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24號在固原賓館吃完早餐后,驅車出固原市沿G344國道一路向北開到了原州區三營鎮,三營鎮原為清朝駐軍所在地,故名三營,居住人員主要為回族,過三營后轉向走三須路駛向西吉方向,再一次去參觀游覽中國十大石窟之一的須彌山石窟。</p> 途徑黃鐸堡鎮的黃鐸堡古城,古城始建與宋代城呈長方形,開6門,城墻底寬9米,文化堆積厚約1米,城外有護城壕,現存西城墻保存較好,據文獻記載及其地理位置推斷,應是宋、夏時期的平夏城遺址。 <p class="ql-block">過了黃鐸堡鎮街道不久就到了羊圈堡拱北,拱北是中國伊斯蘭教先賢陵墓建筑的阿拉伯語稱謂。這里是一座精美的伊斯蘭建筑,感覺像一座宮殿,屋頂處有“伊教明燈”四個字。</p> <p class="ql-block">須彌山位于寧夏六盤山北端,固原市原州區西北55公里的寺口子河北岸。這一帶關山對峙,峽口逼仄,深溝險壑,奇峰高聳。文中照片為幾次不同年份的暑期到固原避暑游覽時相機和手機所拍混排了。</p> <p class="ql-block">須彌山石窟所在的山脈與周圍其他的山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這就是六盤山余脈、黃土高原的特殊景觀——丹霞地貌</p> <p class="ql-block">古時,山下的寺口子河被稱為石門水,水上曾設石門關,成為絲綢之路東段的重要孔道,也是中原漢王朝與西域各少數民族爭戰與修好的重要關防。如今,關址已蕩然無存,但分布在八座山崖上的石窟,仍然煥發著藝術的光輝。</p> <p class="ql-block">須彌山石窟是北朝、隋唐時期的須彌山大型石窟藝術造像,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風景區,具有重要藝術價值。 1982年須彌山石窟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石窟開鑿于北魏中晚期,距今1400多年。 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妝,借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盛極1500多年,成為古代固原規模最大的一處佛寺禪院。 須彌山石窟現存石窟150多座,分布在連綿2公里的8座山峰上,自南而北分大佛樓、子孫宮、圓光寺、相國寺、桃花洞、松樹洼、三個窯、黑石溝等8個區。 整個景區分為博物館和石窟兩個部分,兩處相隔比較遠,可以乘坐景區內的觀光車前往這兩處。也可以步行過須彌橋步道或者下到河谷中的棧道前往。 <p class="ql-block">我們這次游覽進去時都沒有乘坐觀光車,而是從游客中心出發,下到河谷中從修建的木質棧道一路走到核心景區。</p> <p class="ql-block">從河谷爬上一段陡峭的石臺階就到了須彌山博物館的廣場。</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望河谷中的棧道、桃花島、須彌橋以及景區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須彌山博物館是國內首個以“絲綢之路與石窟藝術”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是了解世界絲綢之路發展史,欣賞世界石窟藝術的窗口。</p> 博物館序廳中,最中間展示的就是宇宙的中心——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約120萬多公里)。 經變畫是將繁雜難懂的經文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屬于文化傳播過程中的一種表現形式。這幅《觀無量壽經變》,是描述西方極樂世界中種種美妙的場景。畫中的亭臺樓閣環以蕩漾碧波,充分展現傳統的建筑之美,林園之趣。 《阿彌陀經變》主要講的是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說法的經過。 <p class="ql-block">博物館游中的展品以石窟和佛教藝術為主題,基本都是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你可以了解到絲綢之路上各處的佛窟、藏品以及和佛教有關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須彌山博物館是國內首個以“絲綢之路和佛教石窟藝術”為主題的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內的霓虹 敦煌 壁畫惟妙惟肖。</p> 博物館運用科技媒介、藝術創作、文化象征等多種手段全面展示絲綢之路文化和佛教石窟藝術,視覺非常享受。 每次站在博物館外的觀景臺上,基本上能欣賞到須彌山石窟及大佛樓的全貌。山的中間是一尊巨大的坐佛位于石崖之上,兩邊有眾多的小石窟,尤其是右手邊的山坡上,如蜂窩一般遍布大大小小的石窟,也就是子孫宮和相國寺等石窟的位置。 鏡頭拉近一些看看全貌,佛像神態莊嚴肅穆,底部石墻上橫向寫有“大佛樓”三個金字,右側山坡上豎向寫有“ 須彌山 石窟”五個紅字,這座佛像比云岡石窟的大坐佛和龍門石窟的盧舍那佛還要高大。 <p class="ql-block">參觀完博物館后,可以乘坐觀光車到大佛樓哪里,也可以根據指示牌下山過河谷中的小橋到達對岸的須彌山文管所附近,再一路爬山游覽石窟。</p> <p class="ql-block">我們這次選擇了步行,一來路途并不遠,二來可以領略周邊的風景。</p> 兩邊的巖石顏色如晚霞一般鮮艷。山谷為兩山夾一溝,此地形為兵家大忌,軍隊至此絕對不敢冒進。 須彌山石窟原有100多個窟,洞窟的而精美程度與莫高窟等不相上下,但很多已經被人為的破壞,至今造像保存較完整的有20多個窟。 <p class="ql-block">從河谷上來,我們沒有先去大佛樓那個方向,而是就近從須彌山文管所旁邊順著景區步道先游覽了子孫宮。</p> <p class="ql-block">子孫宮區域為開鑿最早的一片石窟群,始于北魏,前幾次來與大大多數游客一樣沒有爬上去看看,這次我們從北邊相對平緩蜿蜒的小道一路攀爬而上,從南邊臺階路下來。</p> 子孫宮區域是須彌山唯一的一處道、佛兩家并存的地方。從三清殿往上爬是無量殿,再繼續向上攀爬就可以到老君殿。 <p class="ql-block">山上途中有岔路還可以下到圓光寺,也可以繼續翻山越嶺到桃花洞、相國寺走一個大環線。我們是從子孫宮的一邊攀爬而上,又從另一邊緩緩走了下來。</p> <p class="ql-block">明清兩際,須彌山道教興盛,道教信徒曾一度使用過子孫區域。</p> 登臨子孫宮,不僅能了解北魏造像,探知道教發展。 <p class="ql-block">更能攀爬于須彌山最險最陡的南天門,去體驗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氣概。</p> <p class="ql-block">子孫宮所處山頭看著不高,但爬爬一圈下來還是挺累人的,尤其是面相博物館方向的南邊階梯小道尤為陡峭難爬,幸虧我們選擇是從這邊下的。</p> 因有三尊送子娘娘,是當地人求子求孫之地。子孫宮之名由此而來。 <p class="ql-block">北魏石窟集中于子孫宮,以第14、24、32、33窟為代表,多是3~4.5米見方的中心塔柱式窟。塔柱四面分層開龕造像,第32窟塔柱多達7層。第24窟塔柱上層龕內雕刻佛傳故事。,</p> 子孫宮在道教信徒的使用過程中,對其中一部分的北魏石窟加以改造并重塑道教神位。 <p class="ql-block">須彌山峰巒疊嶂,林木繁茂,各溝之間都已架梯搭橋,以方便游覽。順著圓光寺旁邊的道路走到普渡橋,回頭可以看到樹木叢生中的圓光寺山谷中依山而建。</p> 圓光寺背后半山上的巨石上刻寫的須彌山三個大字清晰可見。 <p class="ql-block">在圓光寺前面的普渡橋就可以看到不遠處的相國寺全貌,可以看到它是將一座小山包整個鑿空。</p> <p class="ql-block">過橋后經過一個杏樹文化廣場,途中經過杏樹臺和景云寺遺址,沿著步道繼續前行就可以走到相國寺。</p> 相國寺區域石窟群以51窟相國寺為代表,該窟有主室前室和左右耳室四部分組成。 <p class="ql-block">相國寺是須彌山最大的中心柱石窟,而且的佛像體量大,工匠們就地取材,依山就勢,在洞窟的崖壁上雕刻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佛像。<br></p> 窟中有7尊6米多高的佛像。仰面環視,淡淡的白光從洞口撒進,映出四壁雕像流暢的線條和高大的體量,使人有置身極樂世界的神秘感。 <p class="ql-block">佛像既有釋迦牟尼,還有迦葉,有阿難,大部分佛像保存完整,因為這里與世隔絕,等到重見天日,那場浩劫已經成為云煙散去。<br></p> <p class="ql-block">這兒不光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佛教造像群,而且這里栽植著大小不一的菩提樹,我們順路在相國寺旁邊觀瞻了其中有五百年歷史的一棵菩提樹。</p> <p class="ql-block">大多數團隊游客和散客參觀完相國寺就返回了,我們則計劃繼續沿著后面的步道上下攀爬,去看看后面的一些石窟和桃花洞。</p> <p class="ql-block">也許出于文物保護要求,這些洞窟都有金屬網格和小門封閉,無法近距離拍照和觀看。</p> <p class="ql-block">只在大門中部設有一個非常小的供游客拍攝的活動窗口。</p> <p class="ql-block">有些洞窟內的佛像依然保持完好,有些已經遭到損毀和破壞。</p> 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勢,錯落有致的分布在7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綿延近兩公里,場面甚是壯觀。 <p class="ql-block">群山中遠處的建筑就是桃花洞,要爬下爬上才能到達那里。</p> <p class="ql-block">沿著崖壁陡峭的臺接爬到這個山頂,上面有一個可供游人歇息的觀景亭。</p> <p class="ql-block">到了相國寺山頂的須彌松濤觀景亭休息了一會,便和兒子他們計劃前去桃花洞哪里看看。</p> <p class="ql-block">桃花洞該區共有五座洞窟,從104至108窟,因窟前山溝中山桃橫生繁茂密集而得名。通往桃花洞的蜿蜒小道,看著挺平緩,其實要曲曲折折的下一個深溝,再攀爬一段陡峭的臺階才能到達那里。</p> <p class="ql-block">其中的第105窟以它雄偉的氣魄屹立山埠之中,它是須彌山石窟第二座規模最為宏大的塔廟窟,這座洞窟雖經地震自然風蝕破壞,致使前后石壁及部分窟頂山體坍塌,但龕像基本完好,經過加固整修復原后仍然再現了隋唐時期大型塔廟窟的優秀風貌。</p> 途中回望從相國寺山頂到桃花洞的蜿蜒小道。 <p class="ql-block">下到山谷中一個岔路口,如果要前往第105窟需要從這里中繼續攀爬許多臺階才能到達。<br></p> <p class="ql-block">第105窟由主室和前后室三部分組成,主室面闊8.5米、進深8.9米、高5.5米;邊寬3米的方形塔柱直接平頂,塔柱四面與窟室三壁開龕造像。</p> ,題材多以一佛二菩薩構成。 充分顯示了隋唐時期造像藝術嬌健豐滿的活力和俊俏敦厚的神情,給人以一種健美感。 <p class="ql-block">看完桃花洞,我們沒有順原路返回相國寺再去較遠的喇嘛塔和和其他幾個地方。而是沿著桃花山谷中的小道一路往下走到了圓光寺旁的小橋下,然后沿著旁邊的臺階走了上來前去游覽圓光寺。<br></p> <p class="ql-block">須彌山圓光寺和相國寺都是石窟形寺廟,不同的是圓光寺有僧人,而且還是尼姑,而相國寺沒有僧人。</p> 景區中現存造像最多的第45、46和48窟,都位于景區中的園光寺范圍內。 這里有比真人還大的造像40余尊,龕內立佛多為一佛二菩薩,刻工精美。 除此外,龕額上有各種小佛,龕座下有手執各種樂器的伎樂人,窟頂有圍繞塔柱翱翔的飛天浮雕,千姿百態,琳瑯滿目。 “鱷魚拜佛”古榆樹因其造型獨特,外形酷似一條鱷魚,惟妙惟肖,以說明自然之奇妙和佛法無邊,有回頭是岸的意境。 從圓光寺一路下行走山谷中的小道,再次經過子孫宮。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石崖上寫有“ 須彌山石窟”五個紅字,我們就是爬到哪里,整個山體遍布大大小小很多洞窟,使得整座山像個馬蜂窩,但洞窟中的佛像均已被風蝕和破壞,很難看出昔日的面貌了。</p> 沿著石頭臺階繼續往前走,再往右拐就到了第五窟,也就是大佛樓的山頭的位置。 第五窟為唐初開鑿的馬蹄形摩崖窟,窟腳面闊15.4米,進深20米,窟高22米,是須彌山最大的石窟之一。大佛樓中的窟中端坐大彌勒佛,高達20.6米,據說比山西云岡石窟20窟的大坐佛還高7米多,比河南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佛也高出2米多。 僅佛頭即有5米,耳長3米,腳趾依稀可見。古代匠師用簡陋工具在有限時間里雕鑿出如此巨大的造像,顯示了他們卓越的技巧和雄偉的氣魄。 大佛頭部螺髻,雙耳垂肩,嘴角含笑,神態端莊,面頰飽滿而線條柔和 <p class="ql-block">再往旁邊走一段石棧道就是須彌山石窟的第一窟,這是隋末唐初開鑿的摩崖窟。窟腳面闊4.35米,進深3.7米,頂高8.6米。</p> 立佛高4.85米,蓮座,高0.6米,佛身泥皮系后代重修時粉裝上的,從頭部脫落掉泥皮后看雕像,不失為唐初的優秀杰作。 <p class="ql-block">第一窟中有一個鴿子窩,可以看到有一只鴿子在立佛頭頂之上,還真是非常少見,難道有什么特殊的含義?</p> <p class="ql-block">石門關地處須彌山下寺口子,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關隘。</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石門關遺址就在須彌山石窟一號窟的正下方,長30余米,最早的道路在北壁的紅砂巖上鑿成,寬5米多,路面平坦,為確保安全,在臨淵一面設置護欄。</p> <p class="ql-block">從石門關遺址下來,可以坐擺渡車返或者走步道返回游客中心停車場。</p> <p class="ql-block">這次由于從文管所一直到桃花島和須彌橋路段封閉不通,我們游玩結束后,在大佛樓附近坐觀光車沿公路返回了游客中心停車場。</p> <p class="ql-block">兒子拍攝和剪輯的【避暑之旅第三彈,看石窟,游西海固。感受千年時光在這片土地上流淌的痕跡!-嗶哩嗶哩】高清視頻,有興趣的可以復制以下網址后觀看。</p><p class="ql-block"> https://b23.tv/UAYz5hW</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平县|
灵台县|
怀集县|
长阳|
汶川县|
克山县|
贵阳市|
千阳县|
遂昌县|
肥西县|
分宜县|
涟水县|
皮山县|
屏东市|
汝南县|
元氏县|
平武县|
高安市|
安平县|
周口市|
新邵县|
疏勒县|
含山县|
嘉黎县|
治多县|
南靖县|
永靖县|
长海县|
宝丰县|
宁蒗|
樟树市|
南汇区|
祥云县|
房山区|
青冈县|
商丘市|
那曲县|
名山县|
牙克石市|
微山县|
高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