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黨的二十大號召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全世界,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b></p><p class="ql-block"><b> 悠悠五千年,我們的祖先創造發明了許多優秀的文化成果,給我們留下了深受人們喜愛,具有悠久歷史傳承的文化遺產。中國國粹就是其中最優秀的代表,它源于中華,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b></p><p class="ql-block"><b> 弘揚國粹,握手世界,文化交融,生活祥和。</b></p> <p class="ql-block"><b> 人們心目中的國粹有很多,其中譽滿中外的中國京劇、中國武術、中國書法、中國醫學,常被世人稱為中國的“四大國粹”。但也有人說中國的國粹有三種、八種、十種、十二種,甚至二十種等等,國家權威部門目前也還沒有肯定的統一說法。因而,下面羅列出三十個文化成果,暫且當作是候選國粹,讓我們一起多多宣傳這些讓我們國人引以為豪的中國文化精品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中國京劇</b></p><p class="ql-block"><b> 京劇歷史久遠,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居中國五大戲劇之首,具有全國的影響力,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有"國劇"之稱。</b></p><p class="ql-block"><b>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是京劇的基本功。</b></p><p class="ql-block"><b> 京劇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二黃、西皮為主要聲腔。</b></p><p class="ql-block"><b> 京劇伴奏分文場和武場兩大類,文場以胡琴為主奏樂器,武場以鼓板為主。</b></p><p class="ql-block"><b> 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凈、丑、雜、武、流等行當,后三行已不再立專行。</b></p><p class="ql-block"><b> 京劇臉譜分為紅臉、黑臉、藍臉、綠臉、黃臉、白臉、金臉和銀臉。臉譜最初的作用,是夸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夸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b></p><p class="ql-block"><b> 2010年,京劇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中國書法</b></p><p class="ql-block"><b>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唯一將文字作為書寫藝術的,只是中國。因為古代中國大都用毛筆寫字,區別于西方使用的管狀筆,有助于書寫筆法的美感變化,從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到布局都很有講究。</b></p><p class="ql-block"><b> 中國的漢字,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書,漢代的隸書,東晉到唐朝的楷書、行書、草書,到了唐代,中國的書法藝術到達成熟,并且繁榮,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b></p><p class="ql-block"><b> 中國書法有五種主要書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b></p><p class="ql-block"><b> 在中國書法歷史中,最有名的是歐體、顏體、柳體、趙體。因此,歐陽洵、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也被譽為四大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的作品《蘭亭集序》則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b></p><p class="ql-block"><b> 中國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中國武術</b></p><p class="ql-block"><b>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自商周以來就開始流行,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b></p><p class="ql-block"><b> 中國武術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b></p><p class="ql-block"><b> 武術套路,在技術上要求把內在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緊密相合,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即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的變化來鍛煉心身,“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鍛煉方法。</b></p><p class="ql-block"><b> 中國武術早期分為南、北兩派,或者分為內、外兩家,內家以太極、形意、八卦三門為代表;外家統稱少林,又分南北兩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中國中醫</b></p><p class="ql-block"><b> 中國中醫是中國的傳統醫學,其中也包含“中藥學”,中醫藥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的理論基礎和源泉是《黃帝內經》,中藥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神農時代。</b></p><p class="ql-block"><b>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從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八綱”來診察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癥型,以辨癥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b></p><p class="ql-block"><b>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中國絲綢</b></p><p class="ql-block"><b>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并大規模生產絲綢制品,從西漢起,還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由此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美麗的絲綢,是中國為人類做出的最美麗的貢獻。</b></p><p class="ql-block"><b> 絲綢的突出特點:</b></p><p class="ql-block"><b> 第一:穿著舒適。</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吸、放濕性好。絲綢不僅具有較好的散熱性能,還有很好的保暖性。</b></p><p class="ql-block"><b> 第三:吸音、吸塵、阻燃。</b></p><p class="ql-block"><b> 第四:抗紫外線。</b></p><p class="ql-block"><b> 第五:保健。真絲纖維的保健功能是無法替代的,其中含有人體所必須的18種氨基酸,與人體皮膚所含的氨基酸相差無幾,故又有人類的"第二皮膚"的美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中國刺繡</b></p><p class="ql-block"><b> 中國是世界上發現與使用蠶絲最早的國家,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開始養蠶、繅絲并開始發展民族傳統刺繡。</b></p><p class="ql-block"><b> 刺繡是在織物上用針和絲線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可以用在衣服、裝飾、小飾品、手絹上。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術,在多個朝代的發展中,刺繡工藝幾乎遍于全國,已經形成了四大名繡: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還有京繡、魯繡、汴繡、甌繡、杭繡、漢繡、閩繡等地方名繡。</b></p><p class="ql-block"><b> 中國刺繡手法主要有彩繡 、雕繡、絨繡、十字繡、包梗繡、貼布繡、釘線繡、絢帶繡、戳紗繡、平繡、魚骨繡、輪廓繡、釘線繡、圈金/銀、盤金、山形繡、搶針繡、鎖繡、人字繡、亂針繡等。</b></p><p class="ql-block"><b> 中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刺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中國針灸</b></p><p class="ql-block"><b> 針灸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b></p><p class="ql-block"><b>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關鍵,辨別性質,明確病變屬于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于表里、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后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于相對平衡,臟腑功能趨于調和,從而達到防疾病的目的。</b></p><p class="ql-block"><b> 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八、中國漢服</b></p><p class="ql-block"><b> 漢服,即中國漢族傳統服飾,始于黃帝,定型于周朝,發展、傳承了四千多年。</b></p><p class="ql-block"><b> 漢服是非常美麗的服裝,最能體現漢族人儒雅內秀、神采俊逸、雍容華貴、美麗端莊的氣質,具有漢族禮儀風俗、審美品格、思想哲學等文化內涵的服飾體系。</b></p><p class="ql-block"><b> 漢服布料自黃帝以來主要有苧麻和蠶絲兩種,總稱為布帛。漢服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b></p><p class="ql-block"><b> 漢服由于華夏儒家王道文化的傳播而影響深遠,周邊民族、包括許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漢文化圈)國家通過效仿華夏禮儀制度,具有或借鑒了漢服的某些特征,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九、中國茶葉</b></p><p class="ql-block"><b> 中國茶葉歷史悠久,在距今7000年前的神農時代,中華民族就發現茶葉具有神奇的功效。茶葉是最天然最健康的飲料,以“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于世。</b></p><p class="ql-block"><b> 中國茶葉按照加工工藝的不同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黑茶、烏龍茶(青茶)、黃茶、白茶。</b></p><p class="ql-block"><b> 從茶葉在世界范圍來看,紅茶的受眾最多。但是在中國,應是綠茶受眾最多。若算茶文化影響最深的,卻是烏龍茶。</b></p><p class="ql-block"><b>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將洞庭碧螺春、信陽毛尖、西湖龍井、君山銀針、黃山毛峰、武夷巖茶、祁門紅茶、都勻毛尖、六安瓜片、安溪鐵觀音列為中國十大名茶。</b></p><p class="ql-block"><b> 后來,在中國和世界上多次“十大名茶”評比中,南京雨花茶、廬山云霧茶、恩施玉露、福建銀針、云南普洱茶、福建云茶、蒙頂甘露、信陽毛尖、蘇州茉莉花等茶葉也先后列入過中國十大名茶。</b></p><p class="ql-block"><b> 茶葉以它的天然、健康、文明以及時尚的非凡魅力,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中國瓷器</b></p><p class="ql-block"><b> 舉世聞名的中國瓷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發明,堪稱我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b></p><p class="ql-block"><b> 中國號稱“瓷之國”,“中國”的英文單詞China,也就是瓷器的意思,說明古時候外國人心中的中國,就是制造精美瓷器的地方——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是“瓷器故鄉”、“瓷器之國”。 </b></p><p class="ql-block"><b> 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于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中國已能制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至宋代時,是中國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形成了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五大名窯。</b></p><p class="ql-block"><b> 最早素瓷依照顏色分類,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種常見顏色。彩繪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較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溫鉛陶)、信樂燒、青花瓷。</b></p><p class="ql-block"><b> 中國所制造的精美的瓷器,已為世界各地人民所喜愛。中國的瓷器制造技術傳到世界各國,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一、中國剪紙</b></p><p class="ql-block"><b> 剪紙是我國最普及和最具有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是具有濃厚特色的中國民間藝術瑰寶。</b></p><p class="ql-block"><b> 中國在西漢時期就有了剪紙,唐代剪紙處于大發展時期,明、清時期走向成熟,并達到鼎盛時期。剪紙尤其在中國農村是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一直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b></p><p class="ql-block"><b> 剪紙在民間主要用來貼窗花,因此剪紙也稱之為“窗花”。每逢新春佳節到來時,百姓們都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動物或花草等各種圖案的窗花,不僅烘托出節日的喜慶氣氛,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b></p><p class="ql-block"><b> 剪紙的種類有:點染剪紙、套色剪紙、分色剪紙、填色剪紙、木印剪紙、噴繪剪紙、勾繪剪紙、彩編剪紙等等。</b></p><p class="ql-block"><b> 中國剪紙藝術分三大流派,其南方派,比如廣東佛山剪紙。江蘇揚州剪紙。北方派中,河北蔚縣剪紙源于明代,這種剪紙不是“剪”,而是“刻”。山西剪紙更顯粗擴、雄壯、簡練、純樸。陜西剪紙有“活化石”之稱,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二、中國對聯</b></p><p class="ql-block"><b> 對聯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國漢名族的傳統文化之一。它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b></p><p class="ql-block"><b> 對聯又稱楹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語、儷辭、聯語、門對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開始于明代。 它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b></p><p class="ql-block"><b>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陰陽二元觀念。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的思維方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三、中國麻將</b></p><p class="ql-block"><b> 中國麻將是起源于中國的一種休閑游戲,原屬皇家和王公貴胄的游戲,其歷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麻將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到清朝中葉基本定型。</b></p><p class="ql-block"><b> 國際標準麻將,簡稱國標麻將,是麻將的一種玩法,其規則為中國國家體育總局于1998年7月所制定。其后在眾多國際及國內麻將競賽中應用,故被稱為國標麻將。</b></p><p class="ql-block"><b> 2017年4月,國際智力運動聯盟宣布,麻將正式成為世界智力運動項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四、中國圍棋</b></p><p class="ql-block"><b> 圍棋起源于中國,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是棋類之鼻祖,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中國古代琴棋書畫四大藝術,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b></p><p class="ql-block"><b> 從南北朝開始,圍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線段將棋盤分成361個交叉點,棋子必須走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動,以圍地多者為勝。因為黑方有先行占地之利,故而人為規定黑方局終時要給白方貼子。</b></p><p class="ql-block"><b> 圍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棋盤游戲。圍棋技藝,千變萬化,它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具有發展智力、培養意志品質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的特點,可以開發智力,啟迪思維,鍛煉頭腦,陶冶情操。在圍棋的對弈中,包含著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創作。它能增強記憶,提高人們的計算本領。</b></p><p class="ql-block"><b> 圍棋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這是它流傳幾千年至今受到人們喜愛的原因。圍棋是中國古代知識階層修身養性的一項必修課目,并且出現了評定棋手水平的圍棋九品制,現在已逐漸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五、中國國畫</b></p><p class="ql-block"><b>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b></p><p class="ql-block"><b> 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于西方輸入的油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b></p><p class="ql-block"><b> 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批,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團扇等。</b></p><p class="ql-block"><b>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常采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觀察、認識和表現客觀事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六、中國古琴</b></p><p class="ql-block"><b> 古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而古琴在其中居于首位。</b></p><p class="ql-block"><b> 中國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 。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b></p><p class="ql-block"><b> 古琴的聲音非常獨特,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古琴的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一般人聽到琴樂都能感到古琴聲音的安靜悠遠。</b></p><p class="ql-block"><b> 中國古琴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其中著名的古琴十大名曲有:《廣陵散》、《高山流水》、《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陽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梅花三弄》、《漁舟唱晚》、《瀟湘水云》。 </b></p><p class="ql-block"><b> 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宣布,中國古琴被選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七、中國昆曲</b></p><p class="ql-block"><b> 昆曲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b></p><p class="ql-block"><b> 昆曲發源于14世紀中國的蘇州昆山,后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以來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b></p><p class="ql-block"><b>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b></p><p class="ql-block"><b> 昆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b></p><p class="ql-block"><b> 昆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08年被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八、中國道教</b></p><p class="ql-block"><b> 道教在我國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中,是唯一發源于中國,由中國人創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稱為本土宗教。</b></p><p class="ql-block"><b> 道教對我國古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是統治階級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b></p><p class="ql-block"><b> 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國道教獲得了新生,逐漸走上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新時期宗教政策的指導下,中國道教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祖國統一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積極貢獻。</b></p><p class="ql-block"><b> 道教尊老子為道祖,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元代后期,道教各宗派逐漸合流,最終形成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并立的格局,延續至今。</b></p><p class="ql-block"><b> 1983年國務院確定了北京白云觀,遼寧沈陽太清宮等21座道教重點宮觀。</b></p><p class="ql-block"><b> 道教歷史上的知名人物有:張道陵、孫思邈、王重陽、丘處機、張三豐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九、中國易經</b></p><p class="ql-block"><b>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經失傳,現存于世的只有《周易》。</b></p><p class="ql-block"><b>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各家共同的經典。</b></p><p class="ql-block"><b> 《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b></p><p class="ql-block"><b> 《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是總結預測規律理論的書。</b></p><p class="ql-block"><b> 《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發展之中,其闡述的就是這個“自然而然” 的規律,這個規律被稱為"道"。這規律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中國道德經</b></p><p class="ql-block"><b> 《道德真經》即《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b></p><p class="ql-block"><b> 老子為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道祖,稱“太上老君”。</b></p><p class="ql-block"><b> 在道教中,《莊子》又稱《南華真經》,《列子》又稱《沖虛真經》,與《道德真經》合稱三真經,被道教奉為主要經典。</b></p><p class="ql-block"><b> 道德經主要思想: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值得一提的是,道教的教理教義,如上善若水、尊道貴德、道生德育、自然無為、清靜寡欲、柔弱不爭、長生久視等根本宗義,皆源出于《道德真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二十一、中國建筑</b></p><p class="ql-block"><b> 中國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陜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如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b></p><p class="ql-block"><b> 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建于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筑。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中國建筑有六大派系:皖派、閩派、京派、蘇派、晉派、川派,不同的流派有著獨有的歷史與文化積淀。</b></p><p class="ql-block"><b> 皖派建筑是中國南方民居的代表,最為人熟悉徽派建筑即為皖派的一支。“宏村”在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b></p><p class="ql-block"><b> 京派建筑在于它歷經700多年演變而來的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b></p><p class="ql-block"><b> 蘇派建筑是江浙一帶的建筑風格,是南北方建筑風格的集大成者。</b></p><p class="ql-block"><b> 閩派建筑中的“土樓”是最為鮮明的代表,它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的民居建筑。</b></p><p class="ql-block"><b> 晉派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晉商的品格,穩重、大氣、嚴謹、深沉,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瓦磨合、精工細做。</b></p><p class="ql-block"><b> 川派建筑,為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建筑風格。在川派建筑中傣族竹樓、侗族鼓樓、川西吊腳樓最具有鮮明特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二、中國園林</b></p><p class="ql-block"><b> 中國的園林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中國的古典園林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它深浸著中華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是中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b></p><p class="ql-block"><b> 中國古典園林共由六大要素構成:筑山,理池,植物,動物,建筑,匾額、楹聯與刻石。中國的古典園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所造假山池沼,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b></p><p class="ql-block"><b> 園林在唐宋時期達到了成熟階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園林或參與造園工作,將詩與畫融入到了園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園林建筑不再僅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b></p><p class="ql-block"><b> 中國四大園林是蘇州的拙政園、北京的頤和園、河北的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留園,它們被公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古典園林建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三、中國象棋</b></p><p class="ql-block"><b> 中國象棋是起源于中國,屬于二人對抗性的古老的棋類游戲,在中國有著大約有兩千年的歷史。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文明非物質文化經典產物。</b></p><p class="ql-block"><b> 中國象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圓形棋子共有32個,紅黑二色各有16個棋子。它趣味濃厚,基本規則簡明易懂。中國象棋在中國的群眾中基礎遠遠超過圍棋,是普及最廣的棋類項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四、中國烹飪</b></p><p class="ql-block"><b> 中國菜是中國各地區菜肴的總稱,具有5000多年的發展歷史、技術精湛、品類豐富、流派眾多、風格獨特的特點,是中國烹飪數千年發展的結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b></p><p class="ql-block"><b> 中國烹飪,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世界三大菜系(中國菜、法國菜、土耳其菜)之一。</b></p><p class="ql-block"><b> 中國菜主要有八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 同時,也有四大菜系之說,通常指魯菜、川菜、粵菜和蘇菜(淮揚菜)。</b></p><p class="ql-block"><b> 中國菜的調料非常多,調味品的不同是形成地方風味菜肴的主要原因之一。常用的調料品有:醬油、鹽、豆豉、辣椒、胡椒、花椒、味精、茴香、生粉、醋、白糖、紅糖、酒、生姜、蒜頭、麻油等不下幾十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五、文房四寶</b></p><p class="ql-block"><b> 文房四寶是中國獨有的書法繪畫工具,即筆、墨、紙、硯,它既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風俗, 又為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b></p><p class="ql-block"><b> 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宣筆(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縣)、宣紙(安徽宣城涇縣)、歙硯(安徽徽州歙縣)、洮硯(甘肅卓尼縣)、端硯(廣東肇慶,古稱端州)。</b></p><p class="ql-block"><b> “文房四寶”不僅是具有極強實用價值的文具用品,也是融繪畫、書法、雕刻、裝飾等為一體的藝術品。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房四寶多為清代名師所作,皇家御用,其用料考究、工藝精美,代表了我國數千年來文房用具的發展水平和能工巧匠們的創造智慧與藝術才能,是文房用具中的瑰寶。</b></p><p class="ql-block"><b> 在2007年,中國科學院科技史所、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筆墨紙硯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六、中國戲曲</b></p><p class="ql-block"><b>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b></p><p class="ql-block"><b>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b></p><p class="ql-block"><b> 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有“國劇”之稱 )、越劇(有“第二國劇”之稱 )、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七、本草綱目</b></p><p class="ql-block"><b> 《本草綱目》廣泛涉及醫學,藥物學,生物學,礦物學,化學,環境與生物,遺傳與變異等諸多科學領域,是由明朝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編寫的。他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采,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是一生心血的結晶。</b></p><p class="ql-block"><b> 《本草綱目》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藥方11096個。書中還繪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b></p><p class="ql-block"><b> 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制方法)、氣味、主治、發明、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b></p><p class="ql-block"><b> 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等九類,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b></p><p class="ql-block"><b> 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廣為傳播,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八、唐詩宋詞</b></p><p class="ql-block"><b>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宋代被稱為詞的時代。</b></p><p class="ql-block"><b> 詩是中國文學發展出現最早的文學體裁,并貫穿于整個文學發展過程。但只有到了唐代,詩才真正煥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彩。唐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強大的國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與豐厚的文化積累,為唐詩的繁榮準備了充足的條件。今天可考的唐詩作者達三千七百多人,可見的存世唐詩五萬四千余首,眾多偉大、杰出的詩人把中國詩歌藝術的發展推向了高峰。</b></p><p class="ql-block"><b> 詞源于民間,始于唐,興于五代,盛于兩宋。宋代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 </b></p><p class="ql-block"><b> 唐代的詩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臺,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大臣個個是詞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著名詞人,女詞人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使宋詞得以佳篇迭出,影響久遠。</b></p><p class="ql-block"><b> 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唐詩、宋詞占有極其光輝的一頁,沒有這一頁,整部中國文學史將為之黯然失色。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九、四書五經</b></p><p class="ql-block"><b> 四書五經,是指“四書”與“五經”的合稱,是歷代儒客學子研學的核心書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b></p><p class="ql-block"><b> 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五經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四書之名始于宋朝,五經之名始于漢武帝。</b></p><p class="ql-block"><b> “四書五經”詳實地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舉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b></p><p class="ql-block"><b> 四書五經在社會規范、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十、中國民族樂器</b></p><p class="ql-block"><b> 中國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僅從已出土的文物可證實:遠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多種多樣的樂器。如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陽縣的賈湖骨笛(最早的笛子距今8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塤,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編鐘、編磬、懸鼓、建鼓、枹鼓、排簫、笙、箎、瑟等等。這些古樂器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b></p><p class="ql-block"><b> 中國民族樂器有4個類型,分為:彈撥樂類、拉弦樂類、吹管樂類、敲擊樂類。</b></p><p class="ql-block"><b> 彈撥樂類:古琴、古瑟、箏、箜篌、阮 、月琴、琵琶、柳琴、三弦、秦琴等。</b></p><p class="ql-block"><b> 拉弦樂類:京胡、高胡、板胡、二胡 、中胡、大胡、革胡、墜胡、擂琴、二弦、大筒、四胡、椰胡等。</b></p><p class="ql-block"><b> 吹管樂類:排簫、笙或竽、塤、箎、簫、曲笛、梆笛、嗩吶、管子、巴烏、葫蘆絲等。</b></p><p class="ql-block"><b> 敲擊樂類:編鐘或特鐘、編磬或特磬、鼓、柷、缶、揚琴、鈸、鑼、木魚、沙的、梆子、板、鈴等。</b></p> <p class="ql-block"><b> 中國國粹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領域。</b></p> <p class="ql-block"><b> 習總書記說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b></p> <p class="ql-block"><b> 中國國粹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煉,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核心,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原生動力。</b></p> <p class="ql-block"><b> 中國國粹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藝術瑰麗珍品,璀璨奪目,是傳統藝術寶庫里的顆顆明珠,熠熠生輝。</b></p><p class="ql-block"><b> 國粹已被越來越多的國人熟知和喜歡,相信今后也會被越來越多的世人了解與熱愛。</b></p><p class="ql-block"><b> 讓中國的國粹不斷地得到傳承發展,日益溶入我們的文化世界,豐富人們的多彩生活,增添無限的精神樂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背景音樂:《新貴妃醉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曲:胡力</b></p><p class="ql-block"><b> 2008年,該歌曲被選為第1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頒獎典禮暨閉幕式上的背景音樂。</b></p><p class="ql-block"><b> 2011年,歌曲獲得中國原創音樂流行榜內地金曲獎。</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安县|
溆浦县|
龙岩市|
抚州市|
洞口县|
宿松县|
句容市|
崇明县|
兴和县|
龙川县|
天峻县|
英山县|
河南省|
怀安县|
庆云县|
永德县|
聂荣县|
靖州|
蚌埠市|
平塘县|
秦安县|
万荣县|
故城县|
南皮县|
连城县|
杭州市|
台东县|
钦州市|
芒康县|
凉城县|
三都|
姚安县|
安龙县|
疏勒县|
侯马市|
琼海市|
延寿县|
来凤县|
磴口县|
乳山市|
久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