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內容簡介</p><p class="ql-block">《散步》講述的是一個窮困的循規蹈矩而又孤苦無依的小職員—勒拉在晚上散步后突然自殺的故事。體現了莫泊桑對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同情與憐憫,同時也揭露了十九世紀法蘭西社會的黑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灰暗的小屋和四十年如一日的勒拉老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 醒悟與解脫</b></p> <p class="ql-block">作品鑒賞</p><p class="ql-block">這篇小說的寫法非常有特點,首先是小說前半部分運用白描的手法,簡潔的語言,高度濃縮地勾畫出主人公的生存狀況和人生狀態,為后面做了鋪墊。勒拉老爹是拉比士公司的記賬員,有著“白色的胡子和光禿禿的腦門”,六十多歲的他孤單無依,父母先后雙亡,一直是單身,沒有結婚,因而世上沒有一個親人。作為一個小公司的記賬員,他工作勤奮賣力,每天工作十一個鐘頭。“四十年來,勒拉先生每天早上八點鐘就來到這座監牢(他的工作單位),一直待到晚上七點鐘,伏在賬本上,以一個好職員應有的專心態度抄寫著賬目。”他的工作環境奇差,“屋子里一年到頭潮濕陰冷”,“屋子里滿是襪味和陰溝的臭味”,屋子“是那么陰暗,即使在盛夏,也只是從十一點到三點這段時間內,才勉強可以不用點燈”。盡管他勤勞的工作,節儉的生活(四年來每天早上只吃一個羊角面包),但是他卻非常的貧困,剛開始時每年只有一千五百法郎,現在有三千法郎的收入,但“他的收入不允許他娶老婆”。而他的日子也“從來沒有舒服過”。通過以上的簡練的描述,我們知道勒拉正如同千千萬萬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一樣,終日勞動卻依然貧困,被沉重的生活擠壓得窒息。作為一個平凡的每天忙于生計的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勒拉老爹習慣了他不幸的單調而刻板的生活,喪失了一切夢想和希望,并且在孤獨的生活中麻木沉淪下去,“一天天,一周周,一月月,一季季,一年年都完全是一個樣,每天總是在同一個時候起床、出門、到辦公室、用午餐、離開辦公室、用晚餐、睡覺。從來沒有任何事情打亂過這些同樣動作,同樣事情和同樣思想的永不變化的規律。”這些描述讓我們了解并理解了勒拉的波瀾不驚的生活,并為勒拉之死設下懸念:一個每天都在重復相同生活的麻木不仁的小人物,為什么一次平常的散步突然改變了勒拉的人生,讓他做出了驚世駭俗之舉?</p><p class="ql-block">其次,小說對主人公的感受及心理的描寫非常深刻生動,層層深人,向我們展示了主人公孤獨的生命體驗,從而揭示了他為何走上不歸路的心理過程,同時也顯示出莫泊桑的出色才華。生活中的莫泊桑雖然喜好熱鬧,但他對孤獨一定有過深刻的體驗,才會寫出那些觸動人心的句子來。一開始勒拉在愉快地散步。當他來到凱旋門,覺得餓了,于是“吃了一頓好久沒吃過的豐盛晚餐”,付賬之后,他仍然覺得“十分輕松,十分愉快”,略帶著醉意,他想起了一首情歌,并且不停地哼唱起來,麻木的心里漸漸地開始充滿了渴望,對愛情的渴望,而身邊駛過的馬車上的情侶,則加深了他的渴望,因為“所有這些滿載柔情蜜意的馬車在經過的路上散發出一種難于捉摸的魅人的氣息”。后來遇到幾個妓女不斷搭訕他后,他開始感覺到傷心,因為他的生活中沒有愛情,沒有女人,主動找他的人全是為了謀生的妓女,他開始后侮“不該到這來”但卻不由自主的琢磨起愛情來,因為他貧窮,沒有錢,他從未談過戀愛,注定了他的人生和別人不同,“他的生活是那么凄涼,那么沉悶,那么空虛”,為了生活而忍耐著痛苦,茍且地活著。他突然發現自己的生活沒有希望過什么,自己也不曾等候過什么,他的人生是那么蒼白、空虛、沒有價值,每天重復的日子其實毫無意義,他只能年復一年地在貧困中掙扎,為了謀生而不停地重復孤苦的日子,最終卻一無所有。當他意識到自己只會永遠孤獨下去“感到十分疲倦,就仿佛剛剛徒步作了一個遠程旅行”,閱這揭示出勒拉對自己生活心理上的厭倦,他太累了,生存使他太累了。</p><p class="ql-block">接著,作者筆鋒一轉提到了他的夢想,他希望回家的時候能看到自己“嘰嘰喳喳的小孩子們”,“那么盡管老起來也是甜美的”,他的夢想是多么平凡,多么普通啊,這個愿望大多數的普通人都能實現,而對于貧窮的沒有錢結婚的勒拉卻是遙不可及,勒拉從夢想中又回到了現實,想到了他的“凄涼時的空屋子,“一種悲觀絕望的感覺緊緊扣住了他的心弦”,從這個心理活動的描述中,我們知道勒拉開始絕望了。他一想起要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回住處去,就“心里十分害怕”,他害怕回到舊的生活狀態,舊的生活秩序中去,于是他決定逃開,晚點回家,就走進了一片樹林,坐在草地上。接下來的是勒拉死前的心理感受的最后描寫,“他聽見周圍、頭上、到處都響著一種混亂的、廣闊的、繼續不斷的、由無數不同的聲音組成的嘈雜聲,這種低沉的嘈雜聲,近處有,遠處也有,是生命的既廣泛而又巨大的悸動,是巴黎的呼吸,巴黎正像一個巨人似的呼吸著。”這一段正是勒拉恐懼絕望心理的真實寫照,他無法安靜下來,聽到到處都是聲音,他無處可逃,生命的寂靜已經被打破,他不得不去面對他殘破的痛苦的人生和喧囂的社會。巴黎像一個巨人,而將他映襯的那么渺小,渺小的他無力反抗,無力改變黑暗的現實,他對生活充滿了恐懼,充滿了痛苦。他的生命已被喚醒,他無法再像過去那樣生活下去,舊的生活秩序已經打破,可是希望又在哪里呢?出路又在哪里呢?他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逃不出自己的宿命安排,他能怎么樣呢,只有死,才是唯一的解脫,唯一的出路。他走上了自己的不歸路。</p><p class="ql-block">接下來要談的是故事結尾出人意料的安排。小說前面平鋪直敘,看似波瀾不驚,運用簡潔的語言將勒拉的生平故事娓娓道來,而結尾處卻突然峰回路轉,以勒拉的自殺而告終,讀者在目瞪口呆之余,細細品味,卻又覺得非常合乎邏輯,是勒拉絕望痛苦心態的必然結果,正是所謂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從而產生了獨特的藝術魅力。這個結尾是文章的點睛之筆:一個規規矩矩忍受四十年悲苦生活,卻麻木不仁從未憊識到自己悲劇的小人物,終于有一天看到自己悲哀的過去和相同的未來,在醒悟之后絕望地自殺離開人世,這個結尾增加了作者批判現實主義的深度。體現了莫泊桑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觀察和批判。</p><p class="ql-block">最后,小說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和諷刺的手法。作者在勒拉散步時對一輛輛飛馳而過、滿載著成雙成對情侶馬車的詳細描寫與勒拉的孤獨形成對比,映襯出勒拉的孤獨凄涼,和有錢人的熱鬧幸福。在小說的結尾,作者運用了諷刺的寫法,明明勒拉是在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無路可走時自殺身亡。作者卻偏偏來一句,“也許是突發性的瘋狂癥吧?”一句話點出了世人眼中的勒拉之死,世人的不理解與冷漠。</p> <p class="ql-block">作家莫泊桑</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州市|
行唐县|
乌苏市|
昌宁县|
额济纳旗|
贵定县|
阿克陶县|
新巴尔虎右旗|
张掖市|
滁州市|
太康县|
朔州市|
香港
|
化德县|
锦屏县|
科尔|
深泽县|
乌什县|
广平县|
偏关县|
土默特左旗|
黄浦区|
定州市|
文化|
区。|
宣威市|
汕尾市|
湟源县|
阳朔县|
莱阳市|
清徐县|
庄浪县|
龙州县|
建湖县|
新竹县|
东安县|
兴城市|
台北县|
诏安县|
桃园县|
睢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