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北京的古塔

莢迷盛開 ????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塔起源于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塔也傳入中國。開始,塔是方形的,唐代以后,塔的平面普遍為六角形、八角形、圓形、菱形等。層數為單數,一、三、五、七、九、十一最高十三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的古塔,雖然歷經歲月風化,但依舊豐富多彩,每一座古塔,不僅是一件獨具匠心的藝術珍品,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從這些塔背后的故事,走進那些變幻的歲月,品讀風雨洗濯過的世事浮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現存的六座白塔就是:北海永安寺白塔京城最為秀麗的藏式佛塔,白塔寺妙應寺白塔京城最早最大的藏式喇嘛塔,大覺寺的迦陵和尚塔、潭拓寺的金剛延壽塔、妙峰山白塔和白塔庵塔。</span></p> 永安寺白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城中心的北海公園內,在瓊島之巔屹立的永安寺白塔,又稱北海白塔,是北京重要的名勝古跡,也是北京城區中心的重要標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雄踞群島上的白塔高39.9米,在高大的石砌須彌座上,呈覆缽式塔身,塔身南面有壺門式焰光門,上刻梵文咒語。在塔前有高臺,上有琉璃小殿,稱“善因殿”,殿四周有數百只琉璃磚制小佛。殿中供千手千眼佛,又稱鎮海佛。小殿和白塔結成一體,非常奇特。站在塔上放眼四望,故宮、景山、中南海、團城等,殿閣參差,腳下碧波蕩漾,遠處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盡收眼底。</span></p> 妙應寺白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妙應寺白塔位于北京阜城門內大街路北的妙應寺內。因寺內有通體涂以白堊的塔,故俗稱“白塔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說到妙應寺白塔就要提到一個人叫做忽必烈,他的很多思想都非常與時俱進或者叫超前。白塔寺就是忽必烈建的。當年這是全世界最時髦的建筑,從尼泊爾請來的設計師,至元十六年(1279)建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年建這座塔的時候忽必烈只有兩個要求兩句話,第一句話叫非聚力,無一顯尊嚴,第二句叫非雄壯,無以為天下。所以我是認為,這妙應白塔特別美,美的那么厚重,那么莊嚴,讓人敬仰。這座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管任何時辰都沒有影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繁華的阜成門內大街,商鋪店面一間挨著一間,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車輛,行色匆匆的面龐和表情下面,又是怎樣不同的心情。遠遠望見妙應寺白塔,在這絡繹不絕與熙熙攘攘中,愈加沉靜安詳。</span></p> 迦陵和尚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迦陵和尚塔俗稱大覺寺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陽臺山南麓大覺寺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塔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是清代雍正年間寺內住持迦陵禪師的墓塔。迦陵和尚塔矗立在大悲堂北側全寺的最高點,高12米,是覆缽式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迦陵和尚塔和左右的蒼松翠柏,以其獨特的造型,成為大覺寺中“八絕”中的一絕——“松柏抱塔”。</span></p> 金剛延壽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潭柘寺后部地藏殿和元通殿之間有一座藏式喇嘛塔,名為金剛延壽塔。建于明正統二年(1437),此塔的特點通體素凈,塔基、須彌座、塔身沒有任何雕式,十三天相輪直徑較小,和塔身比例不甚協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座金剛延壽塔中所藏的是皇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經,越靖王朱瞻墉意在借助佛的力量,為皇太后祈福和延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塔的右側長有一個高大的松樹,濃密的枝冠和樹冠像展翅欲飛的鳳凰。原來在東面也有一株同樣的松樹,形成“雙鳳舞塔”的景觀。</span></p> 妙峰山白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妙峰山的白塔,在娘娘廟前的平臺上,白塔對北京人來說一點不陌生,北海公園有永安寺白塔,阜成門大街有妙應寺白塔,花園村北的白塔庵塔,都是比較有名的白塔。而妙峰山娘娘廟的這座白塔看上去似曾相識,又讓人有點納悶,似乎和娘娘廟有點不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實,這座白塔是后來搬過來的,這要從張作霖說起,民國初年的時候,張作霖占領了北京城,張作霖的太太到妙峰山娘娘廟來燒香,這一上一下看見廟前太空曠了,回家就跟張作霖念叨此事,張作霖就從其他地方直接搬過來一座塔,修建成了這樣。按說寶塔都是放在后院,所以才有塔院一說。而這座寶塔卻堂而皇之的被放在廟前,因為妙峰山有個永恒的主題就是祈福,自然這座祈福寶塔放在廟前也算很應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妙峰山白塔用白色大理石雕砌而成,全高6.9米。塔剎為細瓶頸形,上有十三道相箍,象征著“十三重天”上端為銅質華蓋飾有流蘇、華幔和玲譯。</span></p> 白塔庵塔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該塔史無記載,年代不可考。本世紀四十年代此處有庵因塔而名。1983年由中國畫研究院重建,并辟為院址。</span></p> <p><br></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現存的四座金剛寶座塔簡單特點就是:五塔寺塔最老,西黃寺塔雕刻最豐富,碧云寺塔最高,妙高塔最特別。</span></p> 真覺寺金剛寶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西郊動物園北面,有一座真覺寺金剛寶塔,其形式是在一個高臺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所以又有俗稱為“五塔寺塔”。塔所在為真覺寺,始建于明永樂年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的這座真覺寺的金剛寶塔,在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幾座這類塔中,是年代最早,造型最精美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寶塔的前面有兩棵百年的銀杏樹,每到秋天樹葉開始發黃的季節,就會有大批的攝影師和游客,紛紛來此打卡。</span></p> 清凈化城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清凈化城塔(西黃寺)—自清朝以來,西黃寺遂成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入京朝覲的駐錫地,也接待過一批批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入京朝貢的使臣。現在是西黃寺博物館。每到周末對外開放。</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西黃寺與東黃寺并稱黃寺或雙黃寺,現如今只剩西黃寺,東黃寺已成為歷史,有些遺憾。</span></p> 碧云寺金剛寶座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碧云寺金剛寶座塔,乾隆十三年(1748)擴建碧云寺,并修建了這座金剛寶座塔。此塔是仿照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而建,為釋迦牟尼紀念塔。全部用漢白玉砌成,通高34.7米,是全國現存金剛寶座塔中最高的一座。</span></p> 妙高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妙高塔位于北京玉泉山內,建于乾隆年間,屬于磚石結構的金剛寶座塔。高約17米,基座為磚石砌筑的方形平臺,四面設石欄。中央大塔有雙重基座。最下是亞字形基座,四面凸出的立面上開龕洞,內有佛像。其上是八角形基座。再其上是八角形石雕仰蓮承托復缽塔身,上面是塔脖子和塔剎。</span></p> <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據北京市文物部門考證,在北京地區僅有兩座花塔:一座是位于房山區的萬佛堂花塔,一座是位于豐臺區的鎮崗塔。</span></p> 萬佛堂花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萬佛堂花塔位于房山區萬佛堂的左側系密檐塔,修建于遼代,磚混結構,高30米,現24米,塔上部呈筍狀,裝飾著小龕,龕內各供佛像,每龕下飾有伸向外的磚雕象首或獅頭,塔之下部為圓形花簇狀塔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花塔在中國古塔中以造型獨特美觀著稱,我國現存不過十幾座。萬佛堂花塔,塔身雕刻著千佛、神獸,遠遠望去如花團錦簇。因此,觀賞萬佛堂花塔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萬佛堂右側的是建于元代的八角七級密檐式“齡公和尚舍利塔”,古塔高約18米,也是從木結構樓閣式塔發展而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萬佛堂兩邊的這兩座塔歲月歷久,從塔身上的裝飾圖案可看出傳統文化、五行八卦,風水陰陽對當時人們思維的影響。</span></p> 鎮崗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鎮崗塔位于北京豐臺區長辛店鎮的云崗山坡上,俗稱云崗塔。金代建造,九級密檐式磚砌實心花塔,通高18米,底周長24米,坐北朝南,底座呈八角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金代時,鎮崗塔所在的山坡北邊曾有一座崇壽寺,寺南就是如今的鎮崗塔,現寺已無存,只存一座孤立的塔。在云崗一帶,還流傳著許多關于鎮崗塔的美麗傳說。相傳,這座山崗是一條龍脈,山崗的一端有一海口,人們稱為龍穴,誰死后葬于此穴中,其后代就可昌盛。因此,有許多富戶人家、風水先生紛紛前往尋找龍穴,但是誰也沒有找到龍穴。</span></p> <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北京還有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古塔</span></p> 天寧寺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天寧寺塔是北京作為五朝古都,最古老、也是唯一的地面見證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天寧寺塔雄偉壯麗,穩重挺拔,經一千五百年風雨,依舊巍然矗立,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默默注視著北京的變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明清時期,天寧寺塔的一種神秘想象《梵宮塔影》,被列入當時京城《宛平八景》之一。說的是每天中午,天寧寺大士殿中門即使關閉,太陽光也能從門縫照進去,而此時,天寧寺塔的全部塔影恰好映在其中。古人云:此非塔影,乃舍利珠光上聚,攝入塔影。即佛光也。這一種神秘想象待天寧寺塔院全部修復后,有望再現。現在每天中午,太陽光能把天寧寺塔的塔影全部映在大士殿的窗扇上。</span></p> 銀山塔林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銀山塔林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城北30公里處,是國務院公布的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十三陵特區辦事處主要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法華寺遺址,有五座大塔、兩座小塔被保存下來。塔林獨特的建筑藝術風格,也成為了中國古代建筑史和美術史的研究對象。從塔的形制上看,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密檐式塔,二是覆缽式塔。這里保存的幾座大型墓塔全部是密檐式結構,為仿木結構的密檐式磚塔。塔身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最高可達二十余米。而小塔的構造相對簡單,多為石制的覆缽式塔。塔林高低錯落、雄偉壯麗,體現了我國古建筑高超的建造水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銀山塔林,既有自然風光的蒼翠雄壯之美,又有古建筑的精美絕倫之妙。</span></p> 永安萬壽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永安萬壽塔的原址是建于明朝萬歷四年的慈壽寺,大名就叫慈壽寺塔。塔各個檐角原掛有風鈴3000多枚,風吹鈴動,鈴聲悅耳,所以又稱玲瓏塔,俗名勝過其大名。塔的歷史已有400個年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慈壽寺塔為八角13層密檐實心磚塔,通高50米。1990年,海淀區政府以慈壽寺塔為中心,建成玲瓏公園,向市民開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八月有兩天北京天空滿天飛舞著白云,想著前幾天去慈壽寺是陰天,所以趁著天空晴好,就又到玲瓏公園。當我剛拍完兩張慈壽寺塔的照片,換個方向拍的時候,猛一抬頭就看到慈壽寺塔的上空出現了罕見的七彩祥云,由淺變清晰,又瞬間的消失了。就好像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似的。</span></p> 云居寺的南北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云居寺的南北有兩座遼塔對峙,北塔是遼代磚砌原名“舍利塔”,又稱“羅漢塔”,始建于遼代天慶年間(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樓閣式、覆缽式和金剛寶座三種形式為一體,造型極為特殊。塔的下部為八角形須彌座,上面建樓閣式磚塔兩層,再上置覆缽和“十三天”塔剎。這種造型的遼塔,十分少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至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間所建。五塔形成一個整體,為中國金剛寶座塔(五塔)的早期實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景云塔位于云居寺內,建于唐景云二年(711年),為筍狀四面小石塔。這是北京地區年代最久的古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云居寺南塔又稱藏經塔,地下有藏經穴。周圍還有唐、遼、明各代建造的磚、石塔,其中以石刻大藏經創始人靜琬的墓塔——琬公塔和為紀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經事業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為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云居寺南塔旁邊還有一座最有歷史價值的塔—唐代金仙公主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盛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應第八妹金仙長公主的請求,賜云居寺新舊譯經4000余卷,委派長安高僧知升,親自押運到云居寺,在賜經同時,唐玄宗還賜給云居寺大片的田園山場。10年后,云居寺僧人為紀念這個歷史事件,在石經山頂修建了金仙公主塔,并將玄宗賞賜佛經和田產的經過詳細刊刻在石壁上。因此,這座塔有珍貴的文物歷史研究價值。</span></p> 佛牙舍利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佛牙舍利塔位于北京靈光寺內,塔的建筑非常精美,底部以漢白玉石做塔基,飾以蓮花石座和玉石雕欄。每層鑲刻有石門、石柱、石窗。建筑形制為八角十三層密檐,高51米,塔頂八角攢尖,蓋綠色琉璃瓦,中心立木神柱一根,長8.5米。寶頂采用印度式,通高6.05米,由鎏金覆缽、寶珠、相輪和華蓋等物件組成,聳拔挺立,金光閃爍。總之,佛牙舍利塔在結構上采用現代建筑的施工技術,在造型上保持了中國古代佛塔的傳統。整座寶塔從外觀看,雕刻精巧,挺拔秀麗,神圣莊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佛牙舍利塔平時不對外開放參觀,每年定期向信眾開放一段時間,凡有幸能進塔參拜者,無不慶幸自己福緣不淺。如今,佛牙舍利塔已經成為八大處的象征。提起八大處,人們就會想到佛牙舍利塔。&nbsp;</span></p> 昭廟琉璃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昭廟琉璃塔現位于香山公園內,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乾隆皇帝為慶祝皇太后六十壽辰而建造的,是一座樓閣式與密檐式相結合的塔,塔身呈不等邊的八角形,上下共分為七級,通高16米。整座塔身都是用黃、綠、青、藍、紫五色琉璃磚鑲嵌而成。塔身坐南向北,塔的四周圍有鏤空琉璃組成的護欄。</span></p> 遼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戒臺寺戒壇院的山門外,有兩座遼塔,也叫雙塔。一座抱松塔,一座衣缽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戒臺寺松抱塔,建于遼大康元年(公元1075年),高約13米,為八角七級密檐式磚塔。塔座為磚砌八角形須彌座,須彌座上有磚雕花飾圖案,座上方由磚雕三層蓮花瓣承托塔身。塔身的四個正面和四個側面均設磚雕門窗。因塔的周圍被枝干蒼勁的古松所懷抱,因此稱之為松抱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戒臺寺衣缽塔,建于遼大康元年(公元1075年),高約12米,為八角五級密檐式實心磚塔。其塔座為磚砌八角形須彌座,座上方有三層蓮花承托塔身。塔身八面分設四門四窗,塔身轉角處有磚雕五級密檐小塔。塔身上方為五層密檐。塔剎由蓮花和寶珠組成。因塔內存有法均和尚的袈裟、食缽和度牒等物,故稱此塔為衣缽塔。</span></p> 燃燈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燃燈塔全稱燃燈佛舍利塔,又有俗稱通州塔。該塔為八角形十三層 磚木結構密檐式塔,高約53米,塔基須彌座呈蓮花形,束腰部分刻著人物及圖案花紋。每層塔檐上有風鈴184個,總計2208個銅鈴。古塔的倩影垂映在200米外的大運河上,云飛水流,綠樹環擁。此塔是通州的地標建筑,清詩“一支塔影認通州”流傳至今。</span></p> 玉峰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玉泉山又名靜明園,京西的“三山五園”其獨占了一山一園,從清代始就一直是皇家園囿,清末民初開始破敗,民國時期是一直開放的。玉泉山里面寺廟庵觀不少,寶塔就有五座,一般在外面只可見到山脊上的兩座玉峰塔和妙高塔,另外三座圣緣寺塔、華藏海禪寺塔和在園內的裂帛湖水下的鎮海塔,由于現在的靜明園不對外開放,也就實在沒辦法拍到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北京地理位置最高的塔,為西山玉峰塔(玉泉山塔),塔建在高達149.5米的山 上。從海淀區的許多景點上都能看到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玉峰塔,屹立在西山峰巒中,非常壯麗,而且成了頤和園等園林中的一處借景。“玉峰塔影”是玉泉山靜明園十六景之一。它是仿照江蘇鎮江的金山江天慈壽塔建成的。玉泉山塔高30余米,是仿木結構樓閣式磚石塔。塔身每層八面均開門窗,內有盤旋石梯,每層設有洞龕,所供銅像已失。各洞龕都刻有乾隆所制的石刻對聯。</span></p> 萬松老人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萬松老人塔,坐落在西四的磚塔胡同東口的一個不大的四合院內。是北京城區僅存的一座磚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座塔建筑得很別致,是一座小型磚塔。在金、元之際,有一名老和尚叫萬松野志,是耶律楚材之師。他一生有不少建樹,受到人們的尊重,在他死后,大家給他建塔埋骨。這座萬松老人塔,相傳建造年代距今已有六百余年。這座塔高十余米,經過明、清兩代多次修繕,較完整地保存了金、元建筑的風格。</span></p> 羅公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羅公塔,坐落在北京市西便門外東北角白云觀塔院內,為道塔。塔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一雍正五年)。為八角三蹭磚石結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羅公塔是道教塔中的精品,也是清代前期大型石刻藝術品,塔為石質,通高約10米,形似亭閣,實為密檐。底為一仰蓮須彌座基臺,上建八角形塔身。塔身上覆三重檐屋頂,星檐的椽子、飛頭、瓦隴、脊獸、隔扇窗等。雕刻與木結構形制相同,還雕有道教象征八卦的圖案,用藏傳佛教寺廟常用的密疊斗拱作裝飾,塔頂用小八角亭式,上冠以大圓珠,與一般佛塔的塔剎又不相同,千年富觀,僅此一塔,足見其珍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的古塔大多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跡,也是北京歷史文物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塔以它們的經歷,向人們訴說古都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阳市| 清苑县| 老河口市| 广宗县| 万荣县| 会宁县| 宝丰县| 满城县| 鄂尔多斯市| 成都市| 文安县| 龙海市| 靖西县| 曲麻莱县| 灵璧县| 深泽县| 三门县| 剑阁县| 平安县| 曲阳县| 巴楚县| 阿克陶县| 河池市| 湖口县| 耒阳市| 那坡县| 临泉县| 兖州市| 武宣县| 九江市| 绩溪县| 芜湖市| 乌鲁木齐县| 密云县| 增城市| 象山县| 交城县| 海兴县| 蒙山县| 中牟县| 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