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家里的我們這輩唯一女兒,記事應該是六九年春吧,因為那年發大水,我和母親到山羅家躲大水,對當時遠房親戚的人和房子的結構記憶深刻。我的名是外婆取的,名——秋芳。來自一詩詞,魏晉陸機的《短歌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置酒高堂,悲歌臨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壽幾何,逝如朝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時無重至,華不再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蘋以春暉,蘭以秋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來日苦短,去日苦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我不樂,蟋蟀在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樂以會興,悲以別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豈曰無感,憂為子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短歌可詠,長夜無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眼里的父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親去世時,我不到十歲,夢見父親的樣子越來越模糊,但兒時父親對我這個女兒的愛至今還記憶猶新,記得小的時候生病,人一點力氣沒有,父親背著我,到原宋埠二醫院找李云峰老醫生看病,看完病后回家,要經過一小餐館,里面賣油條和包面等小吃,那時候因家里窮,油條有時還嘗過,包面還沒吃過,每次經過,聞到就好香,看到也是?囗水,這次也同樣,父親問我想吃點什么,我有氣無力地說:“就想吃那包面,生病又不能吃。”父親答道:“兒呀,等你好了,我來買給你吃哈”其實病好了,那里還記得買包面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還記得小的時侯,放電影是在塆子周邊的村子,一般是吃了晚飯后去,有一次是在長塘塆放電影,我和父親一道去,電影放到一大半,我瞌睡來了,父親把我背著,抄近道,走小路,因天黑,深一腳,淺一腳,電影沒散場,回家的人少,我有點害怕,父親突然唱起歌來,好像是一首抗美援朝的歌曲,“嘿啦啦嘿啦啦,天空出彩霞,地下開紅花……”那時侯,我的三位哥哥已經參加了工作,家中只有父親母親和我三人,父親心里別提多高興,最近幾年,兄妹團聚,我談到此場景,哥哥們都說父親不會唱歌,是為了逗我高興和給我壯膽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七十年代,農村還是大集體,父親清早到宋埠街給集體挑大糞,回來順帶一根油條(又稱果子),油條用一根稻草系著,街房總爰笑說,一根果子,又是帶給你家的貴勝果子(指我)吃唄。現在每當我回憶往事,想起我的父親,是那首熟悉的歌“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時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有多么溫暖,伴我成長的背影,用您的歲月,換成我無憂的快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心中的母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母親是個子小,做事情慢條思理很有耐心的人,她會把凌亂的線團,慢慢擼出頭緒,編成各式各樣有花紋圖案的帶子,現在還經常回憶她老人家的金句,是指導我們生活指南,比如“喉嚨深似海”“日子多似狗毛”“手長袖子短”,總而言之,教導我們平時過日子,要勤儉節約。小的時候,家里貧窮,過的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日子,母親對我們的教育是松散型的,特別是我們這些兒女成家后,從來不參與小家庭的事情,不多言多語,一切聽從兒女的安排,不操淡心,母親從我成家后,女兒出生就來我家照料小外孫女,后來又在幾位哥哥家輪流居住,后母親年歲已高,身體越來越不能自理,我女兒已經上了大學,基本上是由我照顧,幾位哥哥年歲已高,且隨兒女居住,母親在麻城單獨居住,請一位農村大姐居家照顧,我負責督促,母親有兩年患有老年癡呆,于2017年7月17日(農歷六月廿四辰時)仙世了,享年92歲。母親在世時,由于我每天要去母親那,一是看看母親,給她洗澡,二是看請的農村大姐照顧到位沒有,后母親去世了,我有近兩年時候,每天到晚上,總感覺有一件沒做一樣,就是沒有看母親大人的生活起居,成為了習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大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哥是家的指路明燈和航標,平時的言談中,初聽覺得老大哥有點說教,還給我們很有壓力,但回味后,那是給我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記憶最深的是老大哥的思維觀念是:能到縣城,就不到鄉鎮,能到省城,就不到縣城,能到北京,就不到省城,能到國外,就不到國內,這個概念對于我們小家庭來說,很早就定下了女兒的目標,用盡了我們最大的努力,三人齊心協力,傾財力人力,把女兒送到國外,現女兒定居到加拿大多倫多,這也許就是見識和格局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大哥在他退休后,安排老年生活,同樣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他年輕的時侯,不管是在企業還是行政管理部門,對待工作態度的就是兩個字“認真”而出名。老大哥退休后,在認證機構做了十年認證員,六十五歲后自學中國繪畫,從零基礎開始,習畫近十年,還準備開個人畫展啦,我自已在老大哥的帶動下,退休兩年后,自學中國繪畫三年了呢,我家徐東華退休后,重新上崗,做了一名公益律師。老大哥真正是教導家人,辦一件事情,要深思熟慮,宜未雨而綢繆,勿臨喝而掘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個大家庭的興旺往往都是我老大哥這樣榜樣的作用。最近我們兄妹聊天,談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父母都是老實人,且不識字,我們兄妹雖沒有做高官,大富大貴,但同起點同時期,都比較努力,各自在各自的工作崗位和家庭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子女教育上,這些有我大舅伯二舅伯平時的教誨,更重要的是我們家的老大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大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她是一位能力強,責任心強,快人快語的人,還是省級勞動模范,記得在我女兒上小學的時候,我們覺得女兒上小學,不急于補課,想讓女兒輕松度過小學階段,大嫂根據倆侄女的經驗,說道“細伢的教育,就像種莊稼一樣,不能耽誤季節,該抓的時侯,還是要按部就班的抓緊,別的孩子在補課學習,你們也要補課呀”,聽大嫂的一席話,我們對女兒的學習教育很重視,小學參加奧賽班,初中寒暑假參加補習,高中不用說了,是女兒總結說的,從小學到高中大學,從來沒有真正放過暑假,不是自已補課,就是在給別人補課。可惜大嫂晚年患病,于2018年元月去世。對大嫂的思念,是紙短情長,來生我們再成姑嫂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二哥二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哥是一個特別老實的人,他小的時候,在老家程家墩有一外號叫“洋人”,聽老輩人談,二哥少年長的眉清目秀,皮膚白凈,一張愛笑的臉,讀書也是數一數二的,六九年招工進了原浮橋河有線電廠,后整體搬到黃州,經歷了從企業興盛到改制下崗,興盛的時候,廠里發的福利讓我們羨慕著呢,我家至今還留著二哥廠里發的瀝水杯架子,質量和適用性非常好,還給了一個吃涮羊肉的火鍋,是真銅做的。企業改制后,二哥二嫂日子過得艱難,二嫂做早餐生意,辛苦就不用說了,二哥長年在外給廠家做電話機銷售商售后服務,加上一雙兒女上學,二哥二嫂沒少吃苦,終于熬到退休,二哥又患重病,于2019年重陽節去世,享年70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三哥三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哥出生于1953年正月,又蓬1954年夏季發大水,糧食顆粒無收,不只是吃了上頓無下頓,而是整天吃野菜度命,嬰幼兒連吃都沒飽過,到長身體的時候,又遇上三年自然災害,三哥餓得那是青脹見白脹,營養根本談不上,連肚子都填不飽,但是三哥人特別聰明,做事認真,看到的事情愛動腦思考一下,遇到的事情要說出個一二三條道理,小學和初中加起來,只讀了六年,參加工作后,一路從臨時工到銷售科長、副生產廠長,到后來的副經理,可見我三哥是邊工作,邊學習和領悟。對我這唯一的妹妹,可關心著呢,記得我們剛成家時,從燒煤爐到煤氣灶,我們并沒說要添置煤氣灶,三哥突然買了一煤氣灶(簡易的),一邊幫我們安裝,一邊教繪我們如何使用,到現在回憶此事,心里還暖暖的。我家三嫂包火燒巴是麻城的高手,九十年代未,有個龍池餐館,特色招牌就是三嫂做的火燒巴,有人還記得不,那是皮薄餡多,好吃得贊不絕口,我們夫妻倆包火燒巴還是三嫂教會的呢,水平還不錯,親朋好友來家聚餐,也可以秀一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童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六二年七月初六出生,小時候膽小怕事,記得有一年大年初一,鄉風習俗是要到鄰居家拜年,我因怕見人,從別人家后門進去喊“拜年”哈哈。還有件事,六七十年代是請裁縫師傅在家做過年的衣服,估計是當年九月份,請裁縫師傅給我做了一件紅色燈芯絨過年衣服,父母親告訴我說,等天下雪就穿新衣服,十一月份幫忙社隊做農活時,我嘆一大口氣,說天么還不下雪,傍邊的人說那為什么要下雪呢,我說“下雪可以穿那紅燈芯絨的大衣呢”,自那以后,全塆大人,見我就笑我說“天么還不下雪呢,下雪穿我那紅燈芯絨大衣呢”嘿嘿,可想那時候,一位少女的愛美之心還是有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每學期學費只要叁伍元吧,暑假時,天不亮就起床,去打知了殼,打知了殼的路線是先到豬倉庫院墻四周的樹邊轉一圈,然后到106國道兩邊樹下看有沒有,身背一個布袋,手拿一根長竹桿眼睛往樹上葉子上看,發現一個知了殼,心里別提多高興,每天打上20多個,回家放在一個壇子里,積少成多,暑假結束拿去賣了,也能賣到叁肆元呢,現在看來也是勤工儉學呢。還有一次暑假,我們好像上四年級吧,我和珍風、金梅一行三人,去宋埠良種場割稻谷,前天晚上她們兩位來邀我,母親心痛我,說我從來沒吃這個苦,年齡又小,個子也小,天氣熱,不讓我去,可她倆說:“人總是要吃苦偽,也要鍛煉自已,有什么事情,會照顧我的”,哈哈哈,她們倆當時也是個孩子,還要照顧我,(后來發生的事情,還真是讓她們照顧上了),第二天,天不亮,我們三人帶上前天做好的有鹽味的麥巴和開水,走路去宋埠良種場,估計有五里路吧,到了目的地,來的人還不少呢,我們也選好了稻田,趁天氣涼快,趕緊割谷,到中午十一點左右,我不小心把手割破了,鮮血直流,三人放下鐮刀,一邊吃帶來的干糧,一邊找醫務室,估計十二點左右,終于找到了醫務室敲門沒人開門,我們就繞到窗戶那邊往內看,珍風個子高,墊著腳看到一女醫生,喊醫生說手受傷了,請包扎一下,可女醫生并不理我們,因為我們是趕工的,珍風急了,跟女醫生吵了一架,到現在,我的小指還留有傷巴呢,這就是我們小伙伴的友誼,至今我們還像姐妹一樣,經常見面,相互牽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小學就讀于勤儉二大隊小學,就是現在的村辦小學,初中和高中是宋埠二中(即麻城第二中學),學校跟家的直線距離有1000米左右,但中間有三段沒人居住的墳場,右邊一處,左也二處,每每下晚自習回家時,如果有同伴還不特別怕,讀到高二時,一同學習的同伴越來越少,因為有的放棄了上學,加之我是尖子班的,晚自習多上一節課,每天晚自習最后一節課,就是心不在焉,發愁放學一個人回家,特別是冬天,放學一個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北風呼呼吹,兩旁的樹影搖動,黑燈瞎火的,那個怕呀,總像有鬼跟著我一樣,回到家里,像丟了魂一樣,如果不是這樣,說不定我高考成績會更好,上高中時,父親不在,母親已經五十多歲了,三個哥已經在外地工作,那有人接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轉眼人生一甲子了,回憶六十年萬程,心有諸多感嘆,朱熹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從小學到高中、中專,背負著家庭出身是農村戶口,唯有勤學苦讀,才能跳出農門,畢業后分配工作,有苦有樂,培養女兒累但有收獲,如今女兒定居國外,外孫已十歲,生活安逸,前途看好,而我們倆到了退休養老之年,各自找到了一愛好,余生不論長短,笑看世界,樂對人生,調整心態,學會包容,知足長樂,展望未來,生活會更加著好!</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市|
图木舒克市|
双辽市|
新昌县|
思茅市|
文化|
涿鹿县|
衡水市|
徐水县|
宁河县|
塘沽区|
白银市|
哈巴河县|
东乌|
会泽县|
东方市|
迁西县|
山阳县|
揭西县|
临邑县|
江西省|
宝山区|
彰化县|
普格县|
烟台市|
长宁区|
普洱|
惠东县|
保德县|
福泉市|
德安县|
扎兰屯市|
漾濞|
万安县|
石泉县|
安庆市|
广南县|
东辽县|
孝昌县|
塘沽区|
闽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