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話說:道的思想最早起源于軒轅黃帝,經過若干年的發展,民間才創立了道家和道教,但據史料考證,道家要早于道教。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老子后來被封為太上老君,因此在道教中,太上老君歷來都被道教教徒尊為道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傳東漢末年,天下瘟疫橫行,張道陵有一天夢見了老子,被老子封為民間道教的代表,于是張道陵從東漢末年開始,在民間用符箓咒語幫人治病消災,后在四川成都大邑縣鶴鳴山創立了五斗米教,并奉老子李耳(太上老君)為道祖,從此標志著道教初步形成。若問何為五斗米教?是因為五斗米教的最高領袖是天師,而五斗米教的另一個含義,是要求所有的教眾入教前繳納五斗米,故稱五斗米教。但是張道陵這時的創教觀點,與早期老子的道家做法大不相同,因為早期的道家思想,僅僅只會教人們鍛練氣功、鍛煉房中術和養生醫術,所作所為都與養生長壽沾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斗米教經過長年累月的發展,后來演變成天師道。而天師道的由來,自然是五斗米教演變而來,若再次追根問底,一是因五斗米教這個組織的最高領袖是天師,二是張道陵的職業內容全是以驅邪趕鬼、消災賜福為目的,故被譽為天師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期間,張道陵為首在江西鷹潭龍虎山創立了新的道場。大概于東晉南北朝時期,天師道在其他天師掌教期間慢慢發展成了驅邪扶正的符箓派。而符箓派創建之初的目的,也是為了在民間殺鬼救人,制伏妖邪作亂,使人類免遭邪物所害。何謂符箓?簡單的來說就是道士們做法事時,寫在紙上的一些神秘符號和文字。符:指的便是符號;箓:指的便是各種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符箓派的弟子眾多,后來發展為三個派系,即江西龍虎山正一箓,江西閣皂山靈寶箓,江蘇茅山上清箓。而以上這三個分支派系,都被人們統一稱為道教里的符箓三宗,他們都以江西龍虎山天師道馬首是瞻,并奉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為教主,同時繼續奉太上老君為道教的道祖,從此道家與道教在民間開始混為一談。但以上三個派系當發展到宋元時期,其弟子早已數十萬計,所以歷代天師又創立了許多新的道教支派,而這些新支派的創立,從此也意味著天師道演變成“正一道”的由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一道也叫正一派,相傳早在公元126年至144年時,第一任天師張道陵在巴蜀鶴鳴山大量傳播“三官手書”與“正一盟威”之道,為老百姓治病消災祈福,故正一道由此而來。何為三官手書?三官其實指的是三官神,一指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二指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三指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全名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在民間,三官神是掌管天、地、水三界的神明。三官手書的意思就是把病人或死人的姓名以及生平所作所為都寫在紙上,燒與三官神知曉,并告訴他們,自己愿意服罪。那什么又叫“正一盟威”呢?按簡單的說法就是張道陵把老子李耳的道德經內容作為傳道的道具,奉老子李耳為道祖,并尊他為太上老君,再叩頭悔過、用符水給人治病等方式獲取群眾的信任,然后按照這個思路去發展教徒,制定了一系列的道場儀式,故稱正一盟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朝時期,道家又分為兩大門庭,包括的是正一道和全真派,這兩個派系都是官方認定的正宗道教。正一道聯合統領了諸多派系,主要有:江西龍虎山天師宗、江西閣皂山靈寶宗、江蘇茅山上清宗,以及神霄派、凈明派、清微派、東華派等等。而這些正一道的教徒,主要是以一道符咒降神驅魔為主。正一道的道士,可以不用出家,不住宮觀,可以喝酒吃肉,也可以結婚生子,他們雖然沒有十分嚴格的清規戒律,但必須要遵守道德。而全真派的道士要出家,必須在叢林道觀內過一輩子清幽的日子,他們不準食葷,不通曉符咒,重法寶,重武功修為,煉制各種丹藥,反正以修身養性為正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一道和全真派的教徒在元朝時期早已遍布到了全國各地,于是又被那些徒子徒孫們,把正一道稱為符箓派,把全真派稱之為金丹派。符箓派是南方道教的主流,他們繼承了道教第一任教主張道陵傳道的精髓,傳播內容自然與民間的生老病死等習俗息息相關,因此符箓派包括符箓和打醮二個部分。所謂符箓,也就是道士們用符水加上咒語給世人治病。所謂打醮,就是人死后設置一個道場用于做法事,請天界的神靈替凡人消災賜福。打醮屬于道教中一種祭祀儀式,有些地方為了發揚道教文化,會把做法事的場面擺得非常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說金丹派,金丹派是歸屬全真派的管轄范圍,他們的傳教項目似乎繼承了老子的道家的思想,修煉的本事主要以長生不老為最高境界。這兩派的本事都很了得,厲害之處各有千秋,衣缽傳承最開始是由他們的子孫世代相傳。由于符箓派和金丹派的各個項目都符合民意,因此都被官方視為道教正宗,并廣為流傳。基于以上種種考證和再三推敲,反復對比古梅山高坪峪里流傳下來的道教內容之后,現在確認高坪峪里的道士屬于符箓派教徒無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講起古老的梅山文化,要屬梅山武術和梅山巫道兩教的信仰方式最為神奇。尤其是封建社會太過于迷信,所以巫道兩教流傳下來的內容也是雜七雜八,其中包括至今流行的喊魂燒夜紙、道士打醮、師公慶菩薩、師公慶娘娘、唱土地、巫婆問神、水師接骨術、地仙尋龍點穴等等,這些都是屬于梅山巫道兩教的范疇。此外還有民間紅白喜事、木匠手藝、竹工手藝、美食烹飪、花鼓唱腔、山歌唱腔等等,也是梅山地區最寶貴的歷史文化。梅山巫道兩教的每個項目都耐人尋味,遺憾的是,隨著時代變遷,巫道兩教里面有少部分項目已開始絕跡,但聽說過梅山巫道兩教故事的人卻還有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古梅山高坪峪的法事操作也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專門超度亡魂的道教,俗稱道士或法師;二是敬請菩薩的師教。因師教傳播的名堂比較復雜,但卻包含很多深遠的意義,也不知道是幾時得到了后人的認可,于是人們就把巫字去掉,巫教也從此被人尊為師教。相比道教而言,道教是一個有組織的宗教派系,得到了全國人們的認可。而師教的弟子,唯我梅山地區獨有,因此師教的弟子在梅山地區被譽為師公或者老師。既然巫道兩教在梅山地區如此受人歡迎,那么接下來的這些段子,就改變筆鋒,為巫道兩教撰寫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按照高坪峪里的習俗,辦千年屋(棺材)是人生一件大事,一般要在人死之前請專業木匠量身打造,而且價格不低。之所以要在死前量身定做,據說是可以給棺主人加壽。而病?咽?之前,?孫晚輩們通通要跪于床前送終,如果病人此刻還神志清楚,就會吩咐許多的遺?。若有哪家?孫出門在外,一時半會趕不回送終,此時病人若尚存食欲,家人就會給病人喂上一碗人參?,寓意就是“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高坪峪,凡是有人作古,不論死者生前是高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一律都要風風光光、體體面面辦一場有尊嚴的喪葬禮儀。喪葬事宜事關子子孫孫的臉面,以及日后家道能否順利和發達,因此千萬不能夠馬虎了事。若逢死者是長輩,這時孝子必會挨家去跪請自家同宗長輩,幫死者穿上無紐扣的壽衣和壽鞋,但是在穿壽衣之前,孝子們還花一筆錢去買水,把死者的身體先清潔干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謂買水?意思就是死者在入殮封棺上山之前,死者必須保持身體干凈,這時由孝子孝孫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手執紙扎哭喪棒,在一位打鑼人的引導下,到河邊或者井邊買水。既然是買水,當然需要準備一些真正的人民幣,同時在水源旁邊點燃香紙蠟燭,孝子孝孫跪成一排,由死者的兒子或親人把事先準備好的錢幣一把丟入水中,再將攜帶的木桶裝滿水,帶回給死者擦洗最后一個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將死者與陪葬品統一裝進那口事先準備好的黑色棺材后,如果死者去世的時辰不佳,這時要將棺蓋預留十分之三的空隙,日夜點上一盞聚魂燈,連尸帶棺擺在堂屋中央停放五七日才能做法事。待到守靈滿日,死者遠處的親人也基本上到齊,必會掀開死者的遮面布見上最后一面,以表示向其道別。當棺蓋緊閉那一天,馬上要張貼訃告,邀請鄰里鄉親共同操辦喪事,并搭建靈堂,貼上挽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祭那天,假如死者是一位老儒人,凡是本村隊上的親戚朋友都要湊錢吊唁,其娘家人與自己出嫁的女兒也要在場,并加送各種祭帳、金山、花圈、水酒、紅包等物品隨禮,如果注重禮儀細節,更會差使幾個壯漢抬上“抬盒”來奔喪,而抬盒內所放的禮品,一般以雞魚肉三牲為例。在奔喪隊伍未進門之前,孝子孝孫們一律要提前出門跪地迎接,必須跪到被人來扶,才能夠起身。由于失去親人,孝子孝孫心情過于悲傷和激動,他們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圍著靈柩嗷嗷大哭,對其娘家人哭訴些死者生前的所作所為,是如何如何的好,是如何如何的不容易等一系列家常問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這時,孝子們早已費盡心思請來遠近聞名的資深地仙(風水師),算好金井(葬坑)的最佳風水位置和出殯吉日,以及算出與死者生辰八字相沖的所有人員,并再次貼上告示,避免相沖人員參與法事時犯下恐怖的五行三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仙其實是一個比較吃香的職業,除了精通屋場風水,對尋龍點穴也相當在行。他們的法寶以羅盤、八卦鏡、葫蘆為主。如果幫人看地看到反弓、白虎抬頭煞、尖角沖射、大梁壓頂,他就會用一系列的法寶進行所謂的化煞。在古梅山高坪峪,地仙和道士非常受人尊敬,在所有的喪葬事宜當中,他們從來不缺席,堪稱一對黃金搭檔,德高望重,各司其職,所以每逢操辦喪事時,除了要好言相請道士,也一定要誠意邀請地仙,為死者尋龍點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說死者葬到好的穴位會給時運不濟的人帶來好運連連,會給已經走運的人帶來步步高升,會給幾代單傳的男人帶來兒孫滿堂。但好穴位肯定講究地勢的走向和平穩寬闊度,所以最好的風水寶地,一般是有德家庭居之。如遇奸佞小人之家,再好的風水寶地,也會隨著小人的所作所為而發生變化。反之,只要人品好,良心好,再不好的地也會變為好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與古梅山區域掛鉤的高坪峪,死人也有分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兩種說法。正常死亡的人才可以請來資深地仙,去祖墳山看塊好地,然后很順利的埋入祖墳山,而非正常死亡的人,卻不能埋入祖墳山。正常死亡的只包括結婚后正常生老病死的。非正常死亡的包括尚未婚配的子女,其次是上吊、刀砍、槍殺、自殺、橫死、夭折的一律不入祖墳山,再有就是光棍死后也不能輕易埋入祖墳山,因為一輩子未婚的光棍男人,按照古代的說法,倘若上了墳山,其他墓主人的后裔,將來也會輩輩出光棍。最后是娶妻生子的人,如果沒有生個兒子,死后也不得埋入祖墳山,所以舊社會的人心里不服,既然生不出兒子,那就認親兄弟的兒子作為自己的兒子,這叫做“過繼”,過繼一個兒子后,死后就可以被埋進祖墳山了。而那些不能埋入祖墳山的逝者,如果家中有其它土地可埋,就埋在地頭上,稱作看地頭去了。倘若家中無地,那就只能埋在亂葬崗子。因為農村人自古以來的思想較為封建,認為那些年紀輕輕就夭折、沒有善終的人如果埋進了祖墳,以后會對這個家族的運勢不吉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資深的地仙不僅能夠給墓主人看出最好的金井位置,也能掐指一算,告訴主人家避開各種兇時和煞氣,以及將墓地避開粗頑怪石、急水爭流、溝壑絕境、孤獨山頭、神前廟后、草木不盛等地方。但在現實生活中,當然也有個別缺德的地仙,或因技術水平不夠,或因泄露天機太多,或是從中故弄玄虛,諸如此類的地仙,也必會遭到世人譴責,甚至遭到瞎眼的報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相比以上種種,請道士為死者做上幾天幾夜的法事,也是喪葬儀式中尤為關鍵的一步,道士做法的過程雖然繁瑣,但他們的唱功獨具一格,表演相當精湛。其中包含了:吹、跳、敲、唱、武、舞,等各種高難度技法精華,使人看了頓生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士為死者超度靈魂時,堅決不可嘻嘻哈哈,堅決不可將法事內容偷工減料,必須提起精神,一本正經將法事做完。凡超度亡靈,必須要拋牌奏職后的老道士方能駕馭。奏職其實就相當于道士們的一場畢業典禮,其目的是將所學到的知識上奏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廟王以及歷代天師,告訴他們現在學業有成,已經正式擁有道士的權利,今后能夠獨立完成各種大小法事了。但看事容易做事難,因為他們所擁有的本事,絕非兩三年內能夠學成,至少八到十年后方能出師,如遇到接受能力較弱者當學徒,要想奏職,時間則需要更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資歷老練的道士掌握的技能特別多,基本上不會少于二十多種,而且這些法事內容操作起來非常復雜,但因職業道德所在,他們從來都不會嫌棄法事大或小,但凡誰家有需求,絕對不能夠因為法事規模小了點,或者賺的錢少了點,而故意揮手拒絕人家。不過行有行規,凡事都講究先來后到,無論誰家盛情邀請,必須也要把當前這家的法事認真做完后,才能收拾家伙趕赴下一家。道士的看家本領包括:誦經打卦、封震收驚、奏職打醮、喊魂捉鬼、罩鈸打符、安龍謝地、立座開光、拔生替死 、畫水退煞、畫水安胎、畫催胎水、畫和合水、畫蒙心水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參與死者法事之時,因為每場法事過程復雜,最少需要六個道士輪番操作。而道士們的法事一旦開始,期間除了吃飯,任何時間都不能停歇,因此需要五六個人輪流交換進行,而且每一個道士都必須要求背誦經書。除了背經書,還要求每個人會敲鑼打鼓、打鈸打卦等等。在做法事的過程中,因唱詞與聲調拉長,有些經文會讓主唱道士連續唱上兩三個小時,因此免不了會產生口干舌燥,主唱道士便會感到上氣不接下氣,這時旁邊敲鑼打鼓的人就會輔助主唱,把經文接唱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事前必須用素紙做成靈牌,居中直寫某某之靈位,后在供桌擺上谷米三升,盤中添滿雞魚肉三牲,杯中斟滿素酒清茶,點燃香紙蠟燭,在墻壁四周掛上祖師爺和十大閻王畫像,身穿一襲黑色道袍,喚來主人宰殺雄雞一只,在供桌上排列好五雷號令、三清鈴、天蓬尺、令旗、木魚,等一系列法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進入法事高潮后,道士的手上緊持一道鎮尸符箓,孝子孝孫們各自緊攥一條長明燈芯,披麻戴孝緊隨主唱道士的身后。道士們伴隨著鳴鑼奏樂之聲,時而腳踩八卦蓮花步,時而鞠躬唱喏,時而手擺各種優雅動作,嘴里默念神秘頌詞,喉嚨發出一陣陣沙啞之聲。事中,孝子孝孫連續通宵達旦,并跟隨主唱道士鞠躬作揖,不停的在原地圍著靈柩轉圈圈,在一片嗚呼哀哉中,為死者反復幾次跪地獻茶敬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法事當然有明確的先后順序,據說冥界幽幽暗暗,這時道士會替死者招魂,招魂主要是為了不讓靈魂迷路,一來盼望死者能夠回陽,二來希望死者的靈魂早日升天離去。道士接著手搖三清鈴,在一陣手舞足蹈過后,引導死者的魂魄如何進入到冥界,先過了鬼門關,再赴黃泉路,登望鄉臺,見陰曹十大閻王,由閻王敕令,讓亡魂渡得忘川河,過奈何橋、喝孟婆湯,按死者生前所作所為,量刑打下被十八層地獄,在地獄刑滿后,最后由牛頭馬面帶著魂魄轉世投胎。道士們在經過一番復雜神秘的操作之后,趁天未破曉,此時道士將節目轉為散花(唱花),所唱內容無非是些贊美孝子賢孫,在操辦喪事時招待周全一類的夸獎詞,其目的也是希望孝子們看在做法事辛苦的份上,能額外給予個把紅包做為獎勵。懂得這個環節的人基本上都會如道士所愿,正所謂不知者不怪,即使不送紅包,道士也不會多生抱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次日早飯完畢,八仙(抬柩人)早已合力將靈柩抬至屋前坪地上,并將靈柩用兩條板凳高高墊起,用數十條新鮮竹片把靈柩與專門抬靈柩的“龍杠”和“子杠”穩穩當當的扎在一起。只等喪事主管念完沉痛祭文,鳴鑼奏樂聲再一次響起,就意味著死者馬上要出殯,這時要在靈柩上綁定一只雄雞,再由道士領路,孝子抬靈,抬柩的隊伍才會慢慢向墓地走去。當靈柩前方是上坡過坎,孝子必須全部跪地叩首,以求菩薩保佑順利安全到達墓地。而這個環節,親戚朋友們都會依依不舍,即使再忙也會抽時間前來送死者最后一程,于是人人手纏白布,腳跟挨腳跟,排成一條長龍狀,緊隨靈柩之后。總之除了孝子孝女之外,靈柩前后至少跟著百十號死者的親戚朋友,他們任務分明,有舉旗幟的,舉花圈的,打八面鑼鼓的,專門放鞭炮的,一路哭哭啼啼,既悲哀又大張旗鼓的把死者抬上山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期間若是某人與死者生前有啥過節,也會隨著人死而怨消,堅決不存在有誰死掉就來看把戲等現象,因為禮尚往來是高坪峪最優良的傳統。尤其靈柩經過鄰居們大門口時,鄰居們都會放一掛鞭炮相送,孝子孝女均會感激涕零,根本不懼地面灰塵泥濘,撲通跪地,以表謝意。鄰居見孝子們以長跪之理相謝,馬上要將孝子孝女扶起,并說些節哀順變的客套話安慰孝子孝女,然后目送抬柩隊伍遠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碰到雨雪惡劣天氣出殯,因靈柩太重或者路面坎坷,八仙定會相互抓住對方的腰帶,其中若有哪一個不小心絆倒,另一個人就會緊緊抓住絆倒人的腰帶,借力使力一拉,就把絆倒的人硬生生提起來,然后繼續同步穩當前行。盡管八仙抬柩的技巧高明,但惡劣天氣時也會在一些危險路面鋪上許多稻草,以免腳下打滑翻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靈柩下穴(下葬)這一刻,人們會搞幾麻袋上等木炭擱置于柩旁,因為木炭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潮防腐作用。正所謂入土為安,而此時的喪葬儀式,也基本上快要完成。死者雖已下穴,但因天時地利等一系列問題,還暫時不能修墳立碑,仍要選擇吉日,有些甚至要等上半年,通過資深地仙定驚之后才能大量搞封土堆,然后連續三年間為死者掛青(掃墓),才算真正完事。掛青也是人死后的某項祭祀活動,但此事為后話,暫且不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話說死者雖然已被抬上山,但法事并未結束,接下來孝子們會隨同道士一起去野外某個平坦處化錢,化錢的原意是給死者焚化一大堆的紙馬陰錢,再燒去一套紙質靈屋,加以各種精致的紙質衣物,紙質金山等等。當焚化物燃起熊熊大火,這時道士吩咐孝子們脫下自身衣物,圍著火團用衣物使勁揮打升天的濃煙,寓意是防止其他孤魂野鬼過來亂搶陰錢。事畢,道士又交代孝子們添上香油,點燃長明燈,撿來數塊瓦片遮擋,防止長明燈被風吹滅,據說此燈因逝者年齡而論,一般要連續點上三五七日,當被燒的靈屋火勢接近熄滅,焚化場的氣氛也變得相當陰沉,這時孝子們必須先行一步離開焚化場,由道士繼續做法斷后。當道士返回靈堂,還得繼續敲鑼打鼓,詠誦各種經書,為孝子孝孫們一一擲茭(打卦)問卜,最后祝神、送神,法事才算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于迷信的角度,早就有高坪峪老一輩人口口相傳,以后切記不可以隨意在焚化陰錢的地方起房蓋瓦,除非通過某個資深地仙或法師,畫水退煞之后,那種地方才能夠放心使用,因為只要是信邪的人都會認為那種地方太過于喪氣,不吉利,那里曾經是鬼魂聚集之地,陰氣相當重,活人將來住在那里會不太順暢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所謂:逝者已矣,活人的日子仍然要繼續。而這時,孝子們的痛哭聲也隨著親戚朋友的安慰開始漸漸平靜。如此一來,孝子們頓時感覺輕松一大截,于是相繼脫去孝服,個個化悲痛為喜悅,早已安排了幾個本地大廚,精心烹飪好十幾二十桌豐盛的答謝宴。孝子們在某個有威望的長輩引導下,發言感謝宴席上每個到場幫忙的親戚朋友。當宴席即將散去,這時主人家會安排許多花生瓜子橘子之類的禮品,每袋里面放上十幾二十塊錢,用于回贈給每一位客人,而整個喪事過程,也隨著一句又一句的安慰聲完事大吉。</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師教,也稱五郎教,是古梅山地區專門給人們慶菩薩的一個派系,雖屬巫教,其實與道教的法事相似,但又與道教的法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師教的活動也常被人稱為儺文化(儺戲),而在儺文化諸多項目中。每個項目都具有很強的欣賞性。師公表演的儺戲內容豐富多彩,絕對帶有重要的教育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們的啟教大神是梅山教的翻壇倒峒張五郎,崇拜的祖師同樣包括太上老君和歷代天師,因此巫教也是湖湘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巫教早于道教,但巫教發展期間受到了佛道兩教轉世輪回的教育理念,巫教于是精益求精,同樣將所有法事內容結合了古梅山地區的風土人情,深受鄉民喜愛,而且經久不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師公的道行相比道教符箓派的道士,從古至今同樣高明,他們的法器多如牛毛,其中有法袍、頭巾、桌圍、牌印、牛角、法仗、雷令、長刀短劍、大鑼小鑼,大鼓小鼓、大鈸小鈸、以及幾十套大小面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師公負責的法事也特別多,而且整個過程復雜,每當秋冬臘月參與慶菩薩等諸多法事之時,必須約上三四個人搭伙才能完成任務。一定要選擇吉日開壇,然后設置供桌,盤中擺滿齋粑與其它的供品,并焚香點蠟,頭戴發扎,長袍加身,腳踩花式交錯步法,身朝四面八方連續鞠躬,嘴念神秘咒語,一只手緊緊握著一條栓有紅綢的法杖,另一只手也緊緊拿著一個巨大的牛角,先深吸一口氣,將牛角朝向天空,吹出一陣陣帶有節奏的“海霧海霧”之聲,而那陣海霧之聲,就意味著師公求助戰神蚩尤快快降下神力,以保佑家庭幸福,人丁興旺,四季平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慶菩薩,慶娘娘也大有看頭,慶娘娘帶著一種濃郁的梅山民俗風情,它和慶菩薩、唱土地一樣,唱腔都帶著本地口音,既好看又好聽、蠻易懂。但慶娘娘一系列的法事,必須要拋牌過印的資深梅山師公才能操作,因此慶娘娘的節目看似詼諧簡單,但每一個師公操作起來,實則非常吃力。娘娘指的是古代皇宮里的怨婦,那些怨婦生前沒有得到皇帝寵愛,死后化作冤魂到梅山地區作祟,專找女性附體,使命里帶娘娘的女性時刻都處于瘋言瘋語,好似神經錯亂發癲的狀態,而此時的古梅山人就認為,必須要通過慶娘娘的法事,才能保家人平安無事。慶娘娘是一個詼諧幽默的節目,一般需要耗時幾天幾夜,整個過程都是男扮女裝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唱花也是師公教一大亮點。若逢正月喜慶時節,師公會叫上一兩個同伴,讓同伴肩挑一對竹籮筐,另一個同伴敲著牛皮小鼓,師公自己則敲打著一面銅鑼,與打鼓的同伴同時敲打,讓清脆的鑼鼓聲頓時響遍屋前屋后,這時師公一邊唱著吉利的歌詞,挨家挨戶給人們報吉利來了,倘若當時主人在家,必會出門恭迎,條件好的家庭會送上幾塊錢給師公作為酬謝,條件差的也會取米一升,或取糯米糍粑之類的干糧,用于打發師公,絕不會讓師公空手而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總之師公的唱腔獨特,與道士的唱腔截然不同,唱花的內容有部分調子和花鼓戲類似,聲調甚是好聽。師公一般都是才德兼備,身法輕靈,動作同樣嫻熟優雅,特別是慶娘娘飾演的大部分段子,使人看了后非常搞笑。也正式因為幽默搞笑,才能夠融入博大精深的梅山文化,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有資歷的師公掌握的法事花樣非常多,其中包括了慶菩薩、打龍船擔、打長鼓、祈晴求雨、慶大愿、慶娘娘、慶公公、唱土地、跳儺舞、演儺戲、唱儺歌。在缺少先進文化的古梅山全域,師公教的一系列法事確實具有重要教育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其是與梅山巫道兩教有著深厚淵源的高坪峪,不管過去未來,老百姓對亡靈超度以及慶菩薩之類的法事,一律相當重視。慶菩薩是一種以酬謝神靈還愿為主要目的家庭祭祀活動。所謂“慶”,即是感恩慶賀之意,凡是有家道不順的人家,就要邀請專業的師公祭祀,祈求神靈驅邪趕鬼,高坪峪與古梅山其他地方一樣,巫道兩教信仰是每家每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若是碰到條件好一點的家庭,他們會不惜一切開銷代價,可以將慶菩薩的法事做上幾天幾夜,但無論他們做的是梅山巫道兩教哪一門派的法事,其目的和宗旨最終都只有一個,那就是驅邪鎮鬼,祈福消災,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有就是梅山巫教的水師,分為邪派和正派,一般每年春雷響的時候,畫符水比較靈驗。邪派的水師有些法門可以用來搞惡作劇,他們的符水可以讓人生出怪病,更有甚者可以致人發癲發狂,其厲害程度使人聽了聞風喪膽、望而卻步,而正派水師的法門正好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梅山巫教各種千奇百怪的巫術、咒語、符水、法門才讓梅山籠罩在一層揮之不散的迷霧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言道:邪不能勝正,所以現如今流傳下來的水師技法只有正派,但隨著時代越來越進步,人們對于神鬼迷信一事也漸漸減弱了許多,隨著正派的水師也變得越來越少,所以正派水師們的符水絕技幾乎面臨滅絕,而如今精通畫符咒人就只有道士和師公,倘若從勝負的角度來辯論,道士的符咒要比師公符咒略勝一籌,但無論是道士還是師公,他們所畫的符咒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中包括畫水退煞、祈福消災、招魂收驚的法門占多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凡是學過畫符水的都稱自己為梅山水師,如捉蛇的煉蛇水、看鴨的煉猖水、泥水匠煉脘水、補鍋匠煉雪山水,據說雪山水能點水成冰,但無論正派或者邪派,畫任何水時都要從一碗水開始,水源可以采用井水、河水,甚至池塘水,再加以非常神秘的咒語,用大拇指、食指、小拇指做出三足鼎立的姿勢,并指向天空,同時燒紙焚香,再往裝滿水的碗里一陣亂涂亂畫,然后用嘴含上一口,再將畫好的符水如數噴向患者,反正整個過程非常的神秘。若是為骨折腫脹的患者畫符水,水師會加以各種各樣的野生中草藥,讓患者堅持內調外敷,如此反復操作數次,患者在不知不覺中,病情也跟著好轉,每當大功告成,水師會按照市場行情,收取相應的報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于迷信的角度,在梅山巫教水師當中,也從不缺乏濫竽充數者。自從解放初期開始,其實已經很少有貨真價實的真正水師了,但是莽莽梅山,地跨千里,仍然有少部分人打著梅山水師的招牌,幫人畫水退煞、招魂收驚。但這類假冒的水師純屬騙取錢財,只能騙騙那些病入膏肓的重疾群體,并無真才實學。水師這個職業最初只有懂梅山武功的人才知曉其門道,專門用于跌打損傷方面的救治,后來慢慢發展成給人驅邪治病的巫術。但盡管如此,這些行業依然代代流傳,人們之所以相信梅山水師和巫道兩教的法師,完全是因為舊社會的人比較迷信鬼神,加上他們的法門施展之后,確實能見效果,所以梅山教的這些水師和法師在舊社會非常吃香。而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東西,早就已經在人們的腦海中生根,他們一致認為,人倒霉不走運時,十有八九就是邪魔附身了,是鬼神來作祟了,此時非巫道兩教的法師或水師不能解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傳梅山巫術最早起源于戰神蚩尤,繼蚩尤之后,另有梅山巫教的啟教大神,人稱翻壇倒峒張五郎。所謂翻壇,是因民間的祭壇分為三層,上層是天地國親師位,中層擺放蠟燭紙馬,下層是孟公菩薩與張五郎。倒峒,意思就是在祭壇前做法事時將身子倒立翻跟斗,于是就有了翻壇倒峒這一說法,倒峒也泛指倒立走路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說遠古時期,梅山經常有猛虎和怪獸出沒,張五郎武功卓絕,是梅山部落里當時最厲害的狩獵高手,同時也是梅山巫術的發明始祖。據民間講述,張五郎是蚩尤的化身,為躲避炎黃二帝追殺,故將身子倒立過來。有傳說張五郎是太上老君義女的夫君,生平練就一身奇特柔骨術,而且英勇善戰,能雙腳朝上,手和頭臉朝下倒立行走,亦能統帥千軍。在梅山當地人的傳說中,張五郎曾經師從太上老君學習驅邪鎮鬼的法術,因此梅山巫術也包含一部分道教文化,其中有許多厲害的巫術都由張五郎所創。巫教看起來亦正亦邪,但他們的宗旨同樣是為人民服務,而且也有著嚴格的教規,所用的巫術歷來講究實用和效果,上千年以來,他們的功夫大部分只傳嫡系,很少輕易傳授給外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山師教的巫術種類其實有很多,它絕對不同于湖南湘西的放蠱,已及貴州省的趕尸巫術,梅山巫術少了許多陰森恐怖的內容,現在梅山地區較為常見的巫術主要有儺戲(慶菩薩系列表演),以及漁獵和治療疾病的巫術,超度亡靈的巫術,而這些巫術的源頭,都來自于蚩尤和張五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醫療有限的古梅山區域,人一旦生了重病,無錢治療時人們就會認為只有靠禱告天神才能活命,于是就有了梅山巫教喊魂術(叫魂),此事聽起來非常神秘,但其實也是巫婆的一項獨門絕技。若誰家有小孩沒精打采,或家里有經常有病患,這時叫魂就起到一定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給嬰幼兒叫魂一般要在晚上才進行,叫魂者會取紅紙一小張,寫上四排文字,內容為:天黃地綠,小兒夜哭,君子念過,睡到日出。然后將紅紙貼于某處墻上,如遇好奇之人照原句念完,小孩當晚必定不哭不鬧。此外還有另一種寫法: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啼郎,過路君子念一念,一覺睡到大天光。其次是搭橋喊魂術,叫魂者用竹片數條,編成橋狀,取出被叫小孩的衣褲一套,寫上生辰八字與性別,請梅山師公或道士畫符咒一張,裝于衣物之內,將衣物綁在竹橋,再把竹橋拱架在某一處水溝之上,任由那玩意風吹雨打,以示靈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凡行善積德之事,都會被附上一些善意的言辭,于是農村里的人就想方設法做些好事,如架木橋、修路、建涼亭、在井邊放置水瓢等。其中最典型的還有在某個岔路口豎立一塊指路碑,指路碑分為官府立的和私人立的兩種。如果是私人在三岔口立路碑,目的就是為了讓有病的孩子躲過災難,并順利成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指路碑也叫擋箭碑,此法是張五郎的妻子姬姬發明。相傳姬姬傳授張五郎倒立行走之法,張五郎每日吃苦受累心生抱怨,于是使用一把無形弓箭,專門在山里各個岔路口戲弄過路之人,使路人分不清東南西北,要等過了一定時辰之后,才會恢復神志。于是姬姬告訴路人,只要在岔路口立一塊路碑便可化解張五郎的無形箭,碑文內容極其簡單,比如立在三岔路口的碑文曰:擋箭碑,弓開弦斷,箭來碑擋;花根穩固,易養成人,長命富貴;直走蒼溪山,左走迎官橋,右走高坪鎮。路碑就相當于指南針,從古至今屢見不鮮,雖然也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同時也寄托了父母對孩子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關于以上用文字表達出來的迷信方式,若追溯來源,純屬梅山巫道兩教的某些咒語演變而來,最后在梅山廣為流傳。路碑對識字的人來說很方便,但如果路人不識字咋辦呢?事實上這個問題也早就得到了解決。一是出門前寫好一張路條,把路碑上的字,由識字的人先列出來,把要走的地名圈起來,每遇一個岔路口,就出示路條與路碑比對,這種屬于依葫蘆畫瓢。二是帶著路程歌出門,歌中內容要寫上經過哪一些河流橋梁、村莊涼亭、岔路等等,由于適用,此類老辦法法至今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梅山巫教行業中,求神問卜是巫婆的吃香職業,每一個地方對巫婆的叫法不太相同,她們多為老年女性。但凡誰家有個三長兩短,或是霉運連連,這時巫婆就派上用場。她會交代某顧客取米一升,或是雞蛋一個,將雞蛋放于自家神龕上,三日后再取雞蛋給巫婆,這時巫婆會點燃香紙蠟燭,然后全身像抽風似的抖動,跟著起身一陣手舞足蹈,嘴里嘰里呱啦念些聽不懂的神秘咒語,只將雞蛋左右翻滾照看,便知顧客家里過去和未來會發生何事,然后告訴顧客一些化解之法,最后收取微薄的利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于迷信,有的人不是巫婆也會擔任叫魂人的角色,但被叫的那個人必須在家,當叫魂人反復喊出七次某某人回來時,被叫者當時若能親口做出回應,“我回來了,我回來了”,諸如此類叫魂效果更佳。但現在民間的巫婆真假摻雜,在鄉間集市時常能夠遇見,倘若遇上這類假巫婆,她們多數無德,因為她們基本上是以騙取顧客錢財為目的,為了博取顧客們的信任,假巫婆問神時肯定會裝神弄鬼,同時扮演多個鬼神的角色,說些毫無根據、毫無頭哩的廢話忽悠任何一個顧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以上種種,還有許多花里胡哨的信仰方式,最常見的是小孩難養難帶之時,他們會認巨石做寄父,認古樹做寄父,認算命先生做寄父,認巫道兩教的法師做寄父。此外還有中元節獻飯,抽簽算命,祭拜廟王,祭龍王,清明掃墓,修橋補路,以及運勢不佳時丟手絹,丟紙錢,丟衣物,去廟堂寺院燒香還愿,初一十五燒燃紙,拜地藏王菩薩,拜觀音菩薩,門上掛紅,齋戒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這些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每一種信仰方式,雖然都帶著善意,當中也有靈驗的,也有不靈驗的。但古老的梅山巫道兩教文化,不僅僅是迷信,同時也是一種善意的宗教信仰,絕對是智慧的,也是讓人崇拜的。生活在古梅山的人們,包括現在依然人人信神鬼,家家設祭壇。梅山巫道兩教的道行博大精深,現實生活中,的確消除了人們以往對鬼神的恐懼,增加了人們今后對美好時光的向往,雖然偶爾被人認為是裝神弄鬼,但論其效率,即便是放在思想開放的今天,有些事用科學也根本無法做出解釋。我們絕不能夠讓如此具有考古意義和教育意義的東西絕跡,應該花更多時間去研究古梅山文化,并把這種文化精髓傳承下去。</p><p class="ql-block">撰寫:迎光俠。</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海县|
兰州市|
卢龙县|
无极县|
融水|
米泉市|
阿拉善左旗|
奎屯市|
昌黎县|
新密市|
镇坪县|
西吉县|
江达县|
新和县|
玉树县|
承德县|
黄骅市|
丹凤县|
和平县|
古丈县|
治县。|
嘉祥县|
汕尾市|
商丘市|
丹江口市|
长汀县|
六安市|
瓦房店市|
理塘县|
双牌县|
凤阳县|
衡水市|
陆良县|
扶沟县|
井陉县|
白玉县|
依安县|
金昌市|
塔河县|
屯门区|
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