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初,個人偶然通過某公眾號看到了文娛類綜藝節目—《黃河文化大會》的選手招募信息,雖然自己生活在長江流域,但一直以來都對黃河流域深厚的歷史文化有著強烈興趣,從2011年開始,我便“以點帶面”對黃河流域眾多地方做了實地探訪行走,并拍攝了相關圖文記錄。此次《黃河文化大會》恰巧是一個了解黃河流域風土人情,結交各類朋友的好機會,而且以前也從未接觸過這類節目錄制,就當去熟悉一下現場情況吧,所以我便報名參加。9月22日下午接到該欄目組編導發來的通知,邀請我于9月29日-10月11日前往青島錄制參賽。我在單位辦理年假申請后,于9月28傍晚抵達青島,還簡單參加了選手見面會。在節目正式錄制的前兩天與節目錄制尾聲的后兩天,我利用空隙對青島市區周邊的膠南組團、老黃島組團、即墨古城、膠州市區等地進行了探尋行攝。本期美篇主要就對我探尋的這幾處地方開展記錄。</p><p class="ql-block">《黃河文化大會》錄制的地點在青島市西海岸新區(行政屬‘黃島區’)靈山衛街道的“東方影都”,這里是一座影視文化基地,擁有節目拍攝、制作、布景等許多功能,并配套相關娛樂、休閑、商務等衍生產業。該基地一共有40個攝影棚,《黃河文化大會》在第六號攝影棚錄制。</p> <p class="ql-block">《黃河文化大會》的舞臺視覺效果,即采用了黃河東涌入海的流線型動態畫面設計,符合主題觀。該節目由國家廣電總局、水利部黃河委員會指導,山東廣播電視臺牽頭,沿黃九?。▍^)衛視頻道聯合制作及出品,首次以綜藝形式對黃河文化進行整體巡禮,內容涉及黃河流域內的“歷史、文學、地理、時政、民俗、詩詞、工藝、美食”等多元競技與知識科普。節目口號為:“行走大河上下,共享盛世中華”!</p><p class="ql-block">節目于2022年10月1日-11日在青島東方影都開展錄制,一共11期(包括9期選拔賽、1期復活賽、1期總決賽)。10月29日起,每周六晚間20:30分在山東衛視播出,其余沿黃八?。▍^)衛視也將先后播出。</p> <p class="ql-block">《黃河文化大會》的選手席。按照賽程設置,一共有99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選手同臺參賽,他們無論何種職業、身份,但都是熱衷了解黃河、傳播黃河、品讀黃河的愛好者們,節目組也將選手們禮稱為“賢士”,烘托出該節目制作上的文化氛圍。賽事設定了“百舸爭流、涇渭分明、魚躍龍門、黃河入?!?個環節,通過99位“賢士”們進行答題比拼,最終選拔擂主,決出強手。在緊張的比賽過程中,還設定有許多文化類互動環節、文藝節目欣賞等內容,讓嘉賓、選手、觀眾大飽眼福。該節目邀請了國內著名文化學者—酈波、楊雨、程遂營三位教授做點評解說,以此更增添了節目的知識科普效果。</p> <p class="ql-block">節目第一輪“百舸爭流”環節,將由99位參賽者共同答題(也是唯一的全員參與環節)。大家通過拼手速搶答三道題,選取舞臺大屏幕榜單中排名前兩位的選手上臺(手速快且正確率最高),先講述自己的“黃河故事”,再針對后邊環節開展下幾輪角逐?!鞍亵礌幜鳌杯h節中的題目綜合性很強,涉及有黃河流域的“歷史、地理、文學、時政、考古、建筑”等各個方面。</p><p class="ql-block">9月30日下午即開始彩排,選手區面對舞臺的直觀視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選手席上的平板電腦題面內容。當主持人念到題干時,選手記憶中就得知道答案(主要靠平時積累與臨場復習),然后將手指分別放在答案對應字母與提交框的頁面位置(之前頁面上不出現題干內容,念完前兩秒題干會自動出現),待主持人說“請作答”的話音剛落,就得秒點答案字母與提交,之后根據榜單排行,搶得晉級機會。我因為手速太慢,而且正確率也不太高(三道題中總會答錯一道,而有些時候三道題雖然都正確,但手速又欠佳),所以沒有上臺,今后多一些知識積淀后準備再戰吧。</p> <p class="ql-block">如果某兩位選手從第一輪“百舸爭流”中脫穎而出,便會來到舞臺上做“自我介紹”與“故事講述”,再進行后幾輪答題角逐。舞臺上是綜藝競賽類節目特有的答題器,手速度會更快,稍不留神就會被對方搶到,此環節大家可以看電視感受。這個舞臺答題器視角由一位參與過后邊幾輪競技環節的選手所拍攝。</p> <p class="ql-block">大致介紹了此行參加《黃河文化大會》的錄制情況后,開始了本篇的主題內容—青島周邊尋探。</p><p class="ql-block">我們錄制、居住的地方均在西海岸新區(即黃島區)。2012年12月,原青島市黃島區與所代管的縣級膠南市撤銷,合并設立新黃島區。新黃島區駐地目前在長江路街道辦事處(亦屬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而這座辦公大樓則是2014年西海岸新區成立后的管委會、政務服務大廳,以及新黃島區人大、政協等重要機關的辦公場所。因地處黃島區西部,且多行政單位集中在此,故稱為“機關西部辦公中心”(黃島區政府那邊被<span style="font-size: 18px;">稱為‘機關東部辦公中心’)</span>。這里也是從九十年代后期到2012年間,膠南市與老黃島區撤并之前的膠南市政府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西海岸新區融媒體中心,也就是廣播電視臺。現在許多地級、縣級廣電機構,都統稱為了融媒體中心,以便于更好的開展媒介信息傳播。</p> <p class="ql-block">先來到原膠南市老城區,這是穿越城區里的小辛河,屬黃海二級支流(注入一級支流風河)。左側高樓是西海岸新區人民醫院(原膠南市人民醫院)。</p> <p class="ql-block">膠南老城區舊稱王戈莊,1948年初作為縣城(市區)駐地,現為黃島區隱珠街道王戈莊社區。小辛河畔的靈山灣路與瑯琊臺路交匯點是原膠南城市中心,主要商業場所(利群商廈、膠南商城等)都分布在此。</p> <p class="ql-block">“膠南商廈”這4個字體帶有一種回到了九十年代的感覺。2022年是膠南撤市與黃島合并的十周年,雖然行政建制沒有了,但作為以前的縣級城市所在地,如今仍車水馬龍,繁華熱鬧,畢竟積淀了老市區多年來的深厚底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為黃島是行政區,西海岸是國家級功能新區(賦予了較大行政權),所以</span>現在黃島區與西海岸新區的各處機關事業單位掛牌上都有兩個專名前綴:即于行政區的基礎框架上設立功能開發區,實行共同(雙重)管理體制(一套機構、兩塊牌子),以推動城市化協調發展。<span style="font-size: 18px;">類似的情況還有河北省渤海新區與黃驊市。</span>西海岸新區擁有“石化、電力、港口、倉儲、制造、農業”六大基礎產業,也是綜合保稅口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九十年代的膠南市政府舊址,現在作為西海岸新區/黃島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的辦公點。</p> <p class="ql-block">在九十年代的《膠南市志》上看過老市政府的舊照,如今還對外立面進行過翻修。</p> <p class="ql-block">位于老膠南城區東風路的“市府家屬院”,曾經為膠南市政府做安居配套,幾乎都是平房。目前里邊所居住的人群應該是老膠南市(縣)的離退休干部或家屬。</p> <p class="ql-block">膠南老城區的城市主干道—靈山灣路。左側是原膠南市工人文化宮,這里有一座街區公園,圖書館(方志館)也位于此處。</p> <p class="ql-block">原膠南市方志館,是查閱地方文獻的好去處。當時這里還在舉行“膠東五市古籍地圖中的老地圖”聯展。</p> <p class="ql-block">一本《膠南市志》中的原膠南市域地圖(2002年版),那會市政府就搬遷到了隱珠街道靠近海邊的地方(今西海岸新區管委會處)。</p><p class="ql-block">膠南于1946年9月由膠縣析置,駐地最初在城北王臺鎮(今改街道),1948年初播遷到王戈莊(今老城區)。</p> <p class="ql-block">又利用一天間隙,與山西選手鄧文濤先生抽空去往老黃島進行探尋。黃島古稱“齊伯山(島)”,地貌實為平岡,文獻曾有記載:“潮落徒步可入”,因島上地表土石呈赭黃色(坳陷沉積巖),故稱黃島。黃島舊屬膠縣(州),1945-1946年間先后劃入珠山縣、膠南縣。1976年成立黃島革委(縣級),1979年改設黃島區,1992年與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2012年與膠南市合并為新黃島區。</p><p class="ql-block">位于老黃島的“柳湖公園”。</p> <p class="ql-block">柳湖公園里的亭臺與拱橋,傳統布局構造,勾起了兒時前往公園游樂的美好回憶。</p> <p class="ql-block">老黃島組團位于膠州灣西岸灣嘴部,是七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后期的黃島區駐地,走在老黃島的街道上,如同置身于時光凝固的年代。老黃島作為承載港口發展的老工業區,擁有電廠、油庫、碼頭等功能,輪渡可通往青島市區。</p> <p class="ql-block">老黃島繁華的商業中心“中澤國貨廣場”,位于主干道—崇明島西路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商業設施服務居住在這里的企業居民們。</span>老黃島的街道由崇明、澎湖、劉公、田橫、舟山、長興等國內眾座島嶼為名,凸顯地域空間特色。</p> <p class="ql-block">黃島街道辦事處辦公點,旁邊是生肖公園,為一處三角形路口。老黃島區政府早在九十年代后期就搬遷到了長江路街道(當地俗稱‘開發區’)至今,而這里就是以前的老區府所在地么?</p> <p class="ql-block">老黃島海濱公園,這里是公園西側的文化廣場。遠處建筑為復盛大酒店與黃島水產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沿著海濱公園的人行步道前往黃島輪渡碼頭。左側球體構筑物叫做“港灣明珠”,海濱公園也正好地處海灣畔,球體喻意“明珠”,下端支撐點為船錨,代表海洋舶舟,以此更加突出了地域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老黃島海灘上廢棄的舊漁船,遠處龍門吊車作業區就是黃島輪渡碼頭了。左側較高突出的旋轉頂層建筑是氣象雷達觀測站,位于黃山頭(老黃島東側,油庫小區背后的一座小山丘)。</p> <p class="ql-block">老黃島海灘人不多,相對青島其他海濱場所且更安靜,非常適合休閑觀海、垂釣。</p> <p class="ql-block">從海濱公園到黃島輪渡碼頭1.5公里,徒步約15分鐘。輪渡碼頭處有一座公交首末站場,線路主要開往青島西海岸新區范圍內。黃島輪渡以前很熱鬧,泊行往來頻繁(可直通位于青島市南區的輪渡總站)。但自2011年膠州灣大橋與隧道同步開通后,黃島輪渡就漸漸沉了下來,現在每天僅有兩班輪渡往返黃島與市南之間:分別為上午九點與下午四點。如今<span style="font-size: 18px;">碼頭不再喧囂,一些零散店鋪亦在此做生活堅守。</span></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一本《黃島區志》中所拍攝的老黃島全貌圖片。1984年國務院批準設立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主體位于黃島轄境。1992年青島經開區與黃島區合署辦公,以便加強行政體制管理。所以黃島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城建規模亦有較深拓展。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可以說是如今西海岸新區的最早雛形。</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黃島區志》中的配套地圖。那時黃島區范圍非常小,東邊隔膠州灣與青島市區相望,北、西、南三面均與膠南市接壤。區政府還位于老黃島,經開區設立后,規?;鞘薪ㄔO也已全面啟動。</p> <p class="ql-block">節目錄制接近尾聲的時候,攝制組安排了一天休息,我便與河北選手李舒先生前往位于青島北郊的即墨古城探訪,以此也來尋找青島城市的“根”。因個人對政區邊界很有興趣,在到達即墨古城之前,我們先來到青島市城陽區與即墨區的政區交界處看看。可乘坐青島地鐵一號線在東郭莊站下車,然后再轉乘公交過去(雖然東郭莊站外停放有共享單車,不過‘即城界’在服務范圍之外,只能放棄騎行)。如今即墨已撤市設區多年,但屬于青島的郊區衛星城,城市各功能體系則相對獨立。比如公交車,就是由當地某私立企業單獨運營。雖然也有前往青島市區(主要到城陽)的公交線路,但班次少,主要還是靠即墨公交在東郭莊附近接駁換乘。</p><p class="ql-block">東郭莊公交站距地鐵口約50米,有三趟公交車開往即墨城區方向。如果是去“即城界”,可選擇7路與29路,途經兩站就可到達,相距約兩公里。</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東郭莊乘坐即墨29路公交車約5分鐘就來到了即城界?!凹闯墙纭爆F有兩個公交站點,分別位于桃源河二路與靖城-墨城路上,這是位于桃源河二路的站點。</p> <p class="ql-block">即墨、城陽兩區現以東西向的“桃源河二路”與南北向的“靖城路-墨城路”交匯口為大致分界,周邊布局了住宅、工廠、倉庫等城市功能,企業以人工智能、機械制造等生產型為主。邊界點還有幾座零散城中村。這是位于靖城-墨城路上的車站,可算名副其實。</p> <p class="ql-block">位于南北向的“靖城路-墨城路”邊界點,矗設了一塊高掛地名牌以示指向性。但在這里沒有看到官方編號界樁。</p><p class="ql-block">秦代實行郡縣制,在今城陽區境內置“不其縣”,而后歷朝幾經沿革更迭,至隋代廢縣并入即墨,轄境分屬該縣里仁、仁化兩鄉。民國又先后設立城陽鄉、鎮。1961年由即墨縣劃歸嶗山區,1994年析置城陽區。</p> <p class="ql-block">“靖城路-墨城路”北側(即墨城區方向),即墨境內的基層政區管理屬環秀街道?!碍h秀”之名,源于即墨古城之南門為明代所重修的“環秀門”。</p> <p class="ql-block">“靖城路-墨城路”南側(城陽區及青島主城方向)。城陽境內的基層政區管理屬城陽街道大周村社區,大周村是位于“即城界”附近一座較大的城中村,如今部分地段正在改造,而由東郭莊通往即墨城區的地鐵七號線北段也尚在建設中,大周村還規劃設有站點。</p> <p class="ql-block">城陽區靖城路,南起流亭立交橋,北至即城界,全長約8公里。此路原為青島-煙臺公路(老204國道)的一段,2014年定稱今名(喻意“寧靖”,即秩序安定)。2022年8月按照迎賓大道標準進行改擴建工程,并實現了雙向八車道的快速通達。也成為由即墨前往青島主城區的一條市政化主干道。</p> <p class="ql-block">即城邊界,即墨境內的重要旅游景點在右側那塊指示牌中有所展現。</p> <p class="ql-block">雖然這條南北向的主干道路,已經分別有了市政化新稱謂(城陽區:靖城路,即墨區:墨城路),但作為青煙老公路的性質仍未改變,并通過路牌矗設,標注了“北通即墨,南連城陽”的指向性示意。</p> <p class="ql-block">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從即城界打車前往即墨古城。車行約8公里,如遇不堵車的情況下僅需10分鐘。</p><p class="ql-block">即墨之名,始載于《戰國策》、《國語》、《史記》等典籍文獻中,因故城舊址坐落在墨水河畔(今小沽河)而得稱謂(今山東省平度市古峴鎮大朱毛村),春秋便成為齊國通商名衢。秦置即墨縣,屬齊郡;西漢初為膠東封國都城。南北朝北齊年間建置被廢,隋代又重建即墨縣,駐于今治。而從隋代到晚清,地處即墨南邊、嶗山腳下的那座“青島”小漁村,依然鮮為人知。但自1897年這里被德國租借開始,僅在100年時間里,一座現代化大都市便崛興于膠州灣畔。而作為母城之根的即墨,如今卻是這座大都市的近郊轄區,可謂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倒置變遷”現象吧。</p> <p class="ql-block">如今即墨古城是在隋代縣址基礎上而承載變遷,淮涉河(1985改稱‘墨水河’)自城南蜿繞,龍泉河由城北流貫,雙涇護衛城廓。即墨元代筑土城,明代砌磚墻,設三門:東“潮海”、西“通濟”、南“環秀”,無北門?,F在即墨城區內的三個街道—潮海、通濟、環秀,就是以古城這三座城門而得專名。</p> <p class="ql-block">即墨古城西門(通濟門),我們從這里進入古城游覽。即墨三座城門均建有甕城,以此突出防御功能。我們在來到即墨之前,先前往青島西海岸新區圖書館查閱了清代《即墨縣志》中的縣城輿圖,并將按圖索驥,開展實地探尋。</p> <p class="ql-block">即墨古城之通濟門(西門),元代初筑土城時,西門名曰“臨川”,又稱“錢暉”;明代改砌磚墻后,西門遂定稱“通濟”,意喻“往來通達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門(通濟門)上的城樓又稱為“懷遠樓”,與附近的現代化城市樓盤遙相對應。下方門額處提寫“通濟”二字,源于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字帖。甕城可登步圍繞,攬觀古城視覺挺不錯。</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即墨舊城垣全部被拆,直到2017年才又重新仿造修建,現已打造成了一座精致的人文游覽景點。而重修的老圖片參考資料,則是由德國漢堡大學的語言學教授吳淑曼女士所提供捐贈。1898年(清代光緒二十四年),德國傳教土盧威廉受德國信義會派遣,由青島來即墨設會,初在縣城西關(共濟門里)租房傳教,1905年在城南花園村設教堂,辦書院,在胡家村南設醫院,又陸續在王村、孫家白廟、靈山等地設10多處教堂傳教。在即墨期間,盧威廉拍攝了大量關于即墨的古建筑、風景、居民生活等反映即墨風土人情和歷史的照片,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吳淑曼捐贈的即墨古城照片,就是盧威廉在即墨期間拍攝的反映即墨風土人情和歷史的照片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從通濟門(西門)進入古城之后,是城內的一條主軸道路:東、西門里大街。</p><p class="ql-block">據清代同治版(1873年)《即墨縣志》載稱,明清即墨境內各種牌坊多達113座,其中即墨縣城內外48座,大部分集中在縣衙前的丁字街上,多為功德坊。即墨古城進行仿建時,根據歷史老照片和文字記述,邀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陽石雕傳承人劉紅立團隊,在東、西門里大街上建造了“山海名邦坊、恩寵憲臣坊、總督三邊坊、四世一品坊、亞魁坊、父子御史坊、世步青云坊、湖廣總督坊、齊王田橫坊、瑯琊王氏祖脈坊”等18座牌坊。眾多牌坊之下,游客穿行于街道中,體驗著那份由傳統文化所帶來的厚重典故。</p> <p class="ql-block">即墨縣衙舊址地處古城核心,東/西/南·門里三條大街的交匯口。自隋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即墨城遷駐于此,歷經歲月滄桑與各朝數次修葺,距今已走過1400多年的歷史。并逐漸形成了完善的縣衙建筑群落。即墨縣衙為“三堂式”通連格局,三堂均保存完好(包括修復后)主體由“影壁、旌善亭、申明亭、大門、儀門、六房、箴石亭”等構筑物所共同組成,值此在山東省內也具有唯一性。</p> <p class="ql-block">即墨縣衙于2006年被列入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因涉及對文物的維護運營,如要參觀縣衙,需對游客收取20元管理費用。我們到達縣衙時,天色漸晚,就沒有進入,僅在外側拍攝記錄。即墨古城如今帶給我們的直觀感覺就是“修舊如新”罷了。</p> <p class="ql-block">文廟,中國古代城址中的標配場所。即墨古城文廟始建于元代,歷經了元、明、清三代的二十多次修繕,后毀于戰火,直到2016年再次完成重建。</p> <p class="ql-block">文廟旁邊就是古城東門—潮海門(含甕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城門上方筑修“奎明樓”。</span>元代初筑土城時,東門名曰“望海”,明代改砌磚墻后,遂又定稱“潮?!?。另根據清代即墨縣城輿圖,古城在坊新修復中,幾乎遵循了老城垣的空間框架與場所布局,位置還原度也非常高。</p> <p class="ql-block">待節目結束錄制后,我沒有馬上返程,而推遲了一天,打算前往膠州市點個卯。目前從西海岸新區前往膠州,可先乘坐黃島509路公交車到達王臺,再轉乘膠州公交3506路通連市區。509路到王臺全程22公里,車行約1個半小時。利用換乘的時間,正好可以在王臺轉一下。</p><p class="ql-block">王臺位于黃島區北部,緊鄰膠州市洋河鎮董城村,往東可通達紅石崖、老黃島等沿海港口,也是黃島及西海岸城郊的農貿物資集散地。此外,王臺作為膠州(南)傳統大鎮,工商業起步早,規模多,主要生產紡織機械,并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了“中國紡織機械產業名鎮”的榮譽稱號。</p> <p class="ql-block">早在西漢時期,此地境內便置“柜縣”。相傳唐太宗東征在此筑瞭望臺,取名“望臺”,后演變為“王臺”。清代興盛集市,民國設鎮,商業繁榮,店鋪林立。轄境原屬膠縣(州),1946年析劃屬膠南縣(縣治初駐),2012年改屬新黃島區,2020年撤鎮設立街道。</p> <p class="ql-block">王臺公交車站的廣告牌上,還對這里的沿革變遷進行了科普。當地能有這樣的細節宣傳意識,值得點贊。</p><p class="ql-block">據民國二十年(1931年)《增修膠志》載稱:“柜(因ju,三聲)城,在治東南四十五里,洋水之南”,即今王臺街道。譚其驤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將柜城標注于此?!端涀ⅰ罚骸肮癜龉癜剑瑬|北流經柜縣故城西。王莽之祓同也,世謂之王城。又謂是水為洋水矣,又東入海。今其地仍名王城,而社訛為王昌矣?!鼻宕櫻孜渲渡綎|考古錄》及葉圭綬著《續山東考古錄》有關記述均與《水經注》相符。該縣于東漢裁撤。目前在王臺街道轄域內有三處“古柜縣”遺址,雖然都挖掘出土過“錢幣、器皿、武器、骨骸”等考古文物,但確切位置尚有待于做進一步考證。</p> <p class="ql-block">由于王臺是地處膠縣(州)南部的一座貿易集散型大鎮,人口商賈眾多,再加上晚清時局動蕩,特別是同治年間遭捻軍襲擾后,膠州官署便決定在王臺也修筑城墻,以做防御功能。王臺城墻采用黃土、石灰和糯米漿共同夯筑而成,全長10余里,寬1.5米、高6米,設靖海(東)、同治(北)、平安(西)、安全(南)四座城門。城門東西兩端各建垛口12處,并有河流護城圍繞。民國到五十年代初,王臺城墻相繼被拆除,僅存部分地名。</p><p class="ql-block">這座靖海門,就是王臺古城的東門。</p> <p class="ql-block">“王臺路”呈東西走向穿越靖海門舊址,構筑起了王臺街市的主干道,街旁店鋪如今都按照“古建”風格進行了一番改造,以此突出王臺的“古鎮”效果。靖海門也是王臺商業市場最集中的地方,當年曾設戲臺在春節廟會期間開展表演,讓集市上的地方文化元素更加豐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中國北方平原地區空間開緩,人口稠密,擁有較大規模的集居式村落或中小城鎮,聚落專名且多以“集”字為后綴相稱,主導生活、生產與商貿功能。王臺(街道)的聚落便是北方眾多“大集”之一。</p> <p class="ql-block">王臺大集北側(從靖海門算起)約1公里處,就是黃島區與膠州市的政區交界點。但這里僅是黃(島)膠(州)擦邊為鄰的地方,204國道北行不遠后,又將再次進入黃島區境內,途經王臺街道西槽汶西村后,待跨越了洋河(膠州灣一級支流),才算脫離兩區(市)交錯地段,全部進入膠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之前提到過王臺街道緊鄰膠州市洋河鎮董城村,就連G15沈海高速公路的王臺收費站,也位于膠州市境內(屬洋河鎮南挪莊村)。</span></p> <p class="ql-block">王臺街道在行政上屬黃島區,功能歸屬方面則是西海岸新區范圍。邊界點矗立著“西海岸新區·王臺”的地名指向牌,但這附近沒有看到官方編號界樁。兩位小商販還在邊界點擺攤售賣家具、食品等東西。</p> <p class="ql-block">王臺大集北側,黃(島)膠(州)政區邊界點,逆光照耀下的西海岸新區方向。如果從王臺去往老黃島,可從前方300米處的路口左轉東行,途經紅石崖鎮,全程約20公里,半小時左右即可到達。</p> <p class="ql-block">1992年版《膠州市志》中的配套地圖,那個時候董城村尚屬河西郭鄉。河西郭于明代初年由郭姓移民來此屯居,因位置在王臺河(又稱‘董城河’)以西而得名,后設立鄉治。1993年河西郭鄉更名為董城鄉,駐地遂遷董城村。2001年董城鄉并入洋河鎮,建置雖撤并,集市仍尚存。而地圖上對于黃島區與膠州市在王臺、董城、洋河一帶的“擦邊”交錯分界線亦有詳細標注。</p> <p class="ql-block">來到王臺,位于這里的一處文物古跡—“王臺當鋪”肯定得去看看了。</p><p class="ql-block">膠東半島鄰海灣連內陸,為商貿轉口承接之地。原膠縣(州)舊域王臺鎮,這里繁榮的商業氛圍,在古時便擁有金融發展之功能根基。清代咸豐年間,膠縣當地孫姓商賈先在此開設“廣順當鋪”,主導典當業務,買賣日漸興隆。同治年間被戰亂所毀,當鋪再由一位黃縣籍(今龍口市)丁姓商賈接手經營,改為“天有當鋪”,直到民國初年最終關閉。后轉作政府糧食部門、絲綢部門以及普通民房使用。據說最近某家藝術投資機構也看上了這里,打算搞點文創項目,但愿不要過于改變文物本身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王臺當鋪坐東朝西,共有122間房屋,南北長100余米,東西寬40余米,總面積4120平方米,建筑規模宏大完善。2022年1月,王臺當鋪入選山東省第六批省級文保單位。</p> <p class="ql-block">1946年9月中共膠南縣委縣政府從膠縣析分之初,辦公機關就設在王臺當鋪內。該當鋪由此也賦予了紅色元素印記。2021年9月25日,“王臺當鋪遺址歷史陳列館”正式開放。</p> <p class="ql-block">王臺當鋪內側空間,墻壁上那個“當”字突出其功能特點。</p> <p class="ql-block">王臺當鋪的“圍房”(亦俗稱‘圈屋’)采用小式硬山建筑風格,磚木結構+抬梁式架筑,通高約7米,檐高為4.2米。</p> <p class="ql-block">房屋青磚灰圓弧瓦,更擁有極強的順水性。這棟房子便是當年膠南縣委新政府成立時的初駐舊址,但經過了改造修復,原貌應該發生了很大變化。現作為展館使用,可通過圖文展板內容,了解膠南市(縣)及黃島區、西海岸新區的沿革變遷。</p> <p class="ql-block">1946年9月25日,初駐于王臺當鋪的“膠南縣”,在國共內戰的炮火中正式成立。1990年膠南撤縣改市,直到2012年與黃島區合并,作為獨立的縣級政區建置,膠南一共存在66年了。</p> <p class="ql-block">在膠南縣正式成立之前,附近還曾先后設立過“諸膠、藏馬、珠山、膠河”等多個縣份。其中珠山縣與膠縣(州)多有分合,并作為之后膠南縣所析置的主體。而藏馬縣直到1956年才合并到膠南縣,今為黃島區(西海岸新區)藏馬鎮。如此復雜多變的沿革與中共這一地區開展軍政活動有關。</p> <p class="ql-block">無論老膠南,還是新黃島,現在都以“西海岸新區”為發展的雛形。</p> <p class="ql-block">通過這些圖文介紹,可對西海岸新區的歷史再做一次了解,并結合地方志上的純文字信息。</p> <p class="ql-block">1976-1979年間,黃島從一個工委派出機構到縣級政區成立的時間記錄。</p> <p class="ql-block">2014年西海岸新區成立了,由此而開啟了一個新時代。</p> <p class="ql-block">最后用一張《黃河文化大會》錄制結束后,選手與工作人員的集體大合影來結束本貼記錄。通過這次活動,我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通過賽事答題,更感覺到自己的某些不足,比如空白知識點、拼手速的方法等等。雖然沒有上臺,但也算在欄目組的安排下于選手區對黃河流域跟長江流域的空間對應關系做了一次簡述性介紹。總之抱著學習的心態來參賽,還能與眾多高手賢士們交流興趣觀點,便是我此行最大的收獲,將留存在我人生美好的記憶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溪县|
宣汉县|
施甸县|
玉田县|
安多县|
阿荣旗|
云梦县|
美姑县|
亳州市|
大英县|
宁强县|
都昌县|
江油市|
特克斯县|
红安县|
永福县|
工布江达县|
云浮市|
清涧县|
拉孜县|
微博|
邳州市|
长垣县|
湘潭市|
青神县|
绵阳市|
焦作市|
泰州市|
周宁县|
合肥市|
上杭县|
哈尔滨市|
桃园县|
马公市|
永昌县|
霍邱县|
高平市|
塘沽区|
博湖县|
宁阳县|
马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