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山山脈,東西綿亙,植被豐茂,流水潺潺。沿河道散步時,總能遇到一種特殊的大鳥沿河道低空翻飛。它們或一只獨立,或兩兩相伴。起飛時動作緩慢,似柔弱無骨,飄然若仙。掠過河道和一座座山林后,又重新落在河灘或松枝上,動作極其優(yōu)雅。它們大都是一身雪白的羽毛,黑長的嘴巴,粉紅的嘴尖,朱紅的頭。再加上兩條粉紅的長腿,真是相映成趣。這就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被稱為“鳥中美人”“吉祥之鳥”“東方寶石”“東方仙子”的中國神鳥——朱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據(jù)資料顯示,朱鹮是鹮科的鳥類動物。古稱朱鷺,紅朱鷺,系東亞特有種類。體重1400~1885克,體長68~79厘米。中等體型,體羽白色。棲息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壽命最長的記錄是37年。曾廣泛分布于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朱鹮是一種對環(huán)境要求比較苛刻的鳥類,性情溫和。一般不同其它鳥類聚集,總是同類之間相伴相隨,相互嬉戲,共同覓食,共享藍天白云。早在幾十年前,由于環(huán)境惡化,朱鹮失去棲息地,瀕臨滅絕,人們再難尋覓朱鹮身影。動物學家為此進行了艱辛工作,歷經(jīng)數(shù)次全國性搜尋,1981年5月,在陜西省洋縣,世上僅存的7只朱鹮被重新發(fā)現(xiàn)。科學家們嘔心瀝血,緊隨朱鹮活動軌跡,探索朱鹮生活規(guī)律,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年華,為使朱鹮重現(xiàn)藍天做出重大貢獻。今年是朱鹮被重新發(fā)現(xiàn)40周年,40年來,朱鹮從7只繁衍至今天5000余只。它們飛出洋縣,飛越秦嶺山脈,飛向全國,飛出海外,飛進北山的崇山峻嶺,飛進北山的河灘濕地。并在此安家落戶,繁衍生息,是北山一道亮麗風景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山山嶺起伏,青山含黛,白云悠悠,河水縱橫。魚塘濕地廣布數(shù)十里,是朱鹮天然休棲地。魚塘邊小溪旁,無數(shù)的小魚小蝦泥鰍,是朱鹮的主要口中之食。河灘濕地是它們活動休息的重要場所。而河岸兩邊山坡上高大的松樹橡樹,則是它們晚上睡覺的地方。朱鹮性情溫順,天然親近人類。它們活動的區(qū)域并非深山老林,河水盡頭,而是接近人們生活區(qū)。在車來人往,嘈雜喧鬧的路邊河灘上起起落落,在一堆河石上或電桿上長時間休息。即便覓食時,也不受環(huán)境影響,而是不緊不慢,從容不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朱鹮體態(tài)秀美典雅,行動端正大方。即美麗又有靈性,朱鹮活動的場所,總給人一種詩情畫意的感覺。而且,朱鹮是動物界為數(shù)不多的對愛情最為忠貞的鳥類。它們一生只有一個伴侶,如果伴侶失去了或者死去了,那么它們就會孤身只影,直至終老,不再尋找下一個。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把朱鹮視作愛情鳥,吉祥鳥,幸福鳥。清早或是傍晚,人們總是喜歡沿河道散步和游玩,這時就能看到朱鹮優(yōu)雅的身影。它們或是低頭覓食,或是梳理羽毛,或是展翅做欲飛狀。無論什么狀態(tài),都顯得十分美麗動人。人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留影,被視作好運臨身,會高興一整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6月,據(jù)耀州區(qū)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消息,國家林業(yè)局和陜西省人民政府2013年7月開始在耀州區(qū)實施的秦嶺以北朱鹮野生放飛實驗,已取得顯效。累計野化放飛的62只朱鹮,九年時間共孕育出“北山籍朱鹮”163只,已然形成不小規(guī)模了。朱鹮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價值,美學價值和生物學價值。那么和朱鹮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北山人民,朱鹮所寓意的吉祥幸福美好,一定會傳給他們的。會給他們帶來福祉的!</span></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絡,在此致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历史|
忻城县|
宜宾县|
桦川县|
汶川县|
临澧县|
大埔区|
正阳县|
广安市|
鹤庆县|
怀化市|
车险|
黄山市|
清远市|
河津市|
湖口县|
会理县|
和硕县|
彰武县|
永春县|
仙桃市|
南江县|
水城县|
吴旗县|
温宿县|
高雄市|
吉木乃县|
罗源县|
霍山县|
南平市|
招远市|
友谊县|
蛟河市|
辽中县|
稷山县|
定边县|
邮箱|
宁南县|
隆回县|
福建省|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