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密云東邵渠 黑窩井泉寺,小廟留壁畫 觀音經變圖

京郊王海春

<p class="ql-block">密云黑窩尋小廟,山村古樹有人家。</p><p class="ql-block">聽說密云還有個小山村保留著小廟壁畫,便去尋找。開車先到了東邵渠村,跟村里人打聽井泉寺,村民說是井寺吧,還有十多里路那,遠著呢。 東邵渠地處密云、順義、平谷三區交界地帶,四面環山,淺山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p><p class="ql-block">按村民提示一路向北走東大路,過老爺廟村后,車就在山谷里盤旋。打開車窗涌進來的都是山野花草的清香。蟈蟈和蒙古寒蟬、鳴鳴蟬的喧囂不絕于耳。</p><p class="ql-block">路邊總能看到突兀出來的巨大石灰巖,石灰巖中還包裹著很多奇形怪狀的礫石,有的還是一圈一圈的,曾經有人說這是硅化木。這些也就算觀賞石吧,但說是木化石就有點過了。</p><p class="ql-block">這些石灰巖中礫石很大,可能是遠古急流漩渦的堆積。里面很多都是燧石結核,那些周圍同心圓狀的,應該是鈣質膠結的砂巖,不可能是硅化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山谷背陰的巖石上,厚厚的苔蘚碧綠可愛。而崖壁上開滿了粉白的中華秋海棠,它常生于山谷滴水的石灰巖邊、疏林陰處。</p><p class="ql-block">說起秋海棠,還要提一下它的葉子。因清末民國初年的中國地圖形狀類似秋海棠的葉子,所以那時的中國地圖也叫秋海棠地圖,也就是指包含外蒙古在內的中華民國地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終于開到一處稍寬敞的山谷,兩側平緩的山坡上零散分布著幾座院落。一邊荒草中躺著一個藍色牌子,上面寫著“黑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一棵高大的古槐樹下,坐著乘涼的兩位大爺和一位大媽,走過去和他們聊了起來。從他們那里得知,這個村子就是黑窩村,屬于東邵渠鎮,大石門行政村下的黑窩自然村。原來叫下黑窩的,山更深處還有個上黑窩,但早已沒人了。</p><p class="ql-block">村里還有二三十戶人家,常住的也就三十來人,基本家家都在鎮里、區里買了房。到了冬天,村里人就更少了。留守的都是老人們,村里每月能給老人發七百塊錢,自己再種點菜和玉米啥的,過日子沒問題。</p><p class="ql-block">我看周圍很多山坡地雖然種著南瓜、玉米之類的,但感覺雜草叢生,并沒很好打理。大爺說,村里沒啥人,在自家院子里種點就足夠了,外面的就靠天了,根本不在意。想起老婆要買山里人家的黃瓜、西紅柿,便問是否能買點。大爺說,都是家里自己吃的,也根本吃不完,賣啥呀,你去家里摘點就行。我說一定得給錢的。大爺喊來不遠處的老伴帶著我媳婦、姑娘就去家里了。</p><p class="ql-block">我接著和大爺聊。如今村里周圍植被都很好,山上基本都長嚴了,根本進不去人。因為家里做飯取暖都不用燒柴了,都用煤氣罐。外面一百多一罐的氣,村里用才五十五。電也便宜,晚八點到早八點,才一毛錢一度。</p><p class="ql-block">因為這里不在主干道路上,又沒有啥景點,也沒有溪水,所以基本不會有游客來,也沒人弄農家院搞旅游。但也有一家把房租出去的,一萬一年,租了二十年。其實就是賣了,都不會找后賬,只不過不能簽買賣協議。</p><p class="ql-block">老爺子還跟我提到山里的葛根,村里人都會準備一些。刨葛根時要找到主根,那里的最是粗大,而且要到冬至左右藥效最好,那時的淀粉、礦物質含量最高。老爺子還說每天都要喝點葛根泡水,那水是微甜的。</p><p class="ql-block">我終于問起我的目的地,井泉寺。老爺子說當地人都叫井寺,從村子還得向上走二里地,都是給農用車使用,很窄的水泥路。說原來那廟附近原來有口井的,所以叫井寺。旁邊那位大爺這時也搭了腔,說那寺最早叫紅陽寺的,傳說是和密云冶仙塔同時修建的(冶仙塔始建于遼)。</p><p class="ql-block">大爺還說在那瘋狂的年代,里面的塑像全部都被毀了,壁畫也都被黃泥抹平了(幸虧抹平了,才得以保存)。后來重修時,壁畫上的黃泥都是他親手擦洗下來的。</p><p class="ql-block">這時老婆孩子回來了,一人手里一截煮熟的老玉米,還提著一塑料袋的秋黃瓜(又粗又大,回家吃一點也不老,水多脆嫩)。老婆說都是大媽給摘的,說啥也不要錢。我又跟大爺說給錢,大爺不在意的說,自家院里長得,自己也吃不過來,給啥錢呀。盛情難卻,只好多說幾句感謝的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辭別大爺大媽,開車進山最后一公里。果真是窄,兩側灌木時不時劃過車身。但艷美的絲葉唐松草、成片的短尾鐵線蓮,還未藍的藍刺頭也一直相伴。</p> <p class="ql-block">終于在右側山坡看到一處孤零零的院落,那就是井泉寺了。里面保存完好的壁畫在密云極其少見,在京郊我也沒看到同類型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坡上一圈嶄新的圍墻,不禁有點擔心,這就是新建呀,那壁畫還能保留下來嗎?院門門額木質匾額“井泉寺”,果真是到了。兩側還有對聯“井泉永撒甘甜露,寺廟常接有緣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進門還有一個簡單的抱廈,后面還有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銅像。院子不小,青磚漫地,但除了面闊三間的正殿,幾棵小樹,略顯的有點空曠。大殿邊上有密云文委2012年立的文保碑“大石門井寺古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殿并沒有匾額,但有幅手寫的對聯,“貴神施恩到八方,蓮花座下接四海”。怎么感覺這對聯放反了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殿門左上角還有一巨大的蜂窩,洞口有警惕的胡蜂盯著我,從它背部的黑色盾形,就知道它是黑盾胡蜂。這家伙飛行迅速,還特別愛吃肉,當然毒性也較大,不能輕易招惹。它這蜂巢均是用嚼碎的木屑混合它的口水筑造的,或者說是用紙做的蜂窩,但這如云團般的造型,藝術感頗強,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p><p class="ql-block">蜂巢旁邊還有一處蜂巢的殘跡,看來有人怕這胡蜂蜇人,鏟除過一次。也許因為這里風水太好,這黑盾胡蜂又一次把家選擇在這里,甚至這屋檐下還有一處鳥窩呢,它們倒是和平共處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進大殿,中間供奉釋迦摩尼佛金身。前面有供桌、有香爐、有蒲團。房頂應該都是新修的,大紅的油漆。</p><p class="ql-block">但環顧四周,立時激動不已,這里面的壁畫居然保存的很好。一共三鋪,左右山墻及后檐墻均有。廟里一個人沒有,我一個人矗立在壁畫前,慢慢欣賞。</p> <p class="ql-block">井泉寺壁畫分為東西山墻和后檐墻三鋪,按一般寺廟的看壁畫順序,先西墻后東墻,最后后檐墻。西山墻和東山墻北側都有一菩薩壁畫,感覺原來這里應該和供臺一起都在佛龕里面。所以我就直接從外面說。</p><p class="ql-block">西山墻外面上下兩層一共八幅小壁畫,每幅都有榜題。內容順序肯定是橫著看,北上開始,但結束就不知是北下還是南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幅有榜題“*離凡塵辭雙親”。畫面中間是城池中一座大殿,大殿內端坐一對夫妻,男的頭戴皇帝的冕冠。兩旁還有侍者,手持日月宮扇。殿上還跪著一位頭戴藍巾的年輕人。殿外八角三層圓形攢尖頂前還站著一位文官大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幅榜題“文武官員來送行”。在一座小橋之上一位頭戴烏紗帽的文官站在黃羅傘下,橋下還有兩位武將,打拱作揖相送。橋對面一藍衫青年揮手踏上山間小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幅榜題“虔心秉定赴雷音”,畫面用自然溪水、山崖將畫面分為三層。最下面一位禪師站在山門前迎候遠來的年輕人。后院還有一位僧人站在二層亭閣之下。最上面山崖平臺有一位雙手合十,頭戴五佛冠結跏趺坐的菩薩(被黃色圍擋遮住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幅榜題只有三個字“修真性”,畫面是年輕人坐在椅子上,旁邊有人用刀幫他剃發,前面還有位僧人似乎在說著什么。”</p><p class="ql-block">這上面四幅說的是一個故事,那就是一位王子虔誠前往雷音寺,出家修行佛法的事。只是找不到這個故事的來源。喬達摩悉達多是王子,但肯定跟這壁畫沒關系。真武大帝是王子,但那是道教故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往后的壁畫似乎都和觀音菩薩、善財童子有關,難道上面一層畫的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但善財童子可不是王子出身呀。希望有懂的老師能指教一下。</p><p class="ql-block">后面的壁畫看不出有啥順序關系,有點類似觀世音普門品經變圖,都是觀世音救苦救難的故事。下層北起第一幅榜題是“火燒蓮花(池)”,有兩人肩扛手提包裹站在懸崖之上,一人山谷下坐在蓮花臺上,雙手合十,向上祈禱。他周圍一圈火焰,似乎有一保護罩罩住。而在空中觀音菩薩正揮手示意前面的善財童子去搭救,觀音身后自然是龍女陪侍,而前面的善財童子正俯身雙手合十,念動咒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層第二幅榜題“**賊寇救良善”。圖的右下角一對持杖的老翁和一位白衣雙手合十祈禱的老婆婆,旁邊一個小兒拽著婆婆的衣襟指向前方。前方一個年輕漢子肩扛大刀背著包袱,還有一人背著一個年輕小媳婦,那小媳婦正回首掙扎。看來小媳婦應該是那孩子的母親,畫面表現了強盜劫錢劫色啊!</p><p class="ql-block">這時再看天上,左邊善財童子站在云端注視凡間。右邊電母手持雷電鏡,擊出兩道閃電照亮人間罪惡。尖嘴猴腮鳥爪的雷公左手拿錘右手拿錐,打出一串雷鼓擊向賊盜。后面還有拿芭蕉扇的風婆,正放出神獸飛廉,吐出狂風吹向惡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層第三幅榜題“難逢雙虎要傷人”。畫中兩位行旅在山林中行走,突然兩只斑斕猛虎撲向他們,甚至在樹林枝干上還盤著兩條蟒蛇,也要沖向商旅。商旅嚇得驚慌失措,正危急時刻,天上的善財童子又到,必然是逢兇化吉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層第四幅榜題“賊寇害人圣手托”,畫面中懸崖上站著三名賊寇,地上扔著受害人的的包袱和傘具。其中兩名賊人還舉起石塊準備向山谷下砸去。有一人被賊人推下山崖,正無助跌落。忽然間一只纖纖玉手憑空而出,正好托起了跌落者。我忽然想起門頭溝淤白村的菩薩廟,那里的壁畫也同樣有這個題材。</p><p class="ql-block">這些就是井泉寺東山墻的壁畫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側山墻與東側形式一樣,依然分為上下兩層,每層四幅,共八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上角第一幅榜題是“路遇雙虎志心誠”,畫面中兩個僧人面對兩只老虎,雙手合十。那老虎也是左顧右盼,沒了往日兇相,道似貓兒戲鬧。</p> <p class="ql-block">平行第二幅榜題是“決斷凡情獨木行”,只見一條湍急的河流隔開兩岸,河上架有一根僅容一足的獨木。河對岸亭臺樓閣,河邊有一小和尚雙手搖動,仿佛在喊千萬別走獨木橋,太危險。而他前面還有一位披袈裟的禪師似乎也在擺手勸阻。但這邊的僧人似乎并不害怕,也不退縮,正要邁步向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幅榜題是“難逢五鬼魔(磨)真性”。一個僧人在懸崖上面,結跏趺端坐在蒲團。一個小鬼在崖下雙手擺動,蠱惑僧人。再有一個小鬼努力攀在崖邊,下面小鬼使勁向上托著他的屁股。還有兩個小鬼似乎馬上就要攀上懸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幅榜題“天河沐浴金剛體”。一僧人站在岸邊,地上還有一件衣服,水里有四個人,有男有女赤裸上身,似乎正在召喚僧人下水。</p><p class="ql-block">看來這上一層一就是東墻上那位王子學佛剃度后的修煉,經歷虎嘯、獨木之危、五鬼誘惑、天河沐浴成金剛之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面一層最左側榜題是“慈航普救難士枷鎖門”。在牢獄城門外,兩個手持棍棒的解差正莫名其妙,因為他們押解的兩個囚犯雙手的枷鎖,無緣無故斷在地上。天上自然有觀音大士和龍女、善財童子。看樣子那兩個囚犯必定被冤枉并向觀音禱告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幅榜題僅剩一個“神”字,但畫面清晰。衙門大堂兩側有衙役手提殺威棒,廳堂內官老爺高坐,右手外指,似乎正命令行刑。院子里有一人被剝掉上衣,跪在地上。前面有皂隸前腿弓后腿繃,使勁向外拉住他的頭發,是他脖頸伸長露出。后面的皂吏更是雙手向后拉囚犯被綁的兩手,并用左腳踹在囚犯的屁股上。兩人合力將囚犯固定住。</p><p class="ql-block">而一側的劊子手正舉起大刀要朝囚犯脖頸砍去。但還沒下落,這刀憑空斷為三截。自又是那天上的善財童子使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幅榜題也損毀嚴重,猜不出啥字。那就看畫吧。只見波濤之上,一葉帆船。帆船前一個夜叉鬼正要伸向船頭,船側還有一條巨大的鯉魚搖頭擺尾,撥弄船身。天空中烏云密布,一條蛟龍張牙舞爪。</p><p class="ql-block">船上一官員樣男子正在香爐前跪拜,后面的艄公抱槳并雙手合十。船艙邊有一女子和一驚恐的小孩。看樣子都驚懼這波濤洶涌。這畫的也細致,船艙里還有水罐、茶壺、茶杯。左上角的觀音、龍女、善財童子自然又是來解厄的。</p><p class="ql-block">想起觀世音普門品經變圖一句偈語“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正是這幅圖的寫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副榜題是“毒酒要害賢良士”。畫面中大堂內一官老爺似乎在揮手招人上酒,左側有人陪坐。右側還有一位官員正頓足擺手,似乎在著急拒絕什么。</p><p class="ql-block">而殿外兩個仆人似乎正要端著酒盤上酒,這酒恐怕就是毒酒了。右上角的善財童子及時出現,好人又會安然無恙了。</p><p class="ql-block">看來這下一層還真有可能是觀世音經變圖。</p> <p class="ql-block">黑窩村井泉寺壁畫3</p><p class="ql-block">井泉寺東西山墻壁畫的最北邊,緊挨著后檐墻都有一個單獨的菩薩像。東邊的頭戴五佛冠,雙手持一秉如意,結半跏趺倚坐,一足上盤,另一足垂放而下。結半跏趺原系佛陀特允比丘尼之坐法,也是只有女身菩薩才有的坐法。菩薩身后有眾多經書相伴,坐于蓮臺之上,白蓮花下有綠荷葉相托。觀音菩薩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有持如意的形象,這里有沒有畫出他們的坐騎,不太好確認是哪位菩薩。但和壁畫中其他菩薩對比,這也許是普賢菩薩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墻相應的菩薩也是頭戴五佛冠,身披天衣。身后有經書、經卷,坐蓮臺之上。但坐姿有所不同,也結半跏趺坐,俗稱單盤坐。但不同于對面的半跏趺倚坐,而是一腳外露,一腳藏于衣下。菩薩手中似乎拿著卷軸,按說文殊菩薩應該手持寶劍和《般若經》,這卷軸是《般若經》嗎?如果是,那這就應該是文殊菩薩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有就是后檐墻上的壁畫了,分為左中右三鋪。左側的有三位神仙,中間部分損壞比較嚴重,但看兩邊人的形象也就可以猜出中間是哪位菩薩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邊的這位出家人很年輕,左手持九環金杖,右手單手施禮。身披袈裟,腳踩蓮花。右側的是位老者,手捧書冊,亦站于蓮花上。</p><p class="ql-block">這兩位也是有來頭的,年輕人是道明法師,而年長者是他的父親閔公。只是兒子道明先出家,父親閔公出家晚,反道成了兒子的徒弟。</p><p class="ql-block">傳說這九華山原本是閔公的私產,地藏王菩薩看山形如蓮花,便在此修行。渴飲山泉水,饑食觀音土。閔公心地善良,便想給地藏菩薩建個道場,問需要多大的地方。地藏比丘說:“我要一塊好像我這件袈裟一樣大小的地方。”閔公欣然應允,但當袈裟展開后居然了覆蓋整個九華山。閔公視為神跡,將九華山慨然相送。閔公的兒子一心向佛,也跟地藏比丘出了家,叫道明和尚。不久閔公亦求出家,并拜了兒子為師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右脅侍說d完了,也就知道中間的就是地藏王菩薩了。“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p><p class="ql-block">隱約可見地藏菩薩也是頭戴五佛冠,雙手捧珠,結跏趺坐于蓮臺。道明和尚手持九環金杖和地藏捧的明珠都是他的重要法器。金杖可以振開地獄之門,而掌上明珠,則可以光明大千世界,從而度化地獄中受苦受罪的生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密云黑窩村井泉寺壁畫4</p><p class="ql-block">說完后檐墻西鋪的壁畫,再說中間的。中間這鋪壁畫脫離了佛教范圍,更是大眾生活的寫照,也算是人文畫了,讓您能間接感受到,過去一個富裕家庭的奢侈生活。</p><p class="ql-block">壁畫是對稱的,左右側邊上都是花鳥條幅。左側的第一眼認為是喜鵲登枝,再細看,這鳥的尾巴與嘴都有點短啊,圖上還有幾個字,能看出來就是“安居”兩字。難道是鵪鶉,但鵪鶉肯定是在地上跑的呀。</p><p class="ql-block">想來這應該是黑八哥了,八哥是有靈性的,既能學其他鳥叫,又能學人話,自古就被人喜愛,也被稱為吉祥鳥,有吉祥寓意,也算國畫中常用題材了。</p><p class="ql-block">既然八哥站的樹,那就不應該是喜鵲的老搭檔梅花了,國畫中跟八哥配的也許是芙蓉吧,芙蓉有富貴吉祥之意,這樹下還有一棵枝繁葉茂的菊花,居然花開七朵,個個都大如銀盤,菊花有高潔隱逸之意。那這幅條幅就是八哥芙蓉菊花圖了。</p><p class="ql-block">相對應右側條幅就簡單了,三只花喜鵲站在一株虬結枝丫的古梅上。喜鵲登梅是最常見的吉祥畫了但這畫里還有詩。“十月先占嶺上春,雪中霜里更精神。”“歲在甲申,清和下*,繼五涂抹”。</p><p class="ql-block">看樣子這是一個叫繼五的文人畫師寫的,這詩算不得新意,說了這傲雪的梅花,但他肯定是讀了不少唐詩的。歲在甲申,那也就是這壁畫的時間,這壁畫不算太老,最近的甲申年是,2004年和1944年。如果能確定是民國的畫,那就是說,這壁畫已經有78年了歷史了。算不得多長,但經歷過那么多戰亂與瘋狂,留存到現在也不容易。</p><p class="ql-block">左右兩側花鳥條幅內側,還各有一副槅 [gé] 扇門式條幅壁畫,槅扇門上部檻窗內還有一副人文畫。一位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單槳的船家,正從蘆葦叢中劃出一葉扁舟。還有題字“風雨追舟”。</p><p class="ql-block">“追舟”的故事很多,有唐伯虎為美人一笑,追舟戲秋香。也有陳妙嬋癡情雇船追趕情人潘必正。總之都是愛情癡戀的故事,也都是古時文人騷客喜歡的主題。</p><p class="ql-block">右側槅扇同樣位置也有一副,這個比較簡單,因為有題字“浩然尋梅”。孟浩然頭戴浩然巾,在風雪中騎驢過灞橋,踏雪尋梅,已成為古代文人佳話,也是繪畫熱門題材。</p><p class="ql-block">說完兩側條幅,咱再說中間的,中間這幅的左上角是一本線裝書,封頁上有三個人物,前面端坐的,手捋長髯,肯定是關羽,這舉大刀的就是周倉,旁邊的應該是關平。書上還有字“中華民國***特憲”,有這幾個字,再加上壁畫中多處的甲申紀年,那就可以斷定,這壁畫是在1944年重繪的。書頁還掀起了一角,有文字,能看清有忌動土、忌啥啥的,原來這是一本老黃歷。</p><p class="ql-block">黃歷后面似乎是一張照片,那個年代富裕家庭照張相是沒啥問題的。再有就是燈籠、插梅瓷瓶,插著毛筆、卷軸、如意的筆筒,水果盤上的翠皮大西瓜,一切兩半,黑籽紅瓤,看著就那么解渴,何況旁邊還一嘟嚕葡萄呢。就連書冊邊上也散落幾個果子,這西瓜成熟的季節,應該沒有杏了,這應該是李子吧。東邵渠的御皇李子那也算是京郊水果一絕。</p><p class="ql-block">這幅壁畫的右側也都是象征生活情趣的物件,菊花叉角下卷起的帳幔。方形燈籠,一面芙蓉花,一面題字“花開五里香”。旁邊吊著一張墜著穗的紙牌,上面篆體“富貴壽考”,《舊唐書·郭子儀傳贊》:“富貴壽考,繁衍安泰,衰榮始終,人道之盛,此無缺焉。”</p><p class="ql-block">再旁邊還吊著一把打開的折扇,上面有詩句“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這是宋朝詩人盧鉞 寫的《雪梅·其二》,感覺這首詩寫的不算太好,傳承度不高。但他也寫過“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算是佳句了。</p><p class="ql-block">剩下還有插著白牡丹的大花瓶,仿古青銅香爐,最讓我奇怪的是果盤上的水果。那一大串可不是葡萄,看葉子和枝杈,果實布局,更像是龍眼啊。這可是地道的南方水果,在那個年代,能在北方見到,非富即貴。</p><p class="ql-block">中間這鋪壁畫看完,只有一個感覺,哪怕是天上神仙,也好人間富貴。</p> <p class="ql-block">這地藏菩薩蓮臺前有一只圓眼大耳,身披藍色鬃毛的猛獸,單看肯定以為獅子,但地藏菩薩旁邊的肯定是那只諦聽了。這諦聽其實是地藏菩薩身邊的白犬,它具有“坐地聽八百,臥耳聽三千”,能辨別世間萬物的聲音,尤其善聽人心,能鑒善惡,察聽賢愚。西游記里的真假美猴王,除了如來佛祖也就只有它能聽出真假了。</p> <p class="ql-block">密云黑窩村井泉寺壁畫4</p><p class="ql-block">說完后檐墻西鋪的壁畫,再說中間的。中間這鋪壁畫脫離了佛教范圍,更是大眾生活的寫照,也算是人文畫了,讓您能間接感受到,過去一個富裕家庭的奢侈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壁畫是對稱的,左右側邊上都是花鳥條幅。左側的第一眼認為是喜鵲登枝,再細看,這鳥的尾巴與嘴都有點短啊,圖上還有幾個字,能看出來就是“安居”兩字。難道是鵪鶉,但鵪鶉肯定是在地上跑的呀。</p><p class="ql-block">想來這應該是黑八哥了,八哥是有靈性的,既能學其他鳥叫,又能學人話,自古就被人喜愛,也被稱為吉祥鳥,有吉祥寓意,也算國畫中常用題材了。</p><p class="ql-block">既然八哥站的樹,那就不應該是喜鵲的老搭檔梅花了,國畫中跟八哥配的也許是芙蓉吧,芙蓉有富貴吉祥之意,這樹下還有一棵枝繁葉茂的菊花,居然花開七朵,個個都大如銀盤,菊花有高潔隱逸之意。那這幅條幅就是八哥芙蓉菊花圖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相對應右側條幅就簡單了,三只花喜鵲站在一株虬結枝丫的古梅上。喜鵲登梅是最常見的吉祥畫了但這畫里還有詩。“十月先占嶺上春,雪中霜里更精神。”“歲在甲申,清和下*,繼五涂抹”。</p><p class="ql-block">看樣子這是一個叫繼五的文人畫師寫的,這詩算不得新意,說了這傲雪的梅花,但他肯定是讀了不少唐詩的。歲在甲申,那也就是這壁畫的時間,這壁畫不算太老,最近的甲申年是,2004年和1944年。如果能確定是民國的畫,那就是說,這壁畫已經有78年了歷史了。算不得多長,但經歷過那么多戰亂與瘋狂,留存到現在也不容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右兩側花鳥條幅內側,還各有一副槅 [gé] 扇門式條幅壁畫,槅扇門上部檻窗內還有一副人文畫。一位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單槳的船家,正從蘆葦叢中劃出一葉扁舟。還有題字“風雨追舟”。</p><p class="ql-block">“追舟”的故事很多,有唐伯虎為美人一笑,追舟戲秋香。也有陳妙嬋癡情雇船追趕情人潘必正。總之都是愛情癡戀的故事,也都是古時文人騷客喜歡的主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右側槅扇同樣位置也有一副,這個比較簡單,因為有題字“浩然尋梅”。孟浩然頭戴浩然巾,在風雪中騎驢過灞橋,踏雪尋梅,已成為古代文人佳話,也是繪畫熱門題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說完兩側條幅,咱再說中間的,中間這幅的左上角是一本線裝書,封頁上有三個人物,前面端坐的,手捋長髯,肯定是關羽,這舉大刀的就是周倉,旁邊的應該是關平。書上還有字“中華民國***特憲”,有這幾個字,再加上壁畫中多處的甲申紀年,那就可以斷定,這壁畫是在1944年重繪的。書頁還掀起了一角,有文字,能看清有忌動土、忌啥啥的,原來這是一本老黃歷。</p><p class="ql-block">黃歷后面似乎是一張照片,那個年代富裕家庭照張相是沒啥問題的。再有就是燈籠、插梅瓷瓶,插著毛筆、卷軸、如意的筆筒,水果盤上的翠皮大西瓜,一切兩半,黑籽紅瓤,看著就那么解渴,何況旁邊還一嘟嚕葡萄呢。就連書冊邊上也散落幾個果子,這西瓜成熟的季節,應該沒有杏了,這應該是李子吧。東邵渠的御皇李子那也算是京郊水果一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幅壁畫的右側也都是象征生活情趣的物件,菊花叉角下卷起的帳幔。方形燈籠,一面芙蓉花,一面題字“花開五里香”。旁邊吊著一張墜著穗的紙牌,上面篆體“富貴壽考”,《舊唐書·郭子儀傳贊》:“富貴壽考,繁衍安泰,衰榮始終,人道之盛,此無缺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旁邊還吊著一把打開的折扇,上面有詩句“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這是宋朝詩人盧鉞 寫的《雪梅·其二》,感覺這首詩寫的不算太好,傳承度不高。但他也寫過“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算是佳句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剩下還有插著白牡丹的大花瓶,仿古青銅香爐,最讓我奇怪的是果盤上的水果。除了象征多子多孫的石榴,旁邊那一大串可不是葡萄,看葉子和枝杈,果實布局,更像是龍眼啊。這可是地道的南方水果,在那個年代,能在北方見到,非富即貴。</p><p class="ql-block">中間這鋪壁畫看完,只有一個感覺,哪怕是天上神仙,也好人間富貴。</p> <p class="ql-block">整個井泉寺壁畫就剩這后檐墻東側的了,這個分辨起來比較容易。捧著插柳凈瓶的龍女,雙手合十的善財童子,中間的就是觀音菩薩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善財童子在西游記里就是牛魔王的兒子紅孩兒,頑皮惡劣抓了唐僧,連孫悟空都打不過他,最后被觀音收服做了觀音的協侍。其實在佛教里善財童子可沒那么不堪。</p><p class="ql-block">善財剛出生時,其家宅內自然出現七寶樓閣,樓閣內有種種珍寶,因此他的父母還有善師稱他為善財。經文殊菩薩教誨,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最終至普賢菩薩道場,修成正果。</p><p class="ql-block">京郊小廟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壁畫也保存了幾處,以昌平慈悲峪福慶庵保存的最好。可惜這井泉寺壁畫上層的故事跟善財童子的修行過程完全不一樣,所以也猜不出是哪位人物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說這龍女,那絕對是一位天才,而且論力量,孫悟空都比她差遠了。西游記里孫悟空吃了紅孩兒三味真火的虧,去觀音處求救,觀音拿出凈瓶扔進海里,一只老龜把瓶子馱了上來。孫悟空想去拿,卻拿不動,尷尬的說:“不瞞菩薩說,平日拿得動,今日拿不動。想是吃了妖精虧,筋力弱了。”</p><p class="ql-block">觀音菩薩說“凈瓶拋下海去,這一時間,轉過了三江五湖,八海四瀆,溪源潭洞之間,共借了一海水在里面。你那里有架海的斤量?此所以拿不動也。”</p><p class="ql-block">緊接著又說“如果要讓你把這玉凈瓶拿過去,你又拿不動,如果說要善財龍女和你一起去,你又不好心。”這句話說明了龍女拿凈瓶沒問題,她的力氣可比孫悟空大多了。</p><p class="ql-block">龍女此人原本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娑竭羅龍的女兒,八歲時聽到文殊菩薩講經頓悟成佛。有其他菩薩對她質疑,“佛祖經歷了無數的劫難才修成正果,她只不過是一個小女孩,怎么能做到這么快成佛的呢?”。</p><p class="ql-block">龍女拿出一顆價值三千世界的寶珠獻給佛陀,佛陀欣然受之。龍女有忽然以男身示人,具菩薩行,坐七寶蓮花前往南方無垢世界。眾菩薩默然信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間的肯定是觀音,只不過這觀音胸前不是華麗的瓔珞,而好像是金鎖。手里居然拿著一盞茶杯。觀音菩薩身后還有眾多書籍,發現井泉寺里的菩薩都博覽群書,身后都是經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想分辨是不是觀音菩薩,菩薩身后的紫竹林和她的寵物白鸚鵡,可都是觀音的標志。這觀音壁畫里除了龍女捧著的柳枝凈瓶,還有一個大瓷罐,也插著一捧的柳枝,看來柳枝還有備用的。觀音蓮臺前還有一神獸,看著也跟獅子似的,那就應該是金毛犼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井泉寺壁畫算是聊完了,這壁畫保存的還算比較好,畫的內容有所創新,如果您喜歡也可以來看看。山村幽靜,村民淳樸,小寺清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鹿县| 虹口区| 宁远县| 贵德县| 久治县| 伊金霍洛旗| 堆龙德庆县| 青浦区| 九龙县| 桃园市| 永城市| 余姚市| 清镇市| 调兵山市| 昌平区| 南昌市| 五峰| 漠河县| 长沙县| 祁连县| 永兴县| 阿鲁科尔沁旗| 日喀则市| 巴里| 南涧| 翁牛特旗| 曲阳县| 中超| 高清| 临安市| 丰镇市| 文安县| 石屏县| 施秉县| 宜君县| 日照市| 武平县| 建德市| 台东县| 云南省|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