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我的父親母親

丁雪祥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親原名叫丁思科,后改為丁瑞明。1912年出生于江蘇省宿遷縣(后改為市)楊圩區三樹村一個農民家庭。家里有三姐弟,父親最小排行第三。少年時幫助舅父家做過農活,十一歲起讀過三年私塾。十八歲時只身到南京,先后在幾個地方做過小工。在德國人的公使館、外語補習學校、測量局等部門,當過勤雜工和測量員。后因南京淪陷,一路逃難來到云南。在云南汽車運輸公司工作(解放后改為昆明汽車運輸總站),先后調到下關總站和臨滄總站。</p> <p class="ql-block">  1945年,父親在陸良縣參與修建美軍機場時,認識了我的母親,終于完成了成家立業的人生大事。</p> <p class="ql-block">  1954年,父親和徐公義伯伯同時調下關總站,兩家人同乘一輛煤炭車前往下關。煤炭車的車箱上,緊靠駕駛室一側,安裝了一個一米六左右高的鍋爐,配有一個手搖鼓風機。旁邊用木板搭建了一個一米左右高的大“床”,車頂是U型鋼管支撐起來的棚布,兩家的母親帶著孩子們就住在車上。那種煤炭車邊開邊加煤燒火,用蒸汽啟動引擎推動汽車。必須有司機和副司機,也就是徐伯伯和我父親兩人擔當。手搖鼓風機的嗡嗡聲,大人們聽起來煩燥,孩子們卻覺得好玩。當時的公路彎多坡大,車開得比較慢,從昆明到下關整整開了三天。當時我五歲,頭一次坐汽車,興奮異常,一路上打鬧不斷。記憶深的是,當車子上一個長坡時,我爬到“床”的前面,伸手拍打駕駛室頂部,邊打邊喊:要翻車了、要翻車了…。弄得徐伯伯只好停下車來,到山坡上摘了一帽子楊梅給我,堵住了嘴才能繼續開車。到下關后我們在紫云街租了房子,兩家人同住一起。大約一年左右,由于徐媽媽(劉桂珍)水土不服,他們全家又轉回昆明(附徐伯伯、徐媽媽照片)父親在下關總站四車間當修理工,有一次請車間幾個工友吃飯,沒有邀請車間主任。過了一段時間,我父親被調到臨滄總站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家已是八口之家,全靠父親五、六十元的工資,每月還要寄幾塊錢給遠在江蘇的奶奶。常常是入不付出,生活十分困難。雖如此,這個八口之家卻十分溫馨和睦、是我們的幸福家園、是我們的心靈港灣!  </p> <p class="ql-block">  父親十八歲離開老家后就沒有回去過,幾次想回去看看我年邁的、望眼欲穿的奶奶,因為沒有路費而不能成行。奶奶于一九六七年去世時,父親只能眼望北方,以悲傷和愧疚的淚,告慰奶奶的在天之靈。每當想起此事,父親都會老淚縱橫!(附奶奶及姑媽的合影照片)  </p> <p class="ql-block">  由于家境貧寒,走南闖北、顛沛流離。經歷了新舊社會的磨礪,父親深知世事的艱難、生活的不易。從小養成了節儉的習慣,穿著以工作服為主,常常是補釘摞補釘。從我記事起,從未聽到過父親爽朗的笑聲。1961年父親調到臨滄汽車總站,因懂些英語,有的職工子女也請教過他。為此在文革中被作為一條罪狀批斗過。理由是,一個工人會講外語必有特嫌,一定是個里通外國分子…。所幸臨滄地區武斗不嚴重,如果是在下關總站的話,恐怕就有性命之憂了。(附:父親被批斗時照片,編號是8625)</p> <p class="ql-block">  1976年我出差時回了一趟老家,先在鎮江大爺大媽家住了一晚。大爺大媽住在鎮江市的一條街上,周圍都是瓦房。因為沒有錢翻修,仍然住著一間近二十平米的茅草房,顯得格外醒目卻也好找。房子隔成兩小間,里屋是一張床,外屋煮飯。一個小煤爐、一張小桌子、兩個小木凳,旁邊堆放著拾荒撿來的雜物。第二天二姐丁鳳英帶我去了宿遷三樹老家,在祖籍老宅住了一晚。天亮后去了大姐丁鳳蘭家,大姐非常高興,特意為我包了餃子。但走時看見大姐流了眼淚,讓我十分感慨!(附與大爺大媽及大姐夫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2年9月,退休后的父親終于回了一次老家,老家農村只有我大爺的兩個女兒,父親只好去鎮江探望大爺大媽。回去時還特意帶了一個行軍床,試想,一位退休老人從一千多公里之外,帶著一個行軍床回去探親,是何等的艱辛!去鎮江要在上海站轉車,我嫂子家在上海,親家公就去火車站接送。因沒有見過面就告之接站時,看見拿著行軍床的老人便是,這樣的旅客好找。不曾想,行軍床還為接人提供了方便。父親在大爺大媽家住下后,與大爺一家互訴苦衷!數十天后,帶著無盡的思念和酸楚返回了下關。(附大爺大媽的照片)父親身體一直都很好,除了腰部因翻車事故受過傷外,幾十年都沒有進過醫院,也很少吃藥。2007年3月,父親才撒手人寰,享年九十五歲!</p> <p class="ql-block"> 感懷父親</p><p class="ql-block">百年前宿遷,土脊人跡鮮。尋常農人家,父親誕其間。自幼痛喪父,撐家全仗母。懂事為解困,金陵闖江湖。勤勞且善良,領事館為徒。為避時戰亂,顛沛大西南。打工修機場,隨友赴陸良。結識閔姓女,亂世成家晚。居住無定所,工作亦多換。西南運輸處,奉調到下關。駕車折了腰,改入修理行。秉性太耿直,再調臨滄站。薪資收入薄,兒多更艱難。離鄉數十載,老母淚已干。幾度欲回探,無奈身空囊。直至母仙逝,斷腸歸無望。養家糊口累,畢生少盡歡。傾心育后代,誰識內中傷。父愛重如山,雖挫愈堅強。九五高壽時,撒手離人寰。感念養育恩,無以表衷腸。愿此寸草心,遙寄西天堂。</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親名叫閔玉來,1927年出生于陸良縣一個姓邵的農戶之家。當時的農村習俗,生了孩子都要請巫師來看相。巫師看后說我母親是克相不能留,其父母只好忍痛把我母親送給鄰村閔姓之家。從此,母親就有了現在這個名字,也定格了她的人生。當時的農村,還留存著纏足習俗,母親也被迫纏了幾年。后經母親的堅決反對,外婆只好放棄。所以母親雖然腳小了一點,但不影響行動,只是后來被孫輩稱為“小腳奶奶”。</p> <p class="ql-block">  聽母親說過,當我一歲時,父親的一個好朋友惠榮祥夫婦沒有小孩,希望把我過繼給他們家,但是母親堅決不同意。幼年時,我們住在昆明小西門,汽車保養廠的一個家屬大院里。中間是一片很大的菜地,種了很多白菜。四歲左右時,我和哥哥正走在菜地的田埂上玩。兩邊有幾個大一點的小孩在打石頭戰,一塊石頭正好打在我的頭上,鮮血直流,哥哥摘了菜葉幫我擦血。母親聽到哭喊聲后飛奔過來,抱著我跑到醫務室包扎,母親心疼得跟對方的家長大吵了一頓。從我記事起,母親就是一位美麗端莊、聰慧善良、百般疼愛孩子的好母親!</p><p class="ql-block">  到了下關后的第二年,我就進了紫云街下關一小分部讀書,母親給我做了一件棉衣。放學后,比我大一點的一個男同學,把我約到了下關市文化館里的籃球場。說他很喜歡我的棉衣,叫我借給他拿回去讓他母親也做一件,讓我在球場上等他,說很快就還給我。當時我毫不猶豫地脫下來給了他,然后在球場上等。過了很長時間天都快黑了,冷得發抖,我還是傻傻的在等著。忽然看見母親到了籃球場找我,真不知道她跑了多少地方、找了多長時間!問明情況以后,沒有責怪,只有安慰,然后把我這個不懂事的孩子領回了家。&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h3>  隨著子女的增多,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艱難。父親的工資很難養活八口之家,月底常常要借錢。借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很好的朋友不可。但也不敢多借,每次最多是五元。母親柔弱的肩膀,便毅然挑起了勤儉持家的重擔。  全家人的衣服、鞋子,除極少數外買,都是買布料母親自己做的。此外母親還做過許多養家糊口的事。比如做豌豆粉賣(下關叫油粉),每天早上4~5點鐘就起床,借用鄰居家的磨和灶具,磨豆子、過濾、熬煮,十來歲的我也幫著母親推磨,劈柴燒火。做好后拿到家門口的路邊上去賣。母親都會給我和弟妹們,每人切上巴掌大的一片,抹上油辣子吃得津津有味,至今回想起來還忍不住流口水。母親在總站的營養食堂當過炊事員、在居委會修繕隊挖過土石方、去糧食局敲過核桃、去碾米廠要過米糠…。我跟母親去要過米糠。記得碾米機旁有個很大的房間,高處開有一個口,伸出一根粗的白鐵皮管,米糠就從管子里吹出來。米糠很多,堆成一個小山。下面是粗糠,細糠都在頂上,為撮細糠,我爬到最高處,也不帶口罩。裝滿了兩布帶后背回來。雖然口鼻身上都是糠灰,可拿回來拌上少量面粉炒熟,便是全家人的桌上歺。要知道,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那可是難得的上好食物。我還用小布包裝了帶到學校去吃,同學見了都來爭著要。  </h3> <p class="ql-block">  我們家燒火做飯的柴火,都是我和哥哥上山砍的。1960年哥哥去漾濞中學讀書后,我便與其他伙伴一起去砍柴。有一次我與母親去七五村后面山上背松球,回來走到沙河埂橋墩上休息時,恰好有一位老師路過(好像是陶盛祥老師)。彼此也都認出來了,但一種自悲感或許還夾雜著虛榮心,我便趕緊低下頭不敢看。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們去吊草村后面的山上砍柴,回來時天已經黑了。走到山下公路上時,遠遠看見了一點燈光朝我們過來。走近才看清是母親,拿著一個手電筒來接我!我們家住在紫云街,相遇時母親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了。那段路很偏僻,人煙稀少黑燈瞎火。一位中年婦女,孤身一人去接兒子,這就是令人心疼的母愛!一股暖流頓時涌遍全身,至今回想起來仍是淚從中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5年經過居委會介紹,母親進入了正陽商場,終于有了一個正式的工作。先在柜臺當售貨員,因為母親沒有上過學,只是零零星星學了一些字,屬于初識,售貨容易出錯。商場領導聽說我們家孩子多,想必母親托兒有方,就讓母親去托兒所照顧小孩。后來又讓母親去食堂當炊事員,最后到鍋爐房燒開水。十多年后單位給母親分了一套五十多平米的房子,至此,已經租房住了二十多年的我們,第一次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母親勤勞肯干、服從安排、認真負責、待人友善,很具親和力。單位和周圍的人,都親切地叫她丁媽媽,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母親,始終保持著原來本色,把一個家操持得井井有條、生氣盎然。與鄰里關系非常融洽,和睦相處,從未與任何人紅過臉。經熟人勸導,母親信奉基督教,買了一本圣經,有空時也去參加誦讀。有一天母親在廚房做事時,被身后的一個小板凳絆倒,造成腿部骨折。當時只有她一人在家,忍痛爬到門邊推開門呼救,鄰居聽到后打電話叫回家人,母親才得以送醫治療。經州醫院外科主任診斷后,決定安裝人工股骨。這位主任與我妹妹也很熟,當時商定安裝進口股骨。可是過了不久,母親的傷腿疼痛利害,再次轉到昆明治療,請了一位博士做了手術。當舊的股骨取出來時,他告訴我們是個國產股骨,我們方知事情真相!后又重新安裝了進口股骨,母親又經受了第二次痛苦。 2013年正陽商場拆遷,母親住到了我四妹家。前幾年還可以杵著拐棍走路,再后來只能坐輪椅了,直至2017年元旦去世,享年90歲!</p> <h3> 感懷母親<br>出生系寒門,巫師誤其身。傳言克家庭,忍痛送鄰村。待到初長成,婚配江蘇人。聰惠又賢良,美德集一身。多子非多福,兒多母更苦。收入不付出,辛勞來添補。糧庫敲核桃,做賣豌豆粉。淘來細米糠,全家桌上餐。兒女身上裝,慈母手一雙。打工修繕隊,承包挖土方。含辛茹苦淚,養育兒長成。招工進商場,工作受表彰。更有好家風,謂我代代傳。生為此家人,慶幸入斯門。慈母雖西去,母愛留心際。窮盡兒終生,難以報天恩。</h3>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父母親,離開我們已經好些年了,然而至今回想起來,仍是感概萬千心存感激!我們生在一個與很多人一樣的、極其普通的家庭。除了父親念過幾年私塾外,母親更是沒有進過一天學堂。沒有任何的權勢、沒有成篇的道理、沒有輔導過我們的作業、沒有富足的生活、也沒有留下什么財產。用現在的話說,我們也曾拼過爹拼過媽!但拼的是他們的勤勞善良、誠實本份;拼的是他們的含辛茹苦、勤儉持家;拼的是他們的心中,只有子女沒有自己!他們的一言一行、所做所為,都已深深地刻在了我們心底,都在潛移默化地引導著我們的思想和追求。他們把好的家風,優良的傳統美德,注入了我們的靈魂。他們把艱難和苦楚留給了自己,把微笑留給了兒女。他們留下的財富是巨大而珍貴的!把這些財富繼承下來傳遞下去,使之發揚光大,是我們最大的責任,也是我們對父母最好的回饋!我們深知,父母并不需要任何回報,我們也難以回報!但是我們必須銘記,父母給予我們的無私的、艱辛的養育之恩,使我們成為了有用的人。今天唯有以此篇,寄托兒女們綿綿的思念之情和深深的感恩之心,請你們收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雅县| 屯昌县| 扬中市| 正镶白旗| 清镇市| 巴塘县| 白山市| 高淳县| 盐津县| 昌都县| 平江县| 个旧市| 东宁县| 濮阳县| 屏边| 密山市| 西丰县| 出国| 瑞安市| 若尔盖县| 岑溪市| 天等县| 碌曲县| 临西县| 鄄城县| 岑巩县| 昌邑市| 湖北省| 阳原县| 鄂伦春自治旗| 汽车| 安福县| 保亭| 阿拉善盟| 镇远县| 玉溪市| 沿河| 阿拉善盟| 大悟县| 香河县| 图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