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早上我在縣農行服務大廳為村里辦事,接到老錢書記電話,說《池州日報》社檀老要來,問我現在到哪里啦?我聽后告訴他馬上回村。</p><p class="ql-block">老錢書記說的檀老是他們同學間的愛稱。但我不能這么說,我要尊敬的喊他檀老師,因為我在《池州日報》發的第一篇處女作“江東這個地方”就是他編輯發表的,那是2004年我還在坦埠鄉政府當副鄉長的時候,直到后來見過面,一直喊他檀老師。</p><p class="ql-block">檀老師要來,我肯定是要陪同的,我開車回村里,正趕上縣委組織部、縣老干部局組織我縣老干部四、五十人在村參觀,和相熟的老干部打招呼,并配合為所有的老干部們作介紹。</p><p class="ql-block">上午十點左右,檀老師一行趕到紅葉村部。檀老師也不外道,把我們村領導一一介紹給池州的客人,賓主相握后落坐村部接待室,村里工作人員為客人續上茶水后,老錢書記就帶著客人參觀紅葉村部、村民文化廣場、農民法治公園、農機大院、法制長廊、村土地流轉合作社(稻蝦米產業聯盟)、舜風公司、村民家的“美麗庭院”、瞭望一望無際的金色稻浪……驚嘆紅葉村的變化,為紅葉村“兩委”點贊。</p> <p class="ql-block">中午大家在紅葉農家樂吃個便飯,休息兩個小時后就一起乘車參觀位于東流大閘旁的“東至治水精神展館”,一眾人為當年治山治水精神感動不已,還在展館老照片中找起自已曾熟悉的領導、知青和鄉親。談起過往,贊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偉大,感恩當年的老縣委書記張成均等一班人,更覺得當年根治堯渡河、改造七里湖的東至人民了不起,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壯舉。</p> <p class="ql-block">緊接著大家勁頭更足的游起了千年古鎮——東流。我們特別邀請了古鎮解說員江雪霞老師為客人認真講解,大家一起聽聽吧:東流,漢代為彭澤、石城二縣屬地,晉代為彭澤縣黃菊鄉。唐會昌年間(841年)設東流場,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升縣,1959年,東流、至德兩縣合并為東至縣,現為建制鎮。東晉年間,陶淵明在東流藝菊,故東流又稱“菊所”、“菊邑”,流經東流的這段長江又被稱之為“菊江”。北宋大詩人黃庭堅途經東流,寫下千古名句“滄江百折來,及此始東流”,讓東流聞名于世。轄內有陶公祠、東流雙塔(秀峰塔、天然塔)、東流老街、大歷山、曾國藩大營、炎帝廟、天主教堂等眾多歷史遺存和文南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后獲評“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鎮”、“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鎮”。</p> <p class="ql-block">東流雙塔即城北“天然塔”、城南“秀峰塔”,雙塔南北遙遙相對。《東流縣志》卷十七《古跡志》載,“東流北城外,臨大江而聳峙者,為頭磯,磯上舊有塔,曰天然,邑之文筆也。乾隆十年(1745年)創建?!碧烊凰菫轱L水而建。乾隆年間的東流縣令汪思回在《天然塔記》中寫道:“中江之陰,吾邑在焉,巋然一城,屹立江表,西北一覽,眾山皆小,崩崖怒浪,激斗齒,用以鎖鑰,江關環擁”且“治西回龍山,培嶁卑伏,形家短焉,宜建塔。”于是,汪思回采納精于堪輿之學的黃泰初之建議,決定建塔。旋得富戶西渾源州吏目周飛鵬之祖母陳氏解囊捐建,工始于乙丑春三月六日,屹于丁卯秋七月十五日,用金七千二百有廳奇,才得以完成。塔的規制為“五級、六方,門六。高一十一丈,周六丈六尺,上雕甍,下秋石:外飛檐,內黝堊",塔旁建天然書院。因建塔籌款施工一帆風順,又巧逢邑人李承祚鄉試中舉,大家認為是天然盛事,便名之為“天然塔”。秀峰塔矗立在城南牛頭山上,始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為候選刑部司獄金城所建。其規模略小于天然塔,結構大致相同,差異在于塔頂裝飾,天然塔是因“培婁卑伏,形家短焉”,因風水而建塔,沿佛教相輪飾頂,有佛塔之意蘊。而秀峰塔,是因“增補文樞,更增秀氣”而建塔,所以塔頂飾以斗筆,有“彩筆千宵之氣象”。秀峰塔-側建有學舍十間,陶公祠也由縣治東北移至這里,一直保持至今,后學校則遷至城內。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雙塔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流并縣后,一度有“雙塔區”、“雙塔公社”之稱。</p> <p class="ql-block">東流古文化多元且厚重。城南的“覺心庵”、城北的“大士閣”,是歷史留給東流的兩座古廟。覺心庵坐落在牛頭山腳下的學湖旁,營建年代據史料記載應在東流建縣之前。乾隆十八年(1753年),漁人于江中釣得銅佛一尊,僧會司、普慶募建庵,并建銅佛閣於庵右。”清代覺心庵重修,文人韓藻寫下了“重修覺心庵碑記”,現碑記無存,“銅佛閣”也在歲月的煙塵中消失。1995年,僧人宏僖大師化齋募捐在庵的上面建了一座占地約300平方米的大雄寶殿,初步形成規模。</p><p class="ql-block">“大士閣”,在城北的迥龍山上,背依天然塔,面臨浩蕩的長江。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知縣吳篪倡捐重修。現在的大士閣僅剩主祠一棟,其余皆無,閣采用磚木結構,特別是山墻龍脊,起伏逶迤,是古城東流保存不多的建筑物之一,正門上為弧形,鑲嵌“大士閣”大字,正楷莊嚴。1999年9月,東至縣人民政府公布“大士閣”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老街有高家大屋等八大家族。高家大屋有”老街第一屋”之稱,原是一幢明清建筑。近代老屋依山坡而建,前低后高,坐南朝北,磚木結構,由三棟房子組成,約1500多平方,臨街為第一棟,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元素。據街坊老人回憶,抗戰時期,老宅里曾居住過侵華日軍的軍官和翻譯,成為日寇的據點,為老宅染上了污點;建國初期,老宅充公,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左右曾辦過旅社,住過居民,成為大雜院;之后分別是東流縣醫院、城關鎮政府。東流縣招待所等單位的舊址。2018年,年久失修,東流鎮政府拆除重建。高家代表人物高貞崧(1911--1955),民國年間東流地區一位有影響的教育家。1933年畢業于上海大廈大學教育系,同年10月起從事教育工作,曾任東流縣督學,東流縣教育科長等職。1936年任國民黨東流縣黨部《華東報》社長。曾成功競選國大代表,出席在南京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谷諔馉帟r期,創辦難童教養所并任所長,為喚起民眾,抗日救亡、教育難童做出一定貢獻。1955年5月高貞崧先生病逝于家鄉,享年44周歲。</p><p class="ql-block">“雙井”位于東流東街。一日“德傳井”,一日“自然泉”,建于清成豐年間,為湘軍統帥曾國藩命名,是東流保存最為完好、也是唯-的一對古井。</p> <p class="ql-block">老街還有古門樓、展覽館、戲迷俱樂部、東流縣衙、鮑家大院、羈馬巷、藝術館、石板路、旗鼓等等,古渡口旁的江堤大壩上矗立著大詞人辛棄疾雕像,一等千年期盼著那個尋找不遇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游興正旺,但太陽快下山了。東流近期流傳著一個網紅打卡地“三亞東流分亞”、江邊看“海”、東流“金沙灘”、東流的馬爾代夫,檀老師一行人決定到打卡地看夕陽去,此乃一景也是一絕。心動就立馬行動,趕赴茅屋街邊“金沙灘”。</p> <p class="ql-block">晚上,同學、老師之間總是要吃一頓飯的。文友文青來電要我帶他敬檀老師炸一雷子,我也正有此意,就以茶代酒吧,哈哈哈,沒想到把自已給炸暈乎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家居|
留坝县|
太康县|
常德市|
海安县|
左云县|
汝南县|
芜湖县|
扶绥县|
乐亭县|
方正县|
孝昌县|
克拉玛依市|
玛多县|
汝南县|
宁德市|
北流市|
忻城县|
兴宁市|
黎平县|
万山特区|
宿松县|
西峡县|
三台县|
千阳县|
个旧市|
兴海县|
竹北市|
安新县|
宁蒗|
呼玛县|
抚顺市|
长子县|
延川县|
安陆市|
贵溪市|
神池县|
铜梁县|
大石桥市|
宁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