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伯一一一個普通農民的故事

0000001

<h3>在老家湖北羅田三港那一帶,伯就是父親。伯生活于上個世紀。上個世紀即二十世紀,對于年輕人來說,似乎顯得比較遙遠;但是,對于老一輩中國人來說,上個世紀令人記憶猶新,是一個不平凡的世紀,是一個翻天覆地、轟轟烈烈的世紀,在成立新中國的基礎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農民翻身當了主人,進行了土地改革,從初級社、高級社發展到人民公社,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全面推進了改革開放,國家一步一步地健康發展強大。<br></br></h3></br><h3>建國初期五幾年的時候,伯是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那時,新中國剛成立,年輕人都積極上進,有一股奮發向上的勁頭,伯也是這樣。伯年輕的時候,身體特別好,身強力壯,特別能干,特別能吃苦,有使不完的勁,很早就入了黨。土改和初級社、高級社時期,他工作積極,勤奮肯干,得到領導的贊賞。五八、五九年大躍進期間,伯是當時的積極分子。</h3></br><h3> <h3>六十年代初,伯就當上了大隊干部。他為人正直,忠厚老實,處事公正,受到群眾的一致贊許。大隊各村有些糾紛扯皮之類的事,大隊總是叫他去處理。他不偏不倚,擺事實、講道理,處理完的事大家都心服口服。他文化不高,但看問題全面、深刻,說話很有份量,句句在理。大隊小隊開會,大家都愿意聽他講話,好像他一講話就能一錘定音。他為人表率,干活帶頭,不怕吃苦,從不占公家的便宜,從不從大隊往家拿東西,是群眾信得過的好干部,大家公認的老好人。</h3></br><h3>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大躍進結束了,大隊辦的大食堂也撤銷,群眾不再吃大食堂。但遇上了59、60、61三年自然災害,人民缺衣少食,生活困苦,糧食不夠吃,有地瓜吃就很不錯,很多家庭吃糠咽菜。伯家沒有糧吃,經常向人家借,面子上很不好看。媽經常挖野菜,做糠粑代替糧食。我吃媽做的糠粑,好幾次解不出“大手”來,媽只好用“手鉗”往外摳。為了給伢兒們多搞點糧食吃,婦女們利用在“稻場”打谷或打麥的機會,偷偷用口袋鏟些谷或者麥子先藏起來,等小隊把糧食從稻場上收走后,婦女們再在夜里私分藏下的糧食。大隊在有的村發現這種情況后,就經常派人監視,一有疑點就搜。伯當時負責自己住的塆,婦女們最害怕遇到伯,大家都知道伯堅持原則,要是讓伯碰到了,就會要交出來。“文化大革命”期間,幾乎所有的大隊干部都被批斗過,包括書記范成恩、老書記聾子一爹、大隊干部彭九舟、財經主任徐國群、主辦會計架子爹、民兵連長和舟等,就是沒有人要斗伯,因為他沒有什么“民憤”,可見他的為人好。</h3></br><h3> <h3>六十年代中后期,全國興修水利,羅田到處修水庫,大有遍地開花之勢。有盧莫崖水庫、九資河水庫、鳳凰關水庫、范各沖水庫、八一水庫、紅衛水庫等,還有栗子坳改河工程等。做水庫是個重苦力活,整天就是挖土、運土、打夯、打釬、放炮炸石頭、炸土方這些重體力勞動,體力消耗大,食堂伙食差,危險性大,經常發生事故,一般人都不愿意去。印象中伯幾乎年年都去修水庫,總是不在家,多數時間在水庫上,他是大隊帶隊負責的干部,以身作則,帶頭苦干,從來不顧家。尤其是鳳凰關水庫好像修的時間比較長,伯在那里干了好幾年,有時回家一天半天的,洗個澡,換一身衣服,拿點腌菜就又走了。 </h3></br><h3> <h3>六十年代前期,三港管理區設在祠堂塆。機關有五六個人在此上班工作,還挺熱鬧。特別是縣電影隊和縣劇團經常到這個小山村來放電影、唱戲。放電影是在繼平大哥老堂屋和右邊一間房的窗戶前掛幕布,繼平大哥家和我們家前面是一個連起來的“大門口”,再往前面是一個“稻場”,那時看起來好像很大,看電影的人就坐在那里看。我們家屋的后頭是一個大竹園,面積也很大,竹子很多,都是楠竹。再往東北邊,是一座小山,有個山坡。每逢縣里來了劇團唱戲,就在竹園中間的“平場兒”搭個臺,群眾就坐在山上看戲。但是每次不管是放電影還是唱戲,都要發電。發電機是電影隊或者劇團自己帶來的。發電機發電時需要冷卻,每次都要準備一個大水缸裝水,要有個人不停地挑水。這個任務每次總是伯來承擔,所以伯基本上沒看成電影沒看成戲,忙著挑水,樂此不疲,為大家服務。</h3></br><h3> <h3>伯特別崇敬毛主席,忠于毛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小紅書”(毛主席語錄)總是隨身帶,裝在口袋里隨時拿出來學。在“極左”的那幾年,一有“最新指示”(毛主席講了話),伯就按照上級要求上街游行慶祝,喊口號。伯沒有讀書,可以說沒有文化,但是,他硬是在工作中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認識了一些字。為了宣傳毛主席指示,沒有人安排,伯主動當起了“毛澤東思想宣傳員”。特別令人印象深的是,他每天一大清早就起床,到“前頭嘴兒”用廣播筒喊讀毛主席語錄。廣播筒是用白鐵皮做的,有大小兩種,大的長約五十厘米,小的長約三十厘米,前面是喇叭口,有菜盤子那么大;后面是放嘴巴的,剛好嘴巴那么大,對著喇叭筒一喊,聲音很大,傳播很遠。伯就朝著清水塘、下老河、楊各的方向大聲喊讀,中間有個大田畈,地域開闊,廣播效果極佳。他對著廣播筒一喊,整個聲音在空曠的大畈里回蕩。伯按照毛主席語錄從前至后一條條地念,其中念得最多的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應當相信群眾,我們應當相信黨,這是兩條根本的原理。如果懷疑這兩條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伯喊讀毛主席語錄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每天早上起來喊,之后再出早工干活,很有毅力,一般人難以做到。</h3></br><h3> <h3>1966 年5月,黨中央號召全國“破四舊,立四新”。就是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伯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破四舊,立四新。當時一些老百姓還比較信迷信,經常求神拜佛,伯就堅決反對,特別反對算命。當時,有算命先生到塆里來了,伯就跑過去,趕人家走。如果不走,就摔人家的胡琴。后來算命先生只要聽說來德明了,就趕緊起來跑。對門塆后頭有座山叫“感應山”,山上早年就有座廟,是佛教寺廟,供著觀音菩薩等。上面要求破四舊立四新后,廟里的泥菩薩被一些“二桿子”給打得稀巴爛,廟也被拆了。伯沒有參與這些活動。但是他在家里“破四舊”,不讓“供祖人”。逢年過節的家里“供祖人”,媽往桌子上端菜,伯就往下端菜。媽哀求說,你這樣要不得啊!可伯就是不聽。伯還干過“截蘿兒”的事。當時,雖然反“四舊”了,但是送禮之風依然盛行,路上送禮的人時而出現,手上提一個“篾絲蘿兒”,里面裝有“幾紫兒”油面,油面兩邊擺著雞蛋,一邊擺五到十個左右,到親戚家送“毛珍禮”、生日禮什么的。伯如果看到了,就到路上去截,二話不說,上去就攔住他,把蘿兒截下來,“沒收了”,交給大隊,以示懲罰他下次不要再送了。“截蘿兒”是個很不地道的事,一般人拉不下這個面子,因為大多是四里八村的熟人。可是伯為了響應黨的號召,反對愈演愈烈的這種不良風氣,硬是拉下臉來去干。后來,因為“截蘿兒”這種做法不太好,政府也沒有太堅持。當然,伯也只截過屈指可數的幾次。</h3></br><h3> <h3>文化大革命結束后,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各大隊開始分田分地分山林,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伯是從初級社、高級社到人民公社一步步過來的,對大集體有著深厚的感情,就對土地承包責任制有十二分不理解,想不通。他自言自語發牢騷說:共產黨變了,集體這條路這么好不走,非要走資本主義的路,把田地山林分給私人,這不是回到從前了嗎,還是不是社會主義了?有很長一段時間伯一直想不通,心里不痛快,好像得了抑郁癥,整天耷拉著腦袋,一臉的不高興,見誰都不說話。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伯是個地地道道、本本分分的對黨對社會主義有感情的樸實農民。后來,經過幾年的思想斗爭和改革實踐,伯也逐步理解了承包責任制,看到了分田分地分山后的好處,群眾勤奮了,糧食多了,有吃的了,山林也“蓄”起來了,有柴禾燒了。</h3></br><h3>七十年代后期,大隊開辦了林場、茶廠、副業隊,伯經常為這些單位的建設發展出謀劃策,指導工作。為了發展經濟,搞增收,大隊決定再建一個磚廠。這項任務又交給了伯。河南省離我們那兒不算太遠,河南人早就開辦了磚廠,有豐富的辦磚廠制磚的經驗。伯先后“四上河南”,到那里去調研,帶人去學習取經,去買制磚機,去請師傅等。由于大隊的資金緊張,每次去,伯在路費上和吃喝上總是省了又省。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磚廠終于建成了。伯又親自參加制磚燒磚實驗,直到出磚。有一次制磚機將伯的手打傷了,他手上纏著繃帶仍在磚廠里忙乎,別人勸他休息,他說,我沒事。為了磚廠的建設,伯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累,而磚廠也給大隊增加了可觀的收入。</h3></br><h3> <h3>伯是個有情義的人,重情重義。伯小的時候,家里要讓一個孩子念點書,伯說,讓德新去吧。德新是伯的弟弟,我們叫他德新三爺。于是,德新三爺和德純大伯一樣,讀了點書,弟兄三個就伯就沒有讀書。德新三爺后來參加了工作,一直在合作社系統工作。六幾年的時候,德新三爺的妻子——我們叫細三爺,也跟著三爺找了點事做。不過,他們經常調換工作地點,先后在大崎、李巴墩、大河岸和縣城等地工作過。每換一次工作地,細三爺就要跟著德新三爺一路“轉移”。可是他們的伢兒小,自己走不了路,加之還有些家當。所以每次調動,都要找伯幫著搬家。伯就找來裝谷的蘿筐,一頭裝東西,一頭裝伢兒,有時候兩頭都裝伢兒,百把斤重的擔子,走一天的路,可是辛苦。這樣的事兒我記得有過好幾次,有時候大夜里才趕回家。</h3></br><h3> <h3>58年大躍進,大隊將群眾集中起來居住,開大食堂,集中吃飯,過“共產主義生活”,到處都拆屋,我們家在祠堂塆的老屋也被拆了,搬到中老河去住。記得住的是晚德細爹家,他們家是五檔屋,中間一個堂屋,兩邊都是一個連二的廚房加兩間房。他們家兩個老頭加晚德,共三個人,住屋的一頭,給我們住另一頭。我們管老人叫“三爹三大”,人非常好,大小事都關照我們家,從未發生過矛盾。1958年農歷十月初七,我的三弟在那里出生了,兩個老人幫著跑前跑后、忙這忙那的,缺東西就從他們家拿。我們家一直記著“三爹三大”的恩德,時常念叨他們。60年左右,大躍進之風開始煞車,大食堂也取消了,我們又搬回到祠堂塆,但是沒有屋住。伯就做屋,不僅做自己的屋,還把三弟德新的屋也一起做了,兩檔,一個連二的廚房加兩間房。做屋可是一項大苦任務,先要犁田、剁草、踐泥巴搭磚,曬干后碼起來,做屋前再挑回來。做屋那幾天更是操心累人,幾天幾夜睡不好覺。伯手上做了四五次屋。后來,德新三爺調到縣社工作,細三爺則回到了祠堂塆,一回來就有屋住。</h3></br><h3> <h3>“文革”期間,知識越多越反動。批斗過了“走資派”,再批斗知識分子。在駱駝坳中學教高中數學、帶畢業班、頂頂有名的萬祖應老師被下放回了鄉。萬老師一米七八的大個子,身材魁梧,一筒大料,但書生氣質,缺乏勞動鍛煉,體質一般,經常生病,而且一生病就是急病。六幾年的時候,有好幾次萬老師得了急病,大多數發生在夜里。伯就去叫瑞恩二爹或者光明二爹等人,用“竹床”將萬老師抬到駱駝坳衛生院或者羅田縣醫院去看急診。一百三四十斤的人加上擔架,一二十里路程,黑燈瞎火的,高一腳低一腳,真是氣虧,伯沒有一點怨言。</h3></br><h3>我們家弟兄老妹多,四男一女,加大人共七個人吃飯,圍一大滿桌子。伯和媽扯這一大家子十分不易。孩子都小,家里缺少勞力,每年都是“出錢戶”。那時,在人們的觀念里,“出錢戶”是不光彩的,我們感覺好像比別人低一等。由于人多糧少,我們家平時都是吃“清粥兒”,來了客人,媽只在“鍋兜兒”“喝”一點飯,給客人吃,弟兄們見了飯很想吃,可是又都不敢搶著吃。等到吃麥子的時候,我家磨麥子總是提一點麩子起來,剩下95%都當面了,所以我家做出來的麥子粑總是“黑麻麻”的,沒有人家的白,幾個伢兒好“欠”人家的細粉子粑,總是埋怨媽怎么不做白粑兒。吃竽頭的時節,我們家整個一個多月都吃竽頭,見不到一粒米。不像有的人家,吃麥子和吃竽頭的時節,總還有一些米調劑著吃。就是這樣,我家還經常糧食接不上茬,吃了上頓沒下頓,媽就找塆的借。有幾次,來了客人家里沒有米,媽就“陰陰地”把“升子”藏在“抹油”(圍裙)后面到塆里去借米,其實客人早看到了。由于人口多,伯總是沒有吃飽,“細”給我們吃。</h3></br><h3> <h3>俗話說,爹娘痛的頭孫子,父母痛的斷腸兒。1977年12月,伯的第一個孫子輩孩子——孫女出生了,伯愛得不得了,經常抱她。因為孫女小時候眼睛大,伯就喊她“水珍、水珍”,逗她玩。因為下老河傳后的大女兒叫水珍,有一雙大眼睛。伯不信迷信,他認為自己是黨員,怎么能信迷信呢?但有一次孫女病了,道士說孫女是“黑都了”,要“叫黑”,并說要到屋上去叫。平時“叫黑”都是媽一手操辦,但這次“叫黑”要上房,媽做不了,只得叫伯幫忙。伯二話沒說,晚上馱著梯子就上屋去“叫黑”。要不是為了孫女,他才不干這種事。伯十分痛愛子女,從來不嚴厲對待孩子,也不管孩子的學習,只要孩子不犯大錯誤,伯都不怎么管,很少訓斥孩子。</h3></br><h3>伯特別喜歡新生事物,緊跟時代潮流,愛搞發明創造,文化不多,頭腦聰明。六十年代初,羅田縣開始發展有線廣播,伯看見了廣播,十分欣喜,就琢磨著想安一個。經過多方了解,有一天他從縣里拿回來一個廣播匣子,說是十塊錢買的。現在來說就是一個音箱,一尺方寸大小,乳白色底加紅方格線條的音箱布。當時管理區設在祠堂塆,在光明屋的,有電話線拉進塆里。伯就在兩根電話線上搭兩根線下來,拉到自家的大門頭上,再把廣播安在大門頭上,接上線,果然廣播就響了。每天晚上六七點鐘,廣播就開始響。先是播放一段音樂,接著就是女播音員的聲音:“羅田人民廣播站,現在開始廣播了……”,引得塆的男女老少的都來看“稀物”,大家都覺得好稀奇。門頭上的廣播聽了好多年,每天都能聽到縣里的一些事,好像還有戲劇、歌曲和天氣預報什么的,給塆里人帶來了不少喜悅。</h3></br><h3> <h3>伯的家鄉地處丘陵地帶,冬天干冷,夏天悶熱。尤其吃午飯和晚飯的時候,熱得更狠,扇扇子又影響吃飯。怎么能做到吃飯時涼快點?伯就想發明一個“自動扇”,以便吃飯時扇風。經過一段時間的“研制”,伯仿照紡線的“紡車”原理,制成了一個所謂的“吊扇”。他把“吊扇”安在廚房的“彭樹”上,下面是飯桌子,從“吊扇”上拉下一根繩子,做了一個用腳踩的踏板,用腳一踩,“吊扇”就“呼呼”地轉了起來,還真有風。這個“吊扇”用了一兩年,還真管用,吃飯的時候涼快多了。</h3></br><h3> <h3>大約67年前后,政府提倡發展沼氣。當時是大集體,以糧為綱,到處都是種農作物。種糧需要“土糞”,就要“挖草渣”“漚糞”,結果山上的植被被挖得體無完膚,搞得農村“伍柴”困難,燒柴也困難。那時還不知道燒柴污染環境這碼事。為了解決群眾燒柴困難,政府提倡發展沼氣,號召群眾建沼氣池,用沼氣。這是個新生事物,又需要一些投資,所以群眾一時都不太積極主動。伯是大隊干部,好像還負責這項工作,加之他喜歡新生事物,于是他就在自己家率先搞起了沼氣池。沼氣池可以與畜圈、廁所相連,使人畜糞便進入沼氣池內,使之產出沼氣,利于糞便管理,改善環境衛生;沼氣可以用來代替柴禾做飯,還可以用來照明;沼液和渣子可以掏出來送到田地里作肥料。他家的沼氣池是利用廁所建的,下面挖一個兩三米見方的化糞池,上面用水泥進行封閉,只留一個小口。伯搞了很多芋頭藤、容易腐爛的嫩草和樹葉放進化糞池,然后又往化糞池里挑了二十多擔水,經過半個多月的發酵,沼氣池開始產出沼氣。伯就用膠皮管將沼氣接到灶上,并教媽如何用來做飯。因為剛開始,經驗少,沼氣不太足,火力有點小,但也能用。后來,伯又把沼氣管接到“彭樹”上,做了個沼氣燈,照著飯桌子吃飯。</h3></br><h3> <h3>伯愛搞發明,愛新生事物,愛鼓搗,盡人皆知。就是因為這樣,伯還受過傷。有一次,他從畈里收工回來后,一邊抱伢兒一邊破拆雷管,伢兒在腿上坐著,結果“叭”的一聲,把雷管搞爆炸了。媽聽到響聲后趕緊跑出來,一看,伯的手指頭被炸破,流了不少的血。媽嚇壞了,心想這要是把伢兒炸到了怎么辦?萬幸,伢兒沒事,但肯定是嚇著了,哇哇直哭。</h3></br><h3>七十年代末,伯的身體漸漸地差了。其實他年紀并不大,只是因為長期吃得不好,營養不良,加之一直干重體力勞動,還為大隊工作操勞,所以身體“下了”。五六十年代伯身強力壯,很健壯的一個人,到了此時,身體骨瘦如柴,體重可能只有百把斤,穿衣服空擺空擺的,撐不起來。但此時仍缺柴燒,經常要上大山“伍柴”。大山就是“往兒嶺”(瓦窯嶺)、銀山寨、花園沖、風播口等處,那里是山區,山高林密,他們那塊的人都到那里去“伍柴”。清早三四點鐘起床,走將近二十里的山路,再到山上開始“伍柴”,有時是用“沙鈴”割,有時用“茅鈴”剁,要割三個多小時,到中午時分才能“伍”滿一擔柴,再吃點自帶的干糧,然后挑起一百二三十斤的柴擔往回家走。有時候“不行時”,碰到當地“截柴的”人,輕則把柴截下去了,重則把“蔥擔”和“茅鈴”都截去了,無功而返,白辛苦一天。俗話說,遠路無輕擔,挑柴的路漫長。通常,挑柴的時候,“頭一氣”從山上挑到瓦窯嶺休息一下,第二程從瓦窯嶺挑到研石河休息一下,第三程從研石河挑到十里鋪歇一陣,第四程從十里鋪挑到界河歇一陣,第五程從界河挑到瓦罐窯歇一陣,然后再在三港廟歇一陣,越到后來擔子似乎越重,越挑不動,休息的間隔越短。剛開始人們都是挑柴,后來還想多拿點柴回家,不知誰想到了用“土車兒”“車柴”(運柴)。“土車兒”由兩根一米五六長的木頭車把和三四根橫梁組成車架子,車架子前四分之一處安有兩個“耳朵”,“耳朵”下方安裝獨木輪,因土車的前頭有點像狗頭的形狀因而也叫“狗頭車兒”。將柴橫放在土車上,能運將近二百斤,比挑柴多多了。由于伯的身體差了,挑柴和“車柴”都十分吃力。有一次,伯用車兒“車柴”,運到瓦罐窯這一段時,路況極為不好,山路狹窄,土車行進困難,一下撞到山邊子上,由于體力不支,伯一下子連人帶車翻到了河里,人被車壓住,半天爬不起來,還是同行的光明趕緊放下自己的車,把伯拉起來,然后再把車和柴扶起來。伯身上全濕了,好幾處摔破了皮,回家以后,他就病了,病了好長時間。</h3></br><h3> <h3>七十年代末,有一天,伯照常外出到大隊去,路上忽然躥出來一條狗來,猛地咬了他的小腿一口,當即就被咬破出血了,后來得知那是一條瘋狗。伯被瘋狗咬傷之后,沒有打狂犬疫苗。大約半年多后,狂犬病癥狀就開始在伯的身上出現了。他神情恍惚,情緒低落,心情抑郁,食量大減,有一點小動靜就嚇一大跳,害怕聽到水聲,整天在床上睡著,有時一個人呆坐著。</h3></br><h3>80年以后,伯的身體越來越差,體弱多病,有高血壓,頭昏心慌,神經衰弱,狂犬病癥顯現,經常臥病在床。1983年農歷十月初二,已經是深秋時節,寒霜凝重,伯和菊頭一起割了一天谷,然后又挑“草頭”。“草頭”有百把斤重,還要往“羅堆”上碼。十月初四,伯犁了一天的田。由于連續多天的勞累,加之天氣寒冷,初五的清晨,伯突發了腦溢血。發病時,由于媽忙事情去了,家里很長時間沒有人,未能及時發現伯出了事,等到媽回到家時,伯已經不行了,只聽得伯嘴巴里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媽趕緊叫人去時陽衛生所請醫生來,醫生搶救了一陣子,打了“強行針”,最后醫生還是說不行了。按照現在的醫療水平,如果能及時送到縣醫院做開顱手術,是可以挽救的。但是一個小小的衛生所,醫生水平有限,醫療條件有限,家里經濟條件也有限。就這樣,伯匆匆地走了。</h3></br><h3> <h3>伯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辛苦的一生,勞累的一生,也是與窮困奮斗的一生。但是,伯有一個公認的好人品。他為人正派、性格剛強、不怕困難、吃苦耐勞、踏實肯干、勤于鉆研。今天,黨中央正在領導全國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要繼承和學習伯的優秀品格,像伯一樣,為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繼續不斷地銳意進取,埋頭苦干,努力奮斗。</h3></br><h3> <h3>(本文中圖片均為網絡配圖)</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4C2meAeFOEM_t890unsVWA"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宁县| 涞源县| 什邡市| 三门峡市| 崇义县| 抚远县| 佛教| 祁东县| 隆林| 衡东县| 丁青县| 宜春市| 东兰县| 太仆寺旗| 马关县| 武清区| 齐河县| 夏河县| 海盐县| 石阡县| 无极县| 高州市| 库尔勒市| 古交市| 曲沃县| 山东省| 福海县| 商河县| 漳浦县| 大足县| 玉树县| 麟游县| 南投市| 彰武县| 济阳县| 启东市| 阿图什市| 滁州市| 土默特左旗| 祁东县|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