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蘇辛,宋朝豪放派的兩座高峰,一個開創即是巔峰,一個將巔峰推向極致。</p><p class="ql-block"> 蘇東坡,大宋最有趣的靈魂。四十三歲前,過得順風順水,后因“烏臺詩案”屢遭貶謫。面對人生浮沉,境遇起落,蘇東坡卻都是始終如一的豁達樂觀。</p><p class="ql-block"> 辛棄疾,南宋最悲壯的高山。生逢亂世,空有一身鐵膽,滿腔熱血,卻只能眼看山河破碎,報國無門。即便如此,他卻從不認命,醉里夢中永遠不忘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壯志雄心。</p><p class="ql-block"> 他們有著不同的命運,但在困境中孑然一身,傲然獨立,橫渡風雨,不改初心。如今,他們人已遠去,但留下的一篇篇絕世詩文,卻仍舊值得我們細細品味。</p><p class="ql-block"> 請以“我心中的________”為題,寫一寫你心中的蘇軾或辛棄疾,可用上所學的詩詞文,寫出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感悟。500字左右。</p> 蘇軾篇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蘇軾</p><p class="ql-block"> 9.1李偉偉</p><p class="ql-block"> 響徹銅琶,千古大江東去,吹殘鐵笛,一生孤雁南飛。這是一個強悍卻如此貧瘠的時代,一個可以玩弄太多文人雅士與股掌之間的時代。他卻敢以瘦弱的身軀去撞擊黑暗社會,他以他的才華、淵博、超逸,留下了一段段佳話。</p><p class="ql-block"> 初品蘇軾,讀到的是“千騎卷平岡”的壯觀景象。望見他策馬飛奔像狂風般越過山岡原野,挽弓勁射,雖鬢角微霜,卻道那又何妨?暫且看我少年狂。于是老夫狂傲的形象便在心里生了根,我想象著他馳騁疆場,奮勇殺敵的英勇豪邁。而現實卻不盡人意,烏臺詩案的陰云籠罩了他,伴君如伴虎應了那句“一朝得意,一朝失意。”一夕獲罪,他被貶到了千里之外的黃州。真是高處不勝寒,可憐他一身才華,滿腔熱血卻無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 再品蘇軾,他褪去了一身狂氣,于西湖種柳,于赤壁泛舟,話清風明月,做野鶴閑云。我不禁訝異于他的坦蕩從容,仕途受挫,抱負難展,他卻沒有自此消沉,而是隨遇而安,無論被貶到哪里,都覺得“此心安處是吾鄉”,即使后來被放逐海南也能“我本儋耳氏,寄生西惠州。”我曾驚艷于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也曾被他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所折服,從榮華軒冕走向竹杖芒鞋是何等灑脫的胸襟?且淘淘,樂盡天真,一笑作春溫。彼時的蘇軾是我心中飄然出世的蘇仙。</p><p class="ql-block"> 然而當我深深地品讀蘇軾時,我才明白他也有“細看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情思;有“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的情愿;有“若待得君來向此 ,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簇簇”的情冷。縱使有種種,他仍舊懷著有情的抱負面對生活百態。嘆道浮名浮利,虛苦勞神,悟得人間有味是清歡,終得精神自由,最后也無風雨也無晴。仔細想來,這才是蘇軾真正的人格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我望見他一身素衣,于東坡雪堂,對一張案,一壺酒,一窗風景。他是人,卻勝似神仙。</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蘇軾 </p><p class="ql-block"> 9.2李夢祥</p><p class="ql-block"> 一身素衣穿梭于北宋市井與阡陌之間, 他潑墨揮毫,傾吐無盡豪言;他書寫詩賦,連月光的倩影也顯得遜色;他離開朝廷所過之處,卻也留下他樂觀尋樂的痕跡。</p><p class="ql-block"> 在失意落寞時,他獨自仰望空中一輪殘月,寫下“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抒發“有恨無人省”的孤寂和孤高自詡的情懷;在中秋佳節時,他飲下一杯清酒,對月寫下“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的絕妙佳句,書寫,報國的渴望和無盡的惆悵;在夜深人靜卻輾轉難眠時,他同志有一同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夜色,抒發賞月散步的悠閑快樂和“但少閑人如無兩人者耳”之被貶的悲傷。</p><p class="ql-block"> 一介書生文官,愛國使其熱血澎湃,所以年已老但仍有少年狂氣,意氣奮發,大筆揮灑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壯志,字里行間流露著渴望為國效命,殺敵報國的情感。雖有遠大抱負卻難以實現,在一貶在貶的人生仕途中,道路坎坷,“多情應笑我,早生白發”的感慨道盡壯志難酬的辛酸。</p><p class="ql-block"> 一生仕途坎坷,雖有悲傷卻也樂觀,正如其“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平淡從容,胸懷坦蕩,可以包容天地,聽任自然。“一蓑煙雨任平生”順境不驕,逆境不懼,少些煩惱,多些寧靜與快樂,縱使平生坎坎坷坷,卻也磨滅不了他如炬的目光與目光中的豪情。</p><p class="ql-block">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千古以來,拓生平磨難于足下,以墨色揮灑出心胸與壯志,而留千古之絕唱者,蘇東坡是也!</p> <p class="ql-block"> 我心目中的蘇軾</p><p class="ql-block"> 9.2王璇</p><p class="ql-block"> 我,蘇軾,人們也叫我蘇東坡,話說人人都稱我是“大文豪”。但我這一生不是在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但是我蘇軾性子樂觀,怎么會被這區區貶謫之苦打倒呢,即使被貶,我也可以從不同地方尋樂,現代文學家余光中,都描述我稱:“蘇東坡,是一個很好的朋友。”謬贊了謬贊了,這樣看來,我這為人還不挺不錯的嘛。</p><p class="ql-block"> 我這個平淡的名字,卻在歷史上成就了一番不朽的功績。我有個和我同有著不朽的功績弟弟和爹爹。我們共同并稱為“三蘇”,也穩居“唐宋八大家”之中,但最有出息的定數我弟弟蘇轍。我有個不太靠譜的爹,他為了考試拉著我和弟弟一起,結果我倆考中了,我爹落榜了。</p><p class="ql-block"> 我在曹臣所編的《舌華錄》中記錄:一日,我在飯后散步,拍拍肚子,問道:“此中所裝何物?”兩位侍女一前一后答曰“滿是文章。”“全是智慧。”我搖了搖頭,這是,愛妾朝云回答“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便逗的我捧腹大笑。</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在不靠譜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一直從都城邊到邊角海南,但在這瞻州我培養出了第一位進士—姜君弼。這一路我稱之為被貶進程,首先被貶到黃州,卻不料當地豬肉沒人要,但經過我一手料理,成功成就了如今現代的一道名菜—東坡肉。但自己卻吃出了紅眼病,但我是蘇軾啊,即便醫生簽訂萬囑咐,但我在《東坡志林》中表示“余欲聽之,而口不可。”意思是我聽進去了,但嘴不聽我的。</p><p class="ql-block"> 在《記承天寺夜游》中,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由于得知前同事張懷民也同時被貶到此處,便拉著他一起月下散步,落得空閑,但我被貶之程絕不止步于此,于是我又被貶到了杭州,那時著名景點西湖卻是一個人人閑的“臭水溝”。介時由我帶領重筑蘇堤,才有了后來的美景。我還進了中國第一所公立醫院,免費為人看病,我這人真是有審美,有愛心,結果又被貶了。</p><p class="ql-block"> 現代人稱我為“月光族”,但我覺得稱我為“啃弟族”更為恰當。我與子由的通信中,通常以色列開頭以及結尾有時還得靠弟弟撈我要不怎么說,我們爺仨說蘇轍最爭氣,硬是做到了宰相。在烏臺詩案被貶入獄的時候子由上書皇帝,愿用自己的官職來替我贖罪,后來我出獄,結果拉他一同下水被貶。我最后見到子由是在被貶海南之時,那時竟不知那是最后一面。臨終前還是未能再見子由一面,后來子由寫下。“手足之愛,平生一人。”真覺得子由是這世上最好的弟弟。</p><p class="ql-block"> 我蘇軾這一生,雖然一直被貶,但我收獲了親情,友情,愛情。我的一派作風是豪放,我這一生過的瀟灑,面對坎坷也仍不斷突破,這就是我蘇軾。</p> <p class="ql-block"> 我心目中的蘇軾</p><p class="ql-block"> 9.2曹俊琪</p><p class="ql-block"> 蘇軾,一代豪杰,既是文學大家,在書法上也不輸分毫,廚藝方面也頗有成就。被人們譽為“詩豪”。</p><p class="ql-block"> 他雖有豪情壯志、為國效力知心,卻屢遭不順生活坎坷。起初他是人口中的“驕人”,文才出眾,與弟弟蘇轍也是兄弟情深,可好景不長沒多久,就因“烏臺詩案”被暗算入獄,這一代天驕就被如此埋沒,蘇轍為了救哥哥,寧可不要官職。蘇軾出獄后被貶他的詩無不體現他想回廷中做官的豪壯氣概,可憐卻次次不如意,后來他脫去了文人的長袍方巾,穿上了芒鞋短褂,筑水壩,建魚池,請教老農喂養牲口,讓蘇軾變成了蘇東坡。</p><p class="ql-block"> 可生活卻每每不盡人意,但蘇軾要隱居想過“淡而有味”的生活之時,神宗死后太后就讓保守派的司馬光復位,短短幾個月蘇軾的人生得到了大反轉,從要隱居一躍升為三品大官,迎來了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后來卻屢屢遭排擠,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但卻能造福百姓。</p><p class="ql-block"> 中華文化史上蘇軾是無可爭議的巔峰,是一個令人景仰的大文豪,是名頌千古的大才子。在生活上他能看清一切生命坎坷,淡然如世,將那些悲傷都化成了詩,蘇軾的一生是充滿矛盾,飽經憂患、豐富多彩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他心懷大志有文采,有夢想,有抱負,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是有許多不如意,卻總能坦然面對,樂觀豁達,這可能就是他的獨特之處吧!</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蘇軾</p><p class="ql-block"> 9.1李娜</p><p class="ql-block"> “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是黃庭堅心中的蘇軾; “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是趙禎心中的蘇軾;“東坡內乃文星曠世,曜耀寰中。千古奇才,殊不復見!”是黃錦祥心中的蘇軾; “人賞東坡粗豪,吾賞東坡韶秀。”是周濟的蘇軾……而我心中的蘇軾大氣灑脫,豪邁率真。順境中,積極用世,心系天下,逆境中,曠達樂觀,坦然面對。無論何時,都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適。</p><p class="ql-block"> 蘇軾的一生可以概括為“三起三落”。蘇軾二十二為參加科舉 考試后便名震京師,步入仕連后逐步受到重用;蘇軾反對變法,因“烏臺詩案"被敗去黃州;新法廢后,司馬光成為宰相,蘇東坡東山再起,升為正三品官員,蘇軾與司馬光政見不合,請辭外放; 蘇東坡再回朝庭、職位頻繁調動;等到宋哲宗新親政時,蘇東坡被一貶再貶,最后貶到儋州。</p><p class="ql-block"> 縱然使一生坎坷,但他心里的光永遠不會熄滅。《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中“試問嶺南應不好,卻迫:此心安處是吾鄉。” 告訴我們:真正的安頓,是內心的安頓。心若沒有歸宿,到哪里都是流浪。《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回首向來蕭瑟外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告訴我們:人生的風雨和自然界中的風雨沒有不同,都是一會晴天,一會雨天,習慣就好,看開就行。《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告訴我們:當局有迷,旁觀者清。要著清事物的全貌,必須從情境中跳脫出來,以旁觀者的角度看。《水調歌頭·明月兒時有》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告訴我們:反者道之動,萬事萬物都在發展變化中管往復循環。自然亦是,人亦是,不苛求圓滿,便靈智慧。《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揀盡寒枝不肯棲,寂鼻沙洲冷。”告訴我們: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商尚者的墓志銘。一身傲骨,勢必要承受孤獨,遭受報復打擊,歷盡劫難。《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中“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中是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的蘇軾,有男兒至死是少年的超然。</p><p class="ql-block"> 生命需要一份超然,歲月也需要一份從榮。年少時拿得起,年老時放得下。歲月的無情,終會被一個人的超然所融化。在不同的境遇里與他相遇,在蘇軾的身上,有道家的順應自然,有儒家的積極進取,也有佛家的放下和解脫。少年時酒脫,中年時通透,老年時超然。</p><p class="ql-block"> 這便是我心中的蘇軾。</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蘇軾</p><p class="ql-block"> 9.2董仁慧 </p><p class="ql-block"> 夢回北宋,道中遇雨,唯見一人,目光深邃,豐神俊朗,竹杖芒鞋,不覺風雨,談笑自若。 </p><p class="ql-block"> 故事的一開始 ,只不過是一位來自四川眉山的青年才俊。 他生于名門世家,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在文學上有頗深的造詣。而他也不負所望,于是乎,后來的北宋里,歷史的長河里,便都有了他的身影。那身影歷經千年而不倒。 </p><p class="ql-block"> 他于年幼時便表現出了超高的文學天賦,他詩,詞,書,畫皆工,而后來又考取進士第二名,可這第二名當的也確實委屈。當時的考官是歐陽修與梅堯臣因為他寫的太好,所以歐陽修認為或許是曾鞏的,而曾鞏又是他的學生所以只給他判了個第二名。等知道人名時,歐陽修急忙稟告皇上,對蘇軾大大夸贊,贊他的思想清晰,贊他的思維邏輯,說他將來絕對了不起。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p><p class="ql-block"> 他總是在貶官的路上,但他的生活閱歷極為豐富。仕途坎坷的他,始終保持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的心態。他是陶淵明的粉絲,一直向往淡泊名利,波瀾不驚的生活。他被貶黃州人盡皆知,雖然他是樂觀主義者,但他經歷人生的起落也難免感傷,烏臺詩案曾讓他一度認為人生就此結束。 </p><p class="ql-block"> 可他仍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有“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的恍惚,有“寂寞沙洲冷”的凄涼,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哀思,也有“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然。 </p><p class="ql-block"> 他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他知道后人對他的贊賞嗎?我是不知道。但我知道,他在我心中,是一位蓋世英雄。</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蘇軾 </p><p class="ql-block"> 9.1朱巧云</p><p class="ql-block"> 我問蘇軾是誰?有人說蘇軾不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詩人?還有人說是發明出東坡肉的蘇東坡吧。但在我心里他并不只是這樣。</p><p class="ql-block"> 對酒當歌,人生幾許。曾經的曾經有多少無法思念的人不能再相見。在中秋佳節,只能向那皎潔的月光訴說那無盡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將那離愁和相思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中秋之夜本是美好的佳節,可在這花好月圓之時,他自己卻一個人獨自坐在清冷的月光下,看著皎潔的明月感嘆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最后他在憂傷寄情于明月,傾訴著自己內心的美好祝愿。幾許清風拂過,皎潔的月光與滿天的星星點點,就這樣點綴在蘇軾頭頂的天空上。在我的心中蘇軾在這時是凄涼的孤獨的。</p><p class="ql-block"> 他短暫的一生是曲折多難的,但蘇軾卻從未消極過。即使朝廷烏煙瘴氣,卻也沒掩去他的才華橫溢。即使世俗再渾濁不堪,也沒遮住他的萬丈光芒。我心中的蘇軾豁達樂觀,淡泊豪邁,會在困難和逆境中英勇向前。</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蘇軾</p><p class="ql-block"> 9.1石祝龍</p><p class="ql-block">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眉州人,曾經擔任過翰林院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位,反來因為黨爭多次遇貶職。蘇軾與弟弟蘇轍,父親蘇洵合稱“三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都是宋詩的代表;他的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皆是宋詞的先鋒。</p><p class="ql-block"> 蘇軾的詩詞在風格上與李白、李清照不同。李白是唐代浪漫詩人的代表,一生崇尚自由,所以太白的詩是美妙,充滿豐滿富美好想象和浪漫自然的:李清照晚年凄涼,故而她的詞大多是彌漫若顛市流離的悲慘氛圍。而蘇軾則與他們不同,蘇軾生活在戰爭不斷,殺戮甚多的時代,創作的詩詞多是風格豪邁,具有無限英雄氣概和雄心壯志的著作。</p><p class="ql-block"> 蘇東坡生活在戰亂年代,卻有豁達樂觀的心態,是一個為百姓積極著想的人,就算是身處困境,在政務閑余之時,也會通過寫詩作詞取樂。在看到四湖壯美秀麗的景色時,他會寫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流芳于世,品后余香。”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寫出了他對親情的渴望與珍惜,對家鄉和親人的無限思念。在大雨匆匆而下時,他會寫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來表達了自己豁達的心胸與平靜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表現了他孤高自許,蔑視流俗,孤寂和高潔自許;《記承天青寺夜南游》表明了他壯心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表達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定風波》寫出了他風趣幽默,胸懷膽蕩,樂觀曠達,順境不驕,逆境不懼的偉大胸襟。</p><p class="ql-block"> 我看,蘇軾這種偉大文學家,并沒有完全離去,還有成千上萬的后人以他為學習的榜樣,將他銘刻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蘇軾</p><p class="ql-block"> 9.1梁心潔</p><p class="ql-block"> 蘇軾大概是我最喜歡的詞人了。</p><p class="ql-block"> 但在之前并非如此。</p><p class="ql-block"> 在以前,我心中的蘇軾大抵就是一個一大把年紀還納個比自己小近三十歲的妾的花心老頭,畢竟除了兩任妻子外,他納妾無數,可謂無比風流。</p><p class="ql-block"> 后來我讀了一個故事,蘇軾去王安石府上找王安石,問道:“禿驢在否?”王安石生氣道:“不在,東坡啃草去了。”這個故事讓我覺得他也許不止是一個好色的老頭,可能也是個好玩的老頭。</p><p class="ql-block"> “風吹落葉舞晴空,我湊狂歌喚英雄。”讓我得知他并不一直是個老頭,他也有著意氣風發的少年時代,也有一心闖出一條通往光明的康莊大道的勇氣。這時我才驚覺,他并不一直都是"竹杖芒鞋”的,他也有"聊發少年狂”的時候。</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便開始好奇,是什么讓他從一個少年變成了一個老頭。后來才知原來是烏臺詩案。</p><p class="ql-block"> 后來他就被貶了。</p><p class="ql-block"> 被貶到了黃州,他也曾郁郁不滿,但終是看開,老老實實地繼續過日子。</p><p class="ql-block">簡直樂觀得不像話。</p><p class="ql-block"> 但他不就是這樣,放蕩不羈,無拘無束,朝廷之下的人間才是他的真正的歸屬,這才是蘇軾,我喜歡的蘇軾,我心中的蘇軾。</p><p class="ql-block"> “老夫聊發少年狂”,誰能想到這個自稱老夫的家伙寫這首詞時只有三十八歲呢。</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蘇軾</p><p class="ql-block"> 9.1周嘉妮</p><p class="ql-block"> 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風雨,過眼云煙,我行我素,泰然處之。他把別人眼中的茍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p><p class="ql-block"> 蘇軾出生于四川眉山一個殷實的書香之家。“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高樹紅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赤腳婢,雨中擷同蔬”,這首詩便是蘇軾對家的描繪。父親蘇洵常常游學在外,家庭教育的責任便落在母親程氏的身上。她知書明理,善學善教,常常利用古文古人教導孩子。有一次,她教蘇軾讀《后漢書·范滂傳》,范滂是東漢名士,學問氣節皆受散重。讀后蘇軾問:“如果我做范滂這樣的人,母親答應嗎?”程氏夫人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難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年少的蘇軾就立下遠大志向,為理想而奮斗。</p><p class="ql-block"> 1061年制科考試,入第三等,“百年第一”,歐陽修稱其“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神宗稱其“天下奇才”。1057年,22歲考中進士,才華出眾,年少成名。1074年因不滿王安石的革新手段,自請離京,次年冬天打獵時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獵》,寫壯觀場面“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千騎卷平岡。”一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達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后來中秋佳節,兼懷子由,感慨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那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人有悲歡離合,有陰晴圓缺”使其思念之情更加濃厚。到后來,蘇軾一貶再貶,才華通天卻三次被貶,但是,誰人不愛蘇東坡?</p><p class="ql-block"> 《定風波》作于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個春天,仕途不濟,官場詩意,蘇軾醉歸遇雨,借此抒懷雖屬屢遭挫折但卻笑傲風雨的豁達胸懷,經歷過這么大事件的人卻還能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不屈不撓,是多么偉大。我心中的蘇軾啊。</p> <p class="ql-block"> 我心目中的蘇軾</p><p class="ql-block"> 9.1李雨晴</p><p class="ql-block">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仰望天空,便能想出如此豪言壯語,沒錯,這就是蘇軾。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束璀璨的星輝。</p><p class="ql-block"> 在我心目中,蘇軾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在那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年代,二十一歲便考中了進士。其筆下氣勢恢弘的詩句如拔地而起的高山;豁達樂觀的詩句如奔騰不息的江流;豪放灑脫的詩句如展翅云間的雄鷹。令我贊嘆不已。每次讀他的詩句,都能感覺到他用躍動的筆尖,在訴說著自己不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在我心目中,蘇軾是一個樂觀豁達的人。在‘‘烏臺詩案”后,屢次遭到貶官,輾轉各地,期間自己就如同飄零的落葉,隨風飄蕩。但即便如此,他仍以酒為伴,以美食為樂,如至今家喻戶曉的東坡肉,就是他的名菜。面對生活上的挫折、朝廷的腐敗、流離的愁苦,依然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淡泊名利,又渴望報效祖國。內心憂愁,而又知足常樂。在我的心目中,他四海為家不無家,隨遇而安不茍安。</p><p class="ql-block"> 在我心目中,蘇軾是一個憂國憂民的人。即使遭到貶官,仍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有著‘‘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的豪邁,又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壯志。在我心目中,他心系國家人民,他有著勇敢無畏,樂于奉獻精神。是我的榜樣。</p><p class="ql-block">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沒錯,這就是蘇軾,是我心目中那個豪放樂觀,憂國憂民的人,是我心中一束璀璨的星輝 。</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蘇軾</p><p class="ql-block"> 9.2陳雨霏</p><p class="ql-block"> 是誰,在寒風中一次次跌倒,在黑夜中一次次迷茫?</p><p class="ql-block"> 是誰,用那堅定的態度昂然起立? 是那個橫看成林側成峰的游人嗎?</p><p class="ql-block"> 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孤鴉嗎?是那個詠嘆 大江東流的行人嗎?</p><p class="ql-block"> 是蘇軾,他伴著涓涓細泉,賞著竹林楓葉,在那蕭生之中,蒼銀白發與皎潔月光相輝映… … </p><p class="ql-block"> 蘇軾的人生一波三折,這何嘗不讓人感嘆!他滿腹經綸,卻懷才不遇,一生都在顛簸流離中度過。想當年烏臺詩案,蘇軾因不滿王安石變法,遂寫文章暗諷,卻差點被砍去頭顱!在獄中,他寫下“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可見得他與蘇轍的兄弟情誼!后來,他被貶于黃州期間,寫下了“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句千古名句,蘇軾的孤獨可想而知?但他卻滿心的高潔,蔑視流俗,可見他的精神之堅?</p><p class="ql-block"> 被貶惠州時期,他能寫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這樣的詩句,蘇軾沉醉佳景,飲甘止渴,似乎被貶已是朝夕往事,不妨悟到他的心態之靜,作風之悠。</p><p class="ql-block">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蘇軾被貶儋州期限已至,寫下這詩來留念海南人民。蘇軾一生三貶,卻將它們作為人之常情來對待。盡管路途有多艱難,但仍保持沉著平靜,積極,樂觀的心態,這絕非常人之有。</p><p class="ql-block"> “有山就能翻,有河就能渡”蘇軾用一生去詮釋,比起躲避暴雨,不如做雨中舞蹈的那朵花,至終散發著無比清香!他在逆境中樂觀,在黑暗中尋光,在精神上屹立不倒,這是我心中的蘇軾! </p> 辛棄疾篇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辛棄疾</p><p class="ql-block"> 9.2陳瑩瑩 </p><p class="ql-block"> 南宋時,一個詞人以蓋世英雄的身份闖入詞壇,用刀用劍刻成了炙熱愛國情懷和報國無門的憤慨,這個人就是辛棄疾。 </p><p class="ql-block"> 孩提時,祖父和他一起“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告訴辛棄疾,這里曾經是大宋的江山,讓辛棄疾長大后要恢復中原,收復失地,于是小小的火種便在辛棄疾心中種下了,暗暗了立下恢復中原的志向,在22歲時它能以50人深入萬人之眾的敵人中捉拿叛徒,這如了他的名一樣,辛棄疾爺爺希望他像霍去病一樣馳騁沙疆場,但世上的事都不能心想事成,南歸之后,他沒有再戰場上現身,而是在宣紙上灑淚,為歷史上留下了一首首詩詞。 </p><p class="ql-block"> 愛國二字足以表述辛棄疾,在金國時,它可以以自己的才華獲得不錯的官位,但他忘不了自己是宋人,一旦有機會毫不猶豫的回到了南宋,本來他有碗飯吃,便不該再多話,可是那顆炙熱的愛國心燒的他沸騰,40年間,不論在何地何職一有機會,總會擺出一副沖上前線的樣子,這讓南宋小朝廷能不心煩?他任職時又是勤勤懇懇,又是抓實干,造就了一番“小康社會”,歐陽修《醉翁亭記》就在滁州,因滁州的地理位置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幾經戰火后已成廢墟,經幾任地方官的種種領導沒能恢復元氣,直到辛棄疾上任。愛國之情就深種在我心里,豈能割舍?今日,祖國崛起,民族復興,不用忍受在戰亂中的惶恐不安,而在這時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勤勤懇懇,敬業創優,以青少年的面貌,接過前人之火棒,邁向美好的未來。 </p><p class="ql-block"> “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的辛棄疾從小堅持著自己的理想,20歲的辛棄疾在淪陷區組織2000人的起義軍反抗金國,當他回歸南宋,也曾“白手起家”,可見他對理想的至死不渝。雖然不能親臨前線,但“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始終不忘心中的理想。 </p><p class="ql-block"> 辛棄疾名棄疾,但他那從小使槍舞劍壯如鐵塔的五尺身軀,何嘗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塊心疾:山河,碎心不安。 </p><p class="ql-block"> 今讀辛棄疾詞,總能看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一遍的哭訴、表白,總忘不了他扶欄遠眺的形象,于是辛棄疾的愛國情懷便能一代又一代的延續。</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辛棄疾</p><p class="ql-block"> 9.2薛妍</p><p class="ql-block"> 金戈鐵馬一程,落筆可書一生。 </p><p class="ql-block"> ——題記</p><p class="ql-block"> 那晚,皎皎月光,他松間飲酒,醉意間,朦朧中,好似又回到了那漫天</p><p class="ql-block">黃沙的戰場,看到了那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少年。忽地,他笑了,他笑自</p><p class="ql-block">己一心只為國家,又笑不能才華盡展,為國效力。可憐白發生!</p><p class="ql-block">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他,豪情滿懷,熱血難涼,飛馳的</p><p class="ql-block">箭矢帶著他的一腔熱血,刺破了青天;但他卻難得展才之翼,終還是“醉里挑</p><p class="ql-block">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但他仍心存一份淡泊,在世間游走,看遍淡然雅景,“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p><p class="ql-block"> “把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出自《水龍吟》。梁衡的《把欄桿拍遍》,看似無聊的幾個字,卻生動地描繪了辛棄疾的老年生活。他跨馬陣前殺敵,縱橫沙場,心中盡是家國天下,但南渡后,他再沒了奔走沙場的機會,只能揮灑筆墨,寫盡心中的不甘。有人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的,而是以刀和劍所刻而成。沒人懂他的悲痛,也沒人懂他倚危欄所看。嘆時與命,尤須天意。</p><p class="ql-block"> 雖時運讓他無法才華盡展,但仍有宏圖之志。位卑來敢忘憂國。在朝廷,他大議朝證;在江湖,他不忘救濟百姓。他把生民國家放在了第一位,一生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夢中的他,永遠是那個沙場秋點兵的不羈少年,以孜然一身,成家國大義,歲月星河,流照千秋。終其一生,未負人民,未負家國,終是南宋,深負了他。</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辛棄疾</p><p class="ql-block"> 9.2丁相珍</p><p class="ql-block"> 南宋詞人辛棄疾,能文能武,武能騎馬拿矛上陣殺敵,英姿颯爽,文能將自已一生的惆悵悲涼提筆寫進宋詞,將酣暢淋漓地書寫愛國的胸懷和英雄無路的憤慨,為宋詞帶來了新風氣。</p><p class="ql-block"> 你是威震四方的少年英雄,心系國家安危,一心恢復中原完顏亮軍南侵,你率領2000子弟加入了由耿京領導的起義軍奮起反抗,圍攻金軍但你在得知張安圖報敵叛因并殺害耿京率50人從5萬之眾的金軍大營中活捉張安園交于南宋朝廷處置,從那你名揚四方進入仕途,滿心熱血渴望收復失地的愛國之情,不曾想卻遭到了南宋朝日廷的猜忌,從此不準你征戰沙場,英雄沒有用武之地只能在偏遠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華,英雄一生也只能唱著孤寂的悲歌。41歲自號稼軒從此便開啟了長達20多年的歸隱,“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嘗盡辛酸,無可言說的一腔愁緒留在了自己報國無門的憤慨無奈之中,宏圖壯志,就此沒落“百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營”千百年來,讀此詩句,只感慨人有雄心壯志,卻仍“可憐白發生”。</p><p class="ql-block"> 回看這一生,年少無畏,征戰沙場,中年歸隱從此望斷天涯,晚年落寞壯志難酬,年少的風光好似一場驚夢,耗盡畢生最終還是沒能盼到他夢里的千秋,英雄至此何必英雄。</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辛棄疾</p><p class="ql-block"> 9.2賀可萌</p><p class="ql-block"> 靖康之難,山河破碎;君王南渡,茍安庸懦,稼軒立雪恥復國之志,進柬美芥十論,獻策九議中興,國乃吾囤,勿敢忘國,誰知歲月茍且,君恩難測,雕弓掛壁無用,長劍欲生苔;平生塞北江南,已華發蒼顏。落日樓頭,身隕鉛山,魂歸北州。</p><p class="ql-block"> "遙歲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登高遠望,河山如畫;遙望群山,它們有的像二人插玉簪,有的像梳著螺髻的美人一樣,可全都伏在作者腳下,供訴它們的亡國之恨,報國又比登天難,江水流,何處會是盡頭?國家腐敗,只能怪人間正道是滄桑,手中刀不曾染上過敵人的鮮血,天下之大,知我者又有誰?英雄未路,嘆時與命,尤須天付。</p><p class="ql-block"> 初心仍在,想橫刀躍馬笑驅鋒鏑,想狂歌擊盞,詩氣崢榮,只,可憐白發生,"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滿懷報國之志卻無處施展,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夢未圓,鬢已白,彌留之際,他仍想金戈鐵馬,他無悔此生,只是生不逢時。</p><p class="ql-block"> 山河破碎,家國夢斷,他只能用酒來麻痹自己,"舉杯消愁愁更愁",醒來卻是更深的悲憤!他亦知妻子擔心,也只飲多傷身,可多次戒酒,卻總也戒不掉。因為他要戒的不是酒,而是雪恥復國的夢想,辛棄疾的一生,激情始終涌動,世事蒼茫,他不停失望,但從未絕望,當雨水撞破窗,回顧一生,愁、愁、愁。</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辛棄疾</p><p class="ql-block"> 9.2康忠璇</p><p class="ql-block"> 才學強子惟稼軒,怎料孱宋遇事安。</p><p class="ql-block"> ——題記</p><p class="ql-block"> 黑煙滾滾,戰火跳躍,堅壁清野,馬蹄北奔,深入敵營,生擒叛徒,押赴臨安,致使宋金朝野無比震驚,此子乃是文武雙全,上馬殺敵,下馬寫詩,有志報國的辛棄疾。</p><p class="ql-block"> 而辛棄疾回歸后,本以為等待他的會是封將領兵,馳騁沙場,像霍去病那樣抵御外敵,立萬世功勛,封狼居胥,奈何皮弱的南宋卻辜負了他滿腔忠義,只封了他一個江陰簽判的閑職,無緣金戈鐵馬。“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道盡了他的灑脫,祖國河山,豈能容忍賊人霸占!直到君主更替,宋孝宗即位,一改軟弱,大量啟用主戰派,于是辛棄疾便寫下《美芹十論》和《九議》等軍事奏論上奏朝廷。可他的性直剛烈,為官場所不容,遭人彈劾,被派離了朝廷。</p><p class="ql-block"> 此后,辛棄疾在鄉野閑居,可他心中抗金之志從未消亡,奈心中塊壘郁結,只得將滿腔收復山河之意,金戈鐵馬難酬之志,融入詩詞筆墨之中。他寫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充滿豪情與悲壯的空前絕后之詞,在戰場沖鋒陷陣,收復河山終究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他歷盡世事艱難,滿腔愁苦,寫下“欲說還體,卻道‘天涼好個秋’”來表達他無法訴說出的辛酸。賦閑的辛棄疾又怕失去了自己的豪情壯志,寫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卻正是在尋找騎在戰寫上沖鋒陷陣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直至他垂垂老矣,武可堪比霍去病,文可齊名蘇東坡的辛棄疾,只得帶著遺憾離世。在彌留之際,口中仍嘶喊“殺賊!殺賊!”。文能揮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是世人為彌補他最好的評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滋市|
徐汇区|
安义县|
平昌县|
昭通市|
曲周县|
临漳县|
潮安县|
新巴尔虎右旗|
怀宁县|
浦北县|
时尚|
温州市|
衡山县|
澄迈县|
庆阳市|
凤山县|
类乌齐县|
新营市|
涿州市|
河津市|
靖江市|
缙云县|
通河县|
佛冈县|
临西县|
大荔县|
防城港市|
江油市|
湖州市|
呼图壁县|
长治市|
石柱|
霍城县|
麻栗坡县|
万宁市|
黑龙江省|
西畴县|
五台县|
自贡市|
繁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