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策劃:賈維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編輯:張 慧 王長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文字:蘇擴善 馬國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攝影:《草原情》采風團全體成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視頻:張 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陪你一起看草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保亭攝影小分隊召集呼倫貝爾攝影采風活動側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我的心愛在天邊,天邊有一片遼闊的大草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草原茫茫天地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7月21日,聽著帳篷音響傳來烏日塔美妙的歌聲,保亭攝影小分隊召集的《草原情》采風活動在呼倫貝爾錫伯山下響起了第一組快門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此后十多天,在呼倫貝爾攝影家協會的積極支持和大力協調下,來自全國多地的16名攝影家,扎營草原深處拍風光,走近布里亞特訪民俗,遠涉北國邊關問世情。在贊美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鮮明主題下,采風活動精彩不斷,攝影創作精品出新,團隊氛圍精誠和諧,草原足印精心無痕。</span></p> 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呼倫貝爾大草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地處大興安嶺以西的呼倫貝爾高原上,因呼倫湖、貝爾湖而得名。它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在世界四大草原中排名第一(另三個草原分別是中國新疆的巴音布魯克草原和那拉提草原、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到呼倫貝爾草原攝影采風,是由賈維遠老師發起的。他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大慶市攝協副主席。在我們保亭攝影小分隊,他擅長組織協調,被大家冠以秘書長之職,也是此行的總領隊。幾十年來,他把呼倫貝爾大草原當作攝影創作基地,對莫日格勒河的晨光晚霞了如指掌,說起亙古草原的民族風情如數家珍。他帶著5位大慶攝影人參加此次活動并作義務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6月中旬他提出草原采風意向后,家在哈爾濱的張慧隊長立即發出召集令,希望保亭攝影小分隊成員都能參加,并開始了采風活動的各項準備,及時通報信息,提醒注意事項,并屈居副總領隊牽頭負責保障。同在哈爾濱的馬國濱老師首先報名參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保亭小分隊王長軍副隊長第一時間向小分隊微信群推送了以往行攝呼倫貝爾的作品介紹,接著取消了7月中旬的云南之行,聯絡4名西安影友,分乘汽車和飛機,從7月17日開始東進呼倫貝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張晶曾做過旅瓊攝影家協會的義務模特,得到草原采風信息后,和丈夫李有剛從長春驅車而來,義務為大家當模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張旭高、蘇擴善先后到北戴河度夏,他們與河北滄州的李曉利老師取得聯系,大家都有參加采風活動的愿望,設想是三人駕車前往。后來張旭高李曉利因家務實在離不開,蘇擴善獨自乘高鐵北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呼倫貝爾草原東西寬約350公里,南北長約300公里,總面積1126.67萬公頃近1億5千萬畝。草原上有30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500多個湖泊星羅棋布,海拔在650~700米之間,由東向西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個地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呼倫貝爾草原又是眾多古代文明、游牧民族的發祥地,東胡、匈奴、鮮卑、室韋、回紇、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曾繁衍生息于此,被史學界譽為“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搖籃”,在世界史上占據較高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采風活動開始前,呼倫貝爾攝協的常勝杰主席和各位副主席,還有市文聯的阿其圖主任,介紹了呼倫貝爾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豐富的民俗、美麗的風光,讓隊員們更加明確了采風活動的主題:以《草原情》之名,突出人好景好發展好的中心,表現水美草美文化美的特點,贊美北國邊塞天大地大格局大的情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十多天活動,無論是在錫伯山和莫日格勒河的扎營,還是從蒙兀室韋到喇嘛山的折返,更有王長軍慕平斌任樹東王宏遠奔呼倫湖參加那達慕,圍繞這一主題的作品比比皆是,每個人回看相機都如數家珍。僅以目前發在活動微信群的為例:張慧的《朝霞如歌》讓人眼前一亮,賈維遠的《曲河踏浪》使人過目不忘,王長軍的《旭日東升》帶來震撼,蘇擴善的《曲水天光》余韻悠長。特別是8月下旬到9月初微信群的作品展播,15人15天200多幅(組)作品,300多條評論,精品迭出,精評連連,好似一次草原影展,勝過專題作品研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錫伯山前扎營兩天,大慶影人張治慧早出晚歸,足跡遍及輝河濕地,以勒勒車、蒙古包、馬牛羊為元素,一幅幅作品喚醒了錫伯先人遷徙的歷史記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蘇擴善則勤奮筆耕,即時發出6篇紀實,記錄平凡經歷,報道美好遇見,抒發真切感悟,贊頌絢彩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內蒙古日報》已作圖片報道,呼倫貝爾畫報也有刋發專頁的計劃。仍擔任文聯主席的王宏,擅長文藝評論的佟玉潔,都表示要出品除影像之外的見聞評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毋庸置疑,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相信會有更多參加活動的影友,用更精彩的作品,在各種平臺上展現這次采風活動。</span></p> 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夏日的呼倫貝爾草原,風光優美、景色宜人。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原,綿延起伏的大興安嶺,星羅棋布的湖泊,縱橫交錯的河流。植物的壟斷性,動物的珍稀性,風情的獨特性。還有那“藍藍的天空,奔馳的駿馬、潔白的羊群、心愛的姑娘”……被人們盛贊為北國碧玉、人間天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攝影人置身其中,渾然忘我,一門心思在發現布勒松的“決定性瞬間”,追求亞倫的“小事情”也要讓“畫面永恒”,盡力有艾略特“在平凡的環境中找出趣味”的“看事物的方式”,實踐查克倡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野和風格”的目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精品意識是一種自覺。張慧隊長一貫這樣要求保亭小分隊成員,這次活動也反復強調并率先垂范。7月21日晚在錫伯山前拍星軌,張慧對前景的勒勒車反復試光,又一個個征詢同行的意見,精益求精,拍出的星軌圖充滿了無垠草原夜空的深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無論是拍攝馬群涉水還是抓取布里亞特人的英姿,王長軍手持中畫幅,總是蹲著爬著有時還是側躺著,淋漓盡致地踐行了羅伯特卡帕“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的名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賈維遠也有句名言,那就是“寧可少帶一只鏡頭,也不能不帶腳架”,所以他按下的每一次快門都擲地有聲。那天傍晚,在莫日格勒河,他應邀給路遇的游客拍紀念照,也堅持用腳架上自己的相機拍,承諾用微信轉本人。因為,再強大的智能和后期,對清晰度都無能為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安德烈柯特茲談到攝影創作時說,“光觀察還不夠,你要去感覺你所拍攝的對象”。這種感覺只有貼近才能找到,而貼近必須付出辛勞。蒙兀室韋是呼倫貝爾草原東北部中俄邊境小鎮,具有蒙古族發祥地和俄羅斯民族鄉兩張靚麗名片。7月26日傍晚和27日早晨,蘇擴善分兩次走遍小鎮。27日早4點多在口岸看到飄揚的五星紅旗,頓時找到了感覺,激起了興奮點。口岸區被封控,隔著鐵絲網無法表現標志性國旗,他圍著鐵絲網尋了近一個小時,終于在路邊一個旅店門口的五星紅旗下找到了機位,拍下了《五星紅旗飄邊關》。一幅普通的照片,反映了資深媒體人的導向意識,表現出老軍人的國家站位,標志著老共產黨人的政治高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來自大慶市攝協的宋傳東,多次拍攝過莫日格勒河,這次重訪故地,目標是找到不一樣的感覺。幾次日出日落,他在斷崖上來回奔走選擇,果然出品了不同凡響的傳東視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王長軍和他西安的影友慕平斌、王宏,背著無人機和單反相機攀登喇嘛山,用一身汗水分別來到醒獅巖和將軍巖,半山腰平臺上放飛機,在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中獲得了美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曾經以“過正常人的生活”為口頭禪的馬國濱老師,在這次活動中不僅適應了“睡的比狗晚,起的比雞早”的節奏,而且找到了用濾鏡拍大片的感覺。</span></p> 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7月26日早上,我們拔營莫日格勒河。毎人只分到半碗湯面條的早餐,大家說是多少年來從沒有享受過的美味。主廚吳洪超女士大發感慨:不僅看到了美景,而且拍到了美片,更主要的是收獲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把蒙語翻譯為漢語,莫日格勒河的意思是碰頭河,形象地表達了彎曲之多好像河流在不斷地碰撞碰頭。在呼倫貝爾草原上,屬于它的長度是319公里,但抻直了卻達到1500公里,老舍先生給了它一個至高定位:天下第一曲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俯拍日出日落時分的莫日格勒河,捕捉彎曲中的光影,定格光影中的彎曲,是攝影人的孜孜追求,也是這次采風活動的重點內容。呼倫貝爾攝協常主席專門安排人員提前去探路踩點,親自與草原管理部門和公路施工單位協調,包副主席帶著我們繞小路來到了最佳攝影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站在高處看過去,莫日格勒河的河道顯得狹窄,像被風吹動的絲帶,在遼闊的草原上彎彎曲曲,蜿蜒流淌。一會兒東進,一會兒西走,一會兒南奔,一會兒北上。嫻靜,溫馨,悠然,雅致。潑墨天地間,自然成畫卷,賞心悅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從7月24日中午到26日上午,我們在斷崖扎營,與莫日格勒河朝夕為伴,記錄它欣賞它贊嘆它。每每背著相機腳架回到帳篷區,都會先到李有剛張晶夫妻的太陽帳下。老白茶的柔潤,鐵觀音的爽朗,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普洱用刀挑,烏龍有袋裝……暢飲幾杯后,大家戲稱可以用莫日格勒河的水開個有剛茶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唇間茶香未消,餐帳美味已來。先在錫伯山前,后有莫日格勒河畔,兩次扎營,張慧統籌,吳洪超主廚,張晶、佟玉潔操刀,四位資深美女放下相機扎圍裙,總能在男士們饑腸正要轆轆時捧出美食——燒烤,涮鍋,肉夾饃,打鹵面,幾天食譜不重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面對這樣的美景,創作激情油然而生。7月25日下午,霸州三姐妹如約來到莫日格勒河。前一天在斷崖,賈維遠邀她們為采風活動做環境人像模特,同時給她們拍草原旅游照。可這時,賈維遠等聯系協調后期行程忙不過來,來自西安的任樹東老師補位當導演,剛剛加入攝協的王海彥、李祥積極協助,一場擺拍上演了“相互補臺好戲連臺”的一幕正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這種正能量,在張晶的身上表現得滿滿的。攝影家們志得意足的作品,滲透著張晶的付出——馬踏曲水,需要蒙古族姑娘和馬群一起跑。張晶全然不顧腳下的泥坑水洼,跑丟了鞋,跑臟了衣褲,真把自己當成奔馳的駿馬,跑出了“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的光輝形象;錫伯山前夜晚拍星空時趕上高溫日,草原的蚊蟲十分雄猛,微微暖光的帳蓬成為它們的目標,可苦了帳篷里紋絲不動的張晶。攝影家的鏡頭里留下的是張晶美麗的形體剪影,張晶的臉上胳膊上卻布滿了蚊子攻擊她的累累傷痕。</span></p> 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慕平斌不會想到,他的一個主動承擔,使他掛著陜A牌照的愛車,兩度成為呼倫貝爾大草原靚麗的風景;他更不會想到,他們自稱“陜西老漢”的4位西安攝影人的平常舉動,成為這次采風活動一個精彩亮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那是7月23日上午。我們在錫伯山前扎營兩天后撤收回城,各車乘員滿座后備箱沒地兒。草原上沒有垃圾站,十幾袋生活垃圾必須拉回城里。怎么辦?四臺車,只有慕平斌的車頂沒有行李,老慕說“捆到我車頂上”。四個“老漢”如賈維遠所說,“使出了小伙子的精神和干勁”,在大家的協助下,用一次性餐桌布墊底包裹,把大大小小湯湯水水十幾袋垃圾堆到了車頂,駛出草原,走近海拉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7月26日早飯后離開莫日格勒河,更加有序地重復了這一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生態興則文明興,林草興則生態興”。行走在祖國北疆大地,保護草原生態,是采風活動每個成員的義務和責任,并化為一種自覺在十多天里認真踐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開車趕路,循規蹈距在劃定的道路上,不離前轍,不輾草場;施放無人機,遠離馬牛羊,不驚擾草原生靈。有一天中午,張慧、宋傳東、李祥等抓拍土拔鼠,頂著烈日坐在地上,手臂曬起了泡,也不打陽傘,生怕小動物受到刺激驚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每每扎營,即使嚴格選點在地方政府規定的范圍,但集體活動的大帳搭在哪兒,各個小帳篷怎么擺放,廁所往哪兒建,車怎么停,張治慧帶著王海彥、李祥總是反復察看估量,把腳印對草原的踩踏降到最低。每次撤收,大家像用篦子梳頭一樣,把落在地上的一個煙頭、一片紙屑都檢了起來。7月26日早上我們剛裝車出發,阿思汗的羊群就來到了我們剛剛收起帳蓬的地方,欻欻的吃草聲回響在草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穿行在婉如天堂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滕格爾的聲音在耳邊回響,一幀幀畫卷在眼前展放。天空藍、白云低,湖水清,綠草美,駿馬奔馳,牛羊漫步,姑娘揮秀鞭,氈房飄炊煙……,你能想象到的美都在眼前。那天雨后,莫日格勒河枕著的綠原更加青脆,透迤的身軀柔美蹁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攝影是形象記錄,摁下快門的瞬間,把動態凝定,讓靜止躍動,畫面帶來的視覺享受和思想感知,更新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們2022夏天呼倫貝爾攝影采風活動,也是一次綠色出行,大家在自覺實踐中提升生態保護理念,發自心底真情地歌唱:呼倫貝爾大草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的心愛我的思戀!</span></p> 補記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離開莫日格勒河,我們沿著額爾古納河一路北上,來到室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室韋又叫吉拉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的北端。它依山傍水,鑲嵌在大興安嶺北麓,額爾古納河畔,與俄羅斯小鎮奧洛契僅一河之隔。2001年4月成立俄羅斯族民族鄉,室韋俄羅斯民族鄉是中國惟一的俄羅斯民族鄉,全鄉俄羅斯居民有1700多人,占總人口的42%,這里的俄羅斯居民大多是十月革命前后來到中國的俄羅斯人,老一代人精通俄語,至今仍然保留著俄羅斯人的生活習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室韋在2005年被中央電視臺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一”入選的理由有兩個:一個是這里是蒙古族的發祥地,另一個是這里是中國屈指可數的俄羅斯族民族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此行最后一站喇嘛山風景區位于內蒙古牙克石市東部188公里處,巴林鎮境內。喇嘛山主峰海拔1198米,內多峭壁.遠望如垣、如垛口、如炮臺、如天然長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喇嘛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面積9379公頃,以大小28座突兀挺拔、陡峭嶙峋、巧奪天工、構造奇特的石峰組成。但我們沒有走進大山深處,只有蘇擴善登頂,真佩服他的體力和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場小雨剛下完,空氣中彌漫著濕漉漉的清涼。環顧四野,遠山籠罩在濃濃的、低垂的晨霧中,一片朦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眼前的景色還是令人陶醉的,有時喇嘛山完全被漂游的云霧籠罩,有時露出半個山頭讓我們欣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抹白練似的云霧在巨大的石間繚繞,久看似乎山頭在云霧中游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7月29日早上,我們拍攝云霧喇嘛山后,結束了采風活動。賈維遠老師深情地說,我們來自祖國各地,攝影的紐帶讓我們緊密相連,攝影人的情義讓我們相聚草原,快門聲聲記錄自然的美妙和人間的美好。</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应城市|
柳江县|
盘锦市|
醴陵市|
习水县|
库尔勒市|
于田县|
滦南县|
辉县市|
平安县|
郎溪县|
固阳县|
津市市|
疏附县|
呼伦贝尔市|
桦川县|
安丘市|
澳门|
安塞县|
台江县|
平顺县|
高密市|
南丹县|
拜城县|
敦煌市|
石楼县|
平顺县|
文安县|
修水县|
临夏县|
瑞丽市|
江川县|
安多县|
镇远县|
东莞市|
客服|
赤峰市|
甘德县|
象州县|
海门市|
讷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