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馬關縣木廠白虎山位于今天木廠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南方向大約500米處,其海拔約為1450余米。木廠鎮(zhèn)政府所在地,之所以取名為木廠,是由于木廠地處群山間的狹谷地帶,在古時候,這里僅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戶村民,在此專以制作棺木為生,故此取名為木廠。說明當時木廠地區(qū)原始森林很多。木廠鎮(zhèn)是一塊地靈人杰的寶地,在這里有著耐人尋味的眾多故事。講木廠故事,不妨先從白虎山講起。筆者在木廠工作期間,曾一次無意中聽當?shù)厝酥v起,稱“白虎山上有不少碉樓,還有不少防御城墻,雖沒有八寨阿雅古城(明朝萬歷四十三年即1606年由阿雅土司龍上登修筑)、宋代大墳包、山車烽火臺(明朝萬歷四十三年建)等歷史這般遠古,但它較大丫口石碉樓(清光緒二十七年即1901年建)要早幾十年”,還有人說:“那是清朝時期一位云貴總督所修建”。于是,引起了筆者的好奇,并查閱了大量史料、也走訪了不少健在年長的當?shù)卮迕瘛=?jīng)查閱《民國馬關縣志》記載推測,白虎山石碉大約建于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之前,距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它見證了一段歷史,經(jīng)歷清王朝中后期封建帝國大廈的腐朽崩塌,更見證了統(tǒng)治階級治國無方,導致內憂外患,國家汲汲可危、民不聊生,為求生存、各族人民到處抗爭的現(xiàn)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 傳奇人物呂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了解馬關縣木廠鎮(zhèn)白虎山石碉,首先得了解呂品其人。據(jù)目前走訪了呂品后人呂秀堂、木廠健在老人晏自良、劉昌勇,查閱了《呂氏家譜》、《民國馬關縣志》、《馬關縣文史資料選輯》(第二輯、第三輯)、《文山州軍事志》、《馬關軍事志》,呂品在木廠乃至全縣、全州都頗具傳奇色彩。自清朝中后期以來,木廠始終與呂品有著理之不盡的歷史淵源。講木廠白虎山石碉樓、述呂品故事,目的是盡可能還原一段歷史,增進人們對歷史的了解,充分了解華夏子孫在封建統(tǒng)治下的艱難一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呂氏家譜載錄的呂品。根據(jù)呂氏家譜記載及后人口述,呂品(在《民國馬關縣志》記載為呂平),又名呂懷榮,因其精通武術,體力過人,頗有聲譽,人稱“呂大爺”,自稱武功將軍(呂氏家譜也如是記載),其死后葬于現(xiàn)仁和鎮(zhèn)牛摸田,碑文顯示為云貴總督部堂,這也是人們誤以為白虎山石碉及防御城墻是云貴總督所修的緣故。呂品祖籍為南京高石坎柳樹灣(這與史料記載略有出入,史料記載呂品為廣東人),后因戰(zhàn)亂隨父輩、祖輩寄居通海。再后來則隨父輩遷到木廠鎮(zhèn)底麻村委會老麻寨村,以制作馬鞍子為生。最后遷至木廠街,從此,木廠便與呂氏家族有說不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呂氏家譜》有這樣一段記載(譯文):“我認為,我的一生不論是光榮或恥辱,或者是命運的好壞,都不由自己來決定,尊敬的呂老伯,世代書香,幾個朝代的名門旺族,原籍南京高石坎柳樹灣啟祖,寄居云南通海。父輩移居開化之木廠。幼年時家庭困難,多次遭遇困難和危險,但絲毫不改自己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的一片誠心,壯年時期剛準備發(fā)展事業(yè),就遇到社會混亂,倭寇四起,就想著為國家社會出力辦事,此時接到征召檄文,朝廷命我出征,我自己變賣家產(chǎn),所得收入分文不留,拿來招兵買馬。在戰(zhàn)斗中我總是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平息了所轄境內的寇患,保衛(wèi)了廣大地方的平安,樹立起滇貴一帶的雄風,自己積極為國家和社會效力,拯救了許多地方的混亂和災難。身經(jīng)百戰(zhàn)為國家和社會立下了大功,得到清朝皇帝的嘉獎,封為四品花翎,多次擔任重要領導職務。此時感到自己年事已高,又牽掛家鄉(xiāng)人民,就想辭官解甲歸田,回家過平常人的日子,同時教育子孫懂得尊老愛幼報效祖國。但是朝廷還需要自己,大清皇帝還舍不得我走,為此繼續(xù)留下,又立了許多戰(zhàn)功,后來被加封為武功將軍,才得以解甲歸隱。雖然離開了統(tǒng)領已久的軍隊,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轉念一想,自己能回家享受天倫之樂,過上安逸的日子,就知足了”。(碑文原文:“竊維人生之顯晦,何常世運之窮通,靡定如我全翁老伯,世代香書,歷朝明第,祖居通海,父于開陽幼處逢廬,每遭窮厄。尚不改慈恭孝友之誠,壯將興業(yè)適逢事亂,常懷好義急公之念,一自棒檄赴征,即傾囊募勇,身先示卒,掃滅群寇,鎮(zhèn)靖多方,掌十六塞之雄風,勤勞王事,拯四廣之急危,乃為民桑荷上憲褒獎,宮受品之花翎,歷任都守,因高享鶴齡,關心松菊謀遂歸田之計,早尋娛老之方,是以辭官慕退,教子孫敦孝友,偕諸老洽鄉(xiāng)里,圣心難舍,社稷難分,遵命續(xù)職,戰(zhàn)功卓著,后又加封二品,方才歸隱,雖未統(tǒng)萬鐘千駟得安逸而足矣。”據(jù)呂氏后講述,這是呂品生前親自為自己撰寫的碑文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呂品膝下有五子,即三子呂國舉、四子呂國瑞、五子呂國仁、七子呂國麟、八子呂國斌,其中呂國舉曾在廣東府有擔任文職的經(jīng)歷,孫子呂運洪畢業(yè)于云南講武學校,曾任護國軍少校副官。據(jù)民間一直流傳,呂品擅長使用春秋大刀和長矛,這兩件寶貝與之形影不離,春秋大刀重124斤(按現(xiàn)計140斤)、而且無論是騎在戰(zhàn)馬上還是下了戰(zhàn)馬,呂品舞弄春秋大刀和長茅,他的技藝出神入化。都說駿馬配英雄,那匹為呂品立下無數(shù)戰(zhàn)功的戰(zhàn)馬也十分了得,據(jù)傳,呂品曾有一次遭遇對手圍捕,剛好遇到有十二口大鐵鍋在地擺成一排,其戰(zhàn)馬一躍即過,為呂品化解了一次險情。戰(zhàn)馬死后,呂品曾多日茶不思、飯不香,最后將其厚葬于現(xiàn)木廠道班后附近。呂品的春秋戰(zhàn)刀一直保存到建國初期,但在1958年大煉鋼鐵期間,這把春秋戰(zhàn)刀被木廠鎮(zhèn)大壩村委會干田寨鐵匠袁老八(袁茂生之父)等人斬斷后、用馬駝運送仁和公社煉制鋼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歷史記載的呂品。《民國馬關縣志》、《馬關縣文史資料選輯》(第二、三輯)、《文山州軍事志》、《馬關軍事志》均有記載呂品在開化府(今文山),曾經(jīng)參與了紅白旗之戰(zhàn)。據(jù)地方志書和史料記載,呂品當時曾為木廠公局練頭兼管事(注:公局管事主要負責地方攤派軍需,辦理槍械、運輸糧草等事項),清朝廣東人(呂氏家譜記載其祖籍為南京高石坎),其公開身份為清朝游擊將軍;而《文山軍事志》記載,呂品為右營都司, 屬綠營軍官四品官員。當歷史的車輪行至18世紀中葉,清王朝內憂外患,尤其是鴉片戰(zhàn)爭后,清廷大廈飄浮風雨中,地方財政本來就入不敷出,平時靠仰仗外省“協(xié)餉”維持的云南,朝廷不僅停止了對云南的“協(xié)餉”政策——相當于今天的中央扶持政策,反而還分攤給云南戰(zhàn)爭賠款30萬兩的任務。云南官府為了維系其統(tǒng)治地位,依靠漢族地方階級,增加捐稅,拼命搜刮民脂民膏、大量兼并土地,云南各族人民生活困境變得雪上加霜,造成了云南社會經(jīng)濟關系的日益惡化,人民群眾已經(jīng)達到無法生存、生不如死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哪里剝削和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是永恒的真理。為此,全省各族人民紛紛拿起了武器,開展反清抗暴的斗爭,尤其是公元1856年,云南楚雄、大理等地以杜文秀為首的回民起義,波及到全省各地,開化府也不例外,也暴發(fā)了“白旗造反”,所轄八里(江那、樂竜、開化、安南、王弄、逢春、永平、東安)無一安寧,今天的馬關屬逢春、永平里。開化府城西沙美、馬登等人號召各少數(shù)民族團結起來反抗清政府的統(tǒng)治,高舉白旗圍攻開化府。在抗爭過程中,起義軍的目標始終是對準地方腐敗無能的官府,但官府則利用少數(shù)民族信俸鬼神這一習俗,使用陰謀詭計、裝神弄鬼等卑鄙手段,糊弄反抗的群眾,讓起義的少數(shù)民族力量信以為真而導致起義失敗。呂品當時為馬關地區(qū)地方頭目之一,曾與其他地方頭目一同出兵奔赴開化城為官府增援解圍,此時的呂品是始終維護官府的統(tǒng)治的。經(jīng)與各路同僚人馬赴開化為官府解圍回來后,清朝官府為加強統(tǒng)治,在主要地區(qū)設立了公局,而呂品便為木廠公局管理事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旗造反的余音未盡,到了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內亂進一步加劇,開化府轄區(qū)各族人民繼續(xù)響應云南回族人民起義。到了第二年即公元1862年,開化府因文武官僚之間不和,新任知府吳春然與總兵巴哈布文武官不團結、不和睦,相互間的明爭暗斗越演越烈,加之地方團練頭目李自定、呂品與孫健、何連順等人之間也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加劇了文武官僚之間的內部斗爭。于當年6月,開化城(今文山)再度暴發(fā)了“城分兩半,旗分紅白”的紅白旗之戰(zhàn)。文官一方以吳春然為首,團結了城外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占領開化城東、北門,并豎立白旗;武官一派以總兵巴哈布為首,聚集清軍及團練地方武裝勢力,占開化城西、南二門,豎紅旗,雙方展開相持數(shù)月的對抗。樂施沖人士李自定率數(shù)百人入城投效時任開化府知府的吳春然。李自定與呂品此前曾結為同宗兄弟,兄長登場,自己哪有不捧場之理。于是呂品緊跟其后,也投奔效力于吳春然一方。后因仁和、八寨公局的周徒、袁致和等率兵增援紅旗派,經(jīng)過幾翻持久的持續(xù)爭戰(zhàn),最終因勢力對比懸殊,以知府吳春然為首的白旗一方以失敗而告終,知府吳春然在騎牛渡河逃亡過程中把性命丟在了河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經(jīng)激戰(zhàn)突圍之后,呂品退回木廠,一方面不斷發(fā)展自己的武裝勢力,繼續(xù)樹起白旗,對抗紅旗派勢力。另一方面在木廠住地四周,依托險要山勢,組織轄區(qū)人民群眾增筑營壘,構建防御城墻,并作好了在木廠長期武裝割據(jù)抗戰(zhàn)的準備。期間呂品組織聯(lián)絡曾一同參與1856年“白旗造反”頭目盧春、馬洪、田文郎、余文才等,帶領大倮者、沙尾沖、西布甸、馬扎沖(今坡腳馬夾沖)等地人馬,對駐守仁和、文華等村寨的紅旗派周徒進行襲擾攻打,后來因同為紅旗派的地方頭目何健、孫躍等率兵也參與了反擊,呂品因勢力不敵再度退回木廠。紅旗各方頭目緊隨其后,多路進攻,對退回木廠的呂品進行報復性進剿。何、孫遂令八寨馬主袁致和(記載顯示,袁致和當時任清軍管帶、相當于今天的營級軍官,其所率八寨公局的官兵駐在上木廠附近的新街),帶兵駐大壩,糧臺設于大壩董姓廟內;底泥何連順帶兵駐扎木廠灑得、龍子田,文華曾恭帶兵駐扎木廠街腳雙包營,仁和、馬白方向的人馬駐扎木廠牙庫打、那哈(今木廠臘哈)、楊茂松,多路人馬建連營多達30余座(民間流傳當時有48座營盤圍攻木廠),對木廠形成包圍之勢。木廠的白虎山也因呂品及此次圍剿之戰(zhàn)在史冊上披上了神秘面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紅旗勢力一面調集兵力圍攻木廠,形成高壓態(tài)勢,一面則對呂品及其手下開展了心理戰(zhàn),造勢聲稱“紅旗繞繞扎大營,拿著何公得官做,拿著呂品得太平”。面臨大兵壓境危機,城外虎視眈眈,呂品臨危不懼,在村內卻殺豬宰羊,犒勞鄉(xiāng)勇。敵我相持30余日,由于木廠地勢險要,加之呂品率部修筑在白虎山、尖刀山、毛蟲箐、黃家箐的防御城墻及木廠街主要路口的四道柵子門堅固,易守難攻,清軍紅旗武裝勢力沒法前進半步、沒法攻破木廠,雙方均沒有分出勝負。后來,呂品的同僚李自定、賀達等人率部千余人,采取圍魏救趙的戰(zhàn)術,進攻駐扎在別格(今馬白鎮(zhèn)文華)的紅旗方武裝勢力,同時虎視馬白,給紅旗方勢力增加了戰(zhàn)略上的壓力,迫使圍攻木廠的各部不得不顧忌馬白的安危,被迫回防馬白,最終解除了木廠之危。在此戰(zhàn)亂期間,為免除百姓戰(zhàn)亂之苦,坡腳大汛村開明人士郭耀宗(也提郭躍宗,也曾參與開化府紅白旗之爭的解圍戰(zhàn)),不忍看到戰(zhàn)事繼續(xù)惡化,加重當?shù)厝嗣袢罕姷呢摀活檪€人安危,周旋于紅白雙方之間進行調和,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促使雙方最終達成停戰(zhàn)協(xié)定,為馬關地區(qū)各族人民免于戰(zhàn)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當然,呂品破解這場圍剿之戰(zhàn)中,一方面采取與敵方管帶袁致和結為親家、采用子女聯(lián)婚的戰(zhàn)術,延遲對方的圍剿,另一方采取里應外合的戰(zhàn)術,通過策反紅旗方守護糧臺(設于大壩)的董家之家丁,消滅了董家,紅旗方面勢力失去了后勤保障,從而使反圍剿之戰(zhàn)取得了勝利,紅旗方的圍剿便不攻自破,同時也鞏固了其在當?shù)氐牡胤浇y(tǒng)治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現(xiàn)無更多資料考證,但僅從呂氏家譜記載來看,呂品是一位很有愛國情懷的武將。尤其是呂品此時始終站在白旗一方群體,進行抗爭,看得出他是同情受苦受難的起義的少數(shù)民族群體的。根據(jù)《民國馬關縣志》關于“知府吳春然率李自定……勾結城外匪夷占東北二門樹白旗”,紅旗方進攻、退兵時“連營三十余座,日夜進攻,三十余日,未分勝負。……四鄉(xiāng)夷民,多從白旗,連營漸退”和《馬關縣文史資料選輯》(第二、三輯)“當時馬關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是站在白族一邊,反對巴哈布保皇派的紅旗”、 “紅白旗之戰(zhàn)起因是文武官之戰(zhàn),而實質是以回族為主、各民族參加的反清抗暴的繼續(xù)”,以及孫健、孫耀、邱順等率兵進攻木廠途中對仁和韭菜坪村進行肆意燒殺搶擄,導致許多鄉(xiāng)民背境離鄉(xiāng),同時還故意制造民族隔閡的描述來看,紅白旗之戰(zhàn),白旗方起義應該是順應民心的,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呂品最終也沒跳出封建統(tǒng)治體制的束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 殘遺的歷史見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馬關縣文物管理部門王林斌、陳云華、楊文光于1983年4月30日所作的《馬關白虎山碉堡調查記錄》有這樣一段記載,“馬關縣木廠白虎山位于木廠公社東南方,距木廠街(現(xiàn)木廠老街)約200米,在此山上有一石碉,碉高3.6米、寬6.57米,成正方形,厚0.68米。分上下兩層,現(xiàn)存槍眼4個,有門一道,門向東北方,(門)高2.2米、寬1.42米,東北方有防御墻長約120米、平均厚度0.8米,沿山梁而砌,東南臘臺山洞口已有類似的石墻,但是尚未完工”。事實上,這份調查表只記錄了其中一部分。當人們艱難地爬上白虎山,你將為白虎山茂密的森林、新鮮的空氣所陶醉。尤其是爬行在陡峭而崎嶇的山路上,你便會發(fā)現(xiàn),一條用青石構筑的殘存防御城墻遺址,所當?shù)厝私榻B,這防御城墻順白虎山山梁經(jīng)尖刀山、毛蟲箐、黃家箐三座山,盤山而建,將山腳下的原木廠村民住宅區(qū)相環(huán)其間。到了白虎山頂,人們仍可見到《馬關白虎山碉堡調查記錄》中的白虎山石碉,據(jù)介紹,類似石碉實際有5座,除了白虎山頂之外,尖刀山、毛蟲箐、黃家箐三座山峰都布有石碉,如防御城墻、石碉,古跡保存較完好的為白虎山,但其他三座小山峰上的防御城墻石料大部分被當?shù)厝顺废铝碜魉茫两袢匀豢梢姷綒埲辈积R的痕跡。防御城墻與這四座山峰頂所建的五座古碉樓以及木廠村向外出入口關卡設有的四道柵子門,形成一道戰(zhàn)略屏障。尖刀山與虎頭營兩山之間山谷地帶,仍可見到在原生的堅硬巖石上,當年呂氏家族組織鄉(xiāng)民人工開鑿的排水溝,當?shù)厝朔Q:“這是解決木廠村飲用水的生命之源,通過此溝,將源于虎頭營的山間水流引入村內使用”。這些就是史稱“紅旗派木廠圍攻呂品”的歷史見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木廠白虎山古碉樓、古防御城墻已滄桑滿目,部分石墩已被村民撤除用自建民房,柵子門等已不見蹤影。據(jù)晏自良、劉昌勇、呂秀堂等幾位老人回憶,一說該城墻是清朝叔大人任江始建(據(jù)口述之音整理,但無資料考證);也有一說是由呂品圍繞老街心依山就勢,發(fā)動四街十六寨(即現(xiàn)周邊各村委會)鄉(xiāng)民所建。但據(jù)《民國馬關縣志》中“呂品奔回木廠,特結黨羽,增筑營壘,高懸白旗,……”描述,木廠白虎山碉樓和防御城墻是由呂品增建的。建設規(guī)模包括2公里左右的城墻、五座碉樓(四大一小),四道柵子門。其中,尖刀山左側和木廠街腳的兩道大柵子,一道柵子門分別由兩扇門組合而成,一扇門約5米寬(整道門寬約10米)、4米左右高,均用火木樹所建造。這道門分別管控楊茂松、堡堡寨及越南方向和從馬關、仁和等內地方向進出通道;現(xiàn)衛(wèi)生院處、木廠街尖刀山右側兩道小柵子,分別管控老王寨、河口縣橋頭方向和馬西牙庫達、大粟樹、八寨方向進出通道。大小柵子門前的這些道路均由石塊鋪設而成,并向外延伸,這些石板小道,據(jù)說在呂品遷入木廠前就已修建。今天在白虎山南面山腳下,現(xiàn)木廠劉家采石場旁,仍然可以見到,只是路面上的石板條光滑無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紅旗武裝勢力圍攻木廠呂品”結束過了若干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為維護大清對越南的宗主國地位,云貴總督岑毓英奉命率師經(jīng)馬白關(今馬關)入越抗擊法國殖民者,在出兵過程中,順勢收復了雍正六年以前開化府南部舊范圍內即大賭咒河至小賭咒河之間流入異邦的失地。第二年,中法戰(zhàn)爭結束,雖然岑毓英奉命入越抗法取得了重大勝利,但由于通信不便,清朝統(tǒng)治者無法及時獲悉,加之清軍在其他地區(qū)與法軍的戰(zhàn)爭失利,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與法國于1885年6月日簽訂了屈辱的《中法新約》(即《中法越南條約》),岑毓英率師撤回。不僅如此,岑毓英撤軍回的軍隊,一部分將未來戰(zhàn)士撤到都龍茅坪一帶時,便被下令就地譴散。這些被譴散的清兵,他們對朝廷和法國佬極為不滿,為了生存,他們內外勾結,到處流竄,也曾流竄到木廠地區(qū),為害一方,史稱“游勇擾邊”,木廠地區(qū)的人民群眾在呂品的率領下,利用該工事有效防范了“游勇”的危害,同時在對抵御法國殖民軍的襲擾,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p><p class="ql-block">到了公元1940年,日本侵略者進犯越南,虎視文山、蒙自,意在進犯昆明,并派出軍機轟炸馬關縣城和都龍地區(qū)等。麻栗坡、馬關、河口等第一道防線岌岌可危,隨時可能遭受侵略者的進犯突破。國民政府為加強西南地區(qū)的軍事防御,曾派第九集團軍進駐文山地區(qū)駐防。此期間,國民政府在木廠地區(qū),依托白虎山原建工事,派駐了一支駐守軍隊于尖刀山西側方向的大山上,當?shù)厝朔Q“虎頭營”。兵力配置近似一個營(一說為一個連),主要任務防御匪患和外部勢力襲擾,特別是用于防守橋頭方向來犯的日本侵略軍的入侵進攻。整個工事,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到建國土改期間,木廠街的群眾仍自發(fā)組織,利用該防御碉樓、城墻和柵子門要塞進行輪回防守,強化地方治安。因此,該城墻遺址見證了當時境內木廠乃至馬關縣境內的社會變遷,曾在戰(zhàn)事頻發(fā)的年代,對防衛(wèi)外敵侵襲,固守領土、保百姓安寧起到較大重要作用,現(xiàn)對考證歷史事件具有重要價值,也是馬關縣境內現(xiàn)存眾多歷史文化遺址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jù)民間流傳,呂品盤踞木廠期間,注重發(fā)展對外貿易和民間文化。在歷史上,木廠是一個驛站要塞,也是對內對外貿易交流的集散地,呂品正是利用了這一有利條件,不斷改善木廠的發(fā)展環(huán)境。在走訪中,晏自良、杜榮化、曾興華等人都稱,他們的先輩曾給他們講起,內地經(jīng)古木——木廠——楊茂松——老麻寨——涼水井——堡堡寨——老卡(或堡堡寨白石巖)——花隆、老街子,木廠——橋頭、紙廠——猛康方向的客商,出入均在此停留,就地進行交易,在此地將三七、草果、沙仁、土法制作的小鍋糖等運到越南或內地,再從越南換回食鹽、從內地換取綢緞等。無獨有偶,通過了解,木廠當?shù)匾灿袟蠲纱迕袢缤鯌⑼醮喝省⑼跽_、王德修曾趕過馬幫并保存有馬幫用具,建國后在木廠供銷社舊址一帶仍保留有成排的馬圈;《馬關縣志》記載,民國時期,木廠堡堡寨地區(qū)用甘蔗通過土法制作的小鍋最為興旺。再將白虎山下的木廠村與馬關縣境內已發(fā)跡的歷史文物分布圖結合起來看,從木廠向東行走數(shù)公里,境內蚌卡下寨至今仍保存一座完好的蚌卡古石橋,根據(jù)馬關縣文物管理部門編制的《邊關印記》記載,這是建于清朝乾隆年間的半圓形單孔石拱橋,歷史上此處一直為馬關縣城經(jīng)仁和、木廠、橋頭通往河口、越南等地的古驛站。它是迄今為止馬關境內發(fā)現(xiàn)建造時間最早的一座驛道橋,是馬關縣古代交通歷史的標記,對當時的商貿、交通都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而蚌卡下寨村老人廳內,還保存有清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初四日(1900年)所立 的“不準抽收事案告示碑”,其額上橫書“開化府示”四個字,碑文仍然清晰可見。由此繼續(xù)北上經(jīng)仁和鎮(zhèn)老格木、格灑,則與馬白鎮(zhèn)境內文華福靈寺、文華福壽寺、沙尾沖古橋、西布甸嚴禁私自開采硝礦告示、西布甸裁撤夫馬局告示碑、坡腳鎮(zhèn)灣子寨古橋,經(jīng)坡腳大汛坡直至與文山市交界附近的老山地撐腰巖天朝摩崖石刻、老山地撐腰巖古驛站,無疑是形成了一條自北向南的縱向交通線,中途可進入馬關城,盡管這些古跡建造形成時間遠近皆有,尤其是最遠古的為老山地撐腰巖天朝摩崖石刻、老山地撐腰巖古驛站,均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五月二十日,由云南都司直隸八寨長官司古木土官龍勝詮率子建造而形成。此沿線古跡的存在,無論是從出境交通里程、沿線地形地勢而論,還是從古跡與交通通暢理想度、人口往來密度、商貿流通等方面而論,都與這一條極佳的交通線路有著千絲萬縷的姻緣。木廠似乎就是這條出境線上的一個節(jié)點,從而推動了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為此,白虎山下的木廠街曾出現(xiàn)一段繁榮景象。木廠街上還曾建有江西會所、湖南會所,由過往的江西、湖南等內地客商籌資建蓋,江西會館建于木廠村民劉昌勇現(xiàn)居住址,湖南會館建于村民左連英家原址處,兩所會館主要用于江西、湖南等內地商議要事。同時,在木廠還曾建有兩塊石碑,有人說其已毀破四舊年代,也有人稱被埋于木廠小學門前的道路下,碑文記載了木廠發(fā)展歷史及行善功德名錄。另外,位于現(xiàn)木廠小學廚房址上,呂品自己出資原來建蓋了一座戲樓,戲臺兩邊筧洞頭上題字“觀自在”、“音如是”。依托該戲樓,木廠當時每天晝夜都舉行戲劇演出,曾被稱為“小昆明”,這說明木廠當時商貿較為繁榮。根據(jù)受訪者回憶,戲樓前原種有一棵百年古樹——紫薇樹,造型奇特、盤旋而生,形狀奇特。建有三座廟,地母廟、觀音廟、三圣宮(《民國馬關縣志》有記載)。觀音廟原址為現(xiàn)白虎山下的木廠小學校園內,正殿內塑有觀音三姐妹,兩邊的側殿內塑有十八羅漢,廟宇內雕塑的神像神態(tài)各異,這些神像賽過當時昆明城廟宇所塑神像,置有兩個撞鐘。如今,走進木廠小學校園內,運動場上光滑的石板條仍然清晰可見;地母廟位于尖刀山大柵子門城墻內,塑有28畜雕像;三圣宮位于楊茂松方向,塑有關公等雕像。該戲樓到建國后遭遇兩次破壞,其中第二次拆除大約為上世紀50年代后期、文革期初期,屬于毀滅性破壞。呂品使用過并流傳下來的一把重128斤(相當于現(xiàn)在的計量140斤)春秋戰(zhàn)刀,一把長矛及寺廟里的撞鐘均未能幸免,觀音廟正殿里的觀音雕像被毀時發(fā)現(xiàn)胸腔部位內置有一枚金膽,如雞蛋般大小,后在文革期間幾經(jīng)參與運動的牛某等人之手也不知下落。因此,今天的木廠,欲尋當年的古鎮(zhèn)風韻,只能站在白虎山追隨時光倒流而暇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 、呂品與董生恩怨之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傳,呂品與大壩董狀元同朝人、且是好友,祖籍同為南京人,均屬隨祖輩父輩遷入木廠的省外籍移民,后因各自利益反目成仇。但分別對呂品、董狀元墓碑進行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呂品生日不祥,去世于光緒十二年即公元1886年,董狀元生于乾隆壬寅年即公元1782年,去世于道光庚子年即公元1840年,二者反目成仇的可能性極小,就目前現(xiàn)存的吏料證明,董狀元去世與紅白旗造反前后相續(xù)了二十余年。但與董狀元的后世家族之間的矛盾到是符合邏輯。紅白旗造反時期,呂品在木廠的一項主要任務是組織人鬧革命。據(jù)說呂品先是組織勢力對董氏家族進行造反,在經(jīng)歷了多次反復的斗爭后,尤其是呂品采取里應外合,攻克大壩,攻破董家大院,破解紅旗勢力派駐董家大院的糧臺后,董家由此敗落。董狀元之墓位于湖廣寨芭蕉沖,后人很少知道董狀元的名諱,只知道有其人而不知其名,這再度為發(fā)生在木廠的呂董恩怨之爭蒙上了神秘面紗。</p><p class="ql-block">直到建國后,大約于1972年12月,董狀元之墓被盜(《馬關縣志》記載),木廠村委會下新寨村民何先富說:“兒時經(jīng)常到董狀元墓地一帶打柴放牧,在董狀元的墓前,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幾只小黃羊在那里打架,但這些小黃羊不一會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于是當時民間有傳聞,董狀元的墓葬里可能有寶貝,估計這便引來了盜墓。”據(jù)何先富還講:“董狀元之墓曾被盜過兩次,第一次被盜時,盜墓人扒開此墓堆后,發(fā)現(xiàn)墓室內棺木為空的,則放棄繼續(xù)盜扒,第二次則對該墓的尾部進行盜扒,才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尸首及陪葬物”。州府文物管理部門得知董狀元之墓被盜一事之后,極為重視,便派出考古工作隊進駐木廠,對董狀元古墓進行現(xiàn)場考察。考古工作隊中,有一名人賈姓的同志,是一名大學生。他們在木廠當?shù)馗刹織罴伊帧⒍排d云等人的陪同下,對董狀元古墓現(xiàn)場進行了全面考察,只見董狀元的古墓及所處的這席墓地,位于一土山坡上,地勢較為平坦,墓前數(shù)十米處是一陡峭的懸?guī)r,懸?guī)r下有泉眼,水質清澈見底,源源不斷流向山下。縱觀此墓地所處地勢,形如神佛曬肚之勢,墓葬宏偉壯觀,僅墓基便高出地面略有半人高,碑石上雕有各類圖案及文字,墓碑前兩側大約三米處,分別立有兩由整石雕琢而成的圍桿(現(xiàn)僅一根保存完好),高約4米、直徑約30——40公分,頂端還分雕有兩只石獅。初期,考古隊員始終理不出頭緒,無法確認為董狀元的墓葬。在當?shù)馗刹慷排d云對考古工作隊建議,“木廠晏自良略懂古書,請他來或許有幫助”。于是便將木廠村民晏自良請到考古現(xiàn)場。賈同志便問晏自良:“都說這古墓是董狀元的,碑文上又沒找到‘董’姓和‘狀元’字樣,何以見得就是董狀元?”晏自良指著古墓石碑中央所刻的“皇親太學生,雨亭府君墓”幾個大字回答:“‘皇親太學生,雨亭府君墓’大義就是安葬在這里的墓主為清朝的進士董雨亭,說明此人曾經(jīng)是朝廷的進士,名為生,字雨亭,木廠大壩人,實為第42名進士(暫無史料考證),因普通百姓不明白狀元與進士的區(qū)別,認為他是有學識的狀元”。然后又指著墓碑上的左右對聯(lián)“萬疊山叢山進意,一盞水盡水拖聲”(經(jīng)實地考察為:萬疊山聨山搢笏,一漲水靜水拖紳。搢笏:指古代官員的官服,沒有口袋,于是將笏直接插在腰帶上,叫“搢笏”;拖紳:指古代中原王朝朝服后腰懸掛的大帶,其上有組綬,合稱綬帶)和橫批 “佑啟后人”,又讓在場的人向墓前南方遠看,解釋道:“這塊墓地很好,正前方從越南方向由遠而近的山峰,一座座相疊相連,就如許許多多的人不斷向此風水寶地下跪磕頭而來,形如古代大臣跪拜恭祝帝王萬歲、萬歲、萬萬歲一般,確實是一塊風水寶地,但此地雖好,可惜正前方有一條小河,河水源源流向遠方,而墓地前缺一塘水(即沒把這泉水留住),雖然曾經(jīng)董氏家族想方法設法,想在此建一個水塘,將河流圍阻,不讓它流遠,但沒有成行,故董家在與呂家對抗過程中,逐步落沒”。考古工作人員認為很有道理,于是在木廠當?shù)嘏阃藛T配合下,在發(fā)掘過程中,所有在場人員親目所見董狀元的棺木為香木所制、董狀元尸首盡管經(jīng)歷百余年,但仍然保持完好無腐,膚色完好,就如剛睡下一般,左右腋下各挾有一本書籍,其中一本為《萬年歷》,一本為墓主的《自傳》。董狀元尸首官帽已不翼而飛,發(fā)際邊緣還可清楚地有如剛理過發(fā)的印跡,身穿黑色有如長桶式的官服,將其扶起站立,其身高5尺2左右;尸身下面,置有不少木炭。據(jù)晏自良稱,董狀元尸首的頭發(fā)、棺頂被湖廣寨某村民拿走;尸首之所以百余年不腐,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在墓主尸首的胸部皮下曾置有一塊玉石,后來古墓再度被盜,據(jù)說這塊玉石被盜走,這具尸首不久便萎縮變黑。而何先富則稱:“考古工作隊的到現(xiàn)場前,我們三天兩頭跑到被盜墓葬附近看熱鬧,當時現(xiàn)場實際很混亂,棺木里其實有還有很多書,后來被盜墓人將這些書取出來,撒了一地,一片狼籍,也有的書被當?shù)刈R貨的村民拿走了。”當時查看了發(fā)掘出來的《自傳》, 記載了墓主的生平,證明了晏自良對墓主身份的分析。晏自良老人現(xiàn)已74歲,第二次走訪接近尾聲時,晏自良還講,當時考古的賈同志,很是對他的學識有置疑,曾問:“你是什么文化程度?”晏老當時回答:“小學文化,曾讀過三個月的初中速成班。”賈同志又問:“什么是初中速成班?”晏老再答:“我曾經(jīng)是民兵連長,政府曾安排參加了一次文化課程學習,用三個月時間學完了當時初中的所有課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俗話說“打蛇要打七寸”。行軍打仗,糧草保障與安全問題,往往決定著戰(zhàn)爭的走向。據(jù)傳,呂品在針對清朝紅旗派勢力率軍來襲、開展反圍剿過程中,通過收買董家家丁,在董家用于防御的土炮的彈藥里加注了水,導致槍炮無法使用,無以抵抗,董家最后失敗,紅旗勢力也因此失去了糧草保障。這也是晏自良老人所言該墓地前缺水塘給董家?guī)淼準碌木売伞纹仿饰溲b勢力攻進董家大院后,以董氏家族為紅旗方固守糧臺為由,將董家男女老小三十三人(一說為三十六人),全部被趕盡殺絕。董家的家產(chǎn)從此全部改姓易主。但人算不如天算,在這場屠殺過程中,因馬白鎮(zhèn)文華村的貴人相助,董家最終有二人僥幸逃脫。多年后,董家幸存者長大成人,為給董家三十余口人報仇,便不斷向安平廳(馬關)、開化府(州府)等地方官府申冤,呂品后人一直官司不斷,一直被折騰到民國初期,但最終因呂氏后人通過非常手段,導致官府在此案中不了了之。這段歷史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在封建統(tǒng)治時期,弱肉強食就是一條自然生存的法則。當然,呂品去世后,其后人將其葬于仁和鎮(zhèn)牛摸田村小組寨旁的一座小山上,其氣勢要比董狀元的墓葬顯得更有氣勢、更有氣派。但兩位傳奇人生去世后,所選擇的葬地都人們稱為“養(yǎng)尸地”,死者西去近兩百年,他們的墳墓都經(jīng)歷了相似的遭遇——多次被盜,而且尸首被扒出來時,都如剛趟下熟睡的老人,棺中的貴重物品都不翼而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 、呂祝兩族相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呂品家族從底麻老麻寨搬遷至白虎山、尖刀山腳,即今天木廠老街一帶定居,尤其是在剿滅了大壩董狀元家族后,隨著呂氏家族勢力的不斷壯大,與原居住青龍山(即上木廠,現(xiàn)木廠街的前身)祝氏家族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勵。呂氏家族看到祝氏家族在上木廠村日益發(fā)達,人丁興旺,同時還注意到上木廠地勢(位于青龍山頂上),越看越像一尊佛像,呂氏家族心里十分不爽。于是,呂氏家族在與祝姓家族的幾翻明爭暗斗過程中,在位于上木廠祝家村附近的自家土地上,籌資建起了一座廟宇,廟宇的門向正對著祝家村,寓意是壓住祝氏家族。廟宇建成后,說來也怪,祝氏家族原本是很團結、和諧的,從此家族內部紛爭不止,最終在與呂氏家族的較量中,日益衰敗,家族兄弟間先后從上木廠遷出搬至河口橋頭等方向定居。從此,上木廠再也無人煙居住,如今的上木廠已經(jīng)變成了一片墳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離奇的白虎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間一直流傳,白虎山東南方向與之相連相距百余米的石關門山,原本不叫石關門,其山項偏南略下,山體呈南北向分離,巖石分裂后,中間形成一道東西向數(shù)米寬的天然通道。此處山體原本是混然一體的,而且一到夜間,此處經(jīng)常會發(fā)出耀眼的金光,就連在相隔數(shù)十公里的南面越南境內,也能看到此山發(fā)射到高空的金光。不僅如此,石關門山、白虎山與南面的青龍山相間,有一條自東向西貫穿的石板路,原本有近兩米寬路面,路面全由石板條相砌而成,如今依然可看到僅存不多的石板條塊,只是這石板條塊經(jīng)歷了漫長歲月的蹂躪,顯得光華無比。另有白虎山腳有一頭形象怪異的石獅子,人們只能觀看,而不能騎到石獅背上,也不能對石獅有不敬的行為,否則將大禍臨頭、百事不順。杜榮華說,當年從古木方向來的客商,經(jīng)仁和、木廠、橋頭、河口出境到越南花隆等地,此路段是必經(jīng)之地,人們經(jīng)過此路段時,偶爾會聽到白虎山、石關門山體內發(fā)出混厚怪異的“轟隆”聲。總之一句話,白虎山一直被“奇”字蒙上了一層面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關門之所以夜間出現(xiàn)強光這種異常天象,民間人士解釋,說明當?shù)丶磳⒊霈F(xiàn)一位奇人,極有可能與天子平分秋色。當朝知道這事,這還了得?還真巧了,到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通過遍布全國的情報系統(tǒng)掌握了此情況之后,十分振怒,便下旨讓佟府徹查此事。佟府接受皇命后,不敢怠慢,于是派出得力干將,南行到馬關境內的木廠。佟府下派的一行人,到了木廠后,地方官員全然不知,通過數(shù)日的暗探查看,認為與白虎山相連的石關門確實十分怪異,民間傳言并非空穴來風,再看石關門、白虎山與南面的青龍山、西面的虎頭營、尖刀山(又稱金雞山,此山腳曾出現(xiàn)兩只金雞相互打架,瞬間消失,被木廠當?shù)匾淮迕癜l(fā)現(xiàn)后,當晚在此挖到銀子、鐲子等而得名),形成一個環(huán)狀,在白虎山、虎頭營山腳下、青龍山正面(上木廠原址)形成一個巨大的凹地,地形有如一位和尚盤腳打座,青龍山形如佛首、原木廠大柵子門處形如兩腿相交的地方。于是,佟府之人則將一枚銅釘在了石關門山頂,然后殺了一只白狗,用白狗血涂到了銅釘及銅釘附近的巖石上。當佟府下派之人離開木廠不久的一天夜里,只聽到數(shù)聲巨響。第二早上,人們發(fā)現(xiàn),石關門山頂分離成了一大一小、藕斷絲連的山峰,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形如一道石門;而白虎山正北面的山腳下,古時的木廠街尾、今日之木廠鎮(zhèn)人工濕地區(qū)域,出現(xiàn)了一個巨型天坑,深不見底。而且從此之后,與白虎山相連的石關門山再也沒出現(xiàn)過金光、白虎山與石關門山體里也沒有再發(fā)出過混厚怪異的轟隆聲。后來,人們才得知,朝廷已經(jīng)派佟府破除了石關門山上的龍脈。從此,本來與白虎山本就為同一山體的石關門山,人們便把它稱為石關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干年后,隨著木廠村定居人口不斷增加,加之木廠街尾又出現(xiàn)了天坑,加劇了木廠村狹窄的土地現(xiàn)狀不能滿足人們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困境,于是木廠村有一位奇士,略懂魯班術,他組織村民到附近的深山老林砍下許多巨木運到木廠,再通過施展法術,在天坑的上方用巨木架起了一片天地,然后再組織發(fā)動木廠的普通百姓,到處運土堆砌到這些巨木上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們終于將這天坑填平,這也是木廠過境河流匯集此處便不知去向的原因。也有傳說,在位于白虎山腳下的現(xiàn)木廠小學內,原本有一股從白虎山山體內常年四季向外涌出的山泉水,由于在木廠原本居住的瑤族,為了躲避戰(zhàn)亂之苦,被逼遷移,在遷移前,瑤族同胞將一口鍋罩在了泉眼上,從此這山泉就再也不會涌出山泉水,直到建國后,人們在改廟建校時,還曾挖出這口鍋,當人們把這口鍋移開后,泉眼里的積水淌了三天三夜,之后就不曾有泉水流出。今天開發(fā)木廠集鎮(zhèn)、建設人工濕地公園的地方,便是這位奇士當年填坑杰作所形成的。更有趣的是,在木廠村的群眾在運土填坑過程中,侵占了交趾國的法國佬,曾流竄到木廠附近,用望遠鏡看到人們用巨木在天坑上填坑造地,誤以為木廠一帶地形十分險惡,擔心一不小心陷下類似的天坑而喪命,當場嚇得退回了交趾境內,從此再也不敢來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看白虎山腳的石獅,經(jīng)實地察看,這頭石獅神獸位白虎山南面山腳下,形如坐北朝南,兩只前腿將獅首相托而立,獅首目視正南面,兩只耳朵相背而立,獅子的左前腿已折斷。石獅神獸左后方有一冢古墳,碑文顯示為楊氏的祖墳,建于光緒年間。據(jù)村民曾興華說,這頭石獅子確實有一些怪異,他回憶說:“木廠村村民劉昌品九歲左右,有一天我們幾位小伙伴一同到白虎山游玩,下山后,幾個伙伴到了白虎山腳石獅子處,玩興未盡,劉昌品便若無其事地爬到石獅子身上,扮演一名騎士,他一面斥責石獅要跑起來,一面用左手抓住石獅的耳朵、用右手拍打著獅身,一付十分得意的樣子”,接著又說:“一只石獅怎么會跑呢?它不跑也就算了,但劉昌品玩了一會兒,便從獅身上跳下來,然后解下褲子對著石獅撒了一泡尿,或許就是他這一泡尿,表現(xiàn)出了對大自然的大不敬,給他帶來了一生的痛苦”。一同重游白虎山的朋友忍不住地問:“后來怎么樣?”曾興華不緊不忙地繼續(xù)講:“當天,當我們離開石獅走出二三百米,大約剛走到現(xiàn)在的白虎山背后的采石場附近,劉昌品便莫名地嚷著說‘腿疼’,而且滿頭大汗,幾個小伙伴只好輪流將他背回家。后來劉昌品腿痛的這毛病,其父母帶著看了不少民間醫(yī)生,也請過風水先生送過神,但一直沒有治愈過,這一莫名的腿疼毛病,一直伴隨他走完了短暫的50余歲,至到去世。”晏自良老人還講到:“建國初期,木廠街村民王祖全,大年初二爬到白虎山,發(fā)現(xiàn)一條雌性大蟒蛇正在孵蛋,于是用回到村里,拿起呂品曾經(jīng)使用過的長矛,再次趕到白虎山上,將這條大蟒蛇殺死后,將其拖下山燉雞煮食,將40余枚蛇蛋拿到木廠街背后敲開,只見蛇蛋里面幼蛇見到陽光之后便能夠自由挪動爬行。王祖全在敲打蛇蛋過程中,曾有好心的村民楊姓村民好言相勸王祖全不要殺生,要留好生之德,否則必有大難。王祖全不聽,繼續(xù)為之,過了三個月,在參與攻打土匪李國良時,激戰(zhàn)中被流彈擊中喪命”。</p><p class="ql-block">白虎山上的傳奇色彩,在民間被廣為流傳,村民也視白虎山為奇山,平日里也很少有村民到白虎山上,更不敢亂砍林木,至今白虎山上古樹成蔭,山間不泛名貴稀有的古董樹,如擬單性木蘭、紅豆杉、黃心樹、羅漢松等,也有不少傳統(tǒng)中草藥材,如刺黃連等。白虎山怡人的天然景觀,為今天當?shù)氐娜嗣裉峁┝艘粋€較為理想的休閑游玩之境。每逢過年,木廠村民娛樂活動就兩件事,一是打陀螺、二是爬白虎山、騎草馬。在笑談中,人們不時又講白虎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竹县|
长海县|
辰溪县|
洞口县|
苍南县|
潞城市|
手机|
布尔津县|
区。|
江达县|
晋宁县|
河间市|
千阳县|
新安县|
安乡县|
乡城县|
西昌市|
永宁县|
中方县|
抚州市|
新津县|
锦屏县|
筠连县|
南岸区|
永福县|
汝城县|
兰考县|
蕲春县|
石首市|
会昌县|
邳州市|
南宫市|
乌恰县|
贵州省|
株洲县|
柏乡县|
舞阳县|
东宁县|
玛沁县|
张家界市|
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