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騎行去尋古之八——連云港花果山

愛騎游的阿旭

<p class="ql-block">想要查看我全部文章的,可以點擊我頭像查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25日,2022年10月2日補</p><p class="ql-block">天氣:晴</p><p class="ql-block">目的地:連云港花果山景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花果山離我家不到10公里,我去過很多次,有騎車爬坡訓練的,有去看日出的,有徒步爬山比賽的,有陪親朋好友游玩的,這么多次卻沒有一次能比較完整的看完她,好好的研究一下她的文化背景。在研究連云港各處的文物古跡時早就知道花果山上也有不少文物古跡,但考慮到很多景點無法通過自行車到達,所以雖然近也一直未放到騎游尋古之旅計劃中。</p><p class="ql-block"> 9月25日,終于有機會去一趟花果山,自行車只能騎到停車場,其他要靠徒步了,打算花一天時間,把花果山好好看一下。花果山屬于云臺山脈的一部分,在花果山景區周邊原來也有很多景區,如東磊風景區、漁灣風景區、孔雀溝風景區,現在的花果山景區正在不斷的擴建,最終實現這四個景區的整合。時間關系,我此次只游覽了花果山景區內和阿育王塔,花果山周邊的包括街道、東磊、漁灣、孔雀溝以后有機會再看吧。這里還有部分圖片是10月2日補拍的,右下面日期可以看出來。 </p><p class="ql-block"> 港城的朋友基本都去過花果山,如果你以前也沒有好好的了解過這個景區,相信你看完我的游記后,一定會對你了解花果山有所幫助。</p> 今天全員核酸,一大早做個核酸出門。帶了點水和月餅,穿上防嗮服,背上小背包,輕裝上陣,很快就到了花果山腳下,上山前原本準備先去一下景區外停車場附近的“阿育王塔”的,走到門口一看開放時間9:00-17:00,還有40分鐘才開門,果斷先上山參觀,等下山后再來此處吧。 景區迎賓門<div>進入花果山景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個造型奇特的大門。</div> 大圣湖<div>進入迎賓大門后就可以看到大圣湖,我們走的路也叫圣湖路。</div> <div>國家地質公園</div><div> 來到游客中心,外面豎起了兩塊最值得自豪的牌子,一個是2014年獲得的國家地質公園,一個是2016年獲得的5A級景區。刷年卡進景區,進景區需要72小時核酸。</div><div> 自行車和私家車是不能進景區的,但你如果早上5點騎車進景區,值班保安還是可以讓你進去的,因為他們知道,這些都是為了看日出的,基本可以在正式上班前出景區。當然你還是要把你的旅游年卡帶上,防止查看。 </div> 關于地質方面的介紹過于專業,這里我把山門口的一個“花果山地質遺跡解說”——蘇魯造山帶,放在這里,有興趣的可以用美篇APP打開原圖看一看。里面提到的舉世矚目的CCSD工程,就是我在東海篇上中提及的“亞洲第一井”。<div>  整體來說花果山地質公園以典型的海蝕遺跡地貌景觀、滑坡域崩塌等環境地質遺跡為特色,特別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成層海蝕洞是研究50年來海平面變化的重要依據,實屬國內罕見。崩塌與堆積形成的東磊石海(東磊景區內)是國內規模僅次于翠華山的山崩環境地質遺跡。</div> 地質解說牌<div>  山上很多地方都會有這樣的地質解說牌,這需要科研類專業知識,我能力所限無法介紹。地質愛好者建議親自來研究,學術研究一定要嚴謹。</div> <p class="ql-block">仙人湖</p><p class="ql-block">  進入景區后,需要步行近940米才能到達山門,期間可以路過很多旅游文化周邊商鋪(花果山比較有特色的肯定是美猴王周邊產品了,金箍棒,鳳翅紫金冠,串猴,另外花果山還產云霧茶、野生山栗,野葛藤粉等特有的品種),期間我們可以路過仙人湖,此湖觀賞魚非常多,如果灑一把魚食下去,你會驚訝的發現很多魚會被魚群擠出水面。</p> 仙人湖的觀賞魚 花果山山門正面<div>花果山山門是由四只石雕雄獅把守,這就充分體現了花果山的特點: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廣場四周包括臺階兩側有很多石猴,這是花果山的迎賓猴,原數108只,暗寓36天罡、72地煞之數。</div> 花果山山門背面<div>背面匾額上書寫的“東勝神州”這四個字,是由中國書法協會代主席沈鵬先生題寫。</div> <div>三打白骨精<br></div>山門口左側有“三打白骨精”的雕塑,展現了西游記中較為經典的故事。孫悟空三次被唐僧趕回花果山中,只有這一次孫悟空因打死的是妖怪而被唐僧誤解而趕回花果山的。 山門口右側還有這樣一個牌子,是1988年國務院批準云臺山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進入山門后會看到一個景區全景圖,跟我一樣來過無數次花果山的朋友也可以打開這個圖,看看還有哪里沒去過。 仙人橋<div>進入山門后馬上就會看到一座小石橋——仙人橋,仙人橋有個傳說,“古時候,仙人橋下流過的水澗叫白龍澗,澗底深不可測,其中有六條白龍盤踞于此,為非作歹,興風作浪。當地百姓每年都要送去童男童女及牛羊祭品,稍有不周,冬刮狂風,夏降暴雨,災害不斷,生靈涂炭。當地百姓上山打柴如誤入白龍洞便會成為6條白龍的美食。何仙姑看此情形,不顧修行道淺,決定為民除害。與6條白龍從地上都到天上,斗了七七四十九天,6條白龍敗陣逃入深水澗中,何仙姑從腰間抽出桃條笊籬,并把它們定在白龍澗上,供人們上山通過,后來六條龍變成了六塊條石,也就是現在仙人橋上的六塊條石。”</div> 笊[zhào]籬,不識此法器,百度一下,笊籬是一種發源于中國的傳統的烹飪器具,用竹篾、柳條、鉛絲等編成。像漏勺一樣,有眼兒,烹飪時,用來撈取食物,使被撈的食品與湯、油分離。主要用于撈餃子、撈面等等。由于笊網形狀酷似蜘蛛網,故英文譯作Spider,不就是俗稱抄舀子,6條神龍就被這玩意給從水里撈出來了。哈哈。 仙人橋石牌<div>民國四年(1915年)八月建,距今已經100多年了。</div> 回文詩碑<div>橋頭有一石碑,上面寫的“回文詩碑”,碑上雖僅有“聚仙橋上得逍遙瑞氣飄香花結彩”14個字,但沒有斷句,又是一個回環,讓人不知從何讀起。原來這就是漢語的精妙所在。此14字可以念成一首七言詩,每句的收尾又是下一句的開頭。<div>“聚仙橋上得逍遙,上得逍遙瑞氣飄。</div><div> 瑞氣飄香花結彩,香花結彩聚仙橋。”</div><div>由此可以知道此橋也叫“聚仙橋”。</div></div> 吳承恩的雕像<div>過橋就可以看到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的雕像,雕像前有一本書,是以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2月第1版出版的《西游記》為背景雕刻而成。</div> 高老莊<div>過了仙人橋向右可以前往高老莊,高老莊在西游記中是豬八戒的老家,也是近些年剛建的,是一處大山澗改造而成,有“鹿苑”和“梅園”。既有動物的趣味,又有植物的清幽。高老莊現在是“連云港市花果山旅游公司”的辦公場所。</div> <p class="ql-block">鹿苑</p><p class="ql-block">“鹿苑”有梅花鹿、鴕鳥、火雞、狐貍、設特蘭矮馬、黑天鵝、香豬等動物。</p> <p class="ql-block">梅園</p><p class="ql-block">占地500余畝,栽植有紅梅、綠梅、美人梅等梅花,每逢賞梅季節,游人絡繹不絕。門口石頭上寫的是毛主席的卜算子·詠梅。</p> 高老莊院子內地上有一把碩大的豬八戒的武器——九尺釘耙。 十八盤<div>  從高老莊原路返回仙人橋,從仙人橋繼續沿竹節嶺往上走,有349級的18組階梯,叫做十八盤,為游人步行登山的要道,全長約半華里。<div>  十八盤也有個傳說:十八盤路側有一塊石頭形似鯉魚,頭在地面,半獻身子在地下。相傳古代皇帝怕江山不穩,派許多陰陽先生到各地去查訪和破壞龍脈,這天有一位來到云臺山,發現了鯉魚石,又見這條嶺上有個第一天門。他知道鯉魚只要跳過天門便成了龍,托生在山主家,長大就會搶奪皇帝的江山。陰陽先生找到了山主,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他。山主很高興,便問怎樣才能使鯉魚跳過天門。陰陽先生對他說,只要在鯉魚石旁修個十八盤,就能順勢飛上天門。于是山主雇人晝夜施工建起了十八盤,陰陽先生也就放心地走了。原來鯉魚跳過天門才能成龍,若是落在十八個盤子里,那只能是人間的一道菜,風水也就這樣被破了。<br></div></div> 風門口<div>  走完十八盤就來到了“風門口”,此處正當兩山峰對峙的低凹處,無風自有風,小風變大風。風從谷底吹來,令游客有振翅欲飛之感,故稱風門口。民族英雄林則徐視察海州登云臺山時曾作詩描繪云臺山,“半嶺吞云竹樹昏"。 <div>  風門口往前走會有一個岔路,一條路往上坡,一條路下坡,你如果問工作人員,他肯定會讓你下坡,下坡前往九龍橋,步行道,景點多。上坡為車行道,只有南天門景點。建議往上走幾步參觀完南天門后再返回下坡。否則就很容易錯過南天門景點,這不,我就錯過了。下面的南天門是10月2日補拍的。<br></div></div> 這就是南天門,感覺來的有點不值啊。在《西游記》里它是玉皇大帝靈霄寶殿的外大門,每次孫悟空上天求救兵,都是先經過這里通報。南天門舊有關帝廟,毀于日寇的戰火。 南天門古關帝廟前山門<div>  南天門古關帝廟前山門位于新浦區花果山鄉花果山南天門北側,以前做過南天門小學,后又做過飯店。前山門通高約3.5米,寬1.3米。據地志和碑刻記載,古關帝廟建于明萬歷年間,是明三元宮的附屬建筑。南京東南大學潘谷西教授鑒定,前山門依然保持著明末的建筑風格。在我市的古代廟宇建筑中,南天門古關帝廟前山門是康熙七年大震后僅存的最早建筑。它對研究古代建筑技術提供了實物資料,對研究抗震防震有重要的科學價值。<br></div> 古關帝廟前山門石碑<div>文物保護碑,連云港市級文物。</div> 山上有很多人(有游客也有村民)在撿野生山栗,有些是山民撿了賣的,有些是撿了回家吃得,我也撿了幾個準備后面喂猴子。 <div>九龍橋<br></div>下坡走一段路就來到了九龍橋,九龍橋是九條山澗在匯合之處的石橋,故名九龍橋。根據地志和碑刻記載,此橋筑于明末,系磚石單拱結構,橋拱磚構,余皆石構,長30米,寬8米,雖經康熙年間8.5級地震,橋身依舊巍然屹立,說明其抗震性能很強,是研究我國古代橋梁建筑的實物資料。九龍橋這里原本還有個吳承恩紀念館,原來館中的物品移到了大圣山莊去了,這里現在已經改為酒店了,但我估計也不會有什么人在這里住宿。 多寶佛塔<div>過九龍橋左手邊爬上長長的臺階就可以到達多寶佛塔,史書記載該塔建于明代,但建成不久后便倒塌。直到20世紀80年代,原塔基才重見天日。經開掘塔心石室,發現有鎏金銅像及大批古錢幣。現在所見塔仿南唐風格。于1995年重建。塔體石雕,實心,長柄鈴型,高12.77米,九級八面,周圍有石雕佛像64尊。</div> 小蟠龍<div>多寶塔處也是一處多叉路口,我們先往左幾步便可以看到小蟠龍,不注意看,很容易錯過這個小蟠龍。</div> <div><br></div>世界最大單體漢字摩崖石刻“神”字近景<div>多寶塔往右就是世界最大單體漢字摩崖石刻“神”字,由于字太大無法看清全貌,如有無人機就可以較為清晰的看清了。后面走到唐僧崖向南有一條石板路,通往眺望“神”字王的最佳方位——觀神臺。</div> 《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證書<div>唐僧崖處立有一塊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石碑,最大的單體漢字摩崖石刻——《神》,該字由花果山風景管理處選用唐代書法家懷素的草書于1994年6-12月鐫刻在花果山東禿龍溝西崖石壁上。從此處往南(右)便是神路。</div> 神路<div>神路上野猴眾多,無視它們,它們一般也不會惹你。不過你也不要暴露你身上的食物。</div> 神路<div>神路旁邊的崖壁上有若干名家書寫的字體不一、大小各異、風韻不同的“神”字摩崖石刻,一路“神”味十足,因此叫作“神路”。</div> <div>觀神臺<br></div>神路走到路的盡頭就可以,看到這個觀神臺石牌,介紹了神字長39.4米,寬15.8米。從這里就可以看到“神”字全貌。 從觀神臺看到的吉尼斯之最的“神”字。 <div>墨香小徑<br></div>我們從神字近景回到多寶塔,根據路牌前往“墨香小徑”。墨香小徑是一處天然的藝術碑廊,融自然美與藝術美于一體,別具一格。在一塊塊自然山石上,鐫刻著當代書法名家的作品,因名“墨香小徑”。墨香小徑有104塊天然石上的書法瑰寶。字因石愈顯其秀,石因字更顯其神。真草隸篆,形體各異,十多位大師的真跡,為勝境錦上添花。 墨香小徑部分石刻。 <div>《游青峰頂記》石碑<br></div>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這個《游青峰頂記》,這屬于連云港市文物保護單位。從這里得知,花果山當時也叫青峰頂。 <div>青峰頂記</div><div>“游青峰頂記”題刻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花果山風景區七十二洞之“朝陽洞”東10米一天然巨石東側裂石上,北距“一線天”30米,巨石南石壁上即為“花果山”題刻。因此此石也稱花果山石,花果山石的天然碑是花果山中最大的一塊古代摩崖石刻,此文作者是唐伯元,因他率領邀覽花果山的貢生中有一位名叫顧乾的,是《云臺山志》、《云臺三十六景詩》的作者,他恰好要赴京,唐伯元便寫好了這篇游記送給他,并刻于此。</div> 作者唐伯元(1541-1598),字仁卿,明廣東澄海縣仙門里人。明后期著名的儒者。萬歷二年(1574)進士,觀政刑部。歷江西萬年令、泰和令、升南京戶部主事、南京戶部郎中事,萬歷十三年(1585)謫判海州,6 個月后升保定府推官,后歷任禮部主客司主事、儀制司主事、尚寶司司丞、吏部文選司員外郎、進署郎中事。卒后追贈太常寺少卿。此刻為唐伯元任海州通判后去云臺山游玩,作下此記。從游記中可以看出古人文不離酒,酒后乃文。現摘抄全文如下,感興趣的可以看看。內容挺豐富,提及了連云港很多景點,還為青峰正名。<div> 刻文為“游青峰記。環東海而山者以千數,而青峰為之宗。其高處雞鳴可見日,是曰‘青峰頂’。俗謂‘清風’,誤也。萬歷乙酉秋,余以言事謫其郡,望而奇之,與郡首張君允紳言,稍暇當一游。其冬十月四日,且往。比航海,風急,海僅七里許,自辰至午乃得渡過。南城郡諸生:武生師端、江生應鵬、應鳳等與千夫長張君四箴,迎于道左,次其舍相見,禮畢。日晡至大村,夜宿于老君堂。堂祀老君,在青峰下十余里,其右有破寺,寺前有塔,起梁、宋年間,寺之前為郁林觀,尼居之,有戒行。其傍澗水潺潺,多怪石,刻唐宋名賢詩文其上。適大村、新縣、北城諸生徐生佩、宋生征、胡生來貢等及國子儒官十余人來謁,乃以次早持觴造焉。酒數巡,摩其文,歌其詩,想見當時之盛、游人之多,今不可復見也。命解隸書者悉抄錄之。別諸生行,遂遵山麓而南,且下且上可七里,是為朝陽庵,庵以上不可輿,舍而步。東上可六里近頂,足可望日。有石屋,相傳道人修煉處。時隨行者游僧道瑛,而郡來館人,則張君戒從者也。命館人以酒進,酹酒向峰頭祝,再酹望東海祝,三酹,然后酌之。道瑛問何為?余笑不應,坐石屋下,凡五酌起,北漸于頂上,是為青峰絕頂。既至,而徐生也至。頂有巨石,為小塔,塔累小石為之,其前可坐數人。徐生為余指某高公島、某田橫島、某鶯游山、某桅尖山,望海而北則登萊,齊魯之墟,其海則所謂海市蓬萊,若隱若見者也。時天風起,不可久憩,命酒與徐生各三酌而返。從西下過釣魚溝,則國子生儒官數人攜酒榼來,相與席草坐,又各三酌。轉而南達朝陽庵,時逾午矣。館人列席具酒進,而諸生與道瑛侍焉。酒半饗,進士徐君承武弛七十里,來自北城,則又具酒對而飲。徐君問曰:‘山名清風,何謂也?’余曰:‘非也,海上秋冬之候,草凋木落,獨此庵居翠微間,延袤數里,皆修竹,四時長青。又頂上泉沃,處處皆濕履,草潤如春夏。頂多巨石,產萬年松,經霜愈秀,是謂青峰頂。為清風頂,蓋自古記之俗名,誤也。’曰:‘然!則何以言清風 ? ’ 曰: ‘近代庵有僧名清風者,歿,數傳而俗人神之,遂冒以其號,此俗人之惑,非必異端,巧于竊名如此。’徐君喜顧諸生,起謝曰:‘今日青峰始得正名,生長茲鄉,敢忘先生之賜!’又命酒,近夜分乃罷。明日,別徐君返,再宿老君堂。題其堂聯句‘倘遇東家傳禮好,莫逢關令著書多’。有大村、隔村諸父老相繼以筑堰告,許之。其晚,諸生又具酒,而道瑛再侍。諸生問余家二尊人壽,余顧道瑛曰:‘昨辰乃我初度,峰頂之祝,為家二尊人也。’道瑛具述云云,諸生則又引觴觴余,余為諸生飲,各滿觴。明晨,詣大村堰所,率諸父老告神開堰,諭以次第事宜,其在隔村者令行如例。畢,返至南城。自青峰頂下至南城,所會諸生凡三十余人,各課其文,為之講解其義,已,然后返。既返至郡,報張君具述如右,張君曰不可無記也。會貢士顧生干至,書以畀之,刻于朝陽庵左石,澄海唐伯元記。“后面還有40個人名,主要是參與此次活動的人員名單職務,這里就不寫了。<br></div> <div>一線天<br></div>石刻往北30米就到了“天通一線”,即“一線天”,石縫狹窄,可以過一人。一線天是因山體塌方而天然堆砌形成的,而附近因為這個原因形成了很多石洞和千姿百態的石頭,石洞起名七十二洞,千姿百態的石頭稱為怪石園。過了一線天就到了怪石園。 一線天視頻 怪石園<div>花果山經歷過大的地殼運動,有經歷日曬、風吹、雨淋的磨煉,形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令人稱奇的是,“怪石園”里的石頭盡管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卻大多能和《西游記》神奇的聯系起來。如四圣佛像、孩子拜師、白骨精、上山虎、哮天犬、佛手石、玉兔拜月、千年老黿等。</div> 玉兔拜月<div>怪石比較多,這里就放一張玉兔拜月吧,中間那塊石頭確實很像玉兔。怪石這玩意,“三分看形狀,七分靠想象”,有傾向性的往西游記里角色靠近,基本都能找到,這也說明《西游記》中的角色眾多,各種珍奇異獸、神鬼妖魔,有較大的想象空間。</div> 唐僧崖<div>怪石園向東就到了唐僧崖,又叫“大佛崖”,是由片麻巖石風化而成的一堵高達數十米的峭壁陡崖。在三元宮停車場東望,即可見唐僧和孫悟空師徒倆立在崖上的形象:唐僧兩耳垂肩,佛眼微閉,背稍躬,好像正在肅目修行;右旁一天然石猴,似乎在與唐僧耳語。由于崖壁紋理復雜多彩,近觀還可以看到許多奇景點綴其間,有師徒對話、舍身飼虎、獨角鬼王等,所以有人又把它叫作“萬佛崖”。</div><div>我站在崖面前看了半天也沒看出來,原來是要跑到三元宮去看啊,結果路過三元宮停車場時又忘記回頭一望了。</div> 七十二洞<div>花果山上洞穴特多,總稱“七十二洞”,是若干萬年前的一次造山運動形成的奇觀。除了海天洞,著名的還有二仙洞、萬佛洞、朝陽洞、嘯云洞、華嚴洞、蓮花洞等。《西游記》第三回,描寫花果山間的七十二洞妖魔,盡皆歸順猴王,并在花果山保衛戰中充當先鋒。</div> <p class="ql-block">毛公碑</p><p class="ql-block">毛澤東同志博古通今,在1953年、1955年和1956年,曾經三次談及花果山在江蘇新海連市(1961年改稱連云港市)。1958年,某領導人來江蘇視察,臨行前,毛主席特意囑咐他:“孫猴子的老家在新海連市云臺山”,要他到花果山看看。后人便用毛主席的原話從其手跡集字,鐫刻成如此氣勢的摩崖石刻。</p> <div>媧遺石<br></div>七十二洞中有一處“媧遺石”,是夾在大石縫中的一塊奇石,它上不靠天,下不著地,俗說是女媧煉石補天剩下來的石頭。<br>媧遺石上方有半邊石卵,據說另一半在孫悟空出世時被崩到山下去了。石卵一側有一個形似猴頭的巨石,溫情地吻著媧遺石,那便是孫猴子成仙后脫下的凡胎。媧遺石下方的池子叫“阿耨達池”,阿耨達是梵語的譯音,意為眾水之源。傳說過去仙女常來洗澡,孫猴子出世后在里面撒了泡猴尿,弄臟了池子,從此仙女們就不再來了。 <p class="ql-block">媧遺石洞視頻</p><p class="ql-block">媧遺石后面的洞雖然不長,但非常陡峭,這里有段視頻,我手腳并用才爬上去,出了洞口還撿到一個野生山栗,最后當然奉獻給猴子了,因為出了洞口就到了猴王園。</p> 猴王園<div>看名字就知道這里是猴子經常出沒的地方,根據我數次爬花果山的經歷來看,猴子出現的地方并不固定,但基本都是在三元宮以上的區域。</div> 花果山前頂石刻群<div>此石碑立于照海亭旁,但花果山前頂石刻群是指水簾洞摩崖石刻、游青峰頂記碑、照海亭石刻。我這里就不介紹了,到對應的地方會逐一介紹。</div> 照海亭<div>照海亭為清末三元宮住持悟五建造。他先是利用這里的山石洞穴的結構,筑成了大洞連小洞、明洞通暗洞的園藝景觀,后在最大的海天洞上架建此亭,取蘇東坡“倚天照海花無數”的詩意,名照海亭。從亭內看為現代裝修風格,因為不屬于文物,因此判斷此亭經過了后期的非保護性裝修了。</div> 照海亭石刻<div>在照海亭附近的洞壁山崖上的石刻有題名、題勒、詩刻和碑刻,書體有篆、隸、魏、楷、行,皆為清、民國年間的石刻。主要的有清刻3處,民國石刻9處。照海亭石刻有不少登山觀海的內容,是研究云臺山歷史地理變遷的重要資料。</div> 大圣佛<div>大圣佛是在自然石的基礎上,鑿刻而成的孫大圣頭像,供孫大圣的信仰者祭祀。孫悟空保護唐僧西天取回真經,功德圓滿,被如來封為斗戰勝佛,地位已遠遠高于觀音菩薩。斗戰勝佛,顧名思義是好斗善斗,而且是凡斗必勝。信奉大圣佛的信徒主要集中在臺灣和東南亞。<br></div> 水簾洞后門口<div>過了大圣佛不遠就到了水簾洞后門口,這里有幾種走法,一是穿過此洞直接到水簾洞,二是走洞口臺階而上到達水簾洞,三是下到三元宮。</div><div>我因為是想多看點人文景點,而三元宮當然必不可少,于是我又下到三元宮,從三元宮側面經過幾個景點后再回到水簾洞。</div> 三元宮大雄寶殿<div>因為是從山上下來,因此從三元宮后門進入,最先看到的便是大雄寶殿。大雄是佛的德號,意為雄鎮大千世界,寶指佛法僧三寶。此殿主位供奉釋迦摩尼。</div><div>配殿有4個,分別是古佛殿、千佛殿、地藏殿、三官殿。</div> <p class="ql-block">海島觀音視頻</p><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背后的海島觀音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p> 大雄寶殿院內有很多石碑,除了露天的以外,還有兩塊分別在院中左右兩個亭子中,石碑上密密麻麻的刻了很多小字,上圖這一塊石碑已碎,拼接后以鐵條圍箍后而立。 另一塊被保護的石碑,兩塊石碑旁邊并石碑的介紹,石碑上字跡也比較模糊,網上也少有記錄能直接指向這兩塊石碑的。暫且作罷,日后如有發現,再來增補。 大雄寶殿院內的古銀杏樹<div>其實在前面九龍橋、七十二洞等地方都可以見到受保護的古銀杏樹,只是這一棵樹齡最大,因此在這里集中介紹一下。</div><div>花果山古銀杏群始于秦朝,現存最大的1100多年(2002年立的牌子是樹齡1100年)。花果山有300年以上的古銀杏20余株,千年以上的6株。銀杏是中生代孑【jié】遺樹種,被稱為植物界的活化石。</div> <div>自在天<br></div> 五百羅漢堂位于“自在天“旁,今天關門了,就沒拍照片。我以前看過,里面有千手觀音和五百羅漢的栩栩如生的連環造型,每一個羅漢都有其法號,有機會大家自己看看吧。中國人用“三”“九”表示多,而印度習慣用“五百”“八萬四千”來形容多,因此這個五百羅漢堂并不是指500個羅漢,五百羅漢一般指釋迦摩尼涅槃后參加第一次集經的五百比丘。(比丘: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div> “自在天”是近些年新建的寺廟,我剛來連云港時還沒有這個。也沒有開門。觀自在,含觀照縱任之意,即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意在眾生所見之主。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洞徹世間五蘊皆空的真實相,而達到“觀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難。因此這里供奉著觀世音菩薩,這里的觀音是水晶觀音,是鎮寺之寶,二樓還供奉著能寬法師的舍利。這里外面還掛著“袖海書院”、“佛陀慈善基金會”、“《道風》編輯部”</div> 這個石砌的建筑年代較久了,反正從我第一次來花果山他就在這里了,目前是辦公活動場所,主要是黨建工作。 <div>鼓樓<br></div>在山門兩邊還有兩座二層小樓,分別為鐘樓和鼓樓,鐘樓中確實有一口大鐘,原來還可以供游客撞鐘,現在已經關閉。 三元宮山門<div>  山門兩旁對聯“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三藏東傳并非小說所言。”,山門旁的官方介紹三元宮如是說“三元宮發跡于唐、重建于宋、敕賜和擴建于明、香火兩萬家,后又多次修葺于清。1938年遭日寇轟炸,翌年被日寇搜山時焚毀。二十世紀70年代起,依明朝的建筑風格修復。山門和“敕賜護國三元宮”門額,是明代的遺物,正門右側的古柏,是宋代的遺物;院內的兩顆銀杏樹,都有1100多年的歷史了。”<div>  這里有個疑問?現場看到立的牌子叫“連云港市花果山海寧禪寺”,供奉著釋迦摩尼,應該是佛教寺廟,而這里的“三元宮”中的三元通常指道教中的天官、地官、水官,貌似應該是道教場所。為何?</div><div> 查閱相關資料,發現這里萬歷二十二年(1594)皇太后諭頒大藏經和佛像時,三元宮的道教屬性已經動搖,到萬歷三十年(1602)“又奉神宗皇帝圣旨賜經一藏”時,諭文中已寫明“敕諭海寧寺”。但廟名的全稱仍是“赦賜護國三元宮海寧禪寺”,也就是說:海寧禪寺前仍冠以“三元宮”。所以,20多年后(1624),天啟皇帝仍舊給三元宮一個“敕賜護國三元宮”的匾額,至今還懸在三元宮的山門上。有一個結論在我看來還是比較可信的,基本綜合了我所能看到的各種信息,結合早期石刻、地志等有文字記載的材料,尤其是對于實物的證據和記載的互證分析到位,比較嚴謹專業。我轉載一下其結論:<br></div></div><div> “自宋皇祐四年清風頂建庵以來,代有修葺,不曾中斷。明成化元年,有自稱魯王孫的清風和尚持缽至此,募緣整修,成化三年改二仙觀為大仙庵,創庵度徒,弘揚佛法,被尊為祖師。后歷經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歷等朝,歷代僧徒燈火相傳,素行謹潔,敬賢勤業,多有整修。期間,嘉靖三十年大仙庵西澗創建明月庵,與此同時,北坡鎮靖庵、北海觀音寺、東嶺朝陽庵等廟庵也次第落成,清風頂一帶逐步形成較有規模的宗教建筑群。但此時,各庵之間尚未建立起較為嚴格的隸屬關系,而是各自獨立發展。直到萬歷十五年,山陽善士謝淳取得皇家和佛教界尊宿的支持,毀家大修三元圣宇,終于形成以三元宮為中心的眾星捧月似的龐大宗教建筑群,揭開了云臺山發展的輝煌篇章。”<br></div><div> 喜歡看分析的,我給個鏈接,慢慢研究去<a href="https://www.2jiapu.com/zipai/zipai-20170716-24973.ht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連云港文物研究]“眾妙開山”前云臺山清風頂宗教流布情況述略</a><br></div><div> 明代蘇北魯南三元信仰非常興旺,萬歷十五年(1587年)淮安人謝淳破家擴建三元宮,奠定了三元宮建筑群的基礎。《西游記》的作者更是三元的堅定信仰者,書中說唐僧是東海陳光蕊的兒子,這廟里的三元也就是唐僧的骨肉兄弟了。近年三元宮易名海寧禪寺,改塑釋迦牟尼佛,三元圣像已移至東配殿。<br></div> 三元宮門口圓柏<div>  該古樹為宋代遺物,1240年(樹牌上面寫的樹齡有1220年,但是是2002年寫的)這棵樹從側面看,這棵樹很像一根龍頭拐杖,所以人們都把它叫做“拐杖柏”。</div><div> 傳說孫悟空大鬧天宮后,幾番降不住孫悟空后,玉帝讓太白金星來花果山請孫悟空返回天庭,赴任“齊天大圣”!太白金星就拄著根拐杖來到了花果山,他把來意向孫悟空一講,孫悟空頓時高興地上躥下跳,抓耳撓腮,搶過太白金星的拐杖就耍弄起來。只是這根拐杖可不比他那金箍棒結實,一使勁就裂開了,他隨手扔還給太白金星。太白金星一看拐杖都開裂了也不能用了,講也不能多講——這潑猴脾氣可不太好,剛哄好了他,不能再去招惹他。只好忍氣吞聲,悄悄將拐杖插在這山門口,仙家之物,落地生根,后來就長成了這棵“拐杖柏”。<br></div> <p class="ql-block">袖海苑</p><p class="ql-block">  網上介紹該苑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和連云港特色文化的研究探索,不斷增強連云港文化發展活力。袖海苑接待中心是景區重要接待場所和游客休閑游覽點,曾接待過重要貴賓。</p><p class="ql-block"> 進去看看現在的狀態,前堂正在裝修,貌似要裝修成商業接待,中堂較為清凈,有古銀杏,假山,魚池。后院還有山澗,廚房等。</p><p class="ql-block"> 從海寧禪寺的官方網站上看,這里應該是方丈休息的地方,現任方丈昌鑒大和尚很多文章詩詞是在這里完成的。</p> 屏竹禪院<div>  屏竹禪院為明代謝淳舍家開山時所建,曾慘遭日寇焚毀,僅存院門。1984年政府撥款重建。屏竹禪院又有松風殿、好生堂、屏竹社等名稱,面積雖不大,但在園林設計上卻達到了較高的境界。屏竹禪院坐落于一片金鑲玉竹之中。</div> 惠心泉<br> 屏竹禪院門口有一惠心泉,一井兩眼,象征著珠聯璧合,心心相印。泉水特別甘甜,過去禪寺的和尚就是用此泉水烹茶待客。南花廳是品茶的好地方,用惠心泉的水泡云霧茶,為云臺山茶道中的雙絕。 金鑲玉竹郵票碑<div>  金鑲玉竹是竹子里面的珍品,嫩黃色的竹竿上每節都有一條綠色的淺溝,位置上下交錯,此前彼后,好似在金版上鑲進一塊塊碧玉一般,美麗淡雅。金鑲玉竹在宋代的文獻上便見記載,后漸漸失傳。 10多年前內地發現幾百株野生的金鑲玉竹,一些植物學家便驚嘆為很有價值的發現。后來人們才知道這種所謂失而復得的珍稀品種,在云臺山上千余年來一直生長繁衍得很好,所以1993年6月郵電部發行的特種郵票《竹子》,其中第二枚就采用了連云港的金鑲玉竹。</div> 我還專門做了個視頻講解一下。 義僧亭<div>  郵票碑前面就是義僧亭,1938年夏天,三元宮慘遭日寇飛機轟炸后,寺僧們聯絡山民共20余人奮起自衛,多次成功地伏擊了搜山的日寇。1939年農歷七月十四日早晨,日寇集中300余人,兵分四路圍剿三元宮及所屬寺廟,戳死仁芳法師,綁走德選等四位法師和六位山民,除放走一位山民外,其余全部活埋。幾天后,日寇又兩次前來控山,把三元宮及所屬的玉皇宮、九龍廟、屏竹社等13處廟宇全部放火焚燒,使這座海內知名的龐大廟宇群化為一片瓦礫。<br></div> 為了紀念云臺山的抗日僧眾,教育后代勿忘國恥,連云港市人民政府在三元宮附近興建了義僧亭,亭中碑石背后上鐫有彭云撰文、周庚如書丹的《云臺山僧眾抗日紀念碑記》。 <div>“范陽祖無擇至此”石碑<br></div><div> 范陽是個地名,祖無擇是人名。為人好義,篤于師友。亦工詩。寶元元年第三名登進士第。無擇著有《龍學文集》十六卷,《四庫總目》傳于世。</div><div> 相傳此人中年喪妻,48歲那年相中徐氏,可因自知自己長相太丑,所以托一友去幫忙相親,女方立馬傾心相對,結婚當夜,新娘發現此男非彼男,失望之際,一怒之下,一紙休書將無擇休掉。范陽祖無擇成了中國第一個被休的男人。一屆才高八斗的人因此事落得個被后人落得個騙婚的壞名聲,令人唏噓。</div><div> 觀此石碑背面,字跡非常模糊,經查詢江蘇省不可移動文物數據庫,發現此石碑撰刻年代為明代。刻文為:蒼茫仙嶠俯層樓,此日登臨足壯游。畫檻半依星斗近,彩虹紐帶海門浮。春波蕩日吞還吐,曉樹籠煙散復收。最喜邊關奇絕處,可無銘字勒山頭。該碑據《云臺山志》記載為李上林所刻,李上林,號青萍,松江人,萬歷三十三年(1605)由武進士任職。</div> 大圣殿<div>  大圣殿位于水簾洞西側,正門對聯:“傳家東海三元古,拜佛西天五圣誠。”三元指三元宮中的天、地、水三元大帝,他們弟兄三人和唐僧都是陳光蕊的兒子;五圣是指唐僧師徒四人加上白龍馬了。</div> 大圣殿正殿<div>  由于僧人不給我拍照,所以這張圖來自于網絡,齊天大圣身披一件朱紅斗篷,圓睜一對火眼金睛,翹腿箕踞在寶座上,依然是一副桀驁不馴的神情。</div> <div>圣旨石碑</div> 大圣殿內有一石碑,上面刻著圣旨全文,記述的是大明萬歷三十年(1602)九月初六“圣旨賜經一藏”之事,抬頭是給云臺山青風頂三官廟住持及僧眾人。與前面三元宮所屬形成印證。 <div>水簾洞</div> 大圣殿往前20米左右就到了水簾洞。水簾洞是花果山上具有代表性的景點。這是《西游記》中孫悟空的老家水簾洞的原型。早在《西游記》成書之前,水簾洞已名聞遐邇。在明代顧乾的《云臺三十六景》以及張朝瑞等人的游記和各類方志文獻中已有詳盡生動的描述。<div> 此洞口原本較淺,只是凹陷進去一塊,后經人工開鑿,貫通山體,使此洞更加符合小說所述。對人工開鑿這一行為,我是持支持態度的,我們看的亭臺樓閣,殿廟石刻其實都是人工所作,只是古人所作和現代人所作的區別,那么再過幾百年以后的后人再看水簾洞呢?我們只是把她變成了我們期待中的樣子,畢竟大多數人不會去追究她原來的樣子的。 </div> 花果山前頂石刻群<div>  水簾洞洞門前,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海州知州王同的“高山流水”題刻,還有“神泉普潤”、“靈泉”等明代石刻,清代石刻有“印心石屋”。<br></div> 醉漢林<div>  山體滑坡會使地表土層下陷,土層表面生長的樹木就會隨著土層的移動而移動。而當山體滑坡停止后,樹木不能恢復原狀,變得東倒西歪。當滑坡非常緩慢時,傾斜樹木上部向上直長,形成下部彎,上部直的樹干稱為馬刀樹。</div> 玉皇閣<div>  官方介紹為“玉皇閣原為玉皇宮,道教宮觀,石匾仍在。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之前,已是三元宮建筑群中最高的廟宇建筑。它與前殿、大殿、團圓宮一樣,皆依山而建,在一條子午線上。1992年在原址建玉皇閣,是一座接近花果山極頂、高24米的三層六角亭閣,常被霞光云霧纏繞。立于玉皇宮上,可俯視水簾洞、三元宮、南天門、孔雀溝。”</div><div> 我去的時候都爬上三樓了,竟然忘了拍其外觀整體照片,此圖來源于網絡。閣樓有三層,內有旋轉樓梯可以上到三層,但現在已經做成商鋪,一層提供小吃和周邊文創物品,二層沒有什么,3層目前是供游客喝茶聊天之處。出于安全考慮,二層三層通往外面的門已不在開放,因此現在已無法作為登高望遠之處了。不過再往山頂,景區做了一些觀景臺,觀景效果也非常好。<br></div> <p class="ql-block">大圣歸里</p><p class="ql-block">  這里的大圣像還是經常換的,這個迎賓美猴王以前就在民主路出現過,估計是搞活動做的,看他比較新就放這里了。</p> <div>斗戰勝佛</div> 大圣歸里院內的大圣像也換了,現在是一個斗戰勝佛,右下角有塑像師的簽署,2020年9月才塑的。這些就不介紹了,說不定啥時候就沒了。 花果山實證陳列館<br>  這個館合并了原來的吳承恩紀念館,按照官方的簡介“此館展示了花果山的鎮山之寶——400多件文物展品和文獻史料,包括吳承恩的詩文存稿《花草新編集》及其為父親撰寫并書篆的墓志銘原拓等生平資料,另有《西游記》明清刻本、圖畫以及《西游記》研究的著述,將幾百年來《西游記》中花果山的原型究竟在哪里的爭論,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br> <div>陳列館前言</div> 原來在國內現在有28個花果山,都想知道哪個是小說中的花果山,當然每個點都會說自己是,但連云港花果山確實是目前認可度最高的。我暫且不說結果,且看陳列館的前言之論述。 <p class="ql-block">玉女亭</p><p class="ql-block">  大圣歸里繼續往上走,路過猴苑(原來是猴子比較集中之地,現在正在裝修,用途不詳)、瑤池(山頂的蓄水池,有消防作用,據說水簾洞的水也是從這里流下去的,但為了讓游客能隨時都能看到水簾洞的水簾,景區專門在地下鋪設了抽水管道。),來到了玉女亭,亭中玉女亭亭玉立、綽約多姿!</p> 江蘇最高峰石刻<div>  作者張耀山,1955年出生,連云港人,學書廣涉草隸篆,主攻草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理事,連云港市書法家協會主席,連云港市人大代表。張耀山同志在中國書法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曾多次參加全國書法展,八次在國內重大書賽中獲得一等獎、金獎,為連云港市書法界贏得很高的聲譽。<br></div> <div>迎曙亭<br></div> 據《云臺補遺》記載,唐建“望日樓”,后倒塌。明萬歷年間,在原址建“海曙樓”。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陶澍捐資重修,親題“海曙樓”于門額,撰并書聯于門側:“曙色正平分,聽萬籟無聲,已覺人來天上;樓光開四面,看一輪初上,始知身在日邊”。1986年,在海曙樓遺址,修建了“迎曙亭”,這是現今中國最大的全石結構的亭子。 玉女峰<div>  最高峰有一玉女峰石碑。</div> <div>玉女峰測繪高程點</div> 在玉女峰的最高處的地面,2008年8月,由官方測繪部門和國土資源局共同認定,此處為玉女峰最高峰624.4米,為江蘇省最高峰。 吉祥玉女<div>  2007年4月27日公布我國第一批著名風景名勝山峰高程,2008年12月2日,連云港市政府決定建立玉女峰著名風景名勝山峰景觀型測量高程標志。學術上的高程點還是上圖所示。</div> 花果山飛來石<div>  飛來石又叫觀日峰。傳說是孫悟空出生時炸裂的那一半石卵飛落于此。山下的朝陽鎮,是毛澤東主席為《大社的優越性》寫的按語所指的地方。遠處閃閃發光的是一方方鹽田,越過鹽田便是萬頃碧海。<br></div> 遙鎮洪流<br>  刻于山體上的遙鎮洪流四個大字來歷可不一般,清康熙大帝,對云臺山鎮淮入海的氣度,大為贊嘆。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下江南返京途中,特地派他的貼身太監五哥來云臺山進廟上香,并將他手書的匾額“遙鎮洪流”賜給三元宮。 站在花果山最高峰,環視一周。 <p class="ql-block">五圣取經</p><p class="ql-block">  從玉女峰下山可以坐景區公交車直接到山門,前往一開始提及的阿育王塔。路過停車場有一“五圣取經”的雕像。</p> <div>海清寺阿育王塔</div> 進入海清寺,發現阿育王塔已經被圍擋保護起來了,在歷史上是先有古塔,后有寺廟。佛塔建于宋代,塔高40余米,距今已有千年歷史,雄偉壯觀,九級八面。古塔據說經歷過郯城1668年8.5級大地震的洗禮,至今不歪不斜,不禁感嘆古人高超的建筑工藝! <div>阿育王塔文物保護牌<br></div> 海清寺阿育王塔,是蘇北地區現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寶塔。據建塔時嵌在塔內壁上的碑文記載,此地原先曾建過一座塔,在唐代時號稱全國第二,可見此塔在中國的建塔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div> 資料記述,在1974年維修古塔時,施工人員在第一層的“暗室”內曾挖出了石函、鐵匣、銀棺、金棺、銀精舍、銀盒和“佛真身舍利”和“阿育王佛牙”以及北宋時期錢幣等大量珍貴文物。這些物件現在大多放在了連云港市博物館中,這些文物見證了古塔的輝煌歷史!<br></div> <div>文物安全責任公示。</div> 現場展示了正在實施的《連云港海清寺塔保養維護工程》,并公示了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 <p class="ql-block">玉佛殿</p><p class="ql-block">  海清寺的正殿——玉佛殿,這里殿中供奉著一座白玉材質的釋迦摩尼臥佛,這里進入要求較高,還需要穿鞋套。可能是因為外面裝修,塵土較多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另外海清寺四周長長的走廊,里面有供奉的各個時期出土的各種銅像。這里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浮雕走廊,在玉佛殿兩旁的墻上有浮雕近80米長的浮雕,主要表現內容是釋迦摩尼求道弘法,創立佛教的一生和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脈絡、特別是連云港在佛教發展史上的一些重大史實。彰顯了連云港深厚悠長的佛教歷史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力求信息來源可靠,通俗易懂,可即便如此,也可能存在錯誤,如有不當,歡迎留言批評指正。</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靖县| 祁阳县| 佛山市| 临高县| 沂源县| 洮南市| 双流县| 吉安县| 台北市| 五大连池市| 阿尔山市| 肇庆市| 平安县| 黑河市| 咸宁市| 阜康市| 长子县| 富锦市| 卫辉市| 康定县| 日喀则市| 葫芦岛市| 东乡族自治县| 多伦县| 乌拉特前旗| 太康县| 赫章县| 宣化县| 印江| 运城市| 西丰县| 慈溪市| 东港市| 扎鲁特旗| 鸡东县| 南陵县| 白城市| 湟中县| 永兴县| 开原市| 乌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