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夢令·元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澤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0.1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寧化、清流、歸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路隘林深苔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日向何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直指武夷山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下、山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風展紅旗如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國二十四年1月25日(1935),中共閩北分區黨政軍機關退出閩北首府大安,拉開艱苦卓絕游擊戰爭的幕簾。2月中共閩北分區委收到了中共中央分局轉發的中央書記處關于改變組織方式和斗爭方式,開展游擊戰爭的指示。在崇安坑口長澗源,以黃道為首的分區委作出決定,組織上實行黨政軍三位一體化體制,撤銷非戰斗機構,撤銷了重疊機構,所有公開活動的黨員、干部跟隨部隊,各部隊集中到長澗源整編。軍事上重建閩北獨立師;師長黃立貴、政治委員盧文卿、政治部主任黃懷仁(后曾鏡冰)、參謀長張燕珍(后叛變)。下轄四個團,原紅七軍第二十師第58團第一、二營改為第一團。團長張燕珍,政委盧文卿。閩北獨立團為第二團團長胡佑明,政委劉勝。五十八團第三營、分區警衛連、貴溪游擊隊、崇安獨立營合編為第三團團長祝為根兼政委。第四團團長丁日升、政委彭喜財,共約二千余人。分區委機關轉移到江西鉛山石壟篁村,閩北軍分區司令員李德勝以偵查為名,只身投敵叛變,并帶領國民黨軍尾追至崇安桐木村,在轉移中唯一電臺失落在山澗中,大量物資器材丟失。黃道隨后整編閩北軍分區,任命吳先喜為閩北軍分區司令員,政治委員黃道,政治部主任黃懷仁。3月黃立貴率部攻克順昌仁壽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月劉英、粟裕率由懷玉山突圍率800余人到閩北崇安坑口車盆坑(現武夷山市)與曾昭銘會面,經過短暫休整,劉英、粟裕3月20日率538人到浦城縣鼓樓鄉坑口村整編部隊,以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師。向浙西南進發開展游擊戰,創建新的游擊根據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解放后統計這538人加上留在閩北的紅軍戰士,這800余人由懷玉山突圍的紅軍戰士們,走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不足10人。馬長炎解放后任安徽省副省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月二十七日,黃立貴率閩北獨立師一、五團,在建陽縣界首元觀山圍攻國民黨周志群新編十一師駐扎在山頂的守軍。激戰二天一,邵武獨立營聞訊趕到,加入戰斗,攻破守軍碉堡,消滅三百余人,繳獲大量槍支彈藥和物資,取得重大勝利!隨后邵武獨立營隨黃立貴進入華家山。現在元觀山頂上還有當年戰壕遺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戰被建陽區黨史辦稱為:“界首大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月閩北分區委轉移到坑口、車盆坑、嵐谷以西的黃龍巖一帶。并召開了著名的黃龍巖會議,確立“以老蘇區為依托,挺進敵后,開辟新區,內線和外線相結合,開辟游擊戰”的指導思想。制定新的戰術:采取更加靈活戰術,以分為主,時分時合,奇襲、伏擊、出奇制勝,善于捕捉戰機,又善于擺脫敵人,緊緊依靠群眾,關心群眾利益,建立秘密黨組織,發展多種群眾團體,隱蔽精干,長期堅持,采取正確政策,爭取多數,打擊少數,將沒收地主土地改為向地主籌款和減租減息,將建立蘇維埃政權改為分化、爭取保甲長,對大刀會區別不同的情況,打擊堅決與我為敵的反動武裝,爭取“逼上梁山”的綠林隊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龍巖會議,是一次重要會議,是閩北游擊戰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知真回憶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15日,崇安縣嵐谷鄉嵐頭村黃龍巖。中共閩北分區委書記黃道主持閩北分區委會議。出席會議的有黃立貴、吳先喜、曾鏡冰、曾昭銘、盧文卿、饒守坤、王助、彭喜財、葉全興。會議制定了“向敵后挺進、開辟游擊區、保存實力,向外發展”。決定在軍事上打到外線,在政治上允許“白皮紅心”,在經濟上打土豪改籌款,分田廢債改減租減息。會議另有一項重要決定,執行中共中央來電:“要求閩北部隊注意和閩東葉飛同志的游擊隊取得聯系”的任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會后閩北獨立師兵分三路,向外出擊。師長黃立貴、曾鏡冰率一團向邵武、順昌、建陽發展。同月中共邵(武)順(昌)建(陽)中心縣委在建陽書坊鄉丁厝村成立。下設建陽饒家、邵武朱坊、順昌桂溪三個區委。至此游擊范圍擴大到建陽縣書坊鄉丁厝村、饒壩村、桂溪村、邵武拿口鄉、順昌縣南坑、仁壽地區,恢復開辟游擊根據地。9月團長饒守坤、政委呂生子率二、三團向建甌、松溪、政和發展,開辟以建甌迪口為中心的建松政游擊區。軍分區司令員吳先喜和邵武獨立團政委劉文學率一支八十多人部隊,向資溪、光澤、貴溪發展。不久在以柴家、昌平、冷水坑游擊根據地,建立了資光貴縣委。中共閩北分區委留下汪林興、曾昭銘在崇安、建陽根據地堅持游擊戰。打到外線的軍事行動,打破了敵人“堡壘政策”和“隔離政策”。“黃龍巖會議”被后人稱為“閩北的遵義會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0月5日劉英、粟裕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先遣挺進師”百余人在福建壽寧縣犀溪鎮甲坑村鄭家坑與葉飛率領的中共閩東特委閩東獨立師會師。雙方舉行了聯席會議,會上希望浙西南、閩東、閩北能形成聯合統一,恢復閩浙贛省。但又無法知道何時能聯絡上黃道,劉英提出先成立閩浙邊臨時省委,聯系閩北黃道由葉飛攜信前往。葉飛代表中共閩東特委提出愿意接受“挺進師”領導。劉英欣然接受,雙方先共同組建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0月中共閩北分區委書記黃道指示閩北獨立師師長黃立貴、政治部主任曾鏡冰率閩北紅軍獨立第一團主力出建陽。率部經建甌東峰、玉山、迪口。與在建甌川石鄉后坪村活動的祝為根團長兼政委率領第三團會合。并爭取到建甌大刀會頭子林熙明,互動情報,聯合作戰。在古田縣擊敗著名匪霸張春光部,擊潰李惠民民團。11月11日進入屏南嶺下鄉上樓村,在一大戶家夜宿。第二天被國民黨第五十六師第三營和新十一師一部千余人包.圍。擊戰一天斃敵百余人,天黑后成功突圍,自己只犧牲四位戰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1月吳先喜、吳華友、饒守坤率500多人在江西甘溪殲敵200多人。體現了“黃龍巖會議”的正確方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1月7日,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在浙江泰順縣泗溪鎮白柯灣小宮廟宣布成立。劉英任省委書記,粟裕任組織部長,葉飛任宣傳部長兼少共臨時省委書記。省委委員:劉英、粟裕、葉飛、黃富武(不知道已犧牲)、阮英平、劉達云、許信焜、洪家云、范式人、李凡林、許旺。下轄閩東、浙西南兩個特委,后又相繼成立浙南、浙東南、浙東三個特委,五個中心縣委,二十四個縣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成立后,為尋求更廣泛的聯系,爭取閩東、閩北、浙西南三塊根據地的聯合,成立統一的中共閩浙贛省委,指派葉飛率部負責打通與閩北游擊區的聯系。中共閩東特委一方面派出閩東獨立師第二縱隊陳挺部 積極向閩北交界的壽寧、周寧、屏南一線發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浙西南根據地已喪失,中共閩東特委將鼎平地區和鼎平獨立團劃入挺進師。劉英將挺進師和獨立團合編為閩浙獨立一師,原閩東獨立師編為閩浙獨立二師,下轄第一縱隊縱隊長范義生、第二縱隊縱長陳挺、第三縱隊縱隊長繆英(廖英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始雙方合作還是比較滿意。劉英為了重建浙西南根據地,要求葉飛放棄閩東去重建浙西南根據地。葉飛和閩東特委研究后,不同意劉英意見,粟裕也不同意重建浙西南,認為條件還沒有成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葉飛在1982年12月20日回憶講稿:“1936年初劉英對我、阮英平和范式人說中央蘇區有AB團,閩西蘇區紅軍那么強,有那么多社會民主黨啰!你們還沒有哇,就笑我們了”。隨后以“肅反”為理由,組建政治保衛局進入閩東特委開展“肅反”運動。由于肅反人員只憑主觀臆斷,對肅反對象采取逼、供手段,結果使一大批黨員和紅軍干部戰士被打成“AB團”分子遭到錯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福安人民革命史》:1936年上半年軍隊中被錯殺的有500多人。這場持續半年之久的肅反從軍隊波及地方,聲勢越來越大,受牽連者越來越多。僅福安被錯殺的干部、軍人、群眾就有587人。特別是一批久經考驗的黨和紅軍的領導干部也未能幸免。其中寧德縣委書記陳鴻(洪)、閩東特委委員浙南特委書記鄭宗毓、閩東特委委員福壽中心縣委書記詹嫩弟、閩東特委委員阮肖遠、福壽縣委書記廖明出、安福縣委書記張阿尒、閩東獨立師第一縱隊政委詹金書(詹如唄(柏)之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挺將軍回憶稿:“我帶的二縱隊有一百五、六十人,二次就被肅掉四十多人。許多縣團級干部也被殺了,如陳洪寧德縣委書記、鄭細茄~縣干部、小阮~閩東團特委負責人、極大挫傷了廣大黨員、戰士的革命熱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范式人回憶稿:“壽寧縣委書記韋芝祥、北區的張嫩弟、金蘇、詹如柏弟弟(閩東獨立師第一縱隊政委詹金書)。肅反是個罪惡,盲目性很大,是劉英介紹給我們的壞東西。到了延安以后,我們才知道吃了大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閩東根據地,長達6個多月的“肅反”運動,對特委委員、縣委書記、干部、縱隊高級指揮員、班排連級干部、戰士、群眾、接頭戶、交通員,隨便扣上“AB”分子、“社會民主黨”,抓到就殺。用:心狠毒辣,血腥暴力、手斷殘忍來描述完全不過份。“最終造成閩東三千六百多人罹難(寧德黨史資料)”。這段痛苦的經歷,是用生命換來的,是血淋淋的教科書,是三千六百多冤魂無聲吶喊。這是現在人們無法理解和所看到的悲壯場景,那是一群永遠抹不掉的身影,是他們用生命烙印在閩東大地上的印跡。也是劉英負有不可原諒、推卸的責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葉飛向劉英提出質問,劉英不但不解釋,反將責任怪罪閩東特委,粟裕也反對劉英作法。劉英以閩浙邊臨時省委書記 否決“少數人服從多數人的原則”(葉飛回憶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是后人必須深思的問題,這在當年蘇區屬特列!“中共閩東特委,感到問題嚴重,意識到繼續下去會把自己搞垮。立即停止了“肅反”運動,重新穩定了黨內外干部群眾和紅軍指戰員情緒”(福建革命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1月黃立貴在上樓村戰斗,引起了在屏南一帶活動的閩東第二縱隊長陳挺注意,陳挺主動派人聯系。黃立貴和陳挺與16日在屏南柯坑第一次閩北、閩東會師。二人相互介紹了各自情況,黃立貴向陳挺轉達了中共閩北分區委書記黃道要與葉飛相見事宜。二人約定了黃立貴與葉飛會見的大約時間及地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使國民黨軍事當局大為驚慌,“黃立貴各部由甌、政、屏邊界,分竄周墩”,葉飛等部“近竄入屏,邁境深入”《福建民報》。國民黨將“閩東剿區中心復移至壽寧,第九師隊亦開赴該處”。閩北國民黨軍也將“范黃各股均竄至屏南建甌交界邊境,剿區中心又移至該處”,急調周志群、劉和鼎部。并要求各友軍切實聯絡,一面閩北劉周各師及衛總指揮派大軍扼要堵截……而收夾之效”。《江聲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國二十五年1月底(1936年),閩北獨立師師長黃立貴率二、三團進入古田境內,在鳳都、后溪、長坑、六空、鳳埔、平湖活動。是月30日,黃立貴率部繞道進入政和途徑周寧紅桃洋、政和楊源花橋、板頭先行進入仰頭村。此時葉飛、陳挺率百余人,按計劃由屏南南峭村、蕉城、赤溪宣洋,進入仰頭村,閩北、閩東第一次會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立貴向葉飛匯報了中共閩北分區委黃道書記提出“聯合統一,互相支持”的建議,并提出黃道要與葉飛見面事宜。雙方議定黃道、葉飛在揚源村仰頭村會面時間。在座的有曾鏡冰、饒守坤、王助、陳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仰頭村會面后,葉飛率部回到閩東。黃立貴回師進入建甌境界后,遭遇周志群新十一師一部尾追。黃立貴決定讓曾鏡冰率一部折道先回,2月6日曾鏡冰回到崇安嵐谷,向黃道匯報在洞宮山與葉飛商談情況。黃立貴則采取“叫花子打狗戰術”,將周志群部由建松政地區拖到資光貴地區,再拖回邵順建地區,在建陽縣麻沙鎮一處山坡設埋伏,擊斃傷周部三百多人,徹底拖垮新編十一師尾追部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月回師建甌等待與黃道會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月黃道在閩北軍分區司令員吳先喜、政治部主任曾鏡冰、饒守坤、王助陪同下率第一團及文藝隊從崇安嵐谷出發,沿浦城臨江、壕村、進入政和縣東平鎮西表,在此黃道向建(甌)松(溪)政(和)根據地黨員干部發表演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幾天后在建甌東游鎮河嶺村與等待的黃立貴會合。后遇敵二個團尾追,吳先喜、黃立貴率部掩護黃道一行順利過境。經屏南柯坑進入政和揚源村仰頭村。葉飛、陳挺率領的部隊隨后抵達,實現第二次閩北、閩東紅軍會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晚黃道與葉飛做了相互介紹各自情況。三天會議,第一天在仰頭村、后二天在大窠村舉行閩北、閩東黨委聯席會議,這就是著名的洞宮山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吳先喜、黃立貴、曾鏡冰、陳挺,黃知真為會議記錄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葉飛詳述了與劉英在斗爭方向上的原則分歧,建議成立閩浙贛邊臨時省委,由黃道出來統一領導閩北、閩東、浙西南三塊根據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道在了解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現狀后,就十分為難。這次劉英、粟裕都沒有來,無法商定。必須先解決閩浙邊臨時省委內部問題,然后才能談的上建立“閩浙贛臨時省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葉飛回憶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們正因為我們內部對于方針問題爭論無法解決,所以請你出來擔任領導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道堅持說:“如果你們本身不能解決問題,閩浙贛臨時省委也就無法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葉飛:“我可以向閩東特委和粟裕同志傳達這個意見。但是,如果不能解決問題,則非但浙西南斗爭瀕臨危機,閩東又何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道“是呀!閩東斗爭諾遭到挫折,你們是要對黨負責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葉飛“如果不行,我們就受閩贛臨時省委領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道“你們必須先退出閩浙臨時省委,才能接受閩贛臨時省委領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葉飛一怔“這樣豈不是分裂行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道也一怔,他經過慎重考慮后說:“如果正常的方法不能解決問題,只能采取非常方法,這是斗爭需要,何況臨時省委是你們倆家協商成立的,未經中央批準,可合可散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葉飛“今后和中央接上聯系,打起官司來怎么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道同志毫不猶豫地說:“我一定替你們證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葉飛隨后提出閩東、閩北由黃道統一領導指揮,同時希望從閩北調一位軍事干部來閩東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經過討論,黃道同意葉飛意見。雙方認真研究分析當前的形勢,制定將閩北、閩東聯合統一,組建閩贛省。下設閩北特委、閩東特委、閩東北特委。決定了閩東、閩北、浙西南三塊根據地相互配合等五項重大決議。后因斗爭嚴酷性,并未行成聯合行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洞宮山會議決議”由葉飛轉告劉英、粟裕同志。會議期間閩北紅軍文藝隊在仰頭村舉行文藝演出,當地群眾和閩東戰士第一次感受到別開生面的聯歡晚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洞宮山會議打通了閩北、閩東聯系,恢復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閩贛省蘇維埃政府,這就是~后閩贛省的由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為洞宮山紀念碑提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武夷巍巍風雷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建水滔滔星火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血戰三年留青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光輝一頁有洞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詩為原湖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道長子、洞宮山會議記錄員黃知真于1987年1月重游政和洞宮山所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洞宮山,位于福建省政和縣楊源鄉境內,面積50萬平方千米。著名的寶峰巖寺史建于1595年,是道教第二十七福地。有“瑯嬛福地,魏虞洞天。”寶峰巖自古有“瑯嬛福地洞宮山,寶峰勝景第一巖”美譽。洞宮山有36潭、49洞、72峰。茂盛的原始森林,群山錦碭起伏,巖陡峭壁、竹林溪峽、怪石奇巖。有寶峰巖、天柱巖、蛇頭巖、九孔巖、龜巖、鴛鴦湖、虹溪、霧中橋、麒麟峰、香爐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月,中共閩北分區委在崇安縣嵐谷鄉黃龍巖村按照“洞宮山會議”協定,宣布中共閩贛省、省軍區成立。省委設在崇安縣嵐谷。省委書記黃道,省委常委黃道、葉飛、范式人、阮英平、黃立貴、吳先喜、曾鏡冰。省委委員汪林興、曾昭銘。省軍區司令員葉飛、政委黃道、曾鏡冰任政治部主任。閩北獨立師政委盧文卿調閩東獨立師任師長,閩東繆英部劃歸閩東北分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月黃立貴在將樂孔坪村五谷仙廟建立中共邵(武)將(樂)泰(寧)中心縣委和將樂縣委,邱子明任將樂縣委書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1日黃道指派吳華友在葉全興和10名短槍手護送下,經浦城、松溪、政和、建甌、屏南、來到古田商人盧燦光家。化名老伍以商人身份和盧燦光在閩江邊登上小船,(這里的閩江邊,指古田縣鵝洋鎮)沿江而下到達福州入住古田人開的旅館(古田商會會館)。葉全興回到閩北,不久在一次戰斗中犧牲。8月底乘船到上海入住新亞酒店。老伍在上海沒有找到黨組織,經上海轉道香港。終于在1937年2月與黨組織派來朱挺(江開松)聯系上,匯報了恢復了閩贛省委和游擊戰斗的情況,并將密寫的白短褲交給朱挺,輾轉千里完成了閩贛省委交給的任務。購買《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中共關于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與民主共和國的決議》、《八一宣言》、《紅軍東進山西宣言》書籍,通過古田盧燦光寄回崇安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吳華友原中共閩贛省革命委員會委員,省總工會主席,廣(豐)浦(城)縣委書記,后新四軍駐南昌辦事處副官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閩贛省轄三個特委:閩東特委葉飛兼書記。閩東北特委王助書記。閩北特委汪林興書記。七個軍分區:閩東北軍分區司令員饒守坤,閩西北(后改閩中)軍分區司令員黃立貴兼政治委員。撫東軍分區司令員吳先喜兼政治委員。閩北軍分區司令員汪林興。8月閩贛省委決定將閩北地區改為閩北、閩中、撫東、閩東北四個分區委和軍分區。第一分區閩北分區轄崇安、建陽、廣浦、鉛山、汪林興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司令員熊家才。第二分區閩中分區委轄邵武、順昌、將樂、泰寧、建寧。黃立貴任書記、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第三分區撫東分區委轄金溪、資溪、光澤、貴溪地區,吳先喜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司令員劉文學。第四分區閩東北分區委轄建甌、松溪、政和、屏南、古田、南平地區,王助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司令員饒守坤,政治部主任左豐美。閩北獨立師改縱隊編制。四個團改四個縱隊。一、三縱隊在建松政活動,二縱隊在崇安縣,四縱隊在撫東地區。閩東有三個軍分區;閩東軍分區司令員阮英平,古屏寧軍分區,霞鼎福軍分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8月28日,盧文卿在寧德莊周墩葡萄洋村戰斗中犧牲,同時犧牲的有閩東獨立師第一縱隊長范義生和九名紅軍戰士,合葬于浦源鎮紫云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盧文卿1905年~1936年8月,湖北黃梅縣城北壟坪山鄉。中共閩北分區委委員、閩北獨立師政治委員、1936年7月任閩東獨立師師長、革命烈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范義生1903-1936年8月,福建壽寧縣鰲洋鎮人。中共閩東特委委員、閩東紅軍獨立師第一縱隊長。1936年8月在周寧葡萄洋村戰斗中犧牲,革命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6年9月閩東北特委、閩東北軍分區、在屏南長橋鎮九仙山牧場大板廠山坡上肖家老屋,舉行成立大會。王助任特委書記、饒守坤任軍分區司令員、左豐美任團特委書記兼政治部主任。這里的肖家老屋,被人稱肖老虎的肖茂忠。是秘密聯絡點負責人,其妻應桂香、其子肖長春、其弟肖茂友(47年入黨員)、其父肖榮貽都是交通員兼紅軍醫院護理員,是閩東北紅軍醫院駐點。民國二十七年被叛徒劉門出賣,肖茂忠被槍殺,應桂香被活埋,紅軍醫院的九間茅草屋被燒毀。民國三十六年7月25日肖長春遭建甌縣保安隊逮捕被槍殺,時年22歲。肖茂友于民國三十七年11月被捕就義,時年41歲。其父肖榮貽藏身窯洞里在饑餓寒冷中去逝。肖家一門忠烈五口,為了大板廠交通站,為了紅軍醫院、肝膽忠誠、前撲后繼、赴湯蹈火、英烈浩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浙南特委書記、閩東特委委員鄭宗毓被蒙冤殺害。這里要引用1982年12月28日《范式人同志談閩東革命斗爭史》回憶片段:“1、我們派鄭宗毓同志到他們那里工作卻被他們殺掉了。2、閩北的王助也錯殺了閩東的一批同志。三縱隊隨他們行動,隊伍也歸王助指揮,三縱隊一共一百八十多人。縱隊長兼政委是繆英。三縱隊的同志地方觀念強,語言不通,話聽不懂,發了一些牢騷,所以王助展開肅反,就把三縱隊的大部份人都殺了,連繆英也不能幸免”,少數人員得以逃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邱子明,男,邵武人,剃頭匠出生。中共將樂縣委書記、閩北紅軍獨立師第六縱隊政治部主任、(后)閩贛省軍區教導團教導員、大洲談判首席代表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0月阮英平率閩東獨立師第三縱隊120多人,在虎貝東源村被國民黨保安團三個連包抄,阮英平命令第二支隊長阮吳潤率20多名戰士占領百丈巖制高點。阮吳潤率戰士們激戰百丈巖阻擊敵人,阮英平率部隊從百丈巖左側殺出一條血路,沖出敵人包圍圈。最后阮吳潤與八名戰士被逼到百丈巖崖邊,子彈打完了,他們視死如歸,毅然決然砸爛槍支,縱身跳下百丈巖。他們是:阮吳潤、馮廷育、余深德、高細瑤、謝兆量、何幫燦另有三人無法查清。1993年葉飛將軍為百丈巖戰斗題詞:“百丈英風”,四個大字被篆刻在百丈巖巖壁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0月上旬,粟裕接到劉英的命令,要以開會為名抓捕葉飛。“粟裕同志:我以臨時省委的名義命令你, 近日內必須邀請葉飛到你的住處與你會面,并在會面時將其扣押,解送到省委。如拖延或用其他方式影響此命令執行,都將被看作是對抗和分裂省委,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后果。以何種名義召葉飛前來,由你自行確定”。劉英對葉飛的嚴歷讓粟裕大吃一驚。他沒有想到劉英會用這樣方式處理分歧和茅盾。他知道葉飛沒有錯,但他不執行就是對抗省委。來監督的武裝人員就會對自己執行處理。萬般無奈,派人通知葉飛到慶元南陽村碰面,有事相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葉飛回憶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6年初秋,粟裕同志約我到慶元南陽會面,自我們同劉英同志的會議后,我還沒有見到粟裕同志,我也很想同他談話。也想和他談話。我和陳挺同志率一個連,于中午時分到達南陽,與粟裕同志會合。見到粟裕同志,我很高興,要向他匯報會見黃道同志的情況和臨時省委會議的結果。他說:“好呀,晚上吃過飯再說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天晚飯的時候,我、陳挺和閩東的干部都入席了。如同小說中所描寫的那種場景,酒過三巡,擲杯為號,預先布置好坐在我兩邊的人把我抓了起來,把陳挺同志也抓了。我的警衛員拔出駁殼槍,打出門去,報告連隊沖出去。我的手腳被捆綁起來,背上還撐了一根竹竿,不能動彈,就像對待土豪、叛徒一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面對被捆綁起來的葉飛、陳挺粟裕無奈的說“你們的問題要到省委去解決”,說完他默默離開。五天后在押解的途中,“后來遇到國民黨軍隊的襲擊,部隊被打散,押解我的人忙亂中向我打了一槍,打傷左腿,就把我扔下,自己逃走了。國民黨士兵逼了上來,我就從十幾仗高的懸崖上跳下去,恰巧掛在樹上,沒有摔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挺將軍回憶“在礬山附近的會議上就開始有意見分歧了到了紫云會合這時期分歧更大了,臨時省委日趨分裂”。葉飛回到閩東向劉英傳達了“洞宮山會議”決議和黃道的意見,此次會議粟裕沒有參加。劉英聽完葉飛報告后長時間沒有說話,突然承認自己在閩浙邊臨時省委的錯誤,同時不同意成立“閩贛省委”。劉英:“即然成立了閩浙邊臨時省委,就暫時維持這個攤子吧!有錯誤我們可以自己糾正”。劉英并提出讓葉飛出任省委書記,被葉飛以自己水平不夠拒絕了。會議豪無結果,閩東特委提出退出臨時省委,被劉英否決,葉飛自行離開。(葉飛回憶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挺將軍回憶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6年11月的一天,葉飛和我率二縱隊(有三個支隊,約一百六七十人)駐在浙江慶元縣南陽村,粟裕派人送封信給葉飛,叫葉飛在南陽等他會合,葉飛見信就同意了。當天下午三時,粟裕帶著挺進師一百多人由浙江云和縣開到南陽村。他們一到馬上殺豬殺雞備酒菜,通知我們支隊長以上干部都上他們那邊吃飯。我們豪無顧慮地就去了,當時一塊去的干部有葉飛、我、二支隊長(霞浦人)、還有葉飛的警衛班七八個人。三支隊長因為要帶軍士哨沒有去,一支隊長有請他,但不知未何未到場。我們到達后,天還未黑。他們已把酒菜備好了。干部在里廳堂。警衛班在外廂房,請我們一一入席。將我們干部分開夾坐在挺進師干部中間。這時他們政治部主任舉杯叫喝酒。我剛把杯子拿到嘴邊。這位政治部主任(注:劉達云)就發出了暗號,隨著一聲哨響。在我們左右的挺進師同志既把我們綁了起來。與此同時,外面的葉飛警衛班也全部被繳械。葉飛警衛員葉加潘(壽寧人)因提出質問被當場擊斃(葉飛回憶錄是龔復生)。這時里外一片混亂,我的勤務員王明星(連江人后任新四軍十八旅五十四團參謀長,犧牲)很靈活,不知在混亂中怎么讓他溜了,跑回三支隊駐地一喊,就帶三支隊沖了出來。來不及拉走的一、二支隊共一百多人被繳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天上午大約走了三十多華里,午飯后開始爬一條很長的山嶺,走了十五、六華里,快到山頂時,突然遭到大批敵人伏擊。挺進師隊伍被沖散。看押我的那位同志催我快跑,我說把我的手綁著,叫我怎么能快跑。要求他解開,那位同志不錯,把我手解開了。我跑了幾十米,遇上一處密林。就攀著樹枝順陡壁溜下山溝。沿著一條小溪跑出險地。走了一夜,到達壽寧東北的根據地找到范式人,王明星帶出的三支隊也在那里。……過幾天葉飛腳上帶著輕傷也跑回來,至此成立一年的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省軍區就徹底分裂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陽事件”因粟裕未能將葉飛押解到劉英處,劉英懷疑是粟裕有意放走葉飛。劉英做出拘押粟裕同志,一個星期后,粟裕無奈,唯心做了檢查,才被釋放。劉英宣布給粟裕以留黨察看處分,開除葉飛、阮英平黨籍。從此劉英和粟裕各帶領一支部隊活動,并相互提范。陳挺將軍回憶:“南陽事件后,浙江報紙曾以'閩浙邊赤匪內訌加速清剿’為題報道了事件消息。大批敵人趁機前來'圍剿'粟裕率隊從南陽返回鼎平,一路遇敵,挺進師和被收編的閩東獨立師部隊都受到重大損失,這不能不說是'南陽事件’惡果。兩只紅軍鬧摩擦,損傷的是自己,得利的是敵人。后來雙方更加對立,各劃自己活動區域……這個歷史教訓是沉痛的,應牢牢記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粟裕在后來新四軍合編時向組織匯報此事,當時新四軍領導人是項英、陳毅。陳挺將軍回憶:“聽說軍首長和中央東南局對雙方都作了批評,還有結認”。粟裕在《回憶浙南三年游擊戰爭》和《粟裕戰爭回憶錄》中文章中寫道:“我未能堅決抵制,將葉飛同志扣押起來。……幸喜在途中遇到敵人伏擊,葉飛趁機脫險。……當時對我也采取了對敵斗爭的手段,派了一個班把我監視了起來,剝奪了我的行動自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國二十五年底(1936),國民黨集中第45師、第3師、第75師、第76師、第16師、第63師、第52師、第80師、獨立第六旅及閩贛兩省保安團隊,十萬余人對閩北根據地發動新的進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國二十六年(1937),1月閩贛省委書記黃道從一包鹽的報紙上看到西安事變。敏感意識到國內形勢要有變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月間,吳華友同志的信終于來了,他在信中說:“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二將軍發動了西安事變,扣壓了蔣介石。經過黨中央派周恩來等同志與蔣介石談判,已經和平解決。”并隨信寄來密寫的黨中央文件。黃道同志如獲至寶,立即組織大家學習,領會黨中央的政策、意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月7日閩贛省委作出了《關于開展抗日反帝斗爭的決議》。3月7日成立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閩贛省抗日軍政委員會,黃道任主席、曾鏡冰、曾昭銘任副主席,同日發布《閩贛省軍政委員會政治部訓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國民黨采取“北和南剿”反動政策。同月國民黨駐閩綏靖主任蔣鼎文坐鎮建甌部署“清剿”,專門在建陽麻沙鎮設立“閩北搜剿指揮部”。抽調宋天才的七十五師、第七十六師、四十五師、五十二師、六十三師、李玉堂的第3師、謝埔三副師長率80師各調兩個營,組成三個搜剿隊。張鈁76師238旅旅長王殿閣任邵武、建陽、崇安清剿指揮官。宋天才75師223旅旅長韓文英任閩東北松溪、政和、古田、屏南指揮官。80師237旅旅長王繼祥任閩東、福安、霞浦、福新、壽寧、寧德清剿指揮官。面對急劇惡化局面,黃道提出:“保存實力”、“反對冒險主義”。但在最后反“清剿”中付出了沉重代價。2月閩北軍分區司令員吳先喜在福建光澤寨里柴家村被國民黨軍李玉堂第三師部發現,被機關槍子彈打中頭部,當場倒在山坡上犧牲。警衛員背他向山上跑時,腿部中彈被俘。后被村民邱獻山父親掩埋在犧牲地。國民黨得知被打死的是閩北軍分區司令員吳先喜,第二天上午國民黨軍來到吳先喜犧牲地,找到墓址挖開后,殘忍割下頭顱,拽去手腕上的金手鐲 回城,國民黨軍將吳先喜頭顱掛在光澤縣城示眾。邱獻山父親再次掩埋了吳先喜軀體,在其犧牲地蛇子山山坡上。1957年,吳先喜遺骨被遷葬到光澤革命烈士陵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月福建省綏靖主任蔣鼎文調80師副師長謝輔三坐鎮建陽麻沙“清剿”紅軍。面對國民黨瘋狂,閩贛省委從2月由邵武高陽村、屏鳳山轉移建陽黃坑,5月再遷移到光澤豬母崗山上。隨后被國民黨軍第75師、第76師、第3師團團圍困長達三個多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月3日黃立貴率閩中分區委和第二縱隊100多人,離開將樂九仙山普照寺(又稱九仙山萬緣庵),秘密轉移到將樂大源鄉長甲村大排山轉移,由地下交通員胡進祥帶路,途經大源、沙溪、賠頂、安仁、羊角山,7月6日進入邵武地界,在此商議分兵二路。黃立貴率警衛排30余人向邵武進發,想要經邵武二都村、建陽黃坑進入豬母崗尋找黃道書記。另外70余人在邱子明(將樂縣委書記)帶領下,向泰寧進發。7月7日,黃立貴率30余人來到邵武大埠崗松樹坪村,該村隱落在海拔800米高山原始森林中。黃立貴師長來到村民傅金樁婦夫家,傅金樁為黃立貴用中草藥治療槍傷,其丈夫挖草藥倒爛后敷在傷口處。傅金樁為紅軍游擊隊員煮飯、洗衣服、熬藥、縫補衣服。紅軍戰士們在部分村民幫助下,在離村不遠的山坳里,搭蓋簡易草棚休息,現遺址還在。7月12日黃立貴師長離開時,特別寫了證明信,大意是:傅金樁婦夫為紅軍提供糧食,煮飯、洗衣服、縫補衣服、為其治傷、熬藥。今后如有生活困難,憑此信找蘇維埃政府解決。也可以憑信件等革命勝利后找到黃立貴,并簽名蓋章,并留下自己的一件紅軍血衣和紅軍軍包為證。到了70年代初,傅金樁因家里特別困難,只好拿信件和紅軍血衣及紅軍軍包到大埠崗公社要求解決困難補助。可惜當年處在文化大革時期,管理混亂,黃立貴親筆信件和紅軍血衣軍包沒有得到很好保存,遺失不知下落。此事松樹坪村人人知曉,代代口口流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月12日傍晚,閩北獨立師師長黃立貴率三十余人,在離邵武8公里處銅青橋下涉水渡過富屯溪,沿河上行,來到王塘驛渡渡口,跨過邵建公路(現205省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立貴找到王塘村接頭戶王堂村保甲長楊玉發,形勢已發生變化,輕信了保長楊玉發,由楊玉發帶領黃立貴和游擊隊員們來到沙田梧桐磔。凌晨楊玉發叫他老婆鄧火珠到一公里外的灑溪橋省保安五團七中隊告密,七中隊因懼怕黃立貴的勇猛,又叫鄧火珠到3公里外的屯上國民黨第80師謝浦三副師長部報告。屯上200余人抗著重機槍出動,在離灑溪橋一公里處又遇第76師238旅456團第六連二個排由建陽返回邵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3日中午,國民黨張鈁76師王殿閣238旅456團六連二個排、80師副師長謝輔三部200余人、保安五團七中隊共四百余人,二面包抄梧桐磔。正中午時,哨兵發現敵人,開槍阻擊。黃立貴指揮紅軍游擊隊員們帶上劉福金、龔能才家人向北面突圍,自己斷后,在還擊中被機關槍擊中,犧牲在劉福金家門口路邊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知真1959年在《紅旗飄飄》第十一集《閩北三年》中敘述:“渡過閩江(注:富屯溪),跨過閩贛公路(注:邵武~建陽),轉到閩江北邵武附近一座大山上的獨立房子中住下(注:邵武下沙沙田梧桐磜)。敵人悄悄摸上來當一個通信員起來洗衣服,發現敵人大聲喊叫時候,黃立貴同志方從屋里跑出來,指揮部隊突圍。部隊沖出去了,他自己卻在房門口的田坎上被一顆萬惡的子彈打中了。這位雇農出身,身經百戰的英雄的布爾什維克戰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共邵武黨史記事:“7月13日閩北獨立師師長黃立貴率三十余人在邵武沙溪橋北面沙田的梧桐際山廠被敵謝輔三所部、保安五團圍困,隊伍受到很大損失,黃立貴同志在突圍中不幸壯烈犧牲。”根據邵武檔案館資料,黃立貴師長犧牲時間在中午時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敵人從其衣服口袋里找到一枚黃立貴印章后,殘忍割下頭顱帶回邵武縣城。13日傍晚邵光挺進隊員傅金彪,來到沙田傅金發堂弟家,告訴:“山里有一紅軍連長被打死了,幫忙掩埋”隨后就離開。13日夜沙田村民傅金發、黃萬生打著松油火爐,來到劉福金家門口,看到身子在屋內,脖子靠在門檻上的無頭紅軍連長”,二人分別將犧牲的“連長”和紅軍哨兵,掩埋在劉福金家對面觀音廟邊上。14日頭顱被掛在東關城門碉樓示眾。邵光挺進隊發動武裝“搶頭”行動失敗。15日被送往光澤第76師師部領賞,謝浦三部得2500元賞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黃道、曾鏡冰、曾昭銘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閩贛省抗日軍政委員會名義,致南京國民黨政府,主動提出實行國共和作共同抗日的意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上海,國民黨迫于形勢,撤退了包圍豬母崗的宋天才75師、張鈁76師和李玉堂第3師主力部隊。同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閩贛省抗日軍政委員會發《快郵代電》至江西省政府熊式輝主席信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知真《回憶大洲談判》:8月我們收到高楚衡的一封信,信上說,江西省政府熊式輝主席已收到了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閩贛省軍政委員會發出的《快郵代電》愿意以此為基礎進行談判,并委托他為全權代表,希望我們派出代表,決定日期,指定地點早日實現和平談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17日閩浙邊臨時省委與浙江國民黨談判達成和平協議,結束了三年艱苦游擊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江西當局釋放了被捕的光澤掃帚尾區委書記蔡詩珊,要蔡攜信件進豬母崗尋找黃道。蔡詩珊在豬母崗找到黃道,如實匯報了自己被捕后情況和國民黨要求談判一事。9月20日黃道指派蔡詩珊與國民黨光澤縣高楚衡縣長接洽,臨行時黃道、曾鏡冰、曾昭銘還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閩贛省抗日軍政委員會正副主席名義,聯名致國民黨江西省主席熊式輝涵件由蔡詩珊帶入光澤縣轉交。9月24日黃道、曾鏡冰致信給八路軍南京辦事處的葉劍英,不久葉劍英回信黃道,就抗日合作問題作了指示。9月31日,中共閩贛省委書記黃道指派宣傳部副部長黃知真、閩贛省軍區教導大隊教導員邱子明。在三十名戰士護送下。到離諸母崗山下只有二十來戶的光澤縣大洲村與國民黨江西第七保安副司令周中誠、光澤縣縣長高楚衡談判。提出三個條件:一、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二、釋放政治犯。三、劃出地方讓紅軍游擊隊駐防,并協助我們派出同志安全到中共中央去匯報,等待指示,提供補給。談判時為求互相監督,同吃同住二天。經雙方多次激烈爭論,達成初步協議。黃知真令人火速將協議稿送往豬母崗等候的黃道。隔一天,10月1日上午黃道、曾鏡冰來到大洲村與國民黨江西省代表周中誠、高楚衡正式簽字。江西國民黨代表贈送膠鞋一百雙,雨傘一百把,以示誠意。黃知真:回憶“中午黃道、曾鏡冰同志請他們吃飯,道別后,他們乘轎回去”,隨行人員有十來人。大洲和談促成了閩北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結束,中共閩贛省委也從諸母崗山上遷移到大洲村駐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閩北三年艱難的游擊歲月,引用陳毅元帥《贛南游擊詞》最為合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將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隊員醒來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露侵衣破夏猶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樹間唧唧鳴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滿身沾野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將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饑腸響如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糧食封鎖已三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囊中存米清可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野菜和水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夜難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淫雨苦兼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野營已自無蓬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樹遮身待曉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幾番夢不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1月中旬劉文學、陳仁洪接黃道指示,派資(溪)光(澤)貴(溪)中心縣委書記鮑永泉(張波)、貴溪縣委書記葉金太為代表與國民黨代表資溪縣長王恩榮談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甌)松(溪)政(和)縣委書記翁立義派陳貴芳、吳才生前往政和縣東平鎮與國民黨代表東平鄉長宋正才談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邵(武)光(澤)建(陽)縣委書記王文波派縣委組織部長聶顯書、城區區委書記陳子山在邵武水北李家墩村與國民黨代表李聯云談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1月28日建(陽)松(溪)政(和)中心縣委派團委書記游火明到松溪縣花橋區甲墻鄉保長曾世財家與國民黨代表花橋區長張弘談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閩東北特委書記王助率200多紅軍游擊隊員進駐水吉縣濠村,派浦城中心縣委書記黃有貴、共青團浦城縣中心區委書記郭三妹到水北鄉、橋亭鄉與國民黨代表談判,簽訂合作抗日協定。隨后派游火明、宣金堂到水吉縣濠村與國民黨建甌縣政府派出的代表進行談判,達成合作抗日協議。劃定松溪花橋、政和東平、水吉濠村、浦城渡頭、際嶺為游擊區,國民黨軍不得駐扎。建松政紅軍游擊隊改名為“閩浙邊抗日義勇軍”。共同發布《告民眾書》。建松政紅軍游擊隊改名“閩浙邊抗日義勇軍” 并聯合發布《告民眾書》,號召各界團結抗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2月根據中共閩贛省委指示,閩北紅軍游擊隊統一改為“贛閩邊區抗日義勇軍第三縱隊”,開啟了閩北紅軍改編為新四軍的歷史使命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國二十七年2月9日,閩北紅軍游擊隊在江西石塘集結,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隊。團長饒守坤,副團長曾昭銘(政委),參謀長楊三元,政治部主任劉文學。全團下轄3個營9個連一個機炮連,共1500人,后發展到1600余人。第五團在皖南事件中,為保護新四軍軍部,部分犧牲在高嶺、長龍山陣地上,余下幾乎全部犧牲在東流山陣地上。陳仁洪、馬長炎等三十余人僥幸隱蔽在大山中,四個月以后得以到江北。五團無愧為新四軍“皖南絕衛團”稱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邵光建組織部長聶顯書、城區區委書記陳子山與邵武縣國民黨李聯云在李家墩國共談判舊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國二十七年1月(1938),中共長江中央局東南分局在南昌成立,決定撤銷中共閩贛省,成立中共閩浙贛特區委,歸東南分局領導。以曾鏡冰任書記,下轄建松政和邵武、崇安、浦城、建陽、光澤、上饒、鉛山等7個縣委。在脫離黨中央指示下,以黃道同志獨立領導的中共閩北分區委、閩贛省委,閩贛抗日軍政委員會,結束了其三年艱苦卓絕的歷史使命。2月成立中共閩浙贛特區委,黃道任長江中央局東南分局委員兼宣傳部長、新四軍南昌辦事處主任、江西省委書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月18日閩浙邊紅軍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七團隊,400多名新四軍戰士,在粟裕率領下從三門開赴晥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月中共閩浙贛特區委、中共閩東特委合并,成立以曾鏡冰為書記的中共福建省委,省委機關設崇安縣坑口頭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物介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道1900年4月25日~1939年5月23日,江西橫峰縣姚家壟人。1927年他和方志敏、邵式平等發動和領導了弋陽、橫峰暴動,創建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和紅十軍。先后任中共贛東北特委常委、贛東北邊區蘇維埃主席、中共閩浙贛省委組織部長、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秘書長、中共閩北特委書記、1933年4月2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閩贛省革命委員會省委常委、秘書長兼宣傳部長、中共閩北分區委書記、1934年1月22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央執行委員、(后)中共閩贛省省委書記、省軍區政委、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閩贛省抗日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長江局東南分局宣傳部長、江西省委書記、新四軍南昌辦事處主任。1939年5月在江西鉛山突發急病,住院時被國民黨特務買通醫生下毒害死,革命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劉英1903年2月-1942年5月18日,江西瑞金人,中國工農紅軍先遣挺進師政委。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書記、省委委員、省軍區政委。1942年5月被國民黨槍殺,革命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葉飛,男,1914.5.7-1999.4.18日。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鎮,出身于菲律賓奎松省,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湖南會同人。中國工農紅軍先遣挺進師師長。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組織部長、省委委員、省軍區司令員。55年授大將軍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阮英平1913-1948年2月3日,福建福安人。中共閩東特委委員、組織部部長、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委員、(后)中共閩贛省省委常委、閩東軍分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一師政治委員。1948年2月3日在寧德獅峰村被范起洪、周玉庫等三人殺害,革命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吳先喜1908-1937年2月,江西橫峰青板橋人。1932年初中共鉛山縣委書記,1934年4月光澤中心縣委書記,中共閩北分區委委員,閩北軍分區司令員,(后)中共閩贛省省委常委,(后)閩贛省省軍區副政委、閩北獨立師政委、獨立師第四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閩贛省撫東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1937年2月在福建光澤寨里柴家村犧牲,革命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黃立貴1905-1937年7月13日,江西橫峰青板橋橫峰黃家村人(又福建浦城永興鎮西鄉蓮臺村人)。中共閩北分區委委員、紅七軍第二十師第58團團長、第二十一師師長、閩北紅軍獨立師師長、(后)中共閩贛省省委常委、閩中分區委書記、閩中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1937年7月13日在福建邵武下沙梧桐磜犧牲,革命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曾鏡冰1912年4月-1967年5月27日,海南瓊山縣三江鎮良田園村人。閩北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獨立師代政委、(后)中共閩贛省省委常委、組織部長,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閩贛省抗日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共閩浙贛特區委書記、中共福建省省委書記、解放后任中共福建省省委秘書長、法院院長、省委副書記。1956年被審查,主要是發生在1948年福州“城工部事件”,錯殺莊征、李鐵等117名城工部地下骨干,并宣布福建城工部解散。1967年5月27日離世,1983年平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范式人1909年6月22日-1986年10月31日,福建壽寧縣人。中共閩東特委委員、宣傳部部長、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委員、政治保衛局局長(本人未接受)、(后)中共閩贛省省委常委、政治保衛局局長。中共七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后補委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鐃守坤,男,1915.9.30-2006.9.14。江西上鐃市地興人,閩北獨立師第二團團長,閩東北軍分區司令員,55年授中將軍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陳挺,男,1911-2005.2.18日,福安市白石鄉山頭仔村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授大校軍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曾昭銘1906-1940年3月22日,江西吉安白沙鄉人。33年4月26日,中華蘇維埃閩贛省革命委員會委員、內務部部長兼裁判部部長、中共閩北分區委委員、閩北軍分區參謀長、崇安縣委書記、縣游擊隊司令員、(后)中共閩贛省省委委員、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閩贛省抗日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新四軍三支隊五團副團長,40年被國民黨殺害,革命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謝詩珊1901-1966年。光澤縣寨里鄉掃帚尾村人(現桃林鄉),1933年5月入黨。歷任光澤縣蘇維埃第四任主席,中共光澤縣掃帚尾區委書記,閩贛省軍政委員會與國民黨江西省當局在大洲村舉行的國共和談任聯絡員,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團副官,民國二十七年5月任中共光澤縣委書記。民國三十七年8月再次被捕,在國民黨特務殘酷極刑逼迫下無奈簽寫“自新書”,從此脫離了黨。事后被國民黨特務委任情報員,任情報員時沒有提供任何信息。國民黨又將其關入大牢。光澤解放后任桃林鄉農會主席,到50年代因“自新書”問題被審查,后回家務農。1965年因病去世,1985年建陽地委批準恢復黨籍,得已平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知真1920-1993年,江西橫峰縣姚家壟人。1927年隨父親黃道參加弋橫起義,12歲參加紅軍,是閩北紅軍年齡最小的紅軍戰士,13歲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閩北分區委共青團常委、宣傳部副部長兼閩北特區委兒童局書記。1936年4月是洞宮山會議記錄員,后閩贛省宣傳部副部長,大洲談判首席代表。解放后歷任上饒市專署第一專員、江西政協副主任、湖北省委書記,十二屆中央委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本文細述了1935年1月中共閩北分區委撤離大安,8月黃龍巖會議。10月劉英、粟裕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與葉飛率領的中共閩東特委在福建壽寧犀溪鎮甲坑村鄭家坑舉行聯席會議。11月7日在浙江泰順縣泗溪鎮白柯灣小宮廟宣布建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1936年4月洞宮山禾坪村黃道與葉飛會師,達成恢復閩贛省決議。10月在浙江慶元南陽村發生著名的“南陽事件”一系列經過。本文第一次引用了陳挺將軍在“南陽事件”回憶,引用了82年葉飛、范式人專訪回憶,解開了“南陽事件”發生過程。歷史事件的發生,一定有其前因后果。劉英與葉飛在戰略上分歧,劉英以個人主觀和權力,派出政治保衛人員進入閩東開展無差別“肅反”,造成閩東紅軍嚴重內創。劉英與粟裕因“南陽事件”產生互不信任,后各自為戰。劉英、粟裕部隊在“南陽事件”后與閩東紅軍又產生游擊區域越界互相抓人。其教訓是深刻的,同時也給當事人(劉英)帶來不可逆轉的結果,成立新四軍后其離開軍隊領導崗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如果閩東特委沒有加入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就不會在閩東紅軍中開展“肅反”運動,閩東紅軍就不會造成嚴重損失。沒有黃龍巖會議,就沒有洞宮山黃道與葉飛會師,就不可能組建閩贛省的可能。就沒有葉飛宣布退出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加入閩贛省的決定,那就不會出現“南陽事件”。歷史沒有如果,歷史人物就像大海波浪,此起彼伏,潮起潮落。歷史事件就像大江洪水,滾滾向前奔騰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謹以此文獻給我們的先輩們!是他們述說著:紅旗為什么被染紅!為什么又如此鮮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本文資料來源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黃知真《閩北三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7年黃知真《回憶大洲談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葉飛回憶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2年12月20日葉飛在北京被采訪:《閩東三年游擊戰爭概況及肅清AB團問題》~回憶閩東革命斗爭史材料之三(倪國振、陳傳興、余根漢、蘭炯熹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2年12月28日《范式人同志談閩東革命斗爭史》,與葉飛同月在北京被采訪講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2年4月福建省軍區黨史征集辦公室對王榮森資料征集《閩北革命斗爭回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2年5月陳挺將軍《回憶閩東革命斗爭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2年5月31日福建省軍區黨史征集辦公室對陳挺將軍資料征集:《我所知道的閩浙邊臨時省委分裂情況和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2年8月福建省軍區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對陳挺將軍資料征集:《回憶閩東黨內肅“AB團”問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福建黨史通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6年《福建黨史通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6年《閩贛省黨史資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共黨史人物傳第七卷~黃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粟裕《回憶浙南三年游擊戰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陳仁洪《從閩北到皖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福建省志軍事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福建革命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福建革命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福建革命戰爭史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福建三年游擊戰爭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福建中央蘇區~邵武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福建省地方志》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共建陽地委黨史辦《閩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及其斗爭情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共寧德地委黨史資料征委會《閩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及其斗爭情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新四軍五團史》內部資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南平市武夷山區黨史辦《我在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夷山~干部讀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紅色檔案《艱苦卓絕三年游擊戰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福安人民革命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武夷山下的紅色傳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閩北革命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邵武市檔案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邵武市黨史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共邵武黨史大事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邵武縣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邵武市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光澤黨史辦《大洲談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光澤大洲國共談判紀念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光澤張玉仁《蘇維埃政府主席謝詩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張秀珍《閩北紅色首府~大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吳華友《輾轉千里送文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馮奇《概述閩北三年游擊戰爭與大洲談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風展紅旗如畫》三明黨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閩北老區鄉鎮革命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走訪下沙村民龔賢清、傅金發、黃萬生后人,走訪下王堂村民老李,走訪大埠崗鄉松樹坪村村民老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民國元年,是指公元1912年2月12日~民國三十八年,既1949年9月31日止。轉為公歷加十一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部分圖片來源百度網、百度網人物。本文不屬于原創,只是把1935年-1938年中共閩北分區委、中共閩東特委,在黃道、葉飛率領的紅軍游擊隊,經過三年艱苦卓絕游擊戰,有關部分戰斗情景、發生事件相連接起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2年9月24日于福建邵武</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川市|
林甸县|
农安县|
右玉县|
永修县|
礼泉县|
德阳市|
许昌县|
静乐县|
隆安县|
固镇县|
沅江市|
永昌县|
阿拉善左旗|
尉氏县|
云南省|
盐山县|
泰宁县|
宁都县|
清远市|
镇远县|
靖江市|
定南县|
沛县|
武夷山市|
新宁县|
石棉县|
昆明市|
九龙坡区|
红安县|
桂东县|
莆田市|
涟水县|
象山县|
山西省|
惠来县|
上虞市|
承德县|
荃湾区|
襄垣县|
甘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