從《詩經》的作品中看到,《詩經》幾乎沒有一首是不押韻的。而且《詩經》中用韻的方式也有很多。有首句押韻、次句押韻、末句押韻。如《詩經》的開篇:“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鳩、洲、逑,是押的下平十一尤韻。盡管那時還沒有四聲,也沒有韻書,但人們在實際的歌詠中已開始了音韻的運用。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無不是押韻的,故統稱為韻文。是韻文就得押韻,不押韻就不能成為韻文,格律詩詞更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詩詞是韻文!是有韻律節奏的文學體裁。文學作品只要是被稱作詩的,那必然是在當時的語言發音中是押韻的。“韻”字本義是和諧悅耳的聲音,韻也指一個漢語字音中除了聲母和介音之外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的部分,也就是現代語言系統中所指的韻母。 “韻”是構成古典詩詞音律美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要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學習了古典詩詞寫作基礎知識的詩詞愛好者,在寫詩詞時都會很注重用韻。目前我們常用的韻有二種,現在是將其稱為舊韻和新韻。所謂舊韻,是指寫詩所用的《平水韻》和填詞用的由《平水韻》演變而來的《詞林正韻》。新韻是指由國家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于2019年3月審定通過并發布的語言文字規范《中華通韻》試行稿。《中華通韻》是由中華詩詞學會組織研制的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范,是新中國語言體系中的新韻書。該韻書于2019年11月1日正式實施。同時指出:《中華通韻》該規范的實施不會取代舊韻書,將在尊重個人選擇,“知古倡今、雙軌并行”的原則下,與當前使用的舊韻書并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現在,絕大多數的古典詩詞愛好者,大多還是喜歡按《平水韻》的韻部劃分來創作古典近體詩?!镀剿崱肥怯善淇姓邉Y的原籍為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而得名。劉淵當時編寫刊行的《禮部韻略》共是有107韻,和他同時代的王文郁編寫了106韻的《新刊韻略》是基本一致的,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1223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水韻》到底是王文郁的手筆,還是劉淵的功勞,是否互相借鑒,都有爭議。但因為一個本是平水人,另一個也是在平水為官的人,所以以《平水韻》相稱是沒有問題的。到元初時定名106韻的版本為《平水韻》。之后歷代文人則一直沿用著106韻部的《平水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水韻》是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當時同用的韻合并編輯而成的。中國的音韻在隋朝以前是用口語押韻作詩的,隋朝時在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由陸法言編寫了有193個韻部的《切韻》。從此詩人們作詩有了押韻的標準,從口語押韻改為了依照韻書押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朝初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編制了含195個韻部的《唐韻》。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陳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編撰成新的韻書,皇帝賜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稄V韻》是宋代的官韻,也是我國第一部官修的韻書?!稄V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將韻細分為了206個韻部。直至《平水韻》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我們知道,《平水韻》雖然是南宋后期才出現的,但它是從《切韻》《唐韻》《廣韻》簡化而來的,它上承了隋、唐、宋三個朝代的韻書,所以《平水韻》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代人們作詩用韻的實際發音情況。可以說《平水韻》算得上是中華傳統音韻的正朔。我們這里先且不說寫格律詩,只從閱讀、了解、欣賞的角度來說,想要很好的理解古詩詞作品,離開了《平水韻》也是基本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漢語語言的聲韻經過漫長的發展變化,到現在已經是變得面目全非了,因此一些《平水韻》押韻的詩用普通話讀就會感覺不押韻或沒有抑揚頓挫的感覺,這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如果對《平水韻》完全沒有了解,我們在閱讀古典詩詞時就會產生一些困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會對古典格律詩在押韻上產生困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前大家都是在使用普通話進行閱讀,所以我們時常會聽到有人認為古人寫的詩也有不押韻的說法。詩是韻文,既然是被稱作詩的作品,那必然是押韻的,雖然我們現在用普通話讀起來不押韻,但是在這首作品成詩的當時,肯定在當時的聲韻發音中是押韻的。如杜牧的《題烏江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詩中的韻腳“期、兒、知”在杜牧當時寫詩時肯定是押韻的,都在《平水韻》的上平四支部。但是放到今天,當我們用普通話來朗讀時,期和知的讀音其韻母是“i”是押韻的,但兒的讀音韻母是“ér”,所以讀起來就會感覺“兒”不押韻,讀起來很別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比如蘇軾的《望海樓晚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樣在蘇軾寫這首詩當時“斜、夸、蛇”肯定是押韻的,根據《說文解字》的切音,這三個韻腳所押共同的韻[iá],但是用現在的普通話來讀,“斜、蛇”的讀音中,韻母是讀“ié”了,所以用普通話來讀蘇軾的這首詩,我們也會感覺到不押韻,讀起來很別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由于金、元時期,特別是元朝建立之后,北方文化的語音系統南移,導致原來在中原一帶一直使用的唐宋語音被打壓,到后來清朝成立,北方語音進一步南移發展,直到現在完全使用以北方口音為主的普通話,大量的文字發音產生了變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現代人讀詩因為日常語言讀音的本能,開口就會用普通話讀,肯定有很多字的發音和中原古音的發音完全不同,就產生了很多格律詩不押韻的錯覺,對格律詩產生了押韻上的困惑,甚至出現了“唐宋格律詩也不押韻的”的錯誤認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會對近體詩在平仄格律上產生困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學習過“四聲”知識的都知道,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普通話的發音都是四個聲調,但是兩者的聲調種類之間卻有很大區別。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普通話聲調的四聲變化情況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⑴平聲。</b>這個聲調在古漢語發音的《平水韻》中雖然分為上平聲和下平聲,但是都屬于平聲,只是因為平聲字較多而分為上下平二部分。但是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卻分化成了讀音有了區別的陰平和陽平二個聲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⑵上聲。</b>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普通話的發音中變化不大,原來的上聲字除了極少一部分變成了去聲外,基本還是保留了原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⑶去聲。</b>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發音沒有什么變化,那些去聲字還是去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⑷入聲。</b>入聲這個聲調是變化最大的,在現代漢語普通話的發音中直接就變沒了。雖然現在在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山西、內蒙古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還保存著入聲讀音,但是在普通話的讀音中已經完全沒有了。這就是所謂的“平分陰陽,入派三聲”的變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水韻》的“平上去入”平仄區分法是平為平聲,上、去、入三聲均則為仄聲。而普通話的平仄區分是陰平、陽平聲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其最重要的是《平水韻》中有入聲字,而現代漢語普通話中沒有了入聲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來的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并入了其他聲調,如果發三四聲沒有問題,在平仄劃分中還是屬于仄聲,但是如果音調是并入到了現在的陰平、陽平一二聲之中,如“國”“別” 等這些入聲字都變成了平聲。如果不熟悉《平水韻》,就會因為這些變為平聲的入聲字而對近體詩的格律產生困惑,做出錯誤的判斷。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我曾經有一次在作線下講座時,講的是最基本的四聲和平仄押韻,都是剛剛接觸詩詞的愛好者。舉例時講到了杜甫的《春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討論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來了二個問題:第一,深shēn、心xīn、金jīn的韻母相近用現在的普通話讀是押韻的,但是簪zān的韻母是不一樣的啊,杜甫怎么把這些字放一起押韻,這是怎么回事。第二,在“恨別鳥驚心”一句中,“別”( bié)字讀音是陽平,應該是平聲字啊,你現在講平仄時,標明那一句的第二個字應該是仄聲字,這里是不是平仄不對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對這種情況,我只能很無奈的告訴他,這二個問題要等你熟悉了《平水韻》之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因為“簪”字在唐朝時候的讀音與我們現在的讀音是不同,唐朝時“簪”字究竟是怎么讀的,查看《漢典》中“簪”字的音韻方言是“侵韻 平聲 側吟切”,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那個時候“簪”與“深、心、金”的讀音是相同或者相近的,也就是說這四個字的韻母是相近的,所以《平水韻》中他們是在同一個韻部,是可以押韻的,杜甫肯定沒用錯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樣的“別”字在唐朝時的讀音與我們現在的普通話讀音也是不一樣的,“別”在《平水韻》中是入聲字,入聲是屬于仄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都說明我們現在的語音特別是普通話與唐宋時期的語音有了很大的區別。其實我們現在面對著一個非常尷尬局面:那就是近800年前編著的《平水韻》與當前變化巨大的語音環境嚴重的不協調!而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各地方言的逐漸同化退化,入聲字繼續不斷的消失等等,這種不協調還會越來越嚴重。處于這種尷尬的局面,我們應該怎么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將《平水韻》棄之不用顯然是錯誤的,這會讓因“新文化”運動以來,對中華古典文化,特別是古典詩詞傳承造成的斷層越來越大,甚至會有失傳的危險!而繼續完全照搬《平水韻》的各韻部來押韻作詩,又會讓我們的作品離現在普通大眾的語音習慣越來越遠!讓我們詩詞的受眾產生我們寫的詩詞不押韻的錯覺,不斷的擴大普通民眾對近體詩在押韻、平仄格律方面的困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顯然,現在要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平水韻》,重新系統地推廣學習“入聲字”,是絕無可能的!這樣一來,我們完全照搬《平水韻》各韻部韻字來押韻創作的近體詩受眾就會越來越少。怎樣解決這個矛盾,這就涉及到了在“當前語音環境下《平水韻》的合理使用”的問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現在寫近體詩的詩詞愛好者,絕大部分還是習慣使用《平水韻》來寫詩。這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因為近體詩格律的形成與當時中古音語音系統那種無法割舍的關系,因為近體詩音韻、聲律的形成乃至確立,就是依附于中古音的聲韻系統,是那種血脈相連、骨肉相粘的關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平水韻》不能通押。</b>我們都知道近體詩的押韻規則中有這么一條:“一韻到底,不可換韻”。如果沒有一韻到底,就是“出韻”了,近體詩格律對出韻的解釋是:出韻是指在格律詩偶句韻腳上不用本韻之字,而用鄰韻或它韻中的字,出韻與格律詩一韻到底的要求不合,是詩家大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水韻》不能通押這是常識,除了首句可以用鄰韻之外,2、4、6、8句是不得出韻的。即便是上平一東、二冬兩個韻部,我們今天認為“冬”與“東”兩韻部的字是同韻,但既然在《平水韻》中被分別列入二個不同的韻部,那說明在中古音時期兩個韻部的字讀音可能是有區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如上平三江和下平七陽我們現在的讀音也是押韻的,但《平水韻》是分在不同的韻部,那也是不能通押,不能混合使用的。這也包括《平水韻》中其他的我們現在讀音相近的韻部也都不能通押,盡管有些韻部我們在今天讀起來非常接近或者完全一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然,一些詩友可能會舉出很多古今大詩家通押的例子,這里面有幾種情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當時的語言音韻系統后來編寫韻書的人并不完全知道,也許在上古、中古音時代那些字是可以押韻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受當時社會條件的局限,古代的韻書也不是可以象現在這么方便的流行,人手一本,更不要說現在網絡上還有格律檢測軟件,所以詩人作詩偶有與韻書不對的情況也是正常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有可能是詩人使用了各種各樣押韻上的變格,比如孤雁出群格、孤雁入群格、進退格、轆轤格等等。以上變格特別是“飛雁出群格”最為常見,也就是可押可不押韻的首句使用鄰韻,這種變格在宋朝時,詩人們尤其喜歡使用,以至于慢慢的成為了一種所有詩家都認可的正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是不排除有個別名家名作確實是因為有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意境要使用鄰韻表達;或者是有的時候只是為了表達自己心志的作品,只供記錄自己當時的心情用了鄰韻,但這個作品后來又被流傳出來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水韻》不能通押這是最基本的常識,不能通押這也是因為近體詩的一種血脈傳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要注意古今漢字的字義不同。</b>漢語文字隨著時代的發展,有很多字的字義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同一個漢字,它在古代的常用含義和現代的含義是不同的,我們應該知道這些不同的含義。有的變化使得古今字義完全不同。如“綢”字:古義指纏繞;如“乖”:古為貶指偏執、不馴順,而今則形容聽話,安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還有一些字的變化是字義變得有相同又有不同,如“勤”字:古用義為辛勞、辛苦,與“逸”相對。今常用義為勤勞、勤快。又如“訪”字:古義為詢問、咨詢。今義為探訪、訪問。再如“斤”字:古義除指重量單位外,還有指斧頭一類工具之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還有的情況是詞義范圍的變化,有的擴大了有的縮小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詞義擴大了的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菜:古義專指蔬菜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糧:古義只指外出時隨身攜帶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古專指長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古專指黃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皮:古專指獸皮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詞義縮小了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宮: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稱“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禽:古義為飛禽走獸的總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蟲:古代對動物的總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瓦:古義指陶器的總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古義指金屬的總稱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可以看出漢語文字古今字義的差別是很大的。所以我們在使用《平水韻》時,特別是對古典詩詞進行閱讀和欣賞時,尤其要弄清楚漢字古今字義的區別。這里我又要提到要多讀古典詩詞,提升自己的古漢語基礎,盡量弄清楚漢字古今字義的區別。所以我想說,既然要用《平水韻》寫詩,就要努力學習古漢語,沒有任何捷徑好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要充分考慮詩句中用字的現實讀音。</b>曾經我和幾個朋友一起討論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是“獨對斜陽待晚霞”,有一位朋友說,這句犯韻了。我就笑著讓朋友讀這句詩,結果他讀到“斜”字時,并沒有讀成“xia”,這件事說明,現在很多字的實際讀音與《平水韻》的讀音有了很大的區別,按現在的讀音“斜”與“霞”已經不是同一個韻母了,讀起來也就沒有了“犯韻”之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這件事,我們也能體會得到,在當前新的語音環境下,由于很多漢字的讀音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我們不能再生搬硬套《平水韻》各韻部里面的那些字來寫詩“填韻”了。“填韻”這個詞是我自己生造出來的,意思是指我們現在按《平水韻》寫詩,不能只看著《平水韻》各韻部的字生搬硬套照用,一定要結合當前語音的變化,結合當前每一個字的實際讀音來合理的使用《平水韻》。我認為,這里涉及到三個方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使用《平水韻》押韻時,在其上下平共三十個平聲韻部選用韻腳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這個字現在的實際讀音,對讀音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已經明顯不能押韻的字,就應該盡可能的不作為同一首詩的韻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前,我曾寫過一首詩《煙花》,初稿是這樣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煙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光能貯滿巧攔遮,沉靜平生不噪嘩。</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只待人間歡慶處,焚身綻放勝奇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結果詩詞在朋友圈發出來之后,很多朋友就問我這個第一句是不是可以不押韻的,其實熟悉《平水韻》的都知道,我這個第一句是押韻的,但是我們每個人肯定都有許多不熟悉《平水韻》的朋友,他們讀的時候就感覺到不押韻。后來我把第一句改成了“光能貯滿著紅紗”,朋友看了說這個押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說明我們現在完全按照《平水韻》韻部里面的字寫的詩,很多人讀起來會有不押韻的感覺。我們千萬不要寫那種“自己看起來押韻,別人讀起來不押韻;自己對照平仄合律,別人吟誦平仄出律”的詩!按照當今漢語語音變化的實際情況,我覺得《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中一段話說得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略舉平聲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靴’在戈韻,‘車、邪、遮、嗟’卻在麻韻,‘靴’不協‘車’,‘車’卻協‘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暄、鴛、言、褰、焉’俱不協‘先’,卻與‘魂、痕’同押,‘煩、翻’不協‘寒、山’,亦與‘魂、痕’同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靴’與‘戈’、‘車’與‘麻’、‘元’與‘煩’、‘煩’與‘魂’其音何以相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平水韻》的很多韻部里面的字,讀音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韻字按《平水韻》來押韻就會很別扭。這種情況在《平水韻》中還有很多。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平四支”中的“悲、卑、碑、吹、炊、衰、規、龜”等等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平六麻”中的“車、斜、蛇、邪、遮、些”等等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些字如還和支韻,麻韻的其他字一起押韻,現在人們讀起來就有出韻之感,還有很多不及一一舉出,有待詩友們在作詩的時候自己細心的選擇區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在我們對近體詩進行欣賞和評析的時候,也最好是根據目前漢字的實際讀音來進行,還是不要得出類似“斜”與“霞”這二字是犯韻的結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在近體詩的寫作中,對于現在已經編入了平聲讀音的入聲字,應該盡可能的不作為仄聲字來使用。很多入聲字在《平水韻》中是仄聲,但在現在的普通話讀音中已經變成了平聲,這包括很多常用字,例如“一、二、笛、昔、白、覺、敵”等等。當我們現在寫詩時上述的字還是大量的以仄聲出現在詩中時,會出現“形式”上是合律的,但當我們用現在的語言朗誦起來時是不合律現象。其結果就是失去了近體詩句抑揚頓挫的本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做到以上三點,無疑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我們寫作近體詩的難度!但是,這種把便利留給廣大讀者的作法,毋庸置疑是非常必要的!詩詞是文藝作品,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創作。詩的初心不能是為了取得旁人認同,而是自我感情抒發。但同時詩詞創作是為了抒情言志,表達自己的意愿,感染讀者并得到認同。所以,寫詩最終目的還是建立起和讀者之間的溝通,用文字帶著我們的感情去感染他們,這才是一個詩詞創作的本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水韻》的發音規則,韻部分類到今天的普通話已經有很多地方不同,如果不加分別的照搬《平水韻》的韻字寫詩會讓你的詩流傳度變窄。讀者的水平有高有低,而且作為一個讀者,他根本沒必要為了讀你的詩去學習《平水韻》,更不要說學會入聲字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現在寫詩是給現代人看的,現代的讀者包括我們中的大多數在內,都不十分精通《平水韻》的古代讀音,所以選擇韻字時,要盡量避開韻母差別太大的韻字。只是這樣的話可供選擇的韻字就更少了,增加了我們寫詩的難度。在使用平水韻時,要掌握平水韻的各個韻字的古代讀音和現代讀音的差別,必須狠下一番功夫,才能得心應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還在堅持著使用《平水韻》,這是一種遵守和傳承,嚴格意義上來說,其傳承的意義要更多一些,而這種傳承又是必要的,不能割裂的;傳承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傳承是為了更好的發揚!處在語音變化、韻律變革前夜的我們,一定是要經受一場“陣痛”的,所付出的也肯定會更多一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對于《平水韻》的傳承和堅持顯得尤其重要。這是因為從隋《切韻》、唐《唐韻》、宋《廣韻》到《平水韻》這一路下來,《平水韻》這一代卻出現了按照韻文種類“橫向分家”的現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是戲曲界由周德清在元泰定元年修成《中原音韻》,逃離“平水韻”而分家。這是因為北曲藝人要憑唱曲過活,一旦聲韻失諧,生計必然受損,所以不得不分家。之后清嘉慶年間由戈載修成《詞林正韻》后,填詞的詞界逃離了《平水韻》。然后是在民國時期的京劇、曲藝界修成《十三轍》從而逃離。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不斷變化發展了的語音音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于1925年,在西方闖蕩了多年之后,寫了這樣一首詩《廢舊詩六年矣,復理鉛槧,紀以絕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六載觀摩傍九夷,吟成鴂舌總猜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唐賢讀破三千紙,勒馬回韁寫舊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聞一多以寫新詩聞名。經過一段時間出國留學后,反而覺得舊體詩更值得珍惜。這首詩和另外一首《釋疑》都是他對于詩的觀念轉變后的體現。聞一多《釋疑》中說到:“求福豈堪爭棄馬,補牢端可救亡羊?!敝袊鴰浊甑膫鹘y文化,包括《平水韻》不可隨便丟棄,否則將來想亡羊補牢恐怕也來不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現在有責任傳承和堅守《平水韻》;我們也有責任不讓后來的讀者,在閱讀我們現在創作的近體詩時還要考究音韻的變化發展史;我們也有責任使自己創作的近體詩,讓現代的人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味十足!我們有責任讓喜歡、閱讀近體詩的讀者更多更普及。這或許就是我們當前能夠為近體詩的傳承和發展,為《平水韻》的繼續傳承和使用,在音韻方面作出的一點貢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課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2年11月3日晚講授于長青詩教二群</p> <p class="ql-block"><b>榮譽院長:</b>陶濤 孫連宏</p><p class="ql-block"><b>名譽院長:</b>包德珍 張馳</p><p class="ql-block"><b>院務委員:</b>高源 朱安群 周達 陳作耕 陳顯赫</p><p class="ql-block"><b>首席主講:</b>包德珍</p><p class="ql-block"><b>院長:</b>周興海</p><p class="ql-block"><b>常務副院長:</b>盛月富</p><p class="ql-block"><b>副院長:</b>張和平 姜曉瑋 陳林洲 張士平 莊俊雄</p><p class="ql-block"><b>榮譽副院長:</b>鐘茂榮 周海燕</p><p class="ql-block"><b>教務長:</b>盛月富(兼)</p><p class="ql-block"><b>辦公室主任:</b>莊俊雄(兼)</p><p class="ql-block"><b>副教務長:</b>宋力 拾遺君 唐超</p><p class="ql-block"><b>辦公室副主任:</b>魯祖標</p><p class="ql-block"><b>主編:</b>拾遺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安市| 梅州市| 通渭县| 饶河县| 巢湖市| 凤凰县| 灵寿县| 扶余县| 荣昌县| 子长县| 纳雍县| 吉木萨尔县| 法库县| 东明县| 郴州市| 阆中市| 师宗县| 香格里拉县| 黔西| 武邑县| 鞍山市| 汽车| 平山县| 宝清县| 澜沧| 县级市| 永登县| 洱源县| 资中县| 湖北省| 分宜县| 法库县| 泾川县| 叙永县| 枝江市| 德化县| 天气| 丰顺县| 西青区| 安多县| 大石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