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昔陽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我縣省級非遺保護項目有拉話,迓鼓。市級非遺保護項目有吊爐燒餅,九曲黃河陣燈會,弦弦腔,昔陽根雕,面塑,報官,八音會。縣級非遺保護項目有足足馬,滾叉,跑炮,提燈會,剪紙,壓餅,布老虎,頭腦扁食,刺繡,泥塑,旱船,高蹺,杠燈,跑蓮燈,棗糕,酸菜,糊都,撒面粥,農民畫,石雕石刻,雕塑,編席,釘缸等。</p> <p class="ql-block"> 拉話是昔陽縣獨有的一種民間舞蹈,廣泛流傳于三都鄉路家峪村為中心的昔陽縣境內及周邊地區,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至今有400多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拉話大多有故事情節,氣勢雄壯,粗獷豪放,間有輕盈,活潑而平穩的一種舞蹈風格。</p><p class="ql-block"> 2008年昔陽拉話,作為地方特色文化,參加了cctv激情廣場昔陽專場演出,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昔陽拉話在豐富廣大群眾生活,促進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昔陽傳統社火節目迓鼓,源于清朝順治年間。原名為韃王搬兵。演出時,演員分別執鼓,鐃,鑼,镲等樂器,邊打擊邊舞蹈,同時排成各種古代陣勢。昔陽迓鼓的特點,抑揚頓挫,陣勢千變萬化,其表演仿佛將人們帶入了昔日激烈廝殺的"古戰場",瞬息萬變的戰陣讓人眼花繚亂。</p><p class="ql-block"> 昔陽迓鼓以界都鄉安陽溝村為代表。在趙壁鄉寨上村,北石龕村,南思賢村等地,也有多種奇特的陣法,還原著昔日的戰爭場面,展現著士兵的激昂斗志。目前昔陽迓鼓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p> <p class="ql-block"> 九曲黃河陣燈會俗稱"繞黃河",是集多種民間藝術于一體的社火活動。取材于《封神演義》中三霄娘娘擺九曲黃河陣助紂抗武王的故事。因燈陣曲折蜿蜓,如黃河之九曲而得名。后來演變為民間祈福求財,驅邪祛病的游樂燈會。</p><p class="ql-block"> 以樂平鎮毛家溝村為代表的九曲黃河陣燈會現已祓列入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p> <p class="ql-block"> 大寨鎮田疃村的"跑炮",實是從古至今罕見了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p><p class="ql-block"> 它始于明末清初,以反清復明的愛國思想而創作。表演中分兩隊以火器對決,執牌,鳥槍,旗,銅錘,短刀,全身武裝列九曲環、八角陣、三跑圈等陣,并有打擊樂隊伴奏,模擬成反清的戰爭場面。</p><p class="ql-block"> 目前"跑炮"已列入晉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p> <p class="ql-block"> 昔陽根雕與太行山崖柏相依存。昔陰縣是太行崖柏資源豐富的產地。昔陽崖柏根藝以妙趣天成,獨具匠心的藝術感染力,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崖柏的工藝品暢銷北京,河北,山東,廣東,浙江等省市。</p><p class="ql-block"> 我縣的根雕傳承人秉承"保護、傳承,發展,創新"的理念,創造的作品內涵豐富,創意獨特,工藝精湛,沖擊力強,散發著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引領著全國的崖柏藝術鑒賞和收藏風尚。</p><p class="ql-block"> 昔陽根雕現已被列入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p> <p class="ql-block"> 弦弦腔,又叫絲弦,是區別與其他劇種的一種民間小戲曲,現已被列入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p><p class="ql-block"> 弦弦腔唱腔有"二板","關板","三板″,"多口","山坡羊″等十幾種,人物的角色裝扮,樂器,故事情節與大劇種基本一樣。</p><p class="ql-block"> 弦弦腔以孔氏鄉方臺村為代表,已影響到鄰近的河北省贊皇縣等周邊地區,是昔陽的一種獨有的文化民間藝術形式,展現著昔陽人民古老的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提燈會的歷史在昔陽源遠流長,俗稱"迎燈",是一種集工藝,美術,書法,剪紙,音樂之大成的綜合性民間藝術。 </p><p class="ql-block"> 元宵節期間幾乎每村都要舉行,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在提燈會上,各村的燈牌走在前面,無形中造成了一種比賽爭勝的氣氛,長長的燈火隊伍,根據形式和內容排列有序,兼有樂隊伴奏,船燈,蓮燈,龍燈等逢場表演。在舉行提燈會的同時,大街上懸掛有彩燈,彩旗,花紙,大街兩側還有燈景模型,盤著棒槌火。動的燈,靜的燈,相映成趣,匯成了燈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60年代以后,彩車飾以彩燈也加入了提燈會,使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和現代文明巧妙的結合起來。</p><p class="ql-block"> 以界都鄉南界都村為代表的提燈會現已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p> <p class="ql-block"> 報官是我縣元宵節的社火活動的重要組成。村人選"燈火官″報于天、地、水三界之神。燈火官著戲中官員裝扮,交接官印。在元宵節間代神三神執掌法力,祭祀諸神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并號令村民安排村里節月一切活動。早年,村長也會臨時授予"燈火官"管理權,明斷平時村民糾紛,會對村中好壞事褒揚批評,讓大家在喜慶的節日里受到教育,匡正民風。現今此活動更具娛樂性,"燈火官"儀仗吹打舞唱出行,人喊馬嘶,走街串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晚上斷四五個預先設計好的"案子",過程詼諧幽默而不乏智慧,村民嘻笑哄鬧直至熄燈,一日活動才算結束。</p><p class="ql-block"> 目前以界都鄉長嶺村為代表的報官已列入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p> <p class="ql-block"> 八音會以吹打使用的八件樂器而得名,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間。我縣八音會吹奏樂器有管、笙、笛子,小嗩吶四件,打擊樂器有鼓、镲、木魚、七音鑼四件,故稱"八音"。</p><p class="ql-block"> 我縣的八音會以管子為主奏樂器。吹奏形式有齊奏,輪奏、對奏等形式,常用的曲牌有《蓮花燈》、《趕散板》,《大擺隊》等。</p><p class="ql-block"> 八音會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音樂在界都鄉南界村為代表的昔陽縣境內廣泛流傳,是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滾叉是一種民間傳統雜技藝術,也是一種武術。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滾叉人上身不穿衣服。也有穿紅背心的,光著身子帶汗水滾"三股叉",叫做"無汗不滾叉",動作威猛起伏,套路多樣。伴奏樂器主要有大鼓一面,小鑼兩副,大镲兩副,小鏢兩副。70年代中后期,是滾叉最輝煌的時候。當時昔陽縣城過廟會,樂平鎮崇家嶺村的滾叉必定來,有很深的群眾基礎。</p><p class="ql-block"> 現在,滾叉已成為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p> <p class="ql-block"> 足足馬是一種昔陽縣獨有的民間藝術形式,解放前就在當地流行。它沒有故事和人物,只講究陣法,主要有"六郎歸位陣"、"五馬破曹陣"、"出南門陣"、"十字梅花陣"、"老龍盤窩陣"等。</p><p class="ql-block"> 在元霄節游行活動中,人人都爭看樂平鎮北掌城村的足足馬。目前,足足馬已列入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p> <p class="ql-block"> 跑旱船是一種民間舞,我縣境內多有流傳,大多在元宵節表演。大寨鎮武家坪村的旱船表演,深受城鄉群眾的歡迎。跑早船時一般使用伴奏樂器是鑼、鼓、?等打擊樂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只至兩支嗩吶伴奏,氣氛熱烈,情緒活躍,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情。</p><p class="ql-block"> 表演時一戲裝女子置身糊制的彩色龍船之內,另一花臉艄公,執蒿掌船。跑旱船妙在一個"跑"字,形象的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各支表演隊都有自己不同的跑法。在我縣跑旱船已經成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p> 昔陽的非遺項目還有: <p class="ql-block">吊爐燒餅(市級非遺)</p> <p class="ql-block">面塑(市級非遺)</p> 壓餅 頭腦扁食 棗糕 撒撒(撒面粥) 酸菜 糊都 農民畫 泥塑 <p class="ql-block">刺繡鞋墊</p> 編席 <p class="ql-block">布老虎</p> <p class="ql-block"> 把這些凝聚著前人心血的非遺項目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是后人的責任,如果再讓它絕跡了,那實實是罪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城县|
资中县|
突泉县|
武邑县|
湖州市|
永寿县|
平武县|
那曲县|
宁陵县|
娄底市|
晋中市|
宜良县|
桐柏县|
东丰县|
阿克|
壶关县|
云龙县|
宕昌县|
平遥县|
阿坝县|
贵溪市|
班玛县|
土默特右旗|
社会|
仲巴县|
屯门区|
班戈县|
云霄县|
儋州市|
原平市|
瑞昌市|
镇宁|
民和|
威宁|
淳化县|
遵义市|
肥城市|
元谋县|
咸宁市|
重庆市|
萨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