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隨這張自制的路線圖,乘這輛車,跨七省,越二市,游神州大地,覽中原山川。</p> <h3>許昌春秋樓位于許昌市場中心,是一處明清風格的古建筑群。東漢建安五年,曹操東征,下邳之戰俘獲關羽及劉備甘、糜二位夫人,為保護皇嫂安全,關羽“土山三約”之后暫且歸附曹操,來到許昌。曹操寵才愛將,遂拜關羽為偏將軍,并賜府宅一處,讓關羽和二位皇嫂同住,關羽為避嫌,將一宅分為兩院,讓二位皇嫂住內院,自己住外院,院中有一樓,關羽在此秉燭達旦,夜讀《春秋》,春秋樓由此而得名。</h3><h3><br></h3> <h3>樓內15米高的關公塑像堪稱全國之最。如今,春秋樓景區已日益成為海內外游客旅游觀光,朝拜關公的旅游勝地。是三國旅游線上的重要旅游景點。</h3> <h3>“曹丞相府”位于許昌市區魏武帝廣場東側,占地18畝,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題景區,也是許昌市重點旅游項目。<br></h3> <h3>曹丞相府是曹操處理軍國大事的地方,奠定曹魏霸業的屯田令和求賢令都在這里誕生。據史料記載,曹操于建安年間迎漢獻帝于許昌,進位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加九錫,封魏王。后曹丕篡漢,曹氏府第由相府而王府,復又演變為皇宮。</h3> <h3>在山西河南兩省交界的太行山深處,有一個在地圖上無跡可尋的村落--郭亮村。</h3> <h3>這是一個完全被石磨、石碾、石頭房子、石橋、石路、石碑所隔絕的小村莊,太行兒女就在這里譜寫了一曲現代版的“愚公移山”英雄詩篇。</h3> <h3>1972年,為讓鄉親們能走出大山,郭亮村13位村民在村支書申明信的帶領下,賣掉山羊、山藥,集資購買了鋼錘 、鋼釬。在無電力、無機械的狀況下,全憑人工,歷時五年,硬是在絕壁中,一錘一錘鑿出2萬6 千立方米的一條高5米、寬4米,全長1300米的石洞——郭亮洞,并于1977年5月1日通車。為此,王懷堂等村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條絕壁長廊,被日本裕田影視公司驚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h3> <h3>郭亮掛壁公路又稱郭亮洞,在河南新鄉市輝縣沙窯鄉,海拔1700米的高高懸崖上。</h3> <p class="ql-block">郭亮洞被稱為世界最險要的十條公路和全球最奇特的18條公路之一。</p> <h3>著名導演謝晉稱郭亮為“太行明珠”。<br></h3> <h3>著名畫家張仃稱郭亮為“華夏奇觀”。</h3> <h3>先后有《清涼寺鐘聲》、《走出地平線》、《倒霉大叔的緡事》、《戰爭角落》、《舉起手來》、《天高地厚》等40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h3> <h3>街頭巷尾處處是他們取景地,絕壁上的郭亮村被譽為中國第一影視村。</h3> <p class="ql-block">在這全球最奇特的公路上,與我初相識的室友合影,她是一個熱情善良,樂于助人的大姐姐,與之同行真的好開心,感恩相遇。</p> <h3>關注已久的郭亮村掛壁公路,終于得以親眼目睹,身臨其境,震撼!感慨!慶幸不虛此行。</h3> <h3>云臺山位于河南省修武縣境內,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同時又是河南省唯一一個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景區、國家文明風景旅游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七個國家級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h3> <h3>景區面積190平方公里,含十一大景點,還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云臺瀑布。云臺山之美,難以言表,顛覆了以前對河南的認知,窮山僻壤,落后,乞討,是它的全部,哪里會想到它還有如此讓人震驚的大美!孤陋寡聞了,慚愧!</h3> <h3>云臺山風光。</h3> <h3>云臺山地質公園,排名僅次于黃山、廬山,成為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8個地質公園之一,云臺山景區以全國第三、世界第五的名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而在全國引起強烈地關注。</h3> <h3>嶗山風景區位于青島市區以東的黃海之濱,距市中心40余公里,面積約為446平方公里,三圍大海,背負平川,海拔1132.7米,是我國萬里海岸線上的最高峰。</h3> <h3>嶗山自古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稱。這已是第三次到此了,為了緩解旅途勞累,沒有上山,在外圍稍加調整休息。其實也沒閑著,你看周邊的風光也不錯哦!</h3> <h3>嶗山既是道教名山,名道張三豐、王重陽都曾涉足于此,同時嶗山的佛教也源遠流長。2001.8第一次上嶗山。</h3> <h3>嶗山山脈連綿起伏,雄偉壯觀。花崗巖地貌獨具特色,被人們譽為“天然雕塑公園”。2006.10再上嶗山。</h3> <h3>微山湖位于山東省南部的微山縣,抗戰時期鐵道游擊隊的故鄉。 一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鉤起兒時的回憶,只有6歲的我隨父母到康定讀書,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遠遠的就能聽見地質大院的高音喇叭播放的歌聲,“微山湖上靜悄悄”的歌詞深深的印入了我幼小的心靈,伴隨著我的成長。那微山湖是兒時的向往,每每聽見總會激動,總會情不自禁。童年往事恍如昨日,溜溜的康定,溜溜的城在“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的歌聲中沐浴著高原陽光,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今日駐足到此只為那兒時的夢,風雨中乘船游湖,沒有美景,只有心中的歌。</h3> <h3>膠州灣大橋位于青島膠州灣,大橋結構新穎、造型獨特、美觀大氣,三座航道橋與蜿蜒的非通航孔橋、海上互通立交,共同譜寫了一部氣勢磅礴的橋梁組曲,既與青島市的城市及建筑風格相呼應,又富有現代的氣息,是國際屈指可數的現代化橋梁集群工程,該橋建成后已成為青島市的又一標志性建筑,為中國橋梁史再添輝煌的一頁。</h3> <h3>臺兒莊,地處蘇魯交界,為山東南大門,徐州之門戶,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橫貫全境,自古是南北漕運樞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坐落在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城區西南郊,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初期著名的臺兒莊戰役而修建。</h3> <h3>張愛萍為紀念碑題詞</h3> <h3>臺兒莊大戰紀念館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地。</h3> <h3>孟良崮戰役革命烈士紀念館,是陵園的中心建筑,建筑面積715平方米。紀念館通過大量的文字、圖片、實物的陳展,詳細地介紹了烈士的英雄事跡和孟良崮戰役的過程、戰績。</h3> <h3>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于1947年5月13日至16日由陳毅、粟裕指揮的一場山地運動殲滅戰,該戰役全殲美械裝備的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74師3萬余人,一舉扭轉了華東戰局,粉粹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正如陳毅在詩中寫到: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地逃,信號非飛星亂眼,照明處處火如潮。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濕戰袍。喜見賊師精銳盡,我軍個個是英豪。</h3> <h3>張靈甫指揮所。</h3> <h3>國民黨王牌部隊,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在戰役中被擊斃的地方,戰役取得了全面勝利,被陳毅豪邁地稱為: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h3> <h3>華東野戰軍司令陳毅的題詞。</h3> <h3>華東野戰軍副司令粟裕的題詞。</h3> <h3>沂蒙山區古稱“海岳”,有“東泰山”之稱,居中國五大鎮山之首。</h3> <h3>它是山東省第一大山和第二高山,空氣質量長期居全國第一,被譽為超潔凈地區。</h3> <h3>一首“沂蒙山小調”,唱響了沂蒙山區這座革命圣地,哼著這小調走進它,登高遠眺,將齊魯大地的無限風光盡收眼底,仿佛看到當年那車輪滾滾的支前大軍;看見了紅嫂續一把蒙山柴,添一瓢沂河水,為親人熬雞湯軍民魚水情的動人場面;更聽見了那孟良崮戰役的勝利號角……浮想聯翩。</h3> <h3>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城東約8華里,有一個至今還保留著明清建筑風格的古老村落,就是這個偏僻不易被人發現的村落,卻因一部《聊齋志異》飲譽海內外而名聲大震,傳遞到五洲四海大江南北,這就是清代著名文學家、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的誕生地—蒲家莊。郭沫若1962年題寫的“蒲松齡故居”的金字門匾,高懸于故居大門。</h3> <h3>蒲松齡的雕像矗立在院落中央。</h3> <p class="ql-block">走進大廳蒲松齡的巨幅畫像懸掛在上,兩旁是郭沫若先生題字“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p> <h3>蒲松齡故居在抗日戰爭中遭日軍焚毀,1954年依原貌修復。</h3> <h3>游覽當天,白云飄游在湛藍湛藍的天空上,驚艷了這座典型的北方農家建筑。</h3> <h3>今日的蒲松齡故居,是一座恬靜的院落。</h3> <h3>故居門前是幾株古槐,蔭翳天日。</h3> <h3>在淄博市周村區的周村古城內,清道光年間,山西票號開始來周村購地設號,喬致庸的第一分號在周村仍保存原貌,在通訊不發達的古代,錢莊銀號自然有他們的一套管理辦法。導游說在過去,周村的錢莊從未出現過一起差錯。</h3> <h3>景區內的魁星閣、千佛寺里面眾佛肅穆;民俗展館、藝術展館向人們展示了當地的民俗風情和藝術特色,經久不衰的百年老店比比皆是:大染坊、三五牌香煙、瑞福祥綢布、大清郵局、還金處……</h3> <h3>古城街道兩側是飛檐斗拱的明清建筑,雖歷經百年風雨,仍保持著古樸的風貌。</h3> <h3>行走在古商城的石板路上,猶如穿越時空隧道,置身于那久遠的年代。</h3> <p class="ql-block">在戴河之濱,有一個小村莊,因地處戴河以北,故名北戴河。名氣之大如雷貫耳,神神秘秘,讓人心心念念,每次與之擦肩而過都會遺憾多時,這次來了,天氣不給力哦,展現在我眼前的是霧蒙蒙的海面,如此平淡,沒有驚喜,大失所望。</p> <h3>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與鎮北臺、嘉峪關并稱為中國長城三大奇觀。</h3> <h3>三海關有“天下第一關”美譽,“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關。“天下第一關”牌匾為明代著名書家蕭顯所書。</h3> <h3>最為著名的建筑當屬有“長城連海水連天,人上飛樓百尺巔”之稱的澄海樓。</h3> <h3>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奇之一(其他三個是《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千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 2006年,孟姜女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h3> <h3>老龍頭距山海關4公里。明朝時的長城橫跨崇山峻嶺,蜿蜒如一條巨龍入渤海,是明長城的東部入海處,為長城之首,故稱之為“老龍頭”,也是萬里長城唯一集山、海、關、城于一體的海陸軍事防御體系,在600余年的變遷中,它書寫了一部歷盡滄桑的歷史,為愛國主義提供了良好的教材。</h3> <h3>“入海石城”由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所建。</h3> <h3>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始建于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與頤和園、拙政園、留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是中國現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h3> <p class="ql-block">避暑山莊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范例。二十六年前的一組照片以展示山莊風貌。“避暑山莊”是康熙帝所題,避”有逃避,逃亡的意思所以康熙皇帝特意在“避”字加多一橫圖個吉利安心。</p> <h3>格格駕到!哈哈哈!</h3> <h3>山莊就不進了,獨自漫步在熱河街頭。</h3> <h3>大街小巷的雕塑盡顯帝王將相之風范。</h3> <h3>進京了!進京了!從13歲第一次進京到之后的50年間,每每進京都激動無比,大有劉姥姥進大觀園之感,迫不及待的先與前門樓子合個影再說。</h3> <h3>歷次進京打卡三件套:天安門;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h3> <h3>那時的天安門是可以這樣取景的,自行車是可以上金水橋滴。</h3> <p class="ql-block">剛看完升旗儀式,樂滋滋的。1991年出差到京,突發奇想要到天安門看升旗,于是鼓動隨行同事前往,有人響應,卻有人說“升旗有啥子看頭嘛”,確實那時還沒有旅游之說,少有人會想到看升旗儀式。那時升旗儀仗隊只有3個人,駐足觀看的寥寥無幾,但當聽見雄壯的國歌聲響起仍然激動不已,熱淚盈眶。出差回來第一天就見報紙上登了豆腐塊大的一則消息:看升旗儀式已成為了一個到京必看的一個景點。哈哈哈,我咋這么有先見之明呢?發自內心深處的愛國熱情,佩服!佩服啊!口頭表揚一次。</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武漢地院的同窗好友。旅游團要路過北京,因時間緊,本不打算打擾在京的同學,可是我頭天晚上在承德避暑山莊發了一個朋友圈被她看見,電話立馬響起,問來北京嗎?啥時候到?我只得如實招來,告知大概第二天上午11點左右到,她馬上說明天見,北京的景點我都無數次的去過了,團友們跟隨導游去故宮等處游覽,我就在天安門廣場等候,真是難為她了,在百忙中推掉了當天所有事務來與我想見,真的好感動。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彥茹送我情!天安門前的合影紀錄了這一激動而愉悅的時光。</p> <p class="ql-block">隨后彥茹又帶我去拜見了在京的二位老師,晚上11點多才回到住處。繁忙而充實的一天,難以忘懷!謝謝彥茹!</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繼續北京的半日游,你看那表情是想起了什么?呵呵呵??時隔17年在頤和園門口手里都拿著吃的拍照,吃貨一枚。</p> <h3>頤和園還是來兩張吧!</h3> <h3>7年前已在此打卡,既然來了還是不要錯過哦。</h3> <h3>大境門是中國萬里長城中四大關口之一,具有350多年歷史,全長450公里。歷史上這一帶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門,連接邊塞與內地的交通要道,也是蒙漢兩族人民交通和貿易邊口。它是中國萬里長城眾多關隘中一個十分特殊的關口,是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鎮北堡同樣重要的關口。我國萬里長城的關口都以“關”“口”稱謂,而只有它被稱做“境門”,這其中即包含著“商文化”和“武文化”的魅力,也流淌著民族融合的歷史淵源。從明朝隆慶5年起,張家口大境門外元寶山一帶,逐漸形成了在歷史上被稱為“貢市”和“茶馬互市”的邊貿市場。封建王朝以長城和門為界,做生意的外族人只能在城外交易。“境門”意思是指邊境之門。戰爭與和平,生命與死亡,繁榮與凄涼,在這里周而復始,更迭演繹。大境門歷盡滄桑,是張家口歷史的見證,大境門既目睹了舊中國的貧弱,也目睹了新中國的興旺和塞外張家口的歷史巨變。張家口人以大境門為榮,大境門也自然成為張家口的象征。</h3><h3><br></h3> <h3>1927年,察哈爾督統高維岳在大境門門楣上為塞外雄關書寫的“大好河山”顏體大字,蒼勁有力,氣勢磅礴,頗為壯觀。</h3> <h3>居庸關,位于距北京市區50余公里外的昌平區境內,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并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居庸關是四大重要關卡之一,有南口,居庸關,上關和八達嶺。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筑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h3><h3><br></h3><h3><br></h3> <h3>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這里清流縈繞,翠峰重疊,花木郁茂,山鳥爭鳴。綺麗的風景,有"居庸疊翠"之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h3> <h3>居庸關形勢險要,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實天下之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戶。</h3> <h3>草原天路,位于張家口市張北縣和崇禮區的交界處,大青山風景區的一條重要通道,也是中國大陸十大最美麗的公路之一。全長132.7公里,猶如一條蛟龍,盤踞于群山峻嶺之顛,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綿延百余公里。藍天與之相接,白云與之呼應,行走在天路之上,就像是漫步在云端,故而得名“天路”。</h3> <h3>這里是錫林郭勒大草原的邊緣,平均海拔1400米,年均氣溫只有攝氏4度,素有“天下十三省,冷不過樺皮嶺”之說。</h3> <h3>天路沿線蜿蜒曲折、河流山巒、溝壑縱深、草甸牛羊、景觀奇峻,展現出一幅百里壩頭風景畫卷,這里分布著古長城遺址、樺皮嶺、野狐嶺、張北草原等眾多人文、生態和地質旅游資源。<br></h3> <p class="ql-block">草原天路腳下塵封的記憶:“小河的水清悠悠, 莊稼蓋滿了溝,解放軍進山來,幫助咱們鬧秋收……”幾十年來《看見你們格外親》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每當聽到這首熟悉的老歌,仿佛又回到了戰爭年代,那個軍民團結一家親的歲月……然而有誰會知道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就來自于河北壩上的張北縣戰海鄉呢?</p> <h3>來到成吉思汗陵旅游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宏偉、壯觀的“氣壯山河”入口門景。由高21米的成吉思汗手持蘇勒德的躍馬柱型雕像、左右分別高18米和16米的山巖石壁、底部三層27級臺階、西邊與山峰連接的丘陵式墻壁等組成。門景主體建筑是成吉思汗震撼世界之偉大壯舉氣魄的縮影。這“山”字型的建筑,猶如巨大顛峰至頂劈開,圣山如崖,壁刻粗獷豪放的13世紀蒙古文字和草原巖畫,一段段史實映入眼簾。成吉思汗躍馬雕像,矗立中央,英武神威,直入蒼穹,顯示出了開天辟地、氣壯山河的宏偉景觀。</h3> <h3>占地幾十平方公里的景區,展示的是一部從成吉思汗出生至元朝蒙古族統治者撤出元大都,退居漠北草原,建立北元政權206年的歷史畫卷。也讓我們置身于這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風光之中。</h3> <h3>走進園區</h3> <h3>哦!山西,山西,讓我們一起邁進!</h3> <h3>大同市的云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h3> <h3>石窟外圍風景</h3> <h3>山西,你是華夏的搖籃,中國的母親。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峭壁間的懸空寺,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h3> <h3>“懸空寺”建筑極具特色,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2010年入選《時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巖壁上“壯觀”二字,是詩仙李白在公元735年前到此一游所寫。</h3> <h3>山西,黃河流淌著你千年的血脈,太行鑄就你不滅的精魂。磧口位于黃河晉陜峽谷中部,臨縣城南48公里處。地理位置是磧口興起的前提條件。磧口位于黃河與湫河交匯處,每逢雨季,湫水河攜帶大量泥沙注入黃河,在黃河東岸形成了“麒麟灘”。把原本四五百米的黃河擠壓成一百米左右的寬度,由于河水落差形成河水湍急,礁石林立,形成“虎嘯黃河,龍吟磧口”的壯麗圖景。船只只能在此停泊,磧口遂成為黃河北干流上水運航道的中轉站,鼎盛時期,磧口碼頭每天來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類服務型店肆300多家。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磧口是華北通往延安的主要運輸口岸,當時鎮內建有軍工廠、軍衣廠,鎮內的西灣村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h3> <h3>呂梁山中,黃河邊的磧口古鎮,明清至民國年間,憑借黃河水運一躍成為北方商貿重鎮,享有“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是晉商發祥地之一。全鎮面積108.45平方公里。古鎮,依呂梁山,襟黃河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明清時期古建筑群,和黃土高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h3> <h3>古鎮以“水旱碼頭小都會”的美名傳遍南北。</h3> <h3>現鎮內有數量豐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建筑,主要有貨棧、票號、當鋪等各類商業性建筑和廟宇、民居、碼頭等,幾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間典型的漕運商貿集鎮的全部類型。</h3> <h3>一條條青石,一排排大甕,一個個油簍子,一座座飲馬槽,充分讓人們感受著這里歷史的輝煌與商業氛圍的濃郁。</h3> <h3>油簍子。</h3> <h3>古老的民居成為當地第一景觀。這里的明代、清代民居,構筑成一條條街道,這些街道又矗立在黃河邊。</h3> <h3>由于古鎮至今還是原始質樸的居民生活形態,所以又有“活著的古鎮”之稱。</h3> <h3>民居,依地形斜坡狀組合排列。街巷里,古老的黃河卵石鋪成了街面。</h3> <h3>而那些古老的磚瓦構筑成了房舍,飄逸著一種古韻。房屋已斑駁失修,雖不致殘破,但卻風骨奇峻。有些當年曾是店鋪的高墻大院,展示著這歷史上商埠的痕跡。</h3> <h3>山西,你那窯洞的溫馨,黃土的厚實孕育著我的心靈。隱于大山深處的李家山緊鄰磧口古鎮,空靈幽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著名畫家吳冠中1989年10月到此采風時驚呼這里像“漢墓”,他說:從外部看像一座荒涼的漢墓,一進去是很古老講究的窯洞,古村相對封閉,像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這里是各大美術院校師生,美術、攝影愛好者采風創作的好地方,也是著名畫家吳冠中一生的三大發現之一。</h3> <h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不就是那古風猶存的農家小院嗎?</h3> <h3>山西,晉中大院是你王者的風范。</h3> <h3>在靈石縣城東有一個被稱著“民間故宮”的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h3> <h3>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間,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為三進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旁的繡樓外,又都有各自的廚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周邊堡墻緊圍,四門擇地而設,大小院落珠聯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門多達65道。</h3> <h3>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繼承了中國西周時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既提供了對外交往的足夠空間,又滿足了內在私密氛圍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貴賤有等,上下長幼有序,內外男女有別,且起居功能一應俱全,充分體現了官宦門第的威嚴和宗法禮制的規整。堡內88座院落各具特色,無一雷同。</h3> <h3>院內長城。紅門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從低到高分四層院落排列,左右對稱,中間一條主干道,形成一個很規整的“王”字造型,同時含有“龍”的隱喻。</h3> <h3>山西的綿山是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的發源地,設有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綿山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條支脈,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曾隱居于此,所以綿山又名介山。</h3> <h3>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筑,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h3> <h3>綿山風景名勝區的仿古建筑群,風格多樣,集華夏古今之精華,構成了現代仿古建筑物的獨特風格。建筑群體中宗教建筑有殿廟、宮觀;園林建筑有亭、臺、樓、閣、軒、廊、榭、牌樓;古留遺跡建筑有古營門、城池、營寨等,堪稱古建筑的博物院。</h3> <h3>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汾河的水呀,嘩啦啦的流過這片沃土。</h3> <h3>巍峨雄渾的大秦嶺,在遙遠而漫長的地殼運動中崛起成形,猶如一條巨龍臥伏神州大地,成為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也是黃河長江流域分水嶺。秦嶺,在秦始皇時代被稱為昆侖,司馬遷在《史記》中寫的“秦嶺,天下之大阻”這句話,才使秦嶺有了正式的文字記載。許多人以到過分水嶺而自豪,你站在這里撒一泡尿,一半入黃河,一半注長江,勸君莫錯過喲。同時,秦嶺這道天然屏障,既給軍事割據提供了條件,也成為南北交流的巨大障礙。</h3> <h3>穿越秦嶺一號隧道,在秦嶺服務區,有一組中國最大的花崗巖雕塑群《華夏龍脈》,它記載了陜西關中平原經漢中盆地到成都平原的蜀道開鑿歷史,向人們展示了蜀道從遠古到現代波瀾壯闊的發展過程,昭示了西漢高速公路和蜀道的傳承關系。《華夏龍脈》雕塑群的規模在同類作品中當創全國之最,整個雕塑群長約260米,雕塑構思精巧嚴謹,氣勢恢宏博大,圓雕與浮雕相結合,雕塑群中人物形象近百人,將秦嶺中重要的古代交通史進行了藝術勾畫。</h3> <h3>雕塑群再現了幾千年來,發生在蜀道上18個著名的歷史典故,以及古人修建蜀道的艱辛場面。它像一列駛來的列車,從遠古奔來,又像一座無字豐碑,鐫刻著蜀道幾千年輝煌的交通史。(注:每次路過都沒遇到這么好的天氣,以下兩組圖片來自網絡)。</h3><h3><br></h3><h3><br></h3> <h3>雕塑群中人物形象近百人,栩栩如生。</h3> <p class="ql-block">入川了,歷時20天,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行程,即將結束,一次次飽含深情地提到山西,一次次地感慨萬分,這是因為,在那里留下了父母親年輕時的足跡,呂梁山上有他們抗擊日寇的身影,這些都深深地鐫刻在那天地之間,那里是他們最熟悉的山西老家,夢牽魂繞,那里有他們好多好多的過往……1949年12月爸爸媽媽帶上剛5歲的大哥,告別了年邁的爺爺奶奶和牙牙學語的小兒子,為解放全中國,建設新中國,義無反顧地奔向新的戰場,隨軍南下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父母們歷盡艱辛,翻越秦嶺來到四川,我生在重慶,長于蓉城,卻每當有人問我是哪里人時,都不假思索的地脫口而出:山西人,哦,這份情,這份愛,早已根植于心。</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山市|
循化|
周口市|
遵化市|
定州市|
西安市|
海林市|
万州区|
定日县|
稻城县|
黄石市|
中江县|
抚顺县|
弥渡县|
阳原县|
德钦县|
广元市|
辰溪县|
张家界市|
九台市|
始兴县|
桂平市|
荣昌县|
阳信县|
永川市|
上杭县|
郑州市|
西昌市|
中超|
资阳市|
高台县|
共和县|
霍州市|
米脂县|
佛山市|
柘城县|
峨眉山市|
屏南县|
新竹市|
克拉玛依市|
泸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