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假如可以穿越回過去,我希望回到大唐。穿著佛光寺唐塑身上那樣的博帶輕裳,在佛光寺東大殿那樣的殿宇樓閣間游蕩。</p> <p class="ql-block"> 不知有多少人因?yàn)橄矚g梁思成和林徽因,而對佛光寺充滿向往;不知有多少人因?yàn)檠瞿酱筇菩埏L(fēng),而不遠(yuǎn)萬里,來尋佛光寺;不知有多少人,自從來過佛光寺,就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地愛上了中國古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佛光寺,是第一批國家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是一座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shù)“寶庫”。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五臺山西南山麓一個靜靜的小山坡上。</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內(nèi)現(xiàn)存唐代東大殿一座、金代文殊大殿一座、明代伽藍(lán)殿、明代香風(fēng)花雨樓、明末清初關(guān)帝殿、明末清初萬善堂、清代天王殿、民國窯洞式佛堂等一百二十余間建筑。此外還有兩座唐代經(jīng)幢,一座金代經(jīng)幢。各個時代的建筑錯落在寺院內(nèi),時代特征極其明顯,像是一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的東大殿,以梁思成提出的唐代“四絕”蜚聲海內(nèi)外。斗拱雄大、出檐深遠(yuǎn)的唐代木構(gòu)建筑;端莊豐腴、吳帶當(dāng)風(fēng)的唐代塑像;刻畫生動、用筆傳神的唐代壁畫;字跡舒朗、揮灑自如的唐代題記,這四絕,無一不是世間難得的珍品,無一不是古代手工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佛光寺東大殿是目前世界上最雄偉壯觀的唐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它的屋檐被文人比作鯤鵬的翅膀,翼展雄闊,配上元代的琉璃鴟吻,讓人震撼不已。</p> <p class="ql-block"> 在佛光寺周圍,還座落著好多鮮為人知的古塔,形成兩片以唐塔為主的塔林,貫穿了一千多年來佛光寺的發(fā)展歷史。</p> <p class="ql-block"> 祖師塔</p><p class="ql-block"> 說到佛光寺的塔,就不得不提及祖師塔。</p><p class="ql-block"> 祖師塔位于佛光寺內(nèi)東大殿南側(cè),通高八米,具有鮮明的古印度風(fēng)格,將壺門、須彌座和仰蓮造型巧妙地構(gòu)造在一起,由下到上層層遞進(jìn),彼此次襯托,彼此呼應(yīng),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這座古塔是世間僅存的兩座北朝古塔之一,形制獨(dú)一無二,故而彌足珍貴。</p><p class="ql-block"> 祖師塔是佛光寺里最古老的遺存,究竟是為哪位祖師所建?目前尚沒有定論。塔腹的佛龕里,塑著兩尊彩繪泥像,一個是慧明,一個是無名。慧明是南朝僧人,曾助六祖慧能守住衣缽。無名則是盛唐時期駐錫佛光寺的僧人。這兩位都是禪宗著名人物,但塑像分明是后人所造,而且無名所處的年代遠(yuǎn)遠(yuǎn)晚于祖師塔的建造時代,所以并不能據(jù)此確定“祖師”身份。</p><p class="ql-block"> 據(jù)明《代州志》記載,祖師塔的主人是凈土宗北派初祖曇鸞。曇鸞是北魏晚期的一名醫(yī)僧,被一南一北兩位帝王尊稱為“肉身菩薩”、“神鸞”。</p><p class="ql-block"> 他創(chuàng)立了“凈土”佛學(xué)思想,并在山西交城西山的玄中寺留下衣缽,傳法于道綽,繼而善導(dǎo),終于在長安發(fā)揚(yáng)光大。到了唐代中期,凈土宗已成為我國最鼎盛的佛教門派之一,其影響甚至遠(yuǎn)達(dá)海外倭國。</p><p class="ql-block"> 曇鸞在佛光寺出家的時候,佛光寺還是一方簡陋的茅棚,他是在這里出家的第一位僧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佛光寺因曇鸞而香火日盛,迅速發(fā)展為臺山名剎。</p><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以來,這座祖師塔見證了盛唐時代,大佛光寺高僧云集的盛況;見證了武宗滅佛之后,東大殿落成時的輝煌;見證了這寂寞古老的佛堂,在風(fēng)雨中慢慢變得陳舊滄桑;見證了無數(shù)個黃昏,滿堂神佛在斑駁的光影印照下,恍若生人一般悠然……</p> <p class="ql-block">祖師塔和梁思成先生手繪的祖師塔圖紙</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在祖師塔二層考古</p> <p class="ql-block">東山無垢凈光塔</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前面是一片平坦的谷地,周圍座落著許多蒼翠的小山。寺外的古塔主要集中在東面山坡和西北面的山腳下。古塔俱都依山而建,顯得格外安詳。</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背后的東山上,密密地生長著許多油松,油松的枝條恣意伸展,遮蔽了天空。松林中的空地上,長滿了厚厚的青草,乳白色的蘑菇在草叢中悠悠地萌生,一簇簇地,像好奇的小孩,在探頭探腦地張望。</p><p class="ql-block"> 在這幽靜的山林里,分布著三座古塔。按照所建年代,分別是唐無垢凈光塔、唐大德方便和尚塔、唐志遠(yuǎn)禪師塔。</p><p class="ql-block"> 無垢凈光塔建于唐天寶四年(745年),現(xiàn)在僅存一座巨大的八面塔基,上面雜樹叢生,衰草凄凄。塔基高約三米,每面有三個壸門造型。壺門邊白灰外皮上殘留一些花卉圖案,彩料以朱砂和墨為主。</p> <p class="ql-block"> 1949年,考古部門曾對塔基進(jìn)行過發(fā)掘,出土一尊漢白玉釋迦牟尼坐像,通高1.08米,體形敦厚,法相莊嚴(yán),佛像下部須彌座上還刻有標(biāo)記建造年代和人物的銘文。同時出土的還有阿難、迦葉像各一尊,殘損的護(hù)法兩尊,均為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造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無垢凈光塔原來的形制類似于印度的桑奇大塔,像一個壯觀的墳冢,外飾精美的雕刻,氣勢卓爾不群。無垢凈光塔和佛光寺的其他塔不同,它不是用來裝葬僧人的靈塔,而是一座佛塔,塔里供奉著佛舍利或者佛像。佛經(jīng)《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jīng)》中說,八方信眾如果右繞、禮拜或供養(yǎng)無垢凈光塔,可得授記、可消罪業(yè)、可避邪惡、可逢兇化吉。</p><p class="ql-block"> 無垢凈光塔所在的方位,就是北魏燕宕昌王看到佛光顯現(xiàn)的殊勝之地。來佛光寺上香的香客,在東大殿給佛陀磕過頭以后,通常都要繞到殿后,拾階登上山坡,來無垢凈光塔下繞塔祈福。</p><p class="ql-block"> 清晨,太陽爬上東山,把陽光透過松林,照射在無垢凈光塔上。塔上雕刻著的諸佛,神態(tài)祥和,滿懷慈悲地注視著眾生。陸續(xù)有人來繞塔禮拜,叮呤,叮呤,是唐人腰間的玉佩在發(fā)出聲響。</p><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過去了,這一幕何其相似,每天清晨,又在五臺山塔院寺的大白塔下上演。縱然人生易老,浮屠易倒,但那些善男信女的美好愿望,卻千年不變,塔前聲聲呢喃輕語,道與佛陀瀟瀟,付與香風(fēng)裊裊。</p> <p class="ql-block"> 東山大德方便和尚塔</p><p class="ql-block"> 大德方便和尚塔位于無垢凈光塔東面五十米的邊坡上,建于唐貞元十一年(795年),塔整體呈六邊形,通體磚砌,殘高4.5米。塔座須彌座式,塔身設(shè)有仿木角柱,上面是五輔作轉(zhuǎn)角斗拱。塔身中空,內(nèi)有塔室,塔座和塔基半掩在泥土中。</p><p class="ql-block"> 塔身南北各嵌有一塊石板,石板上刻有兩幅楷書銘文。北面的是方便和尚塔銘并序,介紹了大德方便和尚的生平和他在佛光寺的活動。南面的刻著一段尊勝陀羅尼經(jīng)。</p> <p class="ql-block"> 大德方便和尚,法號“無名”,禪宗高僧,晚年棲身佛光寺。貞元九年(793年)坐化于佛光寺。貞元十一年(795年)火化,澤州節(jié)度使李抱真為其建塔。東大殿旁邊的祖師塔中,奉著兩位上師,其中一位就是這位法號無名的方便和尚。</p><p class="ql-block"> 大德方便和尚塔南面的石板上,除了刻有尊勝陀羅尼經(jīng),還刻著“特進(jìn)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智藏不空奉”的款識。不空三藏法師是唐代密宗著名高僧,斯里蘭卡人,又稱不空智,唐玄宗賜號“大唐智藏”,封“特進(jìn)試鴻臚卿”。 與善無畏、金剛智并稱開元三大士,曾在長安大興善寺主持集中翻譯佛經(jīng)的活動。無名和尚圓寂的時候,不空早已往生凈土多年,這塊石板大概是無名生前極為珍視的收藏。無名圓寂后,李抱真將這塊石板嵌于無名和尚塔側(cè),也算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位于朝臺古道上,古人拜過佛光寺,沿途經(jīng)法華寺、靈境寺、金燈寺即可去往南臺,所以每年順道來佛光寺拜山的香客僧侶絡(luò)繹不絕。無名和尚生前是禪宗著名的高僧,后世禪宗子弟,每有不悟,就在朝五臺山時,專程來訪佛光寺,在大德方便和尚塔前找尋機(jī)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年以來,大德方便和尚塔前,如許岑寂,如許禪意悠遠(yuǎn),不知有多少僧尼在此坐禪,明心見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時光悠悠,歲月輪轉(zhuǎn),唐塔在風(fēng)雨中日漸頹圮。松風(fēng)陣陣,光影荏苒,古塔矗立林間,像是在無聲地嘆息,嘆世人背負(fù)諸般苦惱,縈縈繞繞,獨(dú)不得“方便”之門。</p> <p class="ql-block"> 東山志遠(yuǎn)禪師塔</p><p class="ql-block"> 志遠(yuǎn)禪師塔就在無垢凈光塔旁邊不遠(yuǎn),建于唐會昌四年(844年),主體保存完整,八角形基座上面是覆缽狀塔身,塔身西面開門,內(nèi)有塔室,塔身上又構(gòu)建出八角形出檐。</p><p class="ql-block"> 志遠(yuǎn)是唐代天臺宗著名高僧,在五臺山大華嚴(yán)寺主持說法四十年。日本著名僧人圓仁,曾慕名向志遠(yuǎn)來求學(xué),才有了其后與五臺山深厚的淵源。</p><p class="ql-block"> 志遠(yuǎn)圓寂時,正是武宗滅佛行動最嚴(yán)酷的時候。眼看著比丘被迫還俗,各處寺廟都被拆毀,志遠(yuǎn)在一片憂忿的心情中,終于抱憾辭世。</p> <p class="ql-block"> 1937年6月,梁思成和林徽因找到塵封千年的佛光寺,也對周遭的古塔進(jìn)行了細(xì)致的考察。這次考察志遠(yuǎn)和尚塔的時候,梁思成拍了一張工作照。照片中林徽因一手叉腰,一手拿著遮陽帽站在塔前;梁思成的學(xué)生莫宗江爬到塔腹的佛龕內(nèi),正探出身子;還有一個看熱鬧的小孩,叉著腿站在塔基和樹上。</p><p class="ql-block"> 在考古報(bào)告中,梁思成對志遠(yuǎn)禪師塔進(jìn)行了這樣的描述:“殿后巖以上,松林疏朗,平坡一片,行數(shù)丈,有圓形墓塔一,其下須彌座殘毀,塔身半圓如覆缽,其上為八角檐頂,亦已殘破。形制特殊,為墓塔中罕見樣式。”</p><p class="ql-block"> 這次考古活動出乎意料的成功,1937年7月5日,當(dāng)林徽因和梁思帶著大量的考古成果,離開佛光寺的時候,滿懷著激動和喜悅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僅僅兩天以后,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倭寇全面侵略我中華。7月15日,林徽因和梁思成才從報(bào)紙上得知了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的消息,匆匆趕回北平。從巨大的欣喜到無比的憂慮,他們的心情經(jīng)歷了人生最大的一次動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9月5日,梁思成和林徽因離開北平,開始了逃亡的日子。在輾轉(zhuǎn)逃難的路上,他們每天都在焦慮不安中度過,他們擔(dān)心佛光寺毀于戰(zhàn)火,或者被倭寇所劫。甚至,梁思成常常后悔自己在這個時候去了佛光寺,如果倭寇依據(jù)他的考古發(fā)現(xiàn)而去佛光寺大肆劫掠,那可真是百死莫贖。身在流亡,心系佛光,梁思成和林徽因牽掛著佛光寺,牽掛著東大殿,也牽掛著這些飽經(jīng)滄桑的千年古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直到抗戰(zhàn)勝利前夕,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還寫下這樣一段話:“今晉省淪陷已七年,豆村曾為敵寇進(jìn)攻臺懷據(jù)點(diǎn)。名剎存亡,已在未知之?dāng)?shù)。吾人對此唐代木建孤例之惴懼憂惶,又寧能自已。”其憂心之態(tài),躍然紙上。</p> <p class="ql-block"> 西塔坪解脫禪師塔</p><p class="ql-block"> 距離佛光寺西北一里的山腳下,有塊平整的坡地,我們叫它西塔坪。西塔坪上原本有五座佛塔,不知何時坍塌了一座,目前尚余四座。</p><p class="ql-block"> 其中,解脫禪師塔算得上是個中翹楚。這座塔端莊高聳,在山野中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 解脫禪師塔建于唐長慶四年(824年),塔剎已失,殘高14.4米,是佛光寺眾塔中體量最大的。塔身方形,邊長6.5米,南向辟拱券門。塔檐三層,為密檐制式,檐呈仰蓮狀,形態(tài)舒展大度。</p><p class="ql-block"> 解脫禪師是華嚴(yán)宗早期高僧。據(jù)《廣清涼傳》記載:“唐貞觀七年,五臺縣昭果寺解脫禪師,重加修建(佛光寺)。”解脫禪師在唐初曾經(jīng)主持過修建佛光寺的工程,工程結(jié)束后,他就離開了昭果寺,正式來到了佛光寺。解脫禪師佛法精深,弟子數(shù)以千計(jì),備受世人推崇,從其靈塔的規(guī)格高度,也可窺其一斑。他圓寂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肉身在佛光寺內(nèi)供奉了一百七十余年,最終奉于這高高的佛塔之中。</p><p class="ql-block"> 不知什么原因,后人要將解脫禪師的肉身火化,裝葬于塔。大約是考慮到中唐時期戰(zhàn)亂不斷,擔(dān)心有人覬覦解脫之“羅漢金身”,不得已而為之吧。</p><p class="ql-block"> 快到佛光寺的時候,在路邊的谷地里,一眼就能望到解脫禪師塔。它悠悠地出現(xiàn),充滿了神秘而莊嚴(yán)的氣息,又不帶一絲浮華,像是山野吹來的風(fēng),再自然不過地,融于山川樹木,融于夕陽晚云。</p><p class="ql-block"> 每逢西天遲暮,落霞與解脫古塔遙遙相印,獨(dú)有一種悠然的氣息,讓人不由心生悵婉。它偉岸的身姿,像夢幻一樣,飄蕩在大唐的盛世繁華里,飄蕩在千年的流光歲月里。</p> <p class="ql-block"> 西塔坪法興禪師塔</p><p class="ql-block"> 解脫禪師塔兩側(cè),分別羅列著法興禪師塔,行嚴(yán)禪師塔和杲公和尚塔。</p><p class="ql-block"> 法興禪師塔建于唐大和二年(829年)。通高5.45米,塔身六邊形磚砌,高二層,一層頂部用磚雕刻出仿木斗拱結(jié)構(gòu),二層為仰蓮瓣組合,頂端損毀嚴(yán)重。</p><p class="ql-block"> 法興為天臺宗著名高僧,曾擔(dān)任佛光寺主持,一生致力于修建寺廟和塑造佛像,足跡遍布五臺山。唐元和、長慶年間(約821年),他帶領(lǐng)弟子修建了佛光寺彌勒大閣,一時名聲更盛。臺山內(nèi)外各寺僧眾一致推舉他為“山門都焉”,協(xié)調(diào)管理整個五臺山的佛教事務(wù)。</p><p class="ql-block"> 法興的逝去充滿了神話色彩。據(jù)《宋高僧傳》記載:大和二年春正月,聽到空中有聲音說:“入滅的時候到了”,仰頭望去,只見兜率天的眾仙佛駕著祥云前來迎導(dǎo),于是,法興洗浴梵香,端坐在那里,隨即圓寂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興最大的功績,就是修成了彌勒大閣。彌勒大閣是一座三層閣樓,面闊七間,高九丈五。據(jù)說現(xiàn)在的東大殿就是在彌勒大閣基礎(chǔ)上修建的,彌勒大閣和東大殿占地一樣大,高度卻遠(yuǎn)超東大殿,所以更加高大巍峨、氣宇不凡。閣中塑了七十二尊佛像和八大龍王像。法興常年致力于塑造佛像,由他親自指點(diǎn)督造,不知又比東大殿的精妙多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彌勒大閣建成后,人們把它喻為五臺山的山門,佛光寺因此閣而成為一方名勝,名氣遠(yuǎn)播長安和洛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是,這無比壯觀的彌勒大閣,這凝聚了法興和尚無數(shù)心血的弘大建筑,僅僅在世上存在了不到三十年。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滅佛活動愈演愈烈,包括佛光寺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寺廟都被強(qiáng)令拆除,彌勒大閣毀于一旦。 思彼彌勒大閣,心中又不由涌上一個幼稚的念頭:如果在漫長的人類發(fā)展進(jìn)程中,只建設(shè)不破壞,保留下所有不同尋常的建筑,阿房宮、上林苑、銅雀臺、晉陽城………那,該有多好!</p> <p class="ql-block"> 西塔坪行嚴(yán)禪師塔與消失的愿誠和尚塔</p><p class="ql-block"> 行嚴(yán)禪師塔建于唐大中三年(849年),通體實(shí)心磚砌,通高六米。這座塔也是須彌座底,在上部作了仿木結(jié)構(gòu),塔身三面皆有佛龕。</p><p class="ql-block"> 行嚴(yán)是一位天臺宗高僧,他在佛法中融入了儒家學(xué)說和道家思想,借用儒學(xué)闡述佛法,因而備受文人士大夫崇信。行嚴(yán)晚年曾大力經(jīng)營福田,大齋十方僧侶,日計(jì)千人,因此在民間享有非常高的聲望。</p><p class="ql-block"> 武宗滅佛時期(840到846年),所有僧人都被迫還俗,佛光寺僧眾離散一空。到了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行嚴(yán)重回佛光寺,再召門下弟子,只有入室弟子愿誠應(yīng)召返回。兩年后,行嚴(yán)圓寂,愿誠和尚為他修了這座行嚴(yán)禪師塔,將他安奉于塔內(nèi)。</p><p class="ql-block"> 愿誠和尚,就是后來重修東大殿的僧人。行嚴(yán)和愿誠師徒,親眼看著彌勒大閣和佛光寺諸佛堂被一一拆毀,心中有說不出的悲慟和難過。大中一年,唐宣宗繼位,佛教又受到扶持,佛光寺的復(fù)興也有了希望。行嚴(yán)自知去日無多,多次表達(dá)過自己的遺愿,希望能重建佛光寺。面對垂危的師父,愿誠發(fā)愿再立山門,這,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從行嚴(yán)圓寂(849年)到大中九年(855年),整整六年時間,愿誠奔走在京都和五臺山之間,多方活動,四處游說,先后得到了工部尚書鄭涓和右軍中尉王元宥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作為掌握兵權(quán)的大太監(jiān),王元宥位高權(quán)重,影響力非常大。唐代大詩人杜牧擔(dān)任殿中侍御史時,替唐宣宗起草過一篇加封王元宥的敕文。文中記載:“王元宥,儉而多才,忠而能力,事君盡禮,處已無私,自主樞要,益見誠信……”從宣宗對王元宥的評價來看,王元宥品德高潔,深受圣眷。愿誠和尚找到他,細(xì)說籌建佛光寺事宜,王欣然應(yīng)允。只是到了大中八年(854年),沒能等到佛光寺東大殿落成,王元宥就已逝去。臨終,王元宥托付家人寧公遇,繼續(xù)完成這項(xiàng)功德。</p><p class="ql-block"> 東大殿的橫梁上,至今留有“右軍中尉王”、“京都女弟子寧公遇”以及“鄭涓”的墨書題記。當(dāng)年,林徽因率先發(fā)現(xiàn)了梁上的題記,并據(jù)此與東大殿前帶有年號的經(jīng)幢對應(yīng),佐證了東大殿的建筑年代。</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東大殿建成后,參與建設(shè)的朝廷大員們聯(lián)名上表,奏報(bào)宣宗皇帝。唐宣宗龍心大悅,賜愿誠和尚“圓相”之號,封其為“山門都檢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光啟三年(887年)正月,為中華民族留下寶貴遺產(chǎn)的愿誠和尚圓寂了。他的弟子在佛光寺西北一里的西塔坪,為他建塔豎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愿誠和尚塔今已不存。西塔坪解脫和尚塔前不遠(yuǎn),有一座不大的殘塔遺跡,也許就是愿誠和尚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愿誠死后二十年,曾經(jīng)伽藍(lán)遍地,僧侶如云的大唐,也終于走向了盡頭。亂紛紛一場喧鬧,繁華散盡,塵埃落定,一切都成空冥。只余一聲嘆息,回蕩在歷史的幽巷中。</p> <p class="ql-block">最前面的就是曾經(jīng)的愿誠和尚塔,如今只剩下一堆唐磚</p> <p class="ql-block"> 西塔坪杲公和尚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杲公和尚塔位于解脫禪師塔西側(cè),是一座花式磚塔,建于金泰和五年(1205年)。這座塔高約五米,平面六角,底部須彌座,塔身之上仿木斗拱出檐,頂部用碩大的磚雕層疊蓮瓣,像含苞待放的花蕾一樣。塔身上有三塊石板,正面石板上刻著“杲公惟識戒師和尚預(yù)修之塔”,落款“泰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智琳立石”。</p><p class="ql-block"> 從塔銘可知,杲公是唯識宗高僧。唯識宗源自著名的“唐僧”玄奘,以精通經(jīng)文,辯識高深而著稱。以杲公和尚塔葬規(guī)格來看,杲公生前定是佛法精深的有道高僧。</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諸塔,到愿誠和尚塔為止,就再沒有了唐塔。再往后,杲公和尚塔和另一座無名塔已是金代。其間有一大段空白時期,橫跨整個北宋王朝。</p><p class="ql-block"> 從北魏到隋唐,鮮卑人始終在王朝中占據(jù)著極其重要地位。鮮卑人篤信佛教,推動了佛教文化從北朝到唐末的大發(fā)展,隨著鮮卑人退出歷史舞臺,對佛教狂熱地崇信也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 北宋初年,國家政治文化重心南移,五臺山淪為邊塞地區(qū)。對于佛教,宋朝皇室顯然遠(yuǎn)不及李唐那樣重視。所以,縱觀北宋一朝,佛光寺似乎一直處于沉寂之中。</p><p class="ql-block"> 游牧民族對佛教似乎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一百五十年后,金人入主中原,五臺山和佛光寺又重新繁榮起來。杲公和尚塔,和佛光寺內(nèi)金代文殊大殿,代表了這一時期佛光寺的復(fù)興。</p> <p class="ql-block"> 北谷金代高公功德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佛光寺向北,在通往古竹林寺的路邊,還有一座金代花塔,叫做高公功德塔。塔建于金代皇統(tǒng)五年(1145年),比杲公和尚塔歷史還要早六十年。這座金塔體形纖瘦,通體仿木結(jié)構(gòu)。塔身上原有兩塊石塔銘,記錄有“彌勒大閣”的信息,可惜均已被盜。塔身原本坍塌傾斜,近年來有關(guān)部門對其進(jìn)行了搭架修復(fù),看上去風(fēng)姿楚楚。</p><p class="ql-block"> 幾次去古竹林寺,都是在日暮時分,這座皇統(tǒng)年間的金塔幽幽地矗立在昏暗的路邊,像一位老僧,像一位故人,讓人頓生親近探究之心。</p><p class="ql-block"> 這座古塔比愿誠和尚塔要幸運(yùn)得多,一直堅(jiān)持到了現(xiàn)在,得到了重生。佛光寺周圍,還不知還有多少古塔曾經(jīng)綽約地矗立在山野,又無聲地泯滅了。</p><p class="ql-block"> 幸好,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hù)的重視,大量有價值的古建筑得到了保護(hù)和修復(fù)。上次去佛光寺參觀時,通往東山塔坪和西塔坪的道路也開始修建起來。要不了多久,游客再來到佛光寺,就可以近距離參觀這些珍貴的古塔,品讀古塔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塔上刻了天王,很特別</p> <p class="ql-block">磚雕佛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xué)者和游客來佛光寺參觀游覽。然而,大多數(shù)人只看到冰冷的佛像,空寂的殿堂,卻無暇猜想過去一千多年歲月里,誰在這里推開門,誰在這里點(diǎn)起燈,誰在這里誦佛經(jīng),誰在這里度晨昏……</p><p class="ql-block"> 品味佛光寺的古塔,不光是串起佛光寺的歷史,也是在結(jié)識一個個曾經(jīng)生活在這里的鮮活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好多睿智的修行者,他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這里度過,他們在這里晨鐘暮鼓,他們在這里魂歸凈土。他們寂寞而意境深遠(yuǎn),他們單調(diào)而思想深邃。他們選擇了一條最枯燥的道路,卻活出了無比傳奇的人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格县|
宾阳县|
湘阴县|
疏勒县|
利辛县|
寻乌县|
台北县|
梁山县|
顺平县|
宁明县|
福海县|
阳原县|
东阳市|
梁山县|
海门市|
利川市|
凭祥市|
平原县|
永福县|
海宁市|
莱西市|
新乡县|
海阳市|
南京市|
宝清县|
江源县|
安吉县|
海晏县|
兰州市|
乐至县|
永福县|
新沂市|
日喀则市|
海晏县|
山东省|
时尚|
康乐县|
札达县|
金川县|
华安县|
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