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以鳳凰命名的山可謂太多太多了。 見到聽到鳳凰山的名字,立即就有似曾相識的親近感。成都、杭州、寧波、深圳、遵義、五常都有鳳凰山。據有人統計,僅在中國大小的城市附近就有70多座鳳凰山。</p><p class="ql-block"> 也<span style="font-size: 18px;">許天南地北的很多人,自己的家鄉就有一座山叫鳳凰山吧。我的家鄉遼寧</span>朝陽就有一座佛光普照千余年,被稱為佛教圣地的鳳凰山。</p> <p class="ql-block"> 朝陽鳳凰山,古稱龍山,清初乾隆皇帝賜名改稱為鳳凰山。位于朝陽市區東部,占地面積67.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668米。鳳凰山景區現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p> <p class="ql-block"> 鳳凰山的山門很有特色。中間是一座三間四柱五樓的仿古牌樓式建筑,兩側是攢尖頂雙層檐樓閣式建筑,并通過直廊與牌樓連接。牌樓正中書有“鳳凰山”三個大字,牌樓前有一石碑寫有“佛教圣地鳳凰山”六個大字。看上去高大莊嚴,使人產生馬上想要進去看一看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進入山門有一顆垂柳,雖不高大,但很茂盛,翠色與金黃間雜,仿佛正在迎接客人并告訴游客現在是仲秋時節。柳樹旁深紅色連廊長閣,書有“迎賓閣”三字。那么這顆垂柳我們也叫他“迎賓柳”吧。</p> <p class="ql-block"> 距離山門不遠處的懸崖峭壁之上有鳳凰山最早的古跡——摩崖佛龕。</p><p class="ql-block"> 摩崖佛龕開鑿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燕,是東北最早的石龕,也是鳳凰山現存時代最久遠的古跡。這里的石龕最初不是用來置放佛像,而是用來置放大德僧人的骨灰。佛龕的排列參差不齊,疏密大小不一,分東、西兩個區域,共計72龕。當早晨第一縷陽光從山頭照到佛龕之時,佛龕內便隱約放光,故有“龕臨峭壁,佛映金光”之說。</p> <p class="ql-block"> 在摩崖佛龕附近有兩處石刻字,分別有三個字 。一處距山門約200米,字高大約有2米,因年代久遠、風蝕雨淋而斑駁不清,只能隱約看到中間的一個“土”字旁的字像是個“塔”字,其余兩個字很難辯識。另一處在摩崖佛龕附近約100米,盡管巖石同樣出現風化,但字體輪廓可以辨認清楚,專家認為應該是“龍虎塔”三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兩處摩崖石刻字,有人認為可能與“龍翔佛寺”有關,因為東北地區最早的佛教寺院“龍翔佛寺”就建于此處。 </p><p class="ql-block"> 龍翔佛寺是公元345年前燕王慕容皝在鳳凰山修建的,是東北地區最早見諸史籍的佛教寺院,開啟了鳳凰山1600多年的佛教文化傳承史。因此朝陽鳳凰山被稱為“東北佛教的祖庭”。</p><p class="ql-block"> 龍翔佛寺之名見于《晉書·載記第九·慕容皝》:“時有黑龍、白龍各一,見于龍山,皝親率群僚觀之,去龍二百余步,祭以太牢。 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悅,還宮,赦其境內,號新宮曰和龍,立龍翔佛寺于山上。”</p><p class="ql-block"> 如今觀察鳳凰山山門入口處的山脊宛若黑白二龍纏繞于山巔之上。兩處石刻字與“黑白二龍”依山勢遙相呼應,讓人感覺神秘并產生無限遐想。</p><p class="ql-block"> 龍翔佛寺虛擬想象圖。</p> <p class="ql-block"> 龍翔佛寺最有名的僧人就是曇無竭,他是中國佛教史上最早西行求法的高僧之一、東北取經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高僧傳》記載曇無竭:“云法勇,姓李,幽州黃龍人。”(黃龍又名龍城,今遼寧朝陽)</p><p class="ql-block"> 曇無竭受法顯西行事跡影響,決心去印度求取真經。公元420年,奉北燕主馮跋之命,與志同道合的25名僧人,從龍城出發,西天取經,歷盡千難萬險到達印度,比唐代玄奘早207年。曇無竭在印度各地禮拜佛陀圣跡,遍訪名師,學習梵文經典。數年后,從南天竺搭乘商船,經海路抵達廣州。</p><p class="ql-block"> 曇無竭西方取經,歷時二十余載,遍嘗艱辛。這二十年間,曇無竭的故國北燕已經滅亡。曇無竭歸國后,留居南朝劉宋,將梵文本的《觀世音菩薩授記經》譯成漢文,又根據自己的一路見聞,撰寫了《歷國傳記》。</p> <p class="ql-block"> 經過摩崖佛龕繼續前行便有景區旅游觀光車站,可乘車直接前往下寺進入核心景區。乘車一路可看到祈福園山門、乾隆大藏經碑、天然臥佛、海滄墓塔等景觀。</p> <p class="ql-block">天然臥佛。</p> <p class="ql-block">海滄墓塔。海滄是清代僧人。</p> <p class="ql-block"> 鳳凰山景區的核心景點主要集中在上、中、下三寺。乘車來到下寺也就進入了核心景區。</p><p class="ql-block"> 從1600多年前的龍翔佛寺開始,承載佛教文化的宗教活動場所規模逐漸擴大,經歷代累建,形成了三塔四寺的佛教建筑群落,古跡名勝極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車到下寺,下車后首先看到一株難得一見的繁茂大樹。這就是被奉為佛教三大圣物之一的菩提樹。</p><p class="ql-block"> 佛祖釋迦牟尼降生于無憂樹下,成佛于菩提樹下,常說法于七葉樹下,圓寂于娑羅樹下,這四種與其一生幾個關鍵時刻有關的樹,被稱為“四圣樹”。“四圣樹”是熱帶植物,很難在中國北方生存,只有七葉樹得以存活。古代中國佛教徒沒見過真正的菩提樹,便視七葉樹為菩提樹。</p><p class="ql-block">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教中的菩提樹,被視為智慧的象征,它在潮濕的熱帶都可生長,但很多國家的“菩提樹”名相如而實不相如。它們并非真正的菩提樹。</p><p class="ql-block"> 鳳凰山的這顆菩提樹被稱為北方菩提樹,北方菩提樹有兩種說法,一指暴馬丁香樹,一指七葉樹。暴馬丁香樹比較常見,鳳凰山的這顆菩提樹比較少見,我猜想應當是七葉樹吧。</p> <p class="ql-block"> 下寺不是一個寺院,是一地兩寺,有始建于遼代的天慶寺和建于清代的延壽寺,還有一個新建的佛寶塔。</p> <p class="ql-block"> 延壽寺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最初名報恩寺。清乾隆年間該寺重新修繕,改名延壽寺至今。延壽寺是鳳凰山規模最大的一組古建筑群,建有6重正殿,3重東西配殿。中軸線上向后先后是天王殿、地藏殿、大雄寶殿、藥王殿、關帝殿、觀音殿,最后是一棟雙層樓建筑,一層是玉佛殿,二層是藏經樓。玉佛殿里的玉佛是緬甸玉精心雕刻而成,長5.2米,重8噸,為釋迦牟尼涅槃像。與在別處寺廟不一樣的是,該寺的鐘樓和鼓樓各自建在兩側的山腰上。延壽寺奇峰環繞,翠巒隱映。前對南天門,后依摩云塔,暮鼓晨鐘,莊嚴肅穆,景色極佳。</p> <p class="ql-block"> 天慶寺位于延壽寺西南山坡峭壁之上,俗稱“小西寺”,原是一組玲瓏俏美的遼代寺院,始建于遼壽昌五年(公元1099年)。</p> <p class="ql-block"> 天慶寺背倚山崖,前臨深壑,寺后崖畔有數株古柏,傾斜覆蔭于寺宇之上;寺前圍墻外側,向幽谷傾垂,蒼勁挺拔,古枝老干,如虬龍盤錯,在古柏林蔭的映襯之下,天慶寺顯得格外幽靜、典雅;當夕陽西下 ,天慶寺被霞光籠罩,看上去光芒四射,尤顯美麗神秘,這就是鳳凰山一景的“西寺斜陽”。</p> <p class="ql-block"> 佛寶塔是現代新建的古建筑,是依照朝陽北塔天宮出土的舍利金塔形狀仿建而成,外觀為金黃色<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8年在朝陽市區的北塔天宮、2004年在南塔附近的地下分別發現了釋迦牟尼佛舍利2粒,錠光佛(燃燈佛)舍利14粒。2009年9月12日(農歷七月二十四日),將釋迦牟尼佛舍利和錠光佛舍利各一粒安奉至鳳凰山佛寶塔內。兩佛舍利共奉一山,尤顯鳳凰山的神圣靈光,并成為唯一一座供奉有兩佛舍利的佛教圣山。</span></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佛舍利。</p> <p class="ql-block"> 舍利是佛教圣物,見舍利如見佛陀。能親眼見到舍利是莫大的佛緣,能帶來無限吉祥。</p><p class="ql-block"> 錠光佛舍利。</p> <p class="ql-block"> 從下寺步行而上,就來到了中寺。中寺是俗稱,真正的寺名叫云接寺。中寺位于鳳凰山主峰東坡一條平坦的山脊地段,周圍地勢險峻奇特,景色壯觀。<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俯視下寺香煙裊裊,如踏云之上;仰望主峰常有嵐氣蒸騰,云遮霧繞,猶如仙境,寺中塔宇有接云之勢,</span>故名云接寺。中寺建筑精巧玲瓏,布局緊湊,是鳳凰山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清代寺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云接寺中的摩云塔是遼代建筑,也是古建筑中的精品,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價值。此塔平面正方形,與大多八角形的遼塔不同,方形密檐式磚塔乃是隋唐佛塔的主要形式,遼代極其少見。與朝陽市區的南北塔相比,其中塔身磚雕內容最豐實,建筑工藝最精湛,體量最大,保存最好的便是云接寺摩云塔。所以說,摩云塔是中國佛塔發展史上“遼承唐塔遺風”中最具代表性建筑。1963年被列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摩云塔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云接寺壁畫是清代雍正年間的作品,極其精美。可惜在2012年維修時被拙劣的畫師破壞,令人痛惜。被專門研究敦煌壁畫的專家張小琴教授斥之為悲劇。</p> <p class="ql-block"> 從中寺向上寺步行,一路視野開闊,秋色濃郁,云遮霧繞,景色宜人,俯視可看到降香十八盤、鳳凰女神像等景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降香十八盤——遼代古道。</p> <p class="ql-block">鳳凰女神像。</p> <p class="ql-block"> 鳳凰山的華嚴寺,俗稱“上寺”。也是鳳凰山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遼代古道“降香十八盤”,就是直接通向這里的。</p> <p class="ql-block"> 臥佛古洞,簡稱臥佛洞,是一個天然石洞,最早被稱為“朝陽洞”,顧名思義洞口朝南所以叫“朝陽洞”。</p> <p class="ql-block"> (1930年農歷8月)朝陽縣長周鐵錚題“佛之洞天,我之守土;惟佛與我,長此終古”。</p> <p class="ql-block"> 凌霄塔。現在的凌霄塔是氣象局的“氣象塔”。</p> <p class="ql-block"> 凌霄塔(老照片)。原塔在1966年被炸毀。</p> <p class="ql-block"> (華嚴寺與凌霄塔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塔矗危崖紅日近 佛眠古洞白云埋</p> <p class="ql-block"> 從凌霄塔旁就可以俯瞰鳳凰山北溝的大寶塔。</p> <p class="ql-block">大寶塔是遼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大寶塔旁有天然近似三棱錐形石碑一座,三個面分別刻有“佛”、“悟”、“心”三字。其中“佛”字一面還刻有:</p><p class="ql-block"> 妙妙妙,心心聲,念佛甘露潤群萌,</p><p class="ql-block"> 存心念佛佛不斷 ,心聲相續佛不停,</p><p class="ql-block"> 不斷煩惱心自凈,心佛心凈心自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寶塔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在鳳凰山主峰的巖壁上刻有“鳳冠”兩字。鳳凰是萬鳥之王 ,在鳳凰山主峰刻“鳳冠”兩字也確實刻得其所。鳳冠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婦女服飾其寓意就是幸福美好,這里也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期望吧。</p> <p class="ql-block"> 鳳凰是傳說中天方國的一對神鳥,雄為鳳,雌為凰。滿五百歲后,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生,從此鮮美異常,得到永生。</p> <p class="ql-block"> 鳳凰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是幸福吉祥、天下太平的象征。祖國各地叫鳳凰山的地方多,其實與這里的“鳳冠”兩字一樣也是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期望。</p> <p class="ql-block"> 朝陽鳳凰山佛教文化濃厚,歷史久遠,不愧“東北佛教祖庭”和“東北佛教第一名山”之稱。從山門到登頂感覺象是從一千多年前走來 ,一路沐浴佛光,象鳳凰涅槃一樣身心受到了洗滌和升華。</p><p class="ql-block"> 借這次登頂的美好心情,如鳳凰山名字的美好期望一樣,許個愿吧!愿我們的生活幸福美滿,愿我的家鄉山川和美、吉祥永遠,愿我們的祖國永遠盛世太平,愿我們的民族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實現偉大的復興。(部分圖片來源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黄大仙区|
新巴尔虎左旗|
左贡县|
香港
|
类乌齐县|
昭苏县|
宁陵县|
湘潭县|
斗六市|
郑州市|
循化|
驻马店市|
丽水市|
富源县|
隆化县|
固镇县|
邵阳县|
钟山县|
双柏县|
靖远县|
杨浦区|
夏邑县|
当涂县|
克山县|
仙居县|
徐水县|
仪征市|
岱山县|
绥棱县|
东丽区|
大姚县|
萍乡市|
达州市|
阳新县|
金山区|
什邡市|
怀柔区|
呼伦贝尔市|
延川县|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