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無聲的命令</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厲彥林</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一個夢想和懸念,近十年來,我數次走訪膠東半島,尋找1942年冬膠東八路軍那道救民于戰火的無聲命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2年是馬石山突圍80周年。初秋時節,我專程來到山東威海的乳山市,虔誠地尋遺址、查史料、進農戶、聽述說,發現了許多文獻上沒有記載的細節。在上石硼村、下石硼村等村莊,我拜訪了多位八九十歲的親歷者。當年親歷突圍的村民大多已經過世,健在的大都年邁健忘。在斷斷續續的講述中,當年的感人故事和英雄身影在我眼前一再浮現。我一次次被感動和震撼,思緒時常沉浸在那壯烈場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乳山市諸往鎮上石硼村,93歲的王晉乾老人向我們娓娓道來:1942年11月22日這天下了場小雪。晚飯后,俺村民兵就跑到東山頂上偵察,說汪水、育黎、社莊一帶星火點點的,那是鬼子點的火堆。第二天傍晚,鬼子奔我們這一帶了。當年我只有十來歲,跟在父母身后。父親邊招呼鄉親們“快跑”,邊把我們送到東馬石山后的山洞里藏起來。我只聽到機槍像風一樣呼呼地響,天上還有兩架飛機。后來老人們說,是八路軍救了我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2年冬,日本侵略軍對膠東抗日根據地拉網合圍, 妄圖一舉消滅膠東八路軍主力和黨政軍機關?!皰呤帯睔v時40多天,馬石山是重要合圍點。馬石山山高林密,山勢險峻且天然洞穴多,敵人拉網式“掃蕩”,迫使四面八方的老百姓涌向這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1月23日夜,方圓數十里內數千名群眾和八路軍數支小分隊被圍困于馬石山區。日軍在山下燃起層層火堆,密布崗哨,形成包圍圈。來自膠東各縣的7000多名群眾被日軍合圍在馬石山里,身陷絕境,命懸一線。日軍把包圍圈越收越小,即將發起總攻。被困在包圍圈內的部分八路軍指戰員,本可以突圍,但看到漫山遍野手無寸鐵的父老鄉親,各化整為零的部隊雖然沒接到上級統一的命令,但是都不約而同發起了救援父老鄉親的突圍作戰,舍生忘死掩護群眾突圍。他們是奮力突圍的十勇士、十八勇士、十六團團部及3個營、十七團七連、東海獨立團二連一排……整班、整排、整連的八路軍指戰員血灑馬石山,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壯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崇山峻嶺里分散突圍的狀況下,在沒有任何通訊聯絡手段的年代,在百姓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刻,各部隊指戰員耳畔統一地、自覺地響起“先幫百姓突圍”的命令。這么一道神奇的命令,無聲、無形,卻讓八路軍指戰員甘愿用鮮血和生命去執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3日那天夜里,八路軍五旅十三團七連六班的10名戰士,在執行完任務途經馬石山時,看到身陷絕境、走投無路的老百姓。他們毅然決定放棄歸隊,留下來幫助群眾突圍。班長王殿元與當地群眾研究突圍路線,并安慰群眾不要驚慌、聽從指揮。經過偵察,他們決定利用敵人包圍圈大、兵力比較疏散、敵明我暗等有利條件組織突圍。深夜,班長王殿元和戰士們把第一批群眾分成兩隊,順著1500米長的山溝向預定突圍的溝口轉移。趁著火堆旁的日偽軍人困馬乏,王殿元帶領3名戰士悄悄干掉哨兵,迅速撲滅兩堆火,護送200多名群眾順利突圍。突圍后,戰士們趁夜色迅速返回馬石山,全力營救其他群眾突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勇士頑強阻擊節節抵抗。拂曉前,他們第4次返回馬石山后,有7人戰死在通向主峰的山路上。班長王殿元和機槍射手趙亭茂等3人,退至主峰偏南平頂松下時已彈盡路絕,日軍蜂擁而上企圖活捉。最后時刻,王殿元等3名同志砸毀槍支抱在一起,拉響最后一顆手榴彈,鮮血染紅了山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編者網搜 陳光明《浴血馬石山》油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歷史將永遠銘記英雄壯舉。馬石山這座形似駿馬的山脈跨過滄桑歲月,披著嶄新的綠裝,奔騰呼嘯著向前。1972年,馬石山主峰上的馬石山烈士陵園建成,后又建設了“馬石山十勇士”紀念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瞻仰馬石山十勇士紀念館時,天下起了雨。在風雨的呼嘯中,我仿佛又看到了戰士們奮力突圍的激烈場景,聽到了他們的吶喊聲。雨停之后,我專門到山坡上的“馬石山十勇士紀念碑”前深深三鞠躬,深情緬懷長眠于馬石山的民族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救民于戰火的英雄走了,鮮活的生命若流星劃過蒼穹,但他們英勇的事跡光耀歷史,溫暖心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編者網搜圖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向英雄致敬!向百姓致敬!向記錄歷史的默默者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 編者 雁南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厲彥林</p><p class="ql-block"> 山東莒南人,當代作家,曾歷任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兼省委老干部局局長、省人大常委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主任等職務。</p><p class="ql-block"> 自幼酷愛文學。堅持業余文學創作40余載,前期詩歌,后期散文,已出版《灼熱鄉情》《享受春雨》《春天住在我的村莊》《赤腳走在田野上》《地氣》等作品集十余部。散文作品樸素自然,以情見長,自1988年被選入師范??茖W校寫作教材,至今已有140余篇(次)入選各種各類語文、思品教材和語文教輔,有30多篇先后被全國多地作為中高考和公務員、老師考錄試題。作品數次獲獎,組詩《老區沂蒙》獲《詩刊》等7單位舉辦的第三屆田園詩大賽一等獎;詩歌《沂蒙圣母》獲中國作協創聯部等單位舉辦的全國詩歌大賽一等獎。</p><p class="ql-block"> 長篇紀實文學《延安答卷》,2020年入選中央宣傳部“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作品,2021年1月被中央組織部等單位評為“全國黨員教育培訓教材優秀教材”。《延安答卷》和《沂蒙壯歌》,被讀者稱為歌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姊妹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山县|
财经|
建始县|
长乐市|
板桥市|
屏东市|
神农架林区|
罗田县|
嘉禾县|
运城市|
杂多县|
辽宁省|
泗洪县|
京山县|
抚宁县|
汨罗市|
马公市|
开化县|
镶黄旗|
兴宁市|
乐亭县|
宜丰县|
建宁县|
宽甸|
五指山市|
高台县|
斗六市|
锡林郭勒盟|
顺义区|
湘潭县|
罗平县|
阳东县|
麻江县|
霍州市|
肥东县|
卓尼县|
苍溪县|
旬邑县|
潜山县|
汶上县|
龙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