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省瀘定縣發生的6.8級大地震,讓我想到川藏的美景與危險共存。</p><p class="ql-block"> 更覺得曾經所行所拍的川西高原攝影旅途中所見所聞留下的影像更珍貴。</p> <p class="ql-block"> 翻出曾多次行走在川西高原上拍攝的照片,讓我回憶起2010年春參加四川省青年攝影家協會和成都市攝影家協會聯合組織的川西嘉絨藏區攝影考察活動。</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以行攝的方式行走在川西髙原上,沿途的所見所聞所拍正是我現在寫旅游攝影回憶錄的好素材。</p> <p class="ql-block"> 2010年3月14日一大早,我們在成都市金沙遺址大門口上車前,先拍了幾張出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們一行19人包的一個大巴車,這次是成都市攝影家協會和四川省青年攝影家協會組織的活動。</p><p class="ql-block"> 一路拍攝,住、行、吃都有領隊的五人小組安排負責。同行都是成都當時頂尖攝影精英,有的是四川攝影界的大師級別。和他們同行攝影是好事,我可以學得很多東西,但也有很大壓力。</p><p class="ql-block"> 其實大家相處都很隨和,我虛心請教,他們都會認真教我。</p> <p class="ql-block"> 海拔4124米的夾金山是中國工農紅軍萬里長征徒步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p> <p class="ql-block"> 這次我們主要是重走紅軍長征路,翻越夾金山。</p> <p class="ql-block"> 沿途經過達維紅軍會師橋、小金縣紅軍會師廣場都下車拍攝合了影。</p> <p class="ql-block"> 2005年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組織的選美中國活動中,以甲居藏寨為代表的“丹巴藏寨”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首。</p> <p class="ql-block"> 丹巴山寨是嘉絨藏寨中最具特色的。尤以甲居、聶呷、革什扎和巴底鄉最為突出,幾百幢民居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環境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遠遠看去,充滿靈氣的山谷中,翡翠般的青草綠樹之中,是那沉甸甸的田地和隱在密林深處的寨房。</p><p class="ql-block"> 伴著時有時無的潺潺溪流,一幅富有動感的絕妙山寨畫卷隨之展示在你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 經小金縣后我們直奔2006年《中國地理》雜志評選的中國最美鄉村—甲居藏寨。</p> <p class="ql-block"> 甲居藏寨是獨特的藏式樓房建筑,一戶人家住一幢寨樓。一般寨樓坐北朝南,有的三、五成群相依相偎,有的遠離群樓,孑然獨立。</p><p class="ql-block"> 寨樓占地約200平方米,高15余米,石木結構。甲居藏房的現存形式,完整地保存了嘉絨民居的基本特征。</p><p class="ql-block"> 雖然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在局部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這些變化,一點也沒有影響其傳統風格和后代藏族風韻。</p> <p class="ql-block"> 我們落住在丹巴民居接待示范戶長命富(科若尼)藏民家。</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祖孫三代同居,有13口人的和睦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 藏寨一家住處,以家碉為脊修筑成3-5層的碉樓式。底屋均為家畜圈,其上依次為鍋莊室、儲藏室、居室、經堂及角樓(家碉)。</p><p class="ql-block"> 其中二、三樓分別有天井和露天大陽臺。房體的外墻多以白色、褐色與黑色圈涂成條紋,并繪以日、月、星辰和宗教圖案,顯示出美麗而整潔的外觀。房外所立的經幡以及房頂隨風飄動的嘛呢旗,更為這些恬靜如詩的鄉土民居增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五十多歲的房東大媽阿甲拉姆實際比我們去的很多人小,我們親熱地稱她大妹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她一邊手紡捻著她手中的羊毛線,一邊和我們拉家常。</p> <p class="ql-block"> 入住后,很快我們就和房東一家熟悉,房東大媽阿甲拉姆是一個能歌善舞,一說一笑的開朗人。</p><p class="ql-block"> 我們相聚互相看片學習,她給我們唱《康定情歌》、《天路》、《遠方的貴客請到嘉絨來》……,我們發現她唱得很好,有一個好嗓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阿甲拉姆邊唱邊翩翩起舞,在她的帶動下,我們也和她一起歌舞,藏漢親如一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抓拍了房東大媽阿甲拉姆和她子女們的一些照片。他們要求我,要洗出來寄給他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成都后,我馬上選出數幅洗成大幅圖片寄給了他們。我還收到阿甲拉姆為謝我,給我打的電話。</p> <p class="ql-block"> 當我們要走時,阿甲拉姆還穿出嘉絨藏族盛裝為我們歌舞和我們合影送行。</p><p class="ql-block"> 而這張照片,征得他們同意后,也曾參賽獲過獎并登在攝影雜志上。</p> <p class="ql-block"> 丹巴的山寨,舊稱碉樓寨房。碉樓和寨房,原本是兩類不同性質的風格建筑,在時光的流逝中,二者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樓的形態。碉樓寨房一般為三層,也有四層的,一側還配有廂房。但不論房屋和廂房如何建造,頂層外緣都環圍著黃、黑、白三種色帶,形成了嘉絨藏寨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丹巴境內,深藏著眾多造形美觀、風貌古樸、鮮為人知的鄉土民居。</p><p class="ql-block"> 如此豐富多彩、古樸典雅的鄉土民居資源,是中國鄉土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數千年來這些鄉土民居一直保持著傳統的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 走進丹巴,抬頭望去,陽光流金般燦爛,云天純凈而又熱烈,清澈的江水流過開滿野花的草地,風中送著自然的氣息,高聳的古碉凌空挺拔,低頭環顧,綠茵田野間的藏房與巍峨的古碉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金川梨花</p><p class="ql-block"> 在藏區行進,無論我們走到那里,當地老鄉對我們都很熱情,我們見面相互都主動招呼問好。在金川梨園拍梨花,老鄉們主動請我們到他家坐,非常熱情招待我們。</p> <p class="ql-block"> 在金川縣城停留的當晚,家住在該縣城我的大學同班藏族同學和他夫人很熱情地邀請我們到家作客。在他們家,我們久別的老同學共敘述著近四十年的同窗情。</p><p class="ql-block"> 2010年的重陽節,金川縣老年協會藏族同胞來成都市參加重陽節表演活動。他們還邀請我和我的影友為他們表演拍照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從金川出來快到馬爾康的途中,遇到迎面撲來的沙塵暴。風刮起一片遮天蓋地的沙塵,樹木不停的搖擺。</p><p class="ql-block"> 樹枝摻打得我們的車頂砰砰響,嚇得我們忍不住驚叫。領隊馬上提醒大家:“不要驚慌!”好在時間不長,車平安開到馬爾康城。</p><p class="ql-block"> 在馬爾康住一晚上,就下了一晚上的雨。第二天早上領隊五人小組召開緊急會討論決定行程問題,這是我們行程計劃返成都的最后兩天。如果走,可能前方過5.12汶川大地震的理縣、汶川、映秀、都江堰會遇上泥石流或山體塌方危險;</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走,呆在馬爾康應該安全,但最后一天開車回成都,沿途不能停留拍攝,車開快了也不安全。</p><p class="ql-block"> 同行的影友中大多數是在川西高原跑過多次的老攝影家,他們都有在戶外多年行走的經驗。在那住、在那吃更好,何時可以走,何時會有什么情況他們都很清楚。由他們去決定,我一點不用擔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領隊五人小組召開緊急會后,通知我們決定還是慢慢向前走。得知夾金山已封路,不能按原路返回。</p><p class="ql-block"> 5.12汶川地震區的理縣、汶川、映秀、都江堰這條回成都的北線路不能走,必須避開危險。</p><p class="ql-block"> 準備返回丹巴,翻越夢筆山,經二郎山遂道、瀘定、天全走雅安返回成都。</p><p class="ql-block"> 領隊還通知:“車上集體準備飲用水。每人自己準備兩、三餐的干糧,帶的衣服全部穿在身上。”</p><p class="ql-block"> 因為過夢筆山、二郎山都是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雨漸漸停了,我們準備就緒開始出發。</p> <p class="ql-block"> 離開卓克基土司官寨我們開始翻越夢筆山,最低山口海拔3900米,最高峰海拔4470米。夢筆山埡口是馬爾康縣城通往小金縣的唯一通道。</p><p class="ql-block"> 也是1935年6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這座在四川西部眾多雄奇峻峭的雪山險峰中,并不太出眾的雪山,因70余年前紅軍長征而名揚天下。我有幸再次重走紅軍長征路時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p><p class="ql-block"> 一路往上,海拔越來越高,彎道也越來越急,越來越多。路邊的積雪有一、兩尺厚,路上的結冰使車打滑。我們只好把車停在半路,影友們幫司機給車輪上了防滑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進到半山腰,滿眼看到的是漫天飛舞著雪花層巒疊疊的夢筆山群,到處是銀裝素裹皚皚雪色一片。從小生長在南方的我還未見過如此美麗而壯觀的雪景。</p> <p class="ql-block"> 到達瀘定,我們下車休息吃飯,并拍攝瀘定橋。《飛奪瀘定橋》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革命教育題材。</p><p class="ql-block"> 而當我親臨瀘定,目睹滄桑歷史,又對瀘定橋生出幾多感慨。瀘定是川藏交通的主要渡口,自古便是茶馬古道的驛站。瀘定橋又名鐵索橋,是康熙的杰作。</p><p class="ql-block">300年滄桑瀘定,</p><p class="ql-block">300年風雷激蕩。</p><p class="ql-block">彈指一揮間,</p><p class="ql-block">天地換容貌。</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瀘定橋雖然歷經風削雨蝕,但風采依舊。13根晃動的鐵索鏈橫跨在大渡河上。每根鐵索有碗口粗,9根作為橋面,4根作為扶手。聶榮臻曾寫過“兩軍夾江上,瀘定決分曉。”的詩詞。可想當年在長征途中,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重要意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而在前幾日,瀘定橋再次經受6.8級大地震的震蕩。又使我想起曾親身經歷的5.12地震。川西高原的美景也是多次地震造就的。</p> <p class="ql-block"> 在青藏高原與四川省盆地的交接地震帶上的川西高原。是康巴藏族,古羌族等川人的聚集地。</p><p class="ql-block"> 地震造成的斷裂帶和一個個珍珠般的湖泊,沖擊形成的肥沃富繞的小平壩。是川人居住在此的家園。</p><p class="ql-block"> 也許正是因為家園來之不易,居住在地震斷裂帶的人們似乎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活。</p><p class="ql-block"> 川西高原的人們才能在經歷了多次大地震的毀滅性打擊之后,還能迅速從恢復生產、重建家園,一次又一次地浴火重生。</p><p class="ql-block"> 也從而煉就了川人樂觀豁達而又堅強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 2022年,四川人更是經過多重災難與艱辛:疫情、高溫、地震、再疫情居家靜黙(封城)與地震同時碰到如何避險的兩難境遇,隨后又是各地暴雨被淹多地…。 </p><p class="ql-block"> 然而這一切沒有打垮川人!只要人還在,一切從頭再來!和5.12大地震后一樣,浴火重生,災后重建!</p> <p class="ql-block"> 在這次隨成都攝影界組織的活動19人中我雖不是年齡最大的,當也算年齡偏大。所以我處處小心,怕因自己閃失出事影響整個團隊。 </p><p class="ql-block"> 因為我們是開的大巴車,在甲居、中路藏寨拍攝,好多景點都得靠我們自己背行李、抗相機腳架走路爬山去拍攝點。</p><p class="ql-block"> 每次在規定的時間內我也能和同行影友們一起爬到該去的山上景點。終因小心,而平安往返。</p> <p class="ql-block"> 在這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川西高原奔波十天。我身體狀況很好,無高原反應,也未生病。一切行動都能跟上團隊活動,也是我再次感到高興的事。</p> <p class="ql-block"> 此次行攝線路圖(網絡下載川西地圖)</p> <p class="ql-block"> 此行使我們深深感受到藏區同胞的諄樸、耿直和豪爽。深深感到藏漢一家親,我們不但帶回藏區的美景也帶回藏寨鄉情。</p><p class="ql-block">(待續)</p><p class="ql-block">攝影/廖云常</p><p class="ql-block">制作/廖云常</p><p class="ql-block">謝謝欣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汇区|
泗水县|
曲靖市|
宝兴县|
普洱|
三台县|
大宁县|
庄浪县|
东明县|
疏勒县|
宁波市|
革吉县|
藁城市|
正镶白旗|
佳木斯市|
邯郸县|
吉林市|
衡阳县|
阳山县|
桐乡市|
吉木萨尔县|
林州市|
成武县|
内丘县|
桂林市|
建瓯市|
香河县|
南川市|
方正县|
信丰县|
化德县|
德格县|
方正县|
平邑县|
永泰县|
浠水县|
七台河市|
焉耆|
湄潭县|
青龙|
鹿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