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小時候就知道我們安順有“地戲”,但是以前我對他一無所知,直到今年正月和朋友去拍攝“破木村地戲”。“地戲”這個古老而特殊的藝術形式才讓我粗略地了解了一點。</p><p class="ql-block"> 昨天受邀參加了安順市開發區破木村“敬米花神”的活動。活動中安順知名京劇藝術家和書法家現場獻藝,村地戲隊也奉獻了精彩的地戲表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說說“地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0日,“安順地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90。</p><p class="ql-block"> “安順地戲”與“安順屯堡”是一段歷史的產物。 安順地戲源于安順屯堡,而安順屯堡源于朱元璋的“調北征南”事件。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1年),云南梁王巴扎刺瓦爾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和沐英率30萬大軍征南,經過3個月的戰爭,平定了梁王的反叛。經過這次事件,朱元璋認識到了西南穩定的重要性,于是命30萬大軍就地屯軍。這一屯,屯出了悠悠600年的“明代歷史活化石”。</p><p class="ql-block">地戲又稱“跳神”,其由來與屯堡人的生存選擇有關。據《續修安順府志》記載:“當草萊開辟之后,人民習于安逸,積之既久,武事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于是乃有跳神戲之舉。借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農之深意。”屯堡人的身份是亦民亦兵,發生戰爭時拿起武器就是士兵,和平年代忙于耕種就是普通的農民。隨著大明江山的日益穩固,屯堡人已習慣安逸的生活。為阻止“武事漸廢”的趨勢,“有識者”想出了跳神戲的辦法,在跳神中演習武事,這就是地戲只演武戲,不演文戲的原因。</p><p class="ql-block">纂修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續修安順府志》記載:“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圍戰裙,戴假面于額前,手執戈矛刀戟之屬,隨口而唱,應聲而舞。”《續修安順府志》書稿所記史實起自清代咸豐年間,而迄于民國前期。這說明至少在清朝末期,安順地戲的演出行頭及表演形式就已經存在,沿襲至今。[2]</p> <p class="ql-block">說說“破木村地戲”:</p><p class="ql-block"> 安順地戲流行于安順、平壩、惠水等市縣的戲曲劇種。據傳,地戲源自明清時進入貴州的軍隊中。每一地戲戲班專長于演唱一部整本大戲,如《楊家將》、 《岳傳》等。而安順開發區破木村的地戲目前主要演出《樊梨花大破烈焰陣》和《薛丁山解困鎖陽城》等。說起“開發區破木村地戲”,像其他村的地戲隊一樣同樣少不了“傳承”,破木村地戲隊的成員年紀最長的有86歲,最小的為9歲,把這些老少聯合在一起傳承非遺的的是一位中年教師王陽高。王老師是破木村的村民,從小就酷愛地戲,專研學習如癡如醉,自費整理十四余萬字的地戲資料和唱本,組建地戲隊,立志將“安順地戲”這一個非遺文化發揚光大。</p> <p class="ql-block">8月9日是吉日,破木村“敬米花神”舉行開箱儀式,敬請“面具”,演出《薛丁山解困鎖陽城》:</p> <p class="ql-block">以上文字和圖片部分轉載,助力文化傳承,我們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10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武县|
昌都县|
永州市|
沾化县|
惠州市|
大连市|
淮北市|
凌海市|
辽阳市|
武鸣县|
微博|
大邑县|
锡林浩特市|
青浦区|
宣威市|
阿城市|
桂林市|
眉山市|
三都|
墨脱县|
扶沟县|
洛扎县|
内丘县|
郧西县|
织金县|
云林县|
呼伦贝尔市|
阳山县|
类乌齐县|
华阴市|
台南县|
吉隆县|
那曲县|
新竹市|
共和县|
天气|
黄骅市|
西和县|
民乐县|
马边|
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