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無柴將無炊。下鄉的第二年夏天,儲存的柴火(玉米稈,芝麻稈,棉花稈之類)眼看著就要用完了,八個人吃飯燒柴成了大問題,一天吃罷晌午飯,我們幾個男知青開上隊里的拖拉機,個個手持利斧,浩浩蕩蕩地殺向村對面的小山坡,那里是我們大隊小嶺生產隊的洋槐樹林,很快就放倒了十幾棵碗口粗的洋槐樹,拉下山坡裝上車滿載而歸,這下燒柴問題暫時可以解決了。</p> <p class="ql-block"> 誰知,后來有人告訴了小嶺生產隊,再后來,小嶺生產隊長告到了大隊,然后大隊支書把我們的生產隊長請了去,再然后,生產隊長安排隊里專職放羊的社員兼職為我們知青拾柴火。再也不用為沒柴燒而發愁了。</p> <p class="ql-block"> ●新麥就是好吃。76年夏,我們迎來了插隊的第一個麥收季節,七十年代的山區還沒有脫粒機,夏收從收割,挑運,碾場,揚場直至入倉全有人工完成。</p><p class="ql-block"> 早就聽說新麥好吃,只是耳聞,今日終于等到了這一天,到隊里倉庫領回點麥子(我們的口糧都有生產隊暫為保管),淘洗晾干,扛到了有電磨的近鄰孫家溝生產隊。我們村里還是原始的旱磨,水磨,既費時又費力。伴隨著機器轟鳴聲,雪白的面粉流淌而出。也就一袋煙的功夫我們就背著面粉回到了村里。</p> <p class="ql-block"> 晌午飯就是一鍋散發著特有清香味的白面饃,沒有菜,砸蒜汁,燙手的饃筷子串著,山墻頭圪蹴下,蒸饃蘸著蒜汁,熱騰騰,香噴噴,個個食量大增,轉眼間一鍋饃已是所剩無幾,看來老鄉們說的“家有萬貫,不吃蒸饃蘸蒜”的古訓不無道理。</p> <h3> ●土地爺送來了豆芽菜。山區的生產隊大多都是人少地多,但肥沃的耕地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廣種薄收,我們楊家村也同樣如此,不過倒也有些好處,每年的三夏,三秋多是采用大倒茬(夏收了在另外地里種秋,秋收相同),所以夏收,秋收就不是那么緊張。</h3><h3> 每年的秋收,在黃豆收割,挑運的過程中,都會撒落一些豆子,秋收結束后再安排犁一遍以備來年播種,冬去春來,地里的積雪融化了,天氣在一天天的變暖,撒落在地里的黃豆破土而出,發出了綠芽,青黃不接之際,正是缺菜之時,我們到地里采收回家,肥肥壯壯的黃豆芽,那口感,那味道,怎一個香字了得,真正的綠色食品,原生態。</h3> <p class="ql-block"> ● 缺油少菜的日子。下雪了 ,很大很急,紛紛揚揚的撲天蓋地,山川,田野白茫茫一片。</p> <p class="ql-block"> 山里邊兒天寒地凍的雪消去的也遲,出不了門,終于可以歇上一段時間了,但隨之而來的是生計很快就出現了問題,少的可憐的菜吃完了,油也見了瓶底,只好鹽水面條,咸菜伴著米飯減頓度日,看著僅有的紅薯,醬油,真正體會到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深刻含義,一日突發奇想,為何不醬油炒紅薯一解菜荒,準備停當 ,紅薯下鍋,緊翻慢翻的還是抓了鍋底,更使人感到痛苦的是吃到嘴里的味道,苦澀、甜咸、怪味俱全,胡亂地就著飯吞下,心里在想,也就這一回了,絕不會再有下一次!</p><p class="ql-block"> 望著田野厚厚的積雪,不免增添了少許傷感.......</p> <h3>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清县|
蚌埠市|
科技|
林西县|
彭水|
翁源县|
青岛市|
银川市|
阳信县|
图木舒克市|
离岛区|
巴彦淖尔市|
洛川县|
临安市|
平乐县|
武邑县|
绵阳市|
无极县|
高青县|
渝中区|
铁岭市|
兴安县|
龙陵县|
庄河市|
平原县|
绥江县|
色达县|
行唐县|
沧州市|
上栗县|
建始县|
剑川县|
微博|
溧阳市|
乐陵市|
汶川县|
锦屏县|
中西区|
石家庄市|
济宁市|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