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史書記載:公元七世紀三十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贊普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始建布達拉宮為王宮。當時修建的整個宮堡規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墻,內有千座宮室。松贊干布在此劃分行政區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號令群臣,施政全蕃,并遣使周邊各國或與鄰國建成姻親關系或訂立盟約,加強吐蕃與周邊各民族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吐蕃社會的繁榮。布達拉宮成為吐蕃王朝統一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顯赫。公元九世紀,隨著吐蕃王朝的解體,布達拉宮遭冷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九世紀至十七世紀中葉的800余年中,由于西藏政治中心地的不斷變移,歷代的薩迦、帕竹、噶瑪巴政權都未曾設首府于拉薩,布達拉宮也一直未能重建,僅為拉薩大昭寺隸屬的一處宗教活動場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1642年,五世達賴喇嘛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教合一地方政權。拉薩再度成為西藏政治、宗教、文化、經濟的中心首府城。公元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決定重建布達拉宮。公元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宮為主題的建筑群,將行政辦公地由哲蚌寺移至布達拉宮白宮。從此布達拉宮成為歷代達賴喇嘛居住和進行宗教活動和處理行政事務的重要場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世達賴喇嘛圓寂后,于公元1690年至1694年間擴建紅宮,修建了五世達賴喇嘛靈塔殿為主的紅宮建筑群,基本形成布達拉宮的建筑規模。十三世達賴喇嘛在位期間,又在白宮東側頂層增減了東日光殿和布達拉宮山腳下的部分附屬建筑。193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靈塔殿建于紅宮西側,并與紅宮結成統一整體。至此,從公元十七世紀中葉開始的布達拉宮重建和增擴工程全部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經過1300多年的歷史,布達拉宮形成了占地面積4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主樓紅宮高達115.703米,具有宮殿、靈塔殿、大殿、佛殿、經堂、重要職能機構辦公處、曾官學校、宿舍、庭院、回廊等諸多功能的巨型宮堡。宮內珍藏8座達賴喇嘛金質靈塔,5座精美絕倫的立體壇城以及瓷器、金銀銅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飾等各類文物約7萬余件,典籍6萬余函卷(部),成為名副其實的文物瑰寶,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被譽為“世界屋脊的明珠”。</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顺县|
当涂县|
衡阳市|
兰西县|
武强县|
澄迈县|
本溪|
合江县|
长岭县|
祁东县|
高雄市|
大洼县|
年辖:市辖区|
龙南县|
三原县|
河北区|
友谊县|
进贤县|
临朐县|
湘阴县|
安阳市|
利川市|
青川县|
沐川县|
遵义县|
双流县|
都江堰市|
陇西县|
久治县|
正宁县|
南雄市|
东至县|
岳西县|
隆化县|
静海县|
弥渡县|
桂东县|
九江县|
阿克|
丁青县|
云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