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p><p class="ql-block">我們在一些古裝片里面經常聽到這些詞匯,</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他們有什么區別嗎?</p><p class="ql-block"> 如果穿越回古代,</p><p class="ql-block"> 你會是什么學歷?</p><p class="ql-block"> 古代學歷劃分</p><p class="ql-block">古代的科舉制度一般是三年一考,考完一關才能進入下一級考試,考試一般分為以下幾個級別:</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童生試</i></b></p><p class="ql-block">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廳、州)試與院試三個階段,每三年舉行兩次。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宮,稱入學。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p> <p class="ql-block">童生試是最低一級的考試,雖然級別低但也不是那么容易考上,范進中舉講的就是范進參加童生試的故事,有的人一輩子都卡在這個層次。后來范進被錄了個第一,這就是俗稱的生員,也就是秀才了,俗稱相公。</p><p class="ql-block">拿現在的教育劃分來看,秀才基本相當于現在的大學學歷了。</p><p class="ql-block">清末重臣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連續考了17次鄉試,終于在44歲那年才考中秀才。</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鄉試</i></b></p><p class="ql-block">因為鄉試多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為秋試、秋闈。通過了鄉試,就是舉人了。鄉試的第一名叫做解元,其它的都叫做亞元,但統稱為舉人。</p> <p class="ql-block">舉人和現在的研究生學歷差不多。</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會試</i></b></p><p class="ql-block">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因考試在春天舉行,故又稱為春試或春闈。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p> <p class="ql-block">貢士已經是級別非常高的學歷了,相當于現在的博士級別。</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殿試</i></b></p><p class="ql-block">殿試,又稱“御試”、“廷試”、“廷對”等,是唐、宋、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由內閣預擬,然后呈請皇帝選定。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p> <p class="ql-block">清制稱會試考中者為貢士,再經殿試賜出身,乃為進士。但由于殿試不黜落參試人員,因此習慣上每于會試考中后即稱進士。</p><p class="ql-block">進士極少,從唐朝舉行第一次科舉考試開始算起,到1905年廢除科舉,近1300年的時間里,進士都是中國政治的主角,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計其數了)。</p><p class="ql-block">進士學歷可以比擬現在的教授級別了。</p> <p class="ql-block">對比一下,你在古代是什么學歷呢?</p><p class="ql-block">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學歷是非常重視的。不僅是重視學習,也重視考試。高學歷就意味著高收入,社會待遇也不低。古代的讀書人,經常會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由黃金屋。所以,歷來的讀書人,都很重視科舉,希望能夠通過科舉獲得官職。</p> <p class="ql-block">在現代,學歷仍然重要,更高的學歷意味著更多的就業、升職機會,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當你有了一定時間的工作經歷后,你會發現,能力比學歷可能更重要,學歷只是一塊敲門磚而已。</p><p class="ql-block">你認為是學歷重要還是能力重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市|
寻乌县|
屯昌县|
宁津县|
镇巴县|
寿宁县|
涟源市|
惠水县|
临夏市|
文化|
开鲁县|
天台县|
高密市|
惠东县|
昂仁县|
宜君县|
酒泉市|
察隅县|
深水埗区|
二手房|
岫岩|
融水|
陵川县|
屏边|
新津县|
揭西县|
宁乡县|
青岛市|
嘉兴市|
广灵县|
彩票|
阿荣旗|
乌鲁木齐市|
鄢陵县|
阜宁县|
万安县|
木里|
沂源县|
玉屏|
泗阳县|
吉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