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個秋高氣爽,云淡風輕的日子,到鄱陽半年了,對它文化的了解幾乎了了,聽朋友說落星墩,石鐘山,感覺也不是太忙,來一個說走就走的旅行,就和同學徐智倆人沿古人足跡,聽先賢故事,悟今日人生。</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石鐘山,根著導航走,一個半小時,映入眼簾的是長江堤壩,原來湖口縣就是根據鄱陽湖入長江口位置而命名,漫步江堤邊,望長江滾滾,一橋飛架天塹,那就是鄱陽湖大橋,右邊一個國家水文觀測站,邊上小山即石鐘山。</p> <p class="ql-block">“占位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蘇軾送子蘇邁赴德興上任經過湖口而做石鐘山記,小山有名了,國人就喜歡四周一圍,向慕名而來的游客割韭菜,或許感覺不值得,就沒有買票故望而卻步了,也沒有像蘇軾一樣乘小舟而去探幽。</p> <p class="ql-block">“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最羨慕蘇東波先生豪邁人生!</p> <p class="ql-block"> 不過這個地方卻是古往今來戰略要地,陳友諒大戰朱元璋據說也在此地,英雄石 在上石鐘山麓,昂踞巖石之巔。相傳為明代朱元璋大將常遇春與陳友諒交戰時,用槍挑放于此。石上,至今還留存著槍剌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在湖口,也是江豚觀賞保護基地,今幾年,有報道江豚在湖口長江交匯處多次出現,有機會要和護豚隊的一起江上觀江豚。</p> <p class="ql-block">百萬雄獅過長江,西起九江,即是此地!</p> <p class="ql-block">坐聽,金戈鐵馬聲音漸遠</p> <p class="ql-block"> 在山邊,也是著名的辛亥革命元老楊賡笙故居,此建筑始建于1933年(中華民國22年),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石鐘山西南角,距離湖口縣老縣委黨校不遠,相傳叫“面城居”。</p> <p class="ql-block">楊賡笙(1869——1955),號咽冰,江西省湖口縣三里鄉上楊村人。十二歲時讀完《十三經》,十八歲考中秀才,又入白鹿洞書院就讀,被選送入京師國子監深造。他目睹清朝政治腐敗,放棄功名,從事民主革命。經徐秀鈞介紹,進入江西大學堂,學習新學,在校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后,李烈鈞擔任江西都督,成立省議會,楊賡笙擔任都督府高級顧問、省參議員。與李烈鈞時稱江西的“一文一武”,是“江西討袁總司令檄文”的撰寫者。他的三子楊叔子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著名學者。</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白鹿洞書院,本來準備直接去落星墩的,不料提前下高速了,在路口看到白鹿洞書院,就在廬山腳下,白鹿洞書院相傳朱熹在這里教學,是古代四大書院之一,遇到也是緣分,順道拜謁一下,到門口,四十元門票,進里面,溪水淙淙,兩旁古樹參天,幽靜深遠,在里面讀書,靜下心來,修行研讀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省廬山五老峰山下,山南景區東北端,緊靠九星公路旁,距廬山市縣城9公里。書院始建于唐代。相傳,唐貞元年間(公元785年前后),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在此隱居讀書,養一白鹿自娛。此鹿通人性,常跟隨左右,且能跋涉數十里到星子縣城將主人要買的書、紙、筆、墨等如數購回,故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所居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讀書臺舊址創建臺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辦起學校,稱“廬山國學”。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為南康(今星子縣)郡守時,重建院宇,在此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條規和宗旨,并奏請賜額及御書,吸引了海內外知名學者皆來此地講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幾百年“講學式”書院的楷模,成為當時我國一個文化中心。清代學者王昶在其《天下書院總志序》中,稱它為“天下書院之首”。</p> <p class="ql-block"> 路過狀元坊,上面密密麻麻記錄了從宋代開始的狀元,江西,不愧是文化,然,即使許多人在榜上,百年過去,千年過去,世間上又記得幾人?像我等凡凡之人,百年后灰飛煙滅,誰曾記得為世界凡事煩煩惱惱?又為何爭天奪地?又為何斤斤計較?</p> <p class="ql-block"> 一溪蜿流門前而過,泉清石秀,古樹參天,茂林修竹,環境十分優美。書院外有華蓋松、回流山、獨對亭、枕流橋、蹲鹿坡等八大景觀。溪澗怪石嶙峋,附近鐫有詩詞若干,其中有朱熹書刻的“白鹿洞”、“枕流”、“自潔”等字。</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落星墩,到中午十二點,在廬山腳下吃了點午飯,點了一盤魚,這魚倒是很新鮮,落星墩,顧名思義,就是星星落下的墩子了,反正古時候,廬山名字為星子縣,沿著紫陽堤走百十米,直接往湖心走去,鄱陽湖已經干涸,裂開了大口,湖中央草茂密的盛開,落星墩儼然是網紅打卡地,許多的游客,還有放風箏的,還有開摩托車接客,卡丁車,還有三輪車,泛泛而來,就為到此一游,百年未遇的旱災。</p> <p class="ql-block">落星墩不大,也不高,但實質堅硬。島上一寺一塔,此外再無多余建筑。落星墩形如星斗乍看像是浮在水面,傳為墜星所化,宋人蔣之奇有“今日湖中石,當年天上星”的詩句形容。宋代初期曾在其上建亭院,往后歷代都加以維修。明代又加建亭臺樓閣,如浮玉樓、玉京軒、崗漪軒、清暉閣等,后來毀于清代咸豐年間的戰亂焚燒。</p> <p class="ql-block">紫陽堤,位于城南鄱陽湖畔。因前面與落星石相對,故又稱“南康星灣石堤”, 始建于北宋元棺間。朱熹,別號考亭、紫陽。其上任伊始由于水患而建湖堤。</p> <p class="ql-block">清曹龍樹《紫陽堤水月》詩:“蟾宮桂子落江鄉,江卜平堤號紫陽。月印波心珠滾動,波浮月色鏡磨光。嵯峨沙阜千層雪,寥闊洪濤兩岸霜。此夜行吟真不夜,二分何必說維揚?!?lt;/p> <p class="ql-block"> 剛剛走過來,路過好像看到周郎點將臺,回來時候特意停頓一下,到南譙樓坐坐,回憶周老先生愛蓮說“出污泥而不染”。</p> <p class="ql-block">南康府譙樓,又稱周瑜點將臺,周瑜點將臺是廬山景區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建筑之一,始建于漢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距今1800年的歷史,明朝天順年間重建,臺基長30米寬16米、高7米,臺上建筑為磚木結構,樓頂為木楔穿架,雀蓮均飾云紋及花鳥紋,樓面面積200多平方米,分正廳和左右廂房,畫棟雕梁,氣勢宏偉。愛蓮池是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理學家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因平生酷愛蓮花,便在軍衙東側鑿池種蓮,并寫下傳世佳作《愛蓮說》,其中詞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便成為歷代君子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愛蓮池成長方形,四周長四十余丈,面積1700平方米,池中筑有高臺,臺上建有“觀蓮亭”,所以后來又稱為“南譙府”。</p> <p class="ql-block">“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英雄、美人,永遠講不完的故事!無奈歷史車輪滾滾,所有的一切都湮滅在歷史的灰燼中,我們人生何不是如此!而為什么每個人都不甘于平凡, 冰冷的,毫不留情的歲月流逝能給你我又留下什么呢? </p><p class="ql-block">在歷史的長河里,無論你燦若星辰或是暗淡塵埃,最終都在無盡的歲月里隕滅。因人人都會消逝,<span style="font-size:18px;">余下的只是聽聞和故事,你我會留下故事嗎?江湖上會有我們的傳說嗎?哪怕一丁點。</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枝特区|
防城港市|
泽州县|
时尚|
常宁市|
恭城|
贵阳市|
杭锦后旗|
甘洛县|
葵青区|
辽宁省|
南京市|
登封市|
庆元县|
慈利县|
扶绥县|
虞城县|
鹿邑县|
阜阳市|
杨浦区|
乐清市|
镇江市|
罗源县|
平遥县|
综艺|
河北区|
和静县|
正宁县|
民权县|
榆树市|
枣强县|
庆阳市|
金沙县|
钟祥市|
响水县|
龙江县|
新竹市|
习水县|
洪雅县|
怀集县|
涟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