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 河濱大樓三部曲”作者的視覺日志</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涂鴉小展 敬請觀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喜歡畫畫,從小被父親馱著去朵云軒看畫,后來在區文化宮學畫,如今退休,重拾舊日愛好,怡情自樂。這種畫畫與眾不同,專門用指尖在IPAD屏幕上作畫。最先是在手機上畫幾筆速寫、漫畫,慢慢就轉移到了IPAD上,色彩也從七彩,變成全彩的。誤打誤撞、興之所至,這是一個喜歡畫畫的素人涂鴉而已。</p> <p class="ql-block"><b>作者創作的IPAD繪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畫畫時,給自己取了個筆名“跑城”,既貼合“徐策跑城”的傳統戲曲故事,也帶有我喜歡圍繞魔都這座城市展開創作的意思。徐策跑城,跑到哪里,便畫到哪里,短短幾年,竟積累了250多幅作品,多個系列主題,跟作家身份一樣,這個繪畫系列主題也充滿了文學色彩,比如“擬詩經《蒹葭》詩意”、“擬李商隱詩意”、“擬魯迅先生《野草》詩意”、“借用契訶夫小說標題:帶小狗的女人”、“憶海拾貝”等等。一邊畫,一邊曬在朋友圈,供師友們點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都市即景:襄陽公園尋覓舊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歡一邊畫魔都場景,一邊回憶自己跟魔都的種種緣分。在畫襄陽公園時寫道:1980年代中后期偶在陜南邨邊上一棟洋樓上班,每逢值班(也就是睡一覺),翌晨從南昌路到底右手一拐,便到襄陽公園里。六年下來,好壞算是常客了。當年那一帶古色古香的教育學院、小小的天鵝閣;陜西路馬路口相對的公泰、第二食品店;靠近南昌路的蕾茜西餐社(有朋友來必去之所)、美心酒家……眨眼都沒有了,或者已改建。好在還有襄陽公園,并且不用門票,四面敞開,四季花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作者《都市即景:兆豐(中山)公園尋覓舊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畫到中山公園時,會這樣想起:1980年代進入談朋友季節,與女友的首約,約好去中山公園,便興沖沖趕往那里,不料空等數小時。彼時,偶住處離虹口公園較近,那里的21路公交車與中山公園是一頭(起點站)一尾(終點站)。可能由于心情緊張,約會地點搞錯了,結果弄得一個在頭里等,一個在尾里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作者《都市即景:虹口公園尋覓舊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曾經住在虹口公園附近,畫虹口公園時,故事更多,幾乎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可在那里找到對應之物。比如,小學二三年級時,翻墻進公園,跟一大幫孩子一起赤腳在湖里摸一種可燃可爆的磷片,據說是外國人打靶后丟水里的;魯迅墓旁的紫藤長廊下,某個幽深角落,那時似乎大男大女很多,在那里做過好幾次大媒,卻均不成功;后來,公園開放了,歌者、舞者天天鬧得噪音沸天,夏夜,歌舞未散,打烊的門鎖早已鎖牢,無奈大家都翻墻而出,有一次,作者也軋在其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作者《都市即景:外灘有個地方曾叫黃浦公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輕時,黃浦公園去得比較多,主要在那里畫人物速寫。2021年冬,為創作《外灘有個地方曾叫黃浦公園》特地去了一趟,發覺公園的門、里面沿江一排高大繁盛的法國梧桐、綠色長椅、進門處一個假山環島等都不見了;自然,幼兒園小朋友整排整隊一個拉一個衣角的情景也不見了。這里,也不再是我的黃浦公園了。</p><p class="ql-block">畫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講述生活故事,所以作品一經發布,往往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而引發點評最多的,是畫河濱大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作者《都市即景:河濱大樓的美麗與哀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創作過“河濱大樓”三部曲,對那座魔都地標大樓的過去和現在已熟稔于心。這組涂鴉以“河濱大樓的美麗與哀愁”為主題,畫大樓不同視角的外觀、大樓的老式電梯、老式樓梯、老式煤氣灶、弧形鋼窗等,有著強烈的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b>作者《都市即景:河濱大樓的美麗與哀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創作過“河濱大樓”三部曲,徐策對那座魔都地標大樓的過去和現在自然是了如指掌、熟稔于心。他以“河濱大樓的美麗與哀愁”為主題,畫大樓不同視角的外觀、大樓的老式電梯、老式樓梯、老式煤氣灶、弧形鋼窗等,有著強烈的年代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作者《逝水流年:河濱大樓的花樣年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還以“河濱大樓的花樣年華”為題,為大樓第一代老住戶們作畫傳,因此牽起了很多人的塵封記憶。</p> <p class="ql-block"><b>作者《孤島時期的河濱大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還畫了“孤島時期的河濱大樓”,特地根據一部當年的紀錄電影,描繪出大樓原貌:當年大樓前蘇州河道的護欄是生鐵欄桿;大樓沿街商鋪當年是高敞氣派的落地玻璃;當年江西北路與江西南路上的自來水公司,由一座后來被拆除的自來水橋連在一起,并有高架的粗水管越河送自來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的IPAD繪畫已經得到了師友們的好評和社會的認同,作品已先后發表于《上海文學》雜志、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繽紛水色盼春歸》作品集。所畫的《復興公園》、《黃浦公園》(四幅)參加了由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協會、黃浦區美術家協會等主辦的《百年黃浦》畫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作者《河濱大樓璀璨之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的IPAD繪畫已經得到了師友們的好評和社會的認同,作品已先后發表于《上海文學》雜志、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繽紛水色盼春歸》作品集。他畫的《復興公園》、《黃浦公園》(四幅)參加了由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協會、黃浦區美術家協會等主辦的《百年黃浦》畫展。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風情外灘上海的客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繪畫名家羅希賢先生在評價該“外灘涂鴉”系列作品時說:“外灘涂鴉”系列使用了一種全新的畫法,其中最令我心動的是天、地、水的表現,在一般繪畫中這都是虛化或留白的,而徐策先生卻狠狠地下筆,騰挪跌宕,恐怕非如此,不足以發泄情感。畫似心聲,信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繪畫方面,本人只是“一個剛剛啟程的趕路人,與才華橫溢、訓練有素的繪畫專業人士不可同日而語。”但作者認為,工作是美麗的,可以戰勝無聊與沮喪。對我而言,工作是學習,學習是工作。創造性的勞動,令人覺得不會老朽,并且還很年輕。</p> <p class="ql-block">【上面的文字素材,來自“周到上海”報道“河濱大樓三部曲”作者愛上IPAD作畫(作者詹皓)】</p> <p class="ql-block">徐策,一級編輯、作家。他曾先后擔任《上海電視》、《每周廣播電視》等報刊執行副主編、主編。花十年時間,出版多卷本、11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上海霓虹》、《魔都》、《春水》,這個“河濱大樓三部曲”為素有“亞洲第一公寓”之稱的老公寓立傳。</p><p class="ql-block">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麗宏說:“這部小說對于上海的歷史、風俗和人情,有細致入微的生動刻畫。徐策力圖通過一棟大樓的變遷,寫出上海的滄桑歷史,寫出一個風云變幻的大時代,對于小說家,這是一個頗有難度的抱負,我認為他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謝謝一路支持,謝謝觀賞!</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东县|
临泽县|
甘孜|
达孜县|
江安县|
桐庐县|
酒泉市|
太和县|
巍山|
通山县|
中宁县|
宝山区|
丰顺县|
香港|
庆元县|
华蓥市|
荆州市|
峨眉山市|
措勤县|
河池市|
巫山县|
无锡市|
昆山市|
固阳县|
寻乌县|
河东区|
察隅县|
江门市|
会东县|
库尔勒市|
瑞安市|
澎湖县|
尚义县|
汽车|
山西省|
兴隆县|
青川县|
麻城市|
广水市|
迁安市|
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