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七十三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熟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襌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p><p class="ql-block"> 譯文:凡是想表示自己勇敢,而殘暴好斗,又胡作非為的人,必會遭到殺身之禍。凡事不敢輕舉妄動,又不敢逞強好斗的人,就可以明哲保身。</p><p class="ql-block"> 以上這兩種人,一種是對自己有利,一種是對自己有害。這就是上天的本意,討厭剛強好斗的人,可是有誰能夠知道他的原因呢?就是圣人也難以了解這些道理。但是冥冥之中,就好像有這個定數,有這種感應。不相信,你看吧!</p><p class="ql-block"> 天的法則,天的造化,它經常不與萬物相爭,可是他從古代到現在,無論你怎樣與它相爭,到最后,還是他得到勝利。這好像,上天雖然不說話,可是他有一種不可抗拒的感應。</p><p class="ql-block"> 不用你去安排與召請,它自然就降臨下來,而且,報應較交快的,反而知道警惕。知道懺悔反省;報應較晚的,罪惡就愈深,罪惡愈深的,災禍就愈慘。像這種因果報應,好像上天早就就謀算好了。這就是上天散布下來的因果羅網吧,它就是那么的廣闊,那么的稀疏,可是對因果報應,都毫發沒有漏失呀!</p> <p class="ql-block"> 第七十四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斷者,稀有不傷其手矣。</p><p class="ql-block"> 譯文:政治家如果施行暴政,老百姓一定不堪暴政的摧殘,如果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也不怕死了,就想起來革命反抗了。到這個時候,執政的人,才想以殺人去威脅百姓,有何用呢?</p><p class="ql-block"> 因此,如果百姓生活在安定的時候,他是怕死的。在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為非作歹,執政的人以政治清明的作風,把這些為非作歹的人抓起來審判死刑,還有誰敢再來送死?</p><p class="ql-block"> 但在暴政之下,一切情形就不同了,常常遇有在司法官的命令之下,劊子手才殺人的。也有一些不是司法官命令之下,也不是劊子手,就亂殺人的。就好比一位不是砍柴的木匠,也要代替別人去砍柴,這種代替別人去砍柴的事,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啊!</p> <p class="ql-block"> 第七十五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p><p class="ql-block"> 譯文:暴政之下,執政的人,只顧自己縱欲玩樂,對于人民失去(仁、義、禮、智、信),在這個時候,苛稅必然超過人民所得,人民在入不敷出,又勞力用盡的情況下,自然就饑餓不堪了。</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執政的人,失去仁、義、禮、智、信的原因,所以人民也跟著奸詐虛偽,等到這個時候,要治理百姓就困難重重了。一旦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人民也就不怕死了,這都是在上位的人縱欲玩樂,過分奢侈的原因,才使人民不怕死的結果。所以,唯有清心寡欲,恬淡虛靜,才是真正貴重他自己的生命。自奉太深,縱欲太甚,反而是輕自己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第七十六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堅強居下,柔弱居上。</p><p class="ql-block"> 譯文: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之后,身體才變成堅硬。萬物也是一樣,你看花草、樹木,它在活著的時候樹枝也是柔軟的,只有死了之后,它才變得堅硬。</p><p class="ql-block"> 由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如果守住剛強頑固的人,就是想快點邁向死亡的人,反而謙退柔弱的人,才是走向永生之路。</p><p class="ql-block"> 因此逞強于兵力,喜歡戰爭的國家,往往得不到勝利。就好像樹木強大的,反而而要遭受砍伐。所以說,經常自夸強大的人,反而使人討厭,讓人看不起他,而以謙退柔弱自處的人,反而讓人崇敬擁戴。</p> <p class="ql-block"> 第七十七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p><p class="ql-block"> 譯文:天道的微妙,就好像拉開弓箭準備射擊的情況。目標在高的地方,弓弦要往下拉,目標在低的地方,弓弦就要往上拉。距離較短的,拉開弓箭的力量就要小一點兒;距離較遠的。拉開弓箭的力量就要大一點兒。天道的微妙也是如此,物極必反,循環不已。萬物總是在平衡又調和的情況下,生生化化,調節運轉。</p><p class="ql-block"> 可是世人就不是這樣了,比如為人處世方面,常常去做錦上添花這些虛偽的事,而救濟貧困這些實質的工作,卻少有人要去做。所以有誰能夠將有余的精神與財力,奉獻給天下貧困的人呢?我想只有--有道德的人,才做得到吧!</p><p class="ql-block"> 因此,圣人體太悟大道,還不敢仗恃自己的能力。順天行道也不想自居其功,這就是圣人他不愿處處夸耀自己的能力,將自己的長處去補助天下百姓的不足。這就是圣人所行的天道啊!</p> <p class="ql-block"> 第七十八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天下柔弱,莫過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p><p class="ql-block"> 譯文:天下最柔弱的東西,沒有一樣能超過水了。水雖然柔弱,可是如果有其它堅強的東西去攻擊它,它總是得到最后的勝利。</p><p class="ql-block"> 如石頭丟到水里,就被它涵蓋,因為它有[包含性];如火遇偶到它,就會被撲滅,因為它有[化解性];如泥土遇到它之后,就會變得柔軟,因為它有【柔韌性】;如木材浸在水里就會腐爛,因為它有[滲透性];如鋼鐵浸在水里就會生銹,因為它有[浸濕性];而且,它無論在什么地方,柔弱低下的本性絕不更改,因為它有[平等性]。</p><p class="ql-block"> 以上這些,都代表著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的原理。像這些事實,天下沒有一個人不知道的,可是世人就很少有人能夠多學習水的榜樣。所以圣人說:能夠承受全國人民的污穢與侮辱之人,才稱得上--國家的主人翁;能夠承受全國災難的重擔,才稱得上--天下之王。你看像這種卑下委屈的話,就是圣人柔弱的真正本性,但是卻能得到反面的益處呀!</p> <p class="ql-block"> 第七十九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p><p class="ql-block"> 譯文:世人好勝之心甚強,私心過重,所以常常為了某些不如意的事情就發生爭執,或是結下仇恨,像這種事情,都是雙方自負心甚強,才產生的結果。</p><p class="ql-block"> 因此,縱然在某種機緣下,有人出面調解了恩怨,可是雙方,仍然有些不愉快的心情隱藏心中,還是難以化解的。所以這種和解,只是勉強的和解,像這種勉強的和解,難道可算是完善的結果嗎?</p><p class="ql-block"> 所以唯有圣人的心,虛靜爭恬淡,不與世人紛爭計較,如果有恩于世人,也不惦念心懷,就好像放款的官員,盡管發出款項,沒有舍不得的念頭,也沒有回報的思想,這就是有德之士的作為。</p><p class="ql-block"> 但是世人的心就不同了,就好像是催討債款的,借多少討回多少,一點兒也不放松。這不就好像無德的人,布施了一些金錢財物,心里頭就一直惦念著回報?</p><p class="ql-block"> 所以,只有上天的德性是最令人欽佩的了,因為它養育萬物,是不分親疏貴賤,同樣的施予恩惠,因此行善之人的心境,應該學習上天的德性。然后你就是上天的知己,跟它一樣擁有一顆大公無私的心了。</p> <p class="ql-block"> 第八十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p><p class="ql-block"> 譯文:如何回復到純樸的世界呢?應該像人民很少的小國家一樣,大家都過著純樸和諧的生活。在這個時候,假使有一些人 的才干,能超過十人甚至一百人的大人物,也用不到他的才華。</p><p class="ql-block"> 在這個時候,人民安居樂業相處無事,就會尊重自己,也不想到處搬家了,這個時候,雖然有船有車,也沒有人爭先恐后,想去乘坐。就是有武裝的兵器,也不知道要放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這時候,人民吃飯都覺得甘甜,穿衣都覺得華美,居家都覺得安樂,風俗習慣都覺得樂趣。與鄰近的邦國互相遠望,都覺得友好,聽到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覺得調和。這時候,人民生活滿足,就是活到老,也沒有怨言,更不想搬家了。</p> <p class="ql-block"> 第八十一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p><p class="ql-block"> 譯文:信實的話,不是花言巧語,所以聽到耳里,總是不悅耳、不動聽。花言巧語的話,雖然動聽,可是不一定是從心里講出來的,因此這種話,總是缺乏信用實在。美好的事物,良善的言語,不必去費口舌爭辯,費了口舌爭辯的事情,便非良善的言語,也非美好的事物。</p><p class="ql-block"> 求真知的大智能者,社會知識不必廣博,廣博反而得了[知障],這就是圣人[守一而萬事畢]的原理。所以,求得外在廣博的知識,不一定就是真知的大智慧者,因為追求外在的形象,越追越遠,越追越迷,而且永遠無法探求真正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因此,圣人不必去追求外在的知識,更不必追求物欲來占為己有,他只是奉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人,去禮讓人,然而他卻沒有想到自己所做的結果,反而受人欽佩,讓人來崇敬。</p><p class="ql-block"> 不但如此,另一方面,更使他的博物精神,留在世人的心靈中,刻下了永恒的追思和懷念。因此,他好像上天的道理,只是利益萬物,而不去侵害萬物,只是調和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炉霍县|
汤阴县|
比如县|
湖北省|
鹰潭市|
三河市|
弥渡县|
治多县|
安乡县|
重庆市|
永年县|
图片|
长阳|
沾益县|
江永县|
崇义县|
晋江市|
禹州市|
桐乡市|
甘南县|
廊坊市|
小金县|
南召县|
苏尼特右旗|
淮滨县|
开原市|
刚察县|
沙坪坝区|
渑池县|
汉沽区|
油尖旺区|
呈贡县|
红安县|
衡水市|
濮阳市|
夏河县|
中牟县|
麦盖提县|
渝中区|
大同市|
涪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