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東山傳奇9 胡大清老師和他的小渡盆

冰河

麻城東山,包含木子店、張家畈、三河口、龜山、鹽田河五鄉鎮全部及閻家河鎮之部分地區,即麻城人民口口相傳的“東八區”(廣義),屬于麻城鄉鎮辦三大片區之一(另兩大片區為麻中南、麻北)。與木子店、張家畈孤懸天井山--龜峰山脈以東不同,三河口鎮毗鄰閻家河,北靠大別山,面朝麻城舉水河平原。所背靠的九歇山-獅子峰-康王寨-棺材垴-東峰尖山系屬于大別山腹地峰群、江淮分水嶺,鄂豫皖三省的界山,境內海拔超過千米的山峰近十座,因而關隘險峻、山高林密、河流眾多,至今仍是麻城的秘境。這里自古以來演繹著無數的傳奇,當代傳奇則非胡大清老師和他的小渡盆莫屬。 胡大清,1951年生于湖北省麻城縣張廣河鄉喻家畈村鮑家洼塆,1967年高中畢業,在農村先后擔任過生產隊長和大隊長,1974年7月參加教育工作,一直到退休還留用數年。他的簡歷確乎“簡極”:1974年至1997年在喻家畈教學點任教,1998年至2001年在原張廣河小學任教,后因工作需要又調入喻畈小學任教,2006年由于學校人員的變動調入張廣河中學附小任教。1985年9月由民師轉為公辦教師,1987年7月評為小學高級教師。到2016年離開教學崗位,其教書生涯整整持續42個春秋。從最初參加教育工作到譽滿全國、轉為公辦教師以后,一直在喻家畈教學點上工作24年,在那里一個人是一個點,既當保姆又當教師,還要燒水、做飯、劈柴、挑水、教書、批改作業、自修學習,從早到晚忙忙碌碌,他像一張被繃緊的弦。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由于修建山河口水庫,張廣河水位上漲,他所在的塆與教學點被數百米寬的河流阻隔,全塆十多名學齡兒童往返學校全部要擺渡通行。而且無論晴雨風霜、刮風下雪、酷暑嚴寒,堅持擺渡接送學生年復一年,從未間斷。今年七八月間,我因撰寫東山傳奇系列文章,特意采訪胡老師,才得知他的小渡盆的來歷。 自從1960年三河口水庫竣工以后,位于庫區的人們出行主要靠集體所有的渡船,一些農戶自己則備有渡盆(微型船只,一般供船主自己出行,雙手輪劃短槳前進,最多能坐三四人)。胡大清剛參加教育工作時,本來有一艘木船,奈何該船十分破舊,多處漏水,每次使用之前,要用衣服、棉絮堵漏,不久他家一床八斤多的棉絮陸續被他扯光了。最后木船實在不能用了,胡老師只得咬牙購買小渡盆用于接送教學點附近五個自然塆的學生。一個渡盆要價上百元,而他全年的工資也才二百塊不到,經過他反復做工作,家人總算同意,把家里唯一值錢的豬賣掉,購置了第一個渡盆。從此,小小渡盆伴隨他渡過了24個春秋,先后用掉渡盆十多只。當初教學、生活條件之艱苦,我們今天難以想象。一開始是七四年秋修張廣河公路和農業學大寨喻家畈開田兩項巨大工程造成學校無著落,辦學條件差,無穩定教室,無辦公用品,無教學設施,先后住過牛欄、豬圈、大隊船運站、豆腐加工房、光搬動教室就達十來次。平時靠他帶領學生上山搞勤工儉學解決辦公支出,還解決少數學生書費和學雜費。劃船其實是個技術活,別看小渡盆飄蕩在三河水庫河面上,兩岸山林倒映,碧水藍天,風光優美,別有一番詩情畫意,可是一遇到狂風雨雪就有說不盡的危險,可怕極了。遇風就掉轉方向,逆風而行,千萬不要劃順風船,胡老師練就了過硬的本領,二十多年沒有出過一次事故,真是奇跡。胡老師自己算了一筆賬,上學放學每天往返十多個來回,每天累計3200米路程,每年按220天計算,24年可達30000里,實在是驚人。 胡大清老師一個人堅守教學點,如果僅僅止于擺渡,還不足以讓他出名。他的教學點常年都有三十多個孩子,數個年級,他不僅刻苦鉆研教育教學業務,對學生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培養件件落實,還是學生稱職的保姆,從穿衣到煮飯,比學生親生父母還細心,還同孩子打成一片,課余與學生玩游戲,親密無間,真正使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不僅教學點的入學率、鞏固率、及格率達到百分之百,就是優秀率、高分率指標也很高。 胡大清老師的事跡被發現,既有偶然的因素,也與教育主管部門嚴格的考察相關。據三河口中心學校原副校長胡中人回憶,1982年他還是普通老師,有一天,管片的輔導員鄒昔成邀他到喻家畈教學點聽課,發現胡老師工作責任心強,教學能力突出,教學質量優良,就向下鄉檢查工作的縣文教局領導反映,引起了文教局的注意。胡大清還記得,第二年從上面下來一位干部,說是三河老鄉,途經喻家畈,說是去看望在當地小學任校長的弟弟,半路遇大雨,只好來躲雨。胡老師接待了他,但主要精力仍放在教學和管理學生上。來人呆了三節課的功夫,把他的備課、計劃、學習筆記和學生作業全面檢查了一遍,對他上課下課活動進行觀察,但什么也沒說就走了,胡老師也不知來人的身份。當年11月20日,縣文教局來了一個專班,帶隊的年輕干部姓袁,共5人,到鄉鎮進行教育質量大檢查,把喻家畈教學點作為重點,也是進行了全面的考察。袁干部跟他講,看學生的作業寫的很工整,準確率也很高,不知道經不經得起考試。胡大清很自信,讓隨便考。他們用自己帶來的卷子,隨機抽考一年級語文和二年級數學,當場進行嚴密的監考,考完馬上閱卷,結果平均分分別為91.5和95.5,其中二年級12人,7人得滿分。卷子據說用的是縣實驗小學的。考試結果出來后,專班馬不停蹄地到周邊5個自然塆走訪群眾,所到之處群眾交口稱贊。當天晚上,袁干部通夜加班趕寫材料。當年,胡老師被評為縣勞模。1984年元月18日,全縣下大雪,縣政府在大禮堂舉行表彰大會,組織安排受表彰對象代表在會上做事跡報告,胡老師共講了45分鐘,剛好一節課。臺上臺下掌聲雷動。這以后,胡大清才知道之前接待的老鄉是汪瀾濤,當時是縣文教局的股長,1984年11月出任中共麻城縣委書記,1986年麻城撤縣設市后,他是麻城首位市委書記。帶隊檢查考察的是袁仕芝,于1994年3月至2002年7月任麻城市教育委員會主任,2002年8月至2006年11月任麻城市教育局局長,2007年6月任麻城市人民政府督學(副處級)。 從那以后,胡大清老師先后受到鄉(鎮)縣市、地區、省、國家各級表彰45次。1983年被評為麻城縣“勞動模范”,1984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班主任”,1985年9月被評為湖北省教育系統“勞動模范”,1986年被評為湖北省“勞動模范”,同年9月又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同年又獲“湖北省農村十佳優秀教師”稱號。1994年4月獲得“中國改革功勛”金質獎章。1991年被中共黃岡地委授予“模范黨員”稱號, 2002年評為“黃岡市關心下一代學習標兵”、黃岡市“勞動模范”。1991年至1997年先后任二、三屆麻城市政協委員、常委。1997年胡大清同志的事跡錄入《中華名人大辭典》。 1991年11月湖北電視臺來喻家畈教學點拍攝《大山溝里的小渡盆》,1992年4月敬一丹、鐵凝、梁曉聲一行五人來喻家畈教學點拍攝專題記錄片《紅花草》,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時隔15年,2006年7月,中央電視臺推出大型系列節目《重訪大別山 建設新農村》,敬一丹和節目組第一站就來到喻家畈,這次,敬一丹在學校停留了兩天,給孩子們上課、幫住校的學生淘米、與孩子們一起玩游戲,晚上,親手給孩子們端水洗腳。胡大清的事跡通過電臺、電視臺、報社、書籍《山樣堅定》等多種形式得到廣泛宣傳。1992年元旦光榮出席了中央電視臺文藝晚會,受到國務院總理李鵬、國家教委主任李鐵映的親自接見和親切慰問。 胡大清老師繼1983年度被評麻城縣勞動模范后,于1985年轉為公辦教師,1986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被市教委安排到麻城師范學校進修兩年,當時市教委老領導好心要將他調進條件比較好的麻城實驗一小或者實驗二小,因放不下山區的孩子,他都拒絕了。 社會的變遷,時代的進步,使胡老師的小渡盆在浩渺的三河口水庫消失了,但“上岸”的他依舊奮戰在三尺講臺,在湖北省教育廳組織的“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中,臨近退休的胡老師積極參加,帶頭撰寫論文和教案,步行數十公里山路進行家訪,其事跡再次受到省教育廳領導的高度贊譽。胡大清老師還曾應邀為新機制教師做報告,他的學生中也有從事教育工作的,并且接過了他的接力棒,就在三河口鎮當老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敬一丹重訪大別山時,特意提到山區師資力量緊缺的問題。2012年湖北省率先實施“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所錄教師稱為“新機制教師”),每年選派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任教,由省財政給予資助。后來此項計劃并入教育部實施的面向農村的“特崗教師”計劃,最終演變為鄉村教師的“國標、省考、縣聘、校用”長效補充機制,以及縣級義務教育教師的“縣管校聘”和培訓、交流、輪崗制度。廣大農村學校師資緊缺的狀況有了根本改觀。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正是我市全民動員、大力“普九”,“兩基”工作迎接國家驗收的時期,我在教育局辦公室從事宣傳工作,其時胡大清老師已經獲得全國性榮譽。但他在庫區邊上的喻家畈教學點正紅火,擺渡仍在繼續,我有機會拍攝了一組擺渡照片,當時用的是傳統機械相機,135膠片拍攝。00年代教育局文書檔案室升級達標,并編纂麻城市教育志,故將部分膠片照片翻拍存為電子檔。當初應該拍了不少,之所以留下這組照片,應該是用了心的,有遠景、中景、近景,應當比較好的反映了胡老師擺渡的場景。我比較喜歡最后這張,9名孩子擺渡完畢,胡老師肩扛渡盆在前面帶路,孩子很自然地排成一字長蛇陣跟在后面,渡盆就是旗幟,引領孩子前進。而且觀此場景令我想起動物行為學方面的“印隨學習”:動物會把第一眼看到的活動東西當做自己的媽媽!當然這是那些生出來就能立即四處活動的動物們在初生時期自我保護、覓食的一種本能。但孩子把胡大清老師當做自己的媽媽,完全是胡老師認真負責、勤懇工作的結果。多年后,胡老師回憶當年把孩子們從渡盆上一個一個背上去,到岸后又一個一個背下來,其眼神仍然閃爍著柔情。 胡大清是從教學點開始起步從事從事教育工作的,從72年到86年共15年,他所在的教學點居無定所,多半是住牛棚、豬圈(都是集體開辦的),說來都是淚。自從83年以來胡老師獲得各級榮譽后,黃岡地區和湖北省領導前來考察的不少,87年市教委下撥一筆款子,在毗鄰公路、靠水不遠的地方建了一座四合院式的校舍,才使胡大清和他的學生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固定校舍。旁邊的大樟樹,是他當年從水庫岸邊扯的一人高的小樹移栽的。91年11月湖北電視臺拍攝《大山溝里的小渡盆》,92年4月敬一丹、鐵凝、梁曉聲一行五拍攝專題記錄片《紅花草》,都是在這里完成的。98年由于生源減少等原因,這個教學點被撤銷,胡大清調到公路對面的半山腰、喻家畈村黃皮園塆附近的喻家畈小學工作,而這所小學也由完小改為教學點。敬一丹06年第二次采訪,就是在山上的小學里完成的。如今只有頂天立地、枝繁葉茂的樟樹見證了當初的奇跡,磚木結構的校舍已經賣給了私人。 今年7月20日,我邀影友蘭總、孫總去踏訪胡大清的足跡,經多方打聽,在黃皮園塆意外遇到原任三河口中心學校副校長胡中人同志,這里是他的老屋所在地。真是緣分那,當年就是他帶路,我才得以完成胡大清擺渡照片的拍攝,接下來采訪胡大清本人也要他聯系、安排并陪同。意外見面的熱乎勁還沒過,他告訴我,三個月前,原喻家畈小學的校舍變成危樓被拆除,夷為平地!我站在路邊,冒雨拍了一張遠景。喻家畈村的地名也消失了,與鄰村合并,更名槐樹坳!再見了喻家畈,這個麻城乃至全省、全國的教育傳奇之地!至于張廣河教育組,更早走入歷史。 胡大清老師教書生涯的后期是在張廣河中心小學度過的。2009年我下鄉,持數碼相機再次拍攝了胡大清老師,當時他正在進行復試教學。這恐怕是我市復試教學這一教學組織形式留下的最后影像了。該照片載入《麻城市教育志》,的確合適。復式教學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教室里,由一位教師分別用不同的教材,在一節課里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復式教學適用于學生少、教師少、校舍和教學設備較差的農村以及偏遠地區。主要特點是直接教學和學生自學或做作業交替進行。是教師緊缺時代迫不得已的權宜之計。<br><br> 06年時,渡盆已老舊廢棄,胡老師已“上岸”。 今年7月的最后一天,胡中人同志陪我拜訪胡大清老師。我特意將擺渡照片洗好相送。談及往事,胡老師記憶猶新。而今胡老師已退休數年,與老伴一起,在市區某單位當門衛,不時回三河看望老朋友,倒也優哉游哉。他兒子早年畢業于黃岡師范學院,成績也很優秀,也曾短暫任過教,現在外地工作。胡老師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初心,在其榮譽如日中天之時 ,也沒有向組織提出個人要求,盡管他本人和老伴身體都不好,家庭經濟也不寬裕。 以下圖片為胡老師提供,連同獎章和證書,現場翻拍: 胡大清所獲得的榮譽證書、獎章,以及他使用過的教學用品,甚至那只小渡盆,最后、最好的歸宿應該是檔案館,或者教育博物館——我以為。 2022年8月下旬,經過四海科技孫總努力,已經無法讀取的移動硬盤數據終于恢復,2006年7月敬一丹重訪大別山的照片完好無損。 著名記者與山區教師共渡一盆,為她的重返大別山之行,染上了一抹浪漫色調。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义区| 沙洋县| 三门县| 财经| 广河县| 三亚市| 喀喇沁旗| 津市市| 西乌珠穆沁旗| 昭苏县| 凌海市| 湖口县| 白水县| 海淀区| 卓资县| 东阳市| 文登市| 云梦县| 武夷山市| 金乡县| 大邑县| 新巴尔虎右旗| 广昌县| 庄河市| 武威市| 高台县| 潮州市| 监利县| 政和县| 庆安县| 友谊县| 乐亭县| 琼中| 察雅县| 禄丰县| 隆昌县| 当阳市| 河间市| 东宁县| 文化| 蒲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