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長沙走學第一站,歷史街巷漫步(古開福寺~第一師范)

毛毛

<p class="ql-block">十一月二日,利用非周末時間開啟了籌劃已久的長沙古文化歷史走學計劃,第一站,古開福寺至第一師范,主要是穿老街巷,先后經過古開福寺、湖南省工作委員會舊址、長沙基督教城北堂、東岳殿(道觀)、西園北里歷史街區、文襄園(左宗棠祠)、黃埔軍校長沙同學會舊址、賈誼故居等近二十個歷史遺跡。在時光的的隧道中徜徉漫步,感受長沙厚重的歷史文化,醍醐灌頂,受益匪淺……</p> <p class="ql-block">開福寺,位于湖南省長沙市之城北新河,臨湘江,主體建筑南北朝向,為佛教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寺院。開福寺始建于五代十國時期,后歷經宋、元、明、清各朝。占地面積4.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有佛殿三進,即三圣殿(彌勒殿)、大佛殿(大雄寶殿)和毗盧殿;開福寺東廂有客堂、齋堂、庫房、方丈居室,西廂為說法堂、禪堂等,寺內有清康熙、光緒年間石碑各一道。開福寺,是中國佛教重點開放寺院之一,被列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佛教協會和長沙市佛教協會均設在寺內</p> <p class="ql-block">走進長沙歷史步道</p> <p class="ql-block">湖南工作委員會舊址位于長沙市開福區熙寧街三角塘28號。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共湖南地下黨最高領導機關在長沙的秘密據點。委員會成立于1942年12月,抗戰勝利后,機關據點遷駐長沙市區。1945年10月在長沙召開會議,研究恢復黨組織和重新進入城市開展工作等問題。委員會由書記周禮以及劉亞球、張春林、劉鼎組成。此后,周禮等在此居住工作。  1946年冬,地下黨員湊集經費,以周里夫人常杏云的名義和她的四姑合伙,修建了這棟帶鋪面的二層木樓,并在這里辦了“婦女縫紉合作社”,以作為省工委的秘密機關。省工委按照黨中央的地下黨工作方針,在湖南積極開展黨的各項工作。書記周里偕夫人常杏云以開縫紉鋪為掩護在此工作、居住至長沙和平解放</p> <p class="ql-block">長沙市基督教城北堂,原名中華基督教會永仁堂,是中國湖南省長沙市的一座古老教堂,湖南省最大的基督教堂。該堂始建于1902年, 1917年重建。該教堂采用中國傳統的廡殿頂和歇山頂,可容納700多人。1947年,中華基督教會湖南大會在此成立。1958年實行聯合禮拜后,永仁堂得以部分保留,部分房屋改為天主教、基督教神職人員的勞動場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教堂完全關閉,改為倉庫。1980年恢復開放,為長沙市基督教兩會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長沙東岳宮位于今長沙開福區三角塘西側的東岳宮街,街以宮名。“東岳宮”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東岳泰山應該耳熟能詳,華夏的五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實五岳之由來與中國原創的教派——道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p> <p class="ql-block">長沙市天主堂,位于開福區湘春巷,始建于1901年,由意大利籍傳教士翁德明主持修建,是長沙唯一的哥特式宗教建筑,2002年5月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天主堂由教堂與方筒形鐘樓、主教府樓三部分組成,坐北朝南,為十字架平面造型,雙檐單層石柱磚木結構,是近代長沙受外來文化影響的的典型建筑</p> <p class="ql-block">祭壇</p> <p class="ql-block">圣母瑪利亞像</p> <p class="ql-block">因年代久遠,天主教堂的木質構件逐漸松散、衰敗。2000年,長沙市政府撥款100萬元,重點對教堂屋頂大修,后長沙市政府又再次撥款,對主教府樓予以徹底整修,并對外墻進行了全面裝飾……</p> <p class="ql-block">西園北里牌樓</p> <p class="ql-block">西園歷史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陳列室</p> <p class="ql-block">西園古井</p> <p class="ql-block">西園北里因唐宰相裴休在此修建西樓而得名,屬長沙六大公館群聚集區之一的文化街區。一條悠長而逼仄的小巷兩側,串起七處不可移動文物,還有當代著名金石書法家李立、革命先輩帥孟奇故居等11處歷史民居。為長沙不可移動文物最多的街區</p> <p class="ql-block">文襄園(左宗棠祠)</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祠堂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中被毀,僅僅留下一部分古墻和一座石山,后來把遺留下來的石山和古墻重新打造,并把這里命名為文襄園</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石山</p> <p class="ql-block">西園北里巷景</p> <p class="ql-block">西園北里老街有多處名人故居,這是劉少奇的老師黎倜康老前輩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在長沙,金石書畫家李立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其書、印師法齊白石,為當今齊派重要傳人。由于不畫印稿,以刀代筆,刻削如泥,頃刻而成,故有“神刀”之美譽。2014年12月11日,李立教授因病醫治無效逝世,終年九十歲。這是西園北里的“李立故居”</p> <p class="ql-block">杜心五于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兩度寓居長沙,前次居今芙蓉區白果園31號,后次居今開福區西園北里49號,這兩處房屋均為公館式建筑。外有石庫大門,內有天井、通廊、大堂和多間廂房。這是西園北里杜心武舊居</p> <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長沙同學會舊址</p> <p class="ql-block">帥孟奇(1897—1998年),湖南漢壽人,1923年參加革命工作,是中國婦女運動先驅,我黨組織戰線杰出領導者。這是西園北里1號帥孟奇舊居</p> <p class="ql-block">長沙市周南中學創辦于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初為“周氏私塾”;1907年,更名為“私立女子周南女學堂”;1912年,改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師范學校”;1919年,更名“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學”;1952年,更名為“湖南省長沙市第一女子中學”;1955年,更名為“長沙市第四中學”;1984年,復名為“長沙市周南中學”</p> <p class="ql-block">周南中學校園外墻壁畫</p> <p class="ql-block">校園后門內的師表匠心照壁</p> <p class="ql-block">西園北里街巷景觀</p> <p class="ql-block">壽星街牌樓</p> <p class="ql-block">金九活動舊址位于長沙市開福區連升街楠木廳6號。為二層木制結構民居,占地面積353㎡,建筑面積533㎡。房屋共計18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被拆除了一部分,現存建筑約200㎡。</p><p class="ql-block">金九(1876--1949),號白凡,又名金昌洙、金龜。韓國著名民族獨立運動領導人,韓國臨時政府主席。</p><p class="ql-block">1919年金九隨大批抗日救亡的韓國愛國人士-到中國,在中國生活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金九隨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西遷至長沙。臨時政府設址在西園北里,金九住楠木廳6號,這里還是原朝鮮革命黨總部所在地。1937年至1938年金九在長沙從事抗日和國家獨立運動,此舉得到了湖南省政府的熱情幫助和無私支持。</p><p class="ql-block">2019年,金九活動舊址被批準為湖南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時務學堂是中國最早的新式學堂之一,創建于1897年,設于長沙市三貴街劉權之舊邸,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和維新志士唐才常等倡議創辦的。熊希齡任校長,梁啟超任中文總教習,前后三次選錄學生264人。這些學生中許多人成為我國杰出的棟梁之才,如蔡鍔、范源濂、楊樹達、林圭等。雖然自開學到停辦歷時不到一年,但是播下了維新的種子,并形成燎原之勢。恰如毛主席所說:“湖南之有學校,應推原戊戌春季的時務學堂。時務以短促的壽命,卻養成了若干勇敢有為的青年</p> <p class="ql-block">王季范故居</p><p class="ql-block">王季范(1885—1972.7.11)原名邦模,湖南湘鄉人,生于小康家庭,是毛主席表兄,著名教育家,曾先后擔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p> <p class="ql-block">鴻稽坪,湖南長沙人,22歲中進士,25歲就進了翰林院,清朝最后一代拜相的科舉儒臣。這是位于壽星街的鴻稽坪故居</p> <p class="ql-block">潮宗街因臨城門潮宗門而名,又名草場門正街,位于開福區,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3條麻石大街之一,長511米,寬9米。朝宗,寓意為朝拜祖宗。舊時街口聚居著許多挑河水賣的腳夫,終日街頭淌滿河水,“朝”遂演化成“潮”。潮宗街是歷史文化街區,北到營盤路、南到中山路、西至湘江大道、東至黃興北路……</p> <p class="ql-block">長沙潮宗街基督教堂,始建于1925年,總占地面積約588平方米,具有中西合璧特點。創立人為原基督教復臨安息日會傳道人李曉峰等,對中西文化交流史、宗教史及民國建筑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該教堂建筑年代早,規模大,2002年公布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2005年列入長沙第二批近現代保護建筑</p> <p class="ql-block">潮宗街防空設施遺址位于長沙市開福區通泰街街道中山西路社區潮宗街165號,洞口朝北開,約建于20世紀30-40年代,為抗戰時期沿街某單位修建。2005年潮宗街改造時被發現,按原貌進行修繕,洞頂建朝宗亭,洞內辟“日本侵略軍轟炸長沙暴行圖片陳列室”,后陳列室搬走,洞口被封,里面只存兩枚廢棄的炮彈。</p><p class="ql-block">潮宗街防空設施遺址曾在抗日戰爭時期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現雖防空功能已衰退,但其對豐富長沙城的防空洞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抗日戰爭殘酷現實的見證,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潮宗書宬”為陳繼舜<span style="font-size:18px;">(1878-1962,字杏聰,號繼訓,筆名獧盦)的</span>讀書處。<span style="font-size:18px;">潮宗書宬</span>1938年毀于長沙文夕大火</p> <p class="ql-block">在潮宗街與壽星街交界的路口,有一堵被稱作“長沙倉儲業遺跡”的原倉儲業倉庫外墻。從1904年的五豐、同興、恒豫等五家貨棧,到1935年發展到七十多家,長沙的倉儲業可謂繁榮。后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陸續拆除,只留下這堵倉庫外墻成為長沙倉儲業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長沙倉儲業遺跡內墻</p> <p class="ql-block">潮宗街畔,有一條古樸的巷弄,巷口的牌坊上,寫著“梓園巷”三個大字。梓園之名,源于清乾嘉間禮部尚書劉權在此修建的后花園“梓園”</p> <p class="ql-block">在梓園巷的6號,有著一座長沙保存最好的民國四合院,它由清末布政使銜道員張自牧所建,是他的私人住宅,稱作“絮園”,建筑面積達1311.37平方米,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p><p class="ql-block">四合院內有一座木結構戲樓,是長沙城內唯一的一座老戲樓,被人們稱為“民國旅社戲樓”。戲樓由4個木柱支撐而起,歇山屋頂,小青瓦,屋脊上有透雕磚雕裝飾,飛檐翹腳,戲樓內部有木構藻井。</p><p class="ql-block">2004年,這座四合院連同內部的“民國旅社戲樓”,一同被公布為“長沙市重點保護歷史舊宅”、長沙市第二批近現代保護建筑、一般不可移動文物</p> <p class="ql-block">高升巷,最早見于清朝同治10年的長沙地圖志上,距今100多年歷史。1923年,著名女權領袖唐群英在高升巷創辦復陶女子中學。陳介石創辦的《民國日報》,社址亦設在高升巷</p> <p class="ql-block">聽山,佛里燈民居</p> <p class="ql-block">沿著蜿蜒曲折的麻石路,眼前出現寫著“九如里”三字的門坊,該書法系著名書法家黎澤泰手筆。</p><p class="ql-block">九如里公館多建于1916—1918年,是長沙老城區內保存最好的民國公館之一和年份較早的紅磚建筑。相傳九如里因住有9戶體面人家而得名,民國時期中央銀行長沙分行經理辛衡若就曾居住在這里</p><p class="ql-block">九如里目前僅剩2號、4號、6號公館,其中2號公館內部保存得最為完善</p> <p class="ql-block">九如里巷道</p> <p class="ql-block">九如里2號公館</p> <p class="ql-block">連升街因住在這里的劉權之中進士后,官運亨通、連升數級而得名,他是乾隆二十五年進士,紀曉嵐門生,官至禮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連升街建了不少公館,至今保留下來的仍有不少,沿途走過去,掛牌保護的老民居接二連三,是長沙老式公館扎堆的一條老街</p> <p class="ql-block">連升街52號民居</p> <p class="ql-block">連升街54號民居,始建于1916</p> <p class="ql-block">連升街33號民居,始建于1946年,和54號民居一樣都掛著“長沙不可移動文物點”牌子,是代表建筑</p> <p class="ql-block">造紙業三兄弟舊址</p> <p class="ql-block">湖南孤兒院前身為保赤貧兒院,1913年10月由湘紳易雨恂等創立于湘潭,次年改名湖南孤兒院。經費始由社會捐助。1914年2月湖南孤兒院遷長沙連升街東端街口,組設董事會。在院長徐特立的努力下,至1917年,收養孤兒達200名左右</p> <p class="ql-block">楠木廳外墻,墻壁上方有連升街字樣</p> <p class="ql-block">楠木廳是連升街一座公館式的堂屋,這里曾經是一家大戶人的公館。楠木廳,廳者堂屋也。堂屋在長沙傳統大宅府邸中,是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地方,也是家庭成員聚集宴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連升街街口的老式民居</p> <p class="ql-block">北正街是老長沙城北的一條主街,北至湘春路,南中山路,筆直一條長2.5公里,這里家家都是老字號,戶戶都是小業主,商鋪林立,人頭攢動,是北長沙最繁華的一條街。</p><p class="ql-block">只有老長沙人才知道,這條老街上的美西司電影院、北協盛藥號、百花村南貨店、同利長南貨店、吳濟南藥號、吳恒泰醬園、挹爽樓飯店、湘華齋茶館、群藝劇院等名老字號名噪一時。</p><p class="ql-block">時光荏苒,隨著黃興北路的擴建,北正街大都拆除,現只剩下中山路到黃興北路一段了,不到二百米</p> <p class="ql-block">中山亭原為清朝中后期建筑,咸豐三年(1853年)重修,當時的清提督衙門府位于今天的市青少年宮,中山亭位置駐扎著保衛衙門府的“先鋒衛士營”,因此這一建筑就叫做先鋒廳。1930年新建中山路,與先鋒廳主樓相連建起了附屬鐘樓,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此建筑正式命名為中山亭。2002年初,黃興北路拓寬改造,長沙市政府將中山亭保留并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繕。2006年被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中山亭前的孫中山雕像</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國貨陳列館是長沙現存最大的民國時期建筑,地處黃興路與蔡鍔路之間的中山路。1930年由歐陽淑設計,張連生承建,是舊長沙的標志性建筑和長沙商業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長沙市青少年宮清朝時為湖南巡撫衙門所在地,辛亥革命時為湖南都督府署地,譚嗣同興辦的南學會也興起于此,1934年建立湖南省民眾國術俱樂部,抗日戰爭勝利建為中山公園。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50年代我國一些大中城市借鑒前蘇聯模式,將最好的繁華地段贈予青少年,建立了第一批青少年宮(青年活動中心)。1956年,當時省、市政府決定將原民眾俱樂部、新聞會堂進行改造,以中山公園為依托改建為市青少年宮,1957年動工,1958年春節正式掛牌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青少年宮院內樹立著劉胡蘭、雷鋒雕像</p> <p class="ql-block">賈誼故居現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太平街(解放西路與太平街口交匯處)。賈誼故居始建于西漢文帝年間,為長沙王太傅賈誼的府邸。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西漢著名政論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賈誼住在這里,時任長沙王太傅</p> <p class="ql-block">坡子街牌樓</p> <p class="ql-block">火宮殿</p> <p class="ql-block">火宮殿戲臺</p> <p class="ql-block">火神廟</p> <p class="ql-block">杜甫江閣,屬于園林仿古建筑,為紀念唐朝詩人杜甫所建。杜甫江閣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河東城區西湖橋,地處湘江路中段和西湖路交界處,臨湘江為湘江風光帶的一部分,與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天心閣不足一千米。江閣園林區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800多平方米,主閣共分四層,高18米。2002年長沙市人民政府決定正式修建,2005年9月19日整個建筑全面建成并通過專家驗收,隨后向市民進行試開放</p> <p class="ql-block">西文廟坪東起黃興路步行街,西至湘江中路,南臨西湖路,北達人民西路,總占地面積33.85公頃。西文廟坪由長沙府學宮而得名。北宋治平元年(1064),潭州設立州學,為潭州的最高學府,亦為長沙府學之始。學宮建有文廟,作為祭祀孔子之所,后習慣稱學宮為文廟。1938年,學宮毀于“文夕大火”。今片區內僅存“道冠古今”牌坊一座,并有梅公館等文物和其他歷史建筑,學宮門正街、古潭街、豆豉園、白鶴巷、岳園等歷史街巷,是“老長沙”的核心區域</p> <p class="ql-block">西文廟坪巷</p> <p class="ql-block">長沙府學宮是長沙府轄12 個縣州的最高學府,“道冠古今”牌坊原為長沙府學宮西入口,位于現在的長沙市天心區西文廟坪巷7 號。</p><p class="ql-block">長沙府學宮呈“左學右廟”之制,始建于宋治平元年(公元 1064 年),元明時期多次重建,清同治五年(公元 1866 年)重修學宮,現存石坊即為 1866 年所建。</p><p class="ql-block">學宮東入口有一座“德配天地”石坊,已不見,只有西入口的“道冠古今”石坊幸存</p> <p class="ql-block">“道冠古今”牌坊。牌坊西面中門額坊上部“道冠古今”四字是陽刻,背面“賢關“二字則凸刻。“道冠古今”的上下是“二龍戲珠”鏤空浮雕,“賢關”的上下是“雙獅滾球”鏤空浮雕</p> <p class="ql-block">“道冠古今”牌坊背面</p> <p class="ql-block">國學講壇</p> <p class="ql-block">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素有“千年學府、百年師范”的美譽,是湖湘文化的發祥地和中國現代師范教育的搖籃之一,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更是毛澤東思想的萌芽地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源地之一。學校前身為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于公元1161年創辦的長沙城南書院,1903年始立為湖南師范館,舉辦現代師范教育,1912年更名湖南公立第一師范學校,1949年改名湖南省第一師范學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田县| 乌恰县| 宝山区| 五莲县| 乃东县| 江口县| 西青区| 贵港市| 兰州市| 浮山县| 永定县| 宜都市| 日土县| 吐鲁番市| 巨野县| 仲巴县| 独山县| 澜沧| 阿瓦提县| 玉龙| 天等县| 荆门市| 维西| 民县| 磴口县| 永昌县| 崇明县| 乌拉特前旗| 攀枝花市| 宜丰县| 金秀| 湘潭县| 繁峙县| 霞浦县| 临清市| 临江市| 蒙山县| 资中县| 灵璧县| 石门县| 仲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