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圖片來源/楊揚吉的游記攝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印度簡史:一直被侵略,從來沒贏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輪番統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印度次大陸(注意,是印度次大陸,而不是指印度這一國家)被不同的民族進行過入侵,并被入侵者進行了長時間的統治。為一目了然,我們先來看一個“被入侵”順序圖(雖然這么說有些不地道,但這是事實?。?lt;/p> <p class="ql-block">對于大多數人的手機,一個屏幕的長度估計放不下這一個長圖。這就是印度的血淚史,當然,從歷史的角度看,也正是這樣一個“主觀上不愿意,客觀上造就你”的被入侵過程,形成了今天南亞次大陸的民族、語言、文化格局。</p> <p class="ql-block">有據可考的首批入侵者是中亞的雅利安人。沒錯,作為入侵的一方,往往來自于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也不例外,他們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的游牧民族,后遷移至中亞。大約公元前1500左右,雅利安-旁遮普人發現了進入“桃花源”的秘密通道——開伯爾山口,于是長驅直入進入南亞次大陸,進入南亞以后,他們發現當地土著民族——古達羅毗荼人比自己的羊群還好對付。嗯,這里沒有反轉···,雅利安人做了主人。作為“外來戶”的雅利安人為了鞏固統治,創造了吠陀文化并建立了種姓制度,并把雅利安-旁遮普語族的語言帶到了印度。</p> <p class="ql-block">再厲害的鐵騎也敵不過歲月的摧殘,再穩固的王座也敵不過時間的洗禮。幾百年后,雅利安人的統治逐漸衰弱。公元前6世紀末,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波斯第一帝國逐漸崛起,并且急速對外擴張,他們沿著當年雅利安人到印度的秘密通道——開伯爾山口,又走了一遍,只不過國王大流士一世淺嘗輒止,僅僅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主要是今天的巴基斯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波斯帝國疆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27年,印度迎來了更強大的敵人——被稱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一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其他三個分別是漢尼拔·巴卡,愷撒大帝,拿破侖)。當然,每一代印度人似乎都很難,他們面對的入侵者都比他們厲害。同樣地,亞歷山大沿著當年雅利安人和波斯人到印度的秘密通道——開伯爾山口......又走了一遍,經過與印度國王波拉斯的四次大會戰之后,亞歷山大終于取得勝利,在印度河谷建立了兩座亞歷山大城,迅速占領了西北印度的廣大地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文明終結者,亞歷山大大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公元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約在公元前160年前后,塞種人受大月氏人的驅趕,向南遷徙,還是相同的開伯爾山口,只不過這一次路過的換成了塞種人,他們進入南亞次大陸,消滅了幾個小王朝并建立了統治。</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世紀,游牧于河西走廊的月氏人——沒錯,就是那個驅趕塞種人的月氏人,被匈奴擊敗被迫西遷,而匈奴為什么要欺負月氏,完全是因為被漢朝打得沒活路了。</p><p class="ql-block">似乎中亞混不下去的民族一般都要想辦法進入印度,當年的塞種人是這樣,現在的月氏人也是這樣。哎,誰讓你印度戰斗力太低呢,大家都喜歡揀軟柿子捏。最后,月氏人一路向南,占領了印度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中葉,大月氏五翕侯之一的貴霜翕侯部統一五部,建立貴霜帝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貴霜帝國及其周邊形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5世紀,中亞塞種人與漢代大月氏人的后裔——嚈噠人(讀作yàn d?。?,沿著當年大月氏南征路線,越過開伯爾山口,占領印度河流域,開伯爾山口都不知道放進來多少入侵者了,印度人就是不知道在這里修建大規模防御工事,這真是一個迷......當然,嚈噠人對印度并沒有形成實質性的統治,且由于文化并不先進,后來也就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了,這可能是印度的窒息操作——把你放進來,然后把你變得和我一樣......</p><p class="ql-block">從公元7世紀,伊斯蘭文化主導下的民族開始不斷入侵印度,并且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和莫臥兒帝國等強大帝國。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占領了印度西部的信德地區,吹響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第一聲號角,公元11世紀,伊斯蘭化的突厥人開始入侵北印度,并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伊斯蘭帝國——德里蘇丹國;1526年,帖木兒帝國崩潰后,其信仰伊斯蘭教的皇室后裔巴布爾率軍入侵南亞次大陸,建立了莫臥兒帝國。</p> <p class="ql-block">莫臥兒帝國一共存活了300多年,帝國崩潰的時候,西歐國家正進行如火如荼的工業革命和殖民擴張,還處在封建社會的印度在這一時期輪番被歐洲列強從海上入侵,當然,處于封建時期的中國也正遭受相同的侵略。經過激烈角逐,實力更勝一籌的英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開始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原因分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度被輪番入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從地形地貌、民族和文化的統一性、種姓制度、外部力量等方面進行逐個分析。</p><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方面。印度地區東邊是平均海拔超過2000米的若開山脈,北部是平均海拔超過7000米的喜馬拉雅山,西北是平均海拔約5000米的興都庫什山脈,西部是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的蘇萊曼山脈。南邊則是廣闊的印度洋,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以前,被高山環繞的印度地區有天然的防御屏障。但“上帝在把所有的門關上的時候,給印度地區留了一扇窗——開伯爾山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開伯爾山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開伯爾山口是興都庫什山脈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之間,山口西北-東南走向,全長53公里,最窄處不超過600米,是中亞通往南亞的唯一通道。從二千多年前的雅利安人,再到幾百年前的突厥人,入侵印度的民族一直在變,不變的永遠是入侵路線——經開伯爾山口入侵印度。近代印度的海防,甚至不如晚清時期的中國,因此,較為諷刺的是:最后一個入侵印度的英國,其最大的阻礙來自于歐洲列強中的其他競爭者。</p><p class="ql-block">民族和文化的統一性方面。印度在歷史上曾產生過輝煌的文明,以及影響世界的宗教——佛教。然而,從歷史上看,印度地區并沒有由一個主體民族進行長期統治管理,雅利安人、波斯人、塞種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英國人等不同的人種與民族輪番入侵,帶來了不同的語言、風俗、文字、制度、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除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等少數由印度人建立的帝國政權外,印度次大陸的統一國家都是由外族建立,其文化不斷更替,因而印度不像中國那樣,從秦朝就實現“書同文,車同軌”,也沒有實現高度的民族認同感。每當遇到外部強大力量入侵,邦國林立的印度地區無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去組織抵抗。從塞人和月氏人的經歷來看,都是在中亞地區混不下去了才無奈南遷,但即便是作為戰爭中失敗的一方,到了印度也往往所向披靡,由此可見,印度當地的戰斗力實在不敢恭維。</p><p class="ql-block">種姓制度的影響。種姓制度曾廣泛存在于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p><p class="ql-block">種姓制度是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為鞏固自身統治而設計出來的,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種姓制度示意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兩個等級是特權階級,簡單點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群,而后面兩個等級是需要供奉特權階級的。在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主要從事最苦最臟的工作。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幾千年來一直如此。</p><p class="ql-block">與中國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觀念不同,對于人口占多數的下等階級,無論其怎么努力,都無法擺脫“卑賤”的標簽,這使得許多下等階級的人們看不到任何希望,甚至不知道何為希望。試想當人們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時候還會有血性嗎?還會去奮起抵抗入侵者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對他們來說,無論統治者換成誰,自己的身份都無法改變,因此他們也不會去做什么有效的抵抗。</p> <p class="ql-block">外部力量方面?!皣\”這個詞聽起來有些唯心主義色彩,但不得不說,“運氣”對個人也好,對國家也好是真的有不小影響。雖然印度地區由于種姓制度、民族和文化不統一等自身原因導致抵抗不利,被外族頻頻入侵,但外部力量過于強大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客觀原因。</p><p class="ql-block">歷史上印度地區并非沒有強人出現,也并非沒有形成統一的帝國,奈何入侵印度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大英帝國在當時都是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且極具侵略性,且不說印度地區民族成分復雜、軍隊戰斗力低下,就算國力強盛也很難與這些入侵帝國一較高下,如果印度能用網絡流行語來對自己的遭遇進行總結的話,那恐怕是:“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不斷被入侵是因為運氣差了點”。</p> <p class="ql-block">從印度地區的歷史來看,自公元前1500左右開始,印度便開啟了被外族入侵的“周期律”。哪怕今天,這一地區也被英國人設計的“印巴分治”搞得焦頭爛額。作為地區強國的印度共和國則信心滿滿、雄心勃勃,正努力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但面臨種姓制度的后遺癥、“印巴分治”的死結以及國內巨大的貧富差距,其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截止北京時間5月18日,在沒有大規模檢測的情況下,印度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已經接近10萬,因此,當下的印度還是想想辦法先把疫情給控制住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印 度 極 簡 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漫畫作者/二混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簡 述 印 度 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度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發源地。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斯坦南部部分地區和尼泊爾。1947年后,印度的領土僅包括今印度共和國部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吠陀時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度的古典文明是從早期吠陀文明發展而來,而吠陀文明則是雅利安人創造的。雅利安人是一個侵入的民族,他們最初來到印度次大陸的時間大概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支他們發端于中亞草原地區的尚武民族,后來向東,向南和向西發展,形成許多新的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沒有書面文獻的記載,人們也未能從考古發掘中發現它的蹤跡,但是,雅利安人出現于印度西北部已為《梨俱吠陀》所證實。公元前10世紀,居住于印度的雅利安人產生了婆羅門教,著《吠陀》,“吠陀”是求知的意思。雅利安文化及其醫學便來源是四部《吠陀》經,其中《梨俱吠陀》,是詩歌總集,同時也是印度醫學的起源。其中提到藥用植物,還提及麻風病、結核病、外傷等疾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十六雄國時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吠陀時代結束印度進入了十六雄國時期,最后出現一個強大的政權摩揭陀,被諸國在實際上奉為盟主,服從他的政權,然并未實現統一,在這樣一盤散沙的狀況下,印度頻頻遭受外族入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波斯入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區。這是有記載的印度雅利安人與其它發達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觸。大流士一世將他的印度屬地建為波斯帝國的一個省,而且是波斯帝國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個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馬其頓入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趁波斯帝國衰落,長驅直入亞洲,兵鋒所及最遠之處至印度,公元前323年,由于亞歷山大大帝突染瘧疾病逝而撤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孔雀王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公元前322-公元前185年)。</p> <p class="ql-block">孔雀王朝在阿育王(公元前304年-公元前232)時期到達顛峰,他完成了對南方獨立政權的征服,除極南端一些國家之外,基本完成了統一。阿育王在位期間大力支持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但是,孔雀王朝的強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后即告終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縮回它本來居有的地區,印度恢復至列國時代的分裂狀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外族入侵時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他們在整個西印度建立了許多公國。</p><p class="ql-block">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在其鼎盛時期(105年-250年)疆域從今天的塔吉克斯坦綿延至里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和其承繼者統治之下達至鼎盛,曾擁有人口百萬、士兵二十多萬,被認為是當時歐亞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并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笈多王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笈多王朝(公元320年-公元540年)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但是他們實際只統一了北印度,南印度并沒有擴張太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法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399年,中國僧人法顯,在旃陀羅笈多二世在位時訪問了印度,65高齡,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印度尋求戒律,游歷30余國,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后歷時14年方才歸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后笈多王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700年前后,從中亞侵入印度的白匈奴人嚴重地削弱了笈多王朝。白匈奴人后來被印度社會同化,笈多王朝也逐漸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帝國迅速瓦解。后笈多王朝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印度重新處于分裂和混亂的狀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德里蘇丹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73年,阿富汗古爾王朝的統治者穆儀茲丁·穆罕默德率軍攻下伽茲尼城后,被其兄素丹吉亞斯丁封為伽茲尼埃米爾,領有王朝東部領土。1175年起多次入侵印度,后又幾度征服印度北部,占領大片土地,由其突厥奴隸出身的部將庫特布丁·艾伊拜克任德里總督。1206年,穆儀茲丁·穆罕默德從印度返回伽茲尼途中遇刺身亡。他死后王朝分裂,德里總督庫特布丁·艾伊拜克獨立,在德里建立奴隸王朝,為德里蘇丹國的開創者。此后直到莫臥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莫臥兒帝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臥兒帝國(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后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莫臥兒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其上層建筑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阿克巴是莫臥兒帝國的真正建立人和最偉大的皇帝。他在漫長的統治期間征服了印度北部全境,并把帝國的版圖第一次擴展到印度南方。由于對拉其普特人采取懷柔政策,大多數好戰的拉其普特部族都歸順了帝國的統治。對異教徒的寬容是阿克巴的顯著特點,他不僅免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還企圖倡導一種融合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宗教改革。以蘇巴(?。閱挝坏娜珖姓贫刃纬闪?,印度教徒也被允許擔任政府官員。阿克巴時代的印度是伊斯蘭世界最強大的帝國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帖木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帖木兒(1336年-1405)是帖木爾王朝的奠基人。1336年4月8日生于察合臺汗國撒馬爾罕以南的碣石。1400年,帖木兒擊破馬穆留克精銳,占領大馬士革。1402年,又征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自此,帖木兒汗國統治了原伊爾汗國、印度河、欽察汗國的廣袤疆土,成為輝煌無比的“蒙古”第二帝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泰姬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58年,莫臥兒王朝滅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歐洲殖民時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于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后荷蘭人也積極介入,并打敗了葡萄牙人。莫臥兒王朝的子孫們被迫面對歐洲人,因帝國的衰落而軟弱無力。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斗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法國勢力被削弱到僅剩下的幾個小殖民點。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這個商業貿易企業由于莫臥兒帝國的分裂而得以步步蠶食各獨立印度王公的領土,最后成為印度的實際統治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印巴分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印度精英階層在戰時積極支持英國,希望以此換取民族自治;但英國在戰后的行為令他們大失所望。英政府在戰爭結束后繼續執行軍管法令,而且還制訂了新的鎮壓法案(羅拉特法)。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948年)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并于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斗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然而,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分歧也在加深。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崛起為國大黨內的穆斯林領袖,與掌握了印度教群眾的甘地分庭抗禮。</p><p class="ql-block">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二戰結束后,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事件之后英國立刻派遣內閣特使團前來談判,主要內容在于討論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之間的矛盾以便移交政權。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北有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屏障、西有興都庫什山脈作為屏障、南臨印度洋。歷史上基本上處于村莊經濟,自給自足,如果有幾個城市,也是政治中心,宗教中心。就是這樣一塊大陸,它的被入侵的歷史竟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而且除了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兩個由本土人建立的統一帝國之外,基本都是外來勢力在統治這片領土。雅利安人、希臘、波斯、馬其頓、大月氏、蒙古人都是通過興都庫什山脈的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穿過開伯爾山口就是印度河。唯一有實力卻沒有入侵印度的就是成吉思汗,1224年,追趕花剌子模末代國王扎蘭丁至印度河后,班師返回漠北。</p><p class="ql-block">這些政權為什么能夠統治印度?近代英國殖民者更是僅憑一個東印度公司便輕而易舉的統治了印度。這跟印度內部文化多樣且不融合、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及種姓等級制度不無關系。就近代來看,其伊斯蘭教文化和印度教文化水火不容,以至于英國輕易的便將印度一分為二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共和國和信奉印度教的印度共和國。</p><p class="ql-block">此外,印度有嚴重的習俗積弊,對女性的不尊重由來已久。例如,丈夫死后,妻子要陪葬,印度人死后要火葬,而妻子要坐在柴堆上被活活燒死。被稱為“近代印度之父”的拉姆·莫漢·羅伊,1722年出生于一個虔誠的婆羅門家庭,就是因為看到姐姐在丈夫的火葬柴堆上受折磨的場面,與父母斷絕了關系。有這樣的習俗印度應該不會出現“岳母刺字”這樣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文/伊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i>綜合/太有度?、混知、積跬步工作室 </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i>編輯/梅香雪男</i></b></p> 謝 謝 ?觀 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岗巴县|
关岭|
旬邑县|
宁明县|
乌海市|
资阳市|
南安市|
安泽县|
获嘉县|
蓬安县|
湾仔区|
卢湾区|
云林县|
调兵山市|
栖霞市|
揭西县|
乳源|
鄂托克旗|
盱眙县|
信阳市|
巫溪县|
昭觉县|
洛扎县|
游戏|
康平县|
博客|
峨山|
龙里县|
清新县|
会昌县|
明水县|
开原市|
科技|
城步|
大化|
息烽县|
福安市|
开原市|
横山县|
四川省|
宁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