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黎城古寺頭村的小米很不錯(古寺頭地處太行山區,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環境好,無污染,再加上村里都養家禽,莊稼以農家肥為主,不上化肥),銷售點在黎城白巖寺景區,下午四時出發,去購米品償,順便在景區匆匆一游,雜拍以記錄。 <div>網摘:</div>距黎城縣城北十五里有一白巖山,本名叫朱啄巖。據《大明一統志》記載,齊武帝與宋朱榮統眾北望,帝指其巖石云:“此乃天莽口開,赤色主殺人,可塞之”。鄉民遂用石灰涂成白色。自此,黎城有了白巖山。<br> 唐武德二年。隨著修寺建廟之風興盛,以白巖山為名的白巖寺在洛陽白馬寺僧人惠柔的創建下輝煌落成。<br>白巖寺北倚白巖山主峰,群山環抱,村落相望。寺院座北朝南,山門為雙層飛檐,山門左右有兩座巨型老龜馱碑,兩側有高大的鐘鼓二樓。<br><br> 主建筑大佛殿居北,其屋頂琉璃瓦覆蓋,殿內富麗堂皇,漆金大佛像高數丈,山墻西側座下十八羅漢四大天王形似各異,神態傳神。<br><br> 白巖寺隨著李唐王朝的興盛而香火鼎盛。據《康熙縣志》記載,把白巖寺推向鼎盛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白巖寺有三勝。<br>第一勝緣于白巖寺在黎城縣諸寺剎中獨肇基于唐代。<br>第二勝寺必題額,而此寺獨字以山,且齊武帝嘗登臨焉。<br>第三勝尤奇,太行山山高地寒,名花難植,而殿前一叢牡丹,碧葉紫萼,竟為爛漫。<br><br> 相傳大佛殿前院的牡丹花,本是洛陽牡丹中的名貴品種姚黃魏紫。經僧人惠柔移植在白巖寺大佛殿前。每年四月立夏之日,白巖寺牡丹怒放,伴晨鐘暮鼓,香客游人?;ú厝~間,似聽法點頭,葉出花梢,如參禪而伸指?;ㄊ⒅畷r,游人如織,文人雅士,游古寺賞名花吟詩作賦,留下許多名詞佳句。<br><br> 寺以花傳,名聲大噪,明封于潞的宗藩沈王聞名而來。游寺賞花不能盡興,竟強行將姚黃魏紫移植于王府花園。<br><br> 王府花園,葡萄為苑,桔柚為莊,玉盤芍藥,金屋海棠。牡丹花入園后,王府為之砌以文石,圍以朱欄。然而,牡丹花不為勢迫,不為利牽,無心出柚,決意爭妍。<br><br> 數載后,白巖寺主持夜半夢中,見一女子,紫袍黃蓋,裊裊行至寺中牡丹舊香地隱而不見。僧人晨起,呼喚眾僧人述說其夢,并到牡丹舊香地察看,驚喜發現,牡丹新芽已出寸許。而自入藩府便不曾開過花的牡丹花已在王府枯萎。有古詩贊其:“不隨紫苑斗嬌色,偏向空林隱異姿”。<br><br> 紫袍黃蓋,芳魂入夢,去而復還。牡丹花不畏權勢,不負古寺的這份傳奇令人嘆服稱奇,較從前更是盛名。一時間遠近游人香客,文人雅士紛至沓來。白巖寺因了牡丹花而推向鼎盛。<br><br> 金興年間,僧人德凈廣結善緣,多方募集對白巖寺進行了重新擴建。擴建后的白巖寺一進三串院落。大佛殿前的牡丹經百年日月精華,已由叢成樹。于是,東西建看花樓。白巖山頂開鑿石窟,雕刻佛像。正中最大的一窟底部有石鼓石鑼,敲擊鏗鏘有聲,余音悠遠。<br><br> 每年四月八日是盛大的浴佛齋會。會時,春風拂拂,山峰疊翠,桃紅柳綠。牡丹花開正艷,香氣拂面。游人香客,文人雅士如織,火舉煙騰,有若云霧,白巖曉煙之說是白巖寺的又一鼎盛時期,也是黎城古八景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恩县|
浦城县|
彩票|
金溪县|
封开县|
岑巩县|
化德县|
杭锦旗|
凭祥市|
安阳县|
兴文县|
徐闻县|
孟津县|
田林县|
海淀区|
朝阳县|
鹤岗市|
扎赉特旗|
佛山市|
大同县|
潜江市|
汽车|
潮州市|
西安市|
元氏县|
德兴市|
肃南|
昔阳县|
临猗县|
民县|
隆昌县|
东源县|
柳江县|
宜川县|
繁峙县|
时尚|
宁河县|
呼和浩特市|
德江县|
合水县|
托克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