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白石口、西窯村、湖海段環穿(長城文化體驗175)

寧肅

老夫加入長城接龍隊伍,應該感謝老高的引領。接龍第一戰以及之后的主要戰場,就是遠在河北保定地界的淶源長城。那種人工敵臺與天然巨石的完美結合,詮釋了明代軍事防線的主旋律,及其系統性與藝術性,令我從此著迷,一頭扎入走讀長城及其魅力體驗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兩年多的時間里,隨隊穿越十幾次,終于2019年2月23日,實現淶源長城的全線接龍。遺憾的是,那時的戶外穿越,主要專注于長城、巨石、枯木的形象及其光影的內心感受及影像表達,而非現在的文化體驗與歷史追溯。為此,我謀求重走淶源長城,并在大暑時節中伏天開啟了淶源長城的二遍之旅,首要目標白石口。<div><br></div><div> 1、白石口這道關 <div> 白石口,是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白石山鎮的一個小山村。淶源,地處太行山東麓北端,戰國屬趙后入燕,曾名飛狐歸易州,也名廣昌屬大同,現地屬河北保定,標準的革命老區。白石山鎮由原下北頭鄉改隸,恐也基于白石山旅游開發的名氣效應吧。發展經濟,理解萬歲嘛!近年來,由于白石山的旅游開發,這個因白石山而名的小山村已經名氣斐然,牽動了大批客源。我來過白石山數次,但并非欣賞那峰林景觀與云霧勝境,而是為了徒步長城、悼念英雄、礪志明史、環保公益與戶外健身。<br> 白石口,是白石山北麓的一個峽谷型山口。這里是太行山、燕山、恒山的三山交匯地帶,但準確地說,仍屬太行山脈。其東側山勢扶遙,西側坡麓連綿,分別有明長城蜿蜒。山口寬大,中有關城與古道。淶源縣境明長城屬內長城,修建于萬歷元年至萬歷十一年(公元1573年至1584年),從縣域東北的苦壯石入境,自西南的狼牙口出境,總長度約120公里。淶源長城穿越崇山峻嶺,多有關口。白石口正是七處主要關城之一,而且居中。其東有烏龍溝城、浮圖峪城與寧靜安城,西有插箭嶺城、獨山城和狼牙口城,可見其位之重。<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 白石口城門</h3><div><br></div><div> 本來,明永樂初年設立的總兵鎮守制中,明邊境防線劃分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皇明九邊考》稱之“九邊重鎮”。其中,薊州鎮擔負京師正面防御任務,為九邊重中之重。后基于邊防形勢日益嚴峻,京師防守迫在眉睫,遂從薊鎮中析出昌平鎮與真保鎮。其中,成立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真保鎮,鎮城于保定,由總兵統領,初轄紫荊關路(嘉靖二十一年)、倒馬關路(嘉靖二十四年)、龍泉關路(嘉靖二十年)及故關路,每一路設一參將。<br> 一年之后,故關與龍泉關參將合一,同時成立馬水口路(1554),由紫荊關路的沿河口堡、金水口堡、大龍門堡、烏龍潭堡、奇峰口堡析出。這并不影響紫荊關路的白石口城與“白石口下”各隘口的兵力布署,其東與寧靜安口相接,西與插箭嶺相連,下轄11隘口??梢钥隙?,當年的白石口是明長城“九邊十一鎮”中真保鎮的重要關隘。<br> 研習目前長城史料研究最具權威的《四鎮三關志》白石口一帶的相關內容及其他墻迷的研究成果,我發現真保鎮里的城堡、關口排序不像前面薊鎮、昌鎮的那樣規律。四鎮的路城自然是從東往西,下面的營城(衛城、所城)也大體如此,但堡城、寨城、隘口的排序則不一致。比如,《四鎮三關志》“真保鎮?形勝考?乘障”中,紫荊關路的“白石口下”11隘口依次為:羊圈子口、白石口、鷹鴿嶺口、白馬安口、煙熏崖口、常家溝口、西水溝口、葫孩兒口、歪嘴兒口、黃土嶺口、盧子溝口。但從“真保鎮?建置考?圖畫”看,長城一線關口順序(由西向東)實際為羊圈子口、白石口、鷹鴿嶺口、白馬安口、西水溝口、葫孩兒口、歪嘴兒口、黃土嶺口、盧子溝口。其實,這正是把白石口二道稍城上的煙熏崖口、常家溝口剔出的結果。<br></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 《四鎮三關志》(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 《四鎮三關志》(局部)</h3> 《四鎮三關志》“真保鎮?形勝考?乘障”載,“白石口下隘口十一,白石口,正城二道、東西稍城二道,沖,景泰二年建?!睋剁茌o通志》載,白石口“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筑城,設守備駐此。”<br>  從《中國長城遺產》網上看,白石口附近有三道長城。我以為,北面一道為主線,真正的“白石口關”應居其中,并與稍后的城堡為“正城”;另兩道為城墻及兩側延展部分,也就是“稍城”。這種順勢向兩側坡麓爬升并作合圍之勢的稍城,并非真正長城主線意義,而是城堡之墻,我們在橫嶺、長峪城都有見過??上У氖牵资谠械娜莱情T及墻體多受破壞,其中關門與北城門無存,僅剩南門。注意,只是古城南門,而非白石口關正門。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 白石口村周邊長城分布</h3> 六年前,我來過這里,也是在南門樓前合影。應該說,現在南門樓遺存較為完整,并得到適度修繕??吹贸?,門樓基座露明一層基礎,之上八層條石以素灰鋪砌,透著方正、厚重、質樸與滄桑。石墻正中,是石券門洞,門洞南北貫通,頗顯深邃;門券臉為七塊石式,與券背上下相對的是過門石,也夠方正、寬大。券背往上,磚墻上的匾額還在,磚枋子局部新修,漢白玉石上的四個大字隱約可見。<br>  據門口外的白石口長城文保碑碑文可知,“白石口關堡,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長1198米,東西寬1330米,設南北城門兩座,現北門已毀,僅存南門。門上嵌有漢白玉匾額一方,陰刻‘云谷重關’四字,上款‘欽差白石守備都指揮韋邦臣立’,下款‘萬歷丙戍春三月吉旦’。”<br>  為什么叫“云谷重關”呢?據說這個峽谷里,經常云聚云散,特別是從白石山頂北向俯瞰時,可謂波瀾壯闊。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 白石口城南門匾額</h3> 碑文還有,“白石口長城屬白石口城堡管轄,敵臺以‘白字××號臺’命名?!?“始建于明正統十四年(1449),明萬歷三年至四年(1575-1576)擴筑,屬真保鎮紫荊關路,明時設守備、千戶鎮守?!?“由關堡、敵臺、馬面、烽火臺、墻體及擋馬墻等組成,現存長城墻體全長21千米,敵臺60座、城堡1座、烽火臺9座、馬面5座、擋馬墻2千米?!绷?,“長城墻體外墻用料石包砌,內墻用毛石砌筑,白灰勾縫?!?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 白石口長城文保碑</h3> 有專家稱,白石山長城是淶源明長城乃至整個真保鎮長城的精華地段,與八達嶺長城同期修建,已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霜雨雪,完好率近70%,稱得上“萬歷原貌,威武雄關”。本次行程涉及“白石口下”白石口、鷹鴿嶺口和葫孩兒口地段,即圖3中藍框標示部分。<div><br>  2、西窯村段主線<br>  與六年前一樣,還是下銀路上停車,過河左轉,東北向上山。順谷北望,就是我們的前進方向。駐足回眸,對面就是著名的白石山。此山位于太行山北端,為華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龍首。據說,此山“戰國時一嶺分燕趙,遼宋時一山分兩國,向為兵家必爭之地?!?lt;/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 上山途中,2016-11-26 </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 上山途中</h3> 隨著地勢上升,深切的山谷變淺,并衍生出幾條合水線與分水線。我們選正中一條分水線及早攀升,如此視野開闊、體力分配適度。此次的預定軌跡為風箏狀,我們的風箏遠在北面的山梁之上,是一個兩道長城相扣的不規則環形。其中,南面與西面屬西窯村段,東北一段屬湖海村段。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 敵臺在望</h3> 所謂的西窯村段,還有湖海村段長城,都是由文物部門依現行屬地就近編號,此行包括西窯村1-5號敵臺和1、2號馬面,湖海村18-20號敵臺。其實,他們都是明長城真保鎮紫荊關路“白石口下”,都屬白字號長城。<br>  經過一小時的攀爬,終于上墻,還是埡口處的半截子臺,即西窯村4號敵臺(淶源182號敵臺)。有墻友稱,此行第一臺,乃明時“白字第叁拾壹號臺”。此臺條石基座,青磚墻身,現已坍掉一多半,只余南廊道。走上殘臺,能看清東南角缺了東窗部分,其南向現只有3孔箭窗。在此推測,南立面箭窗應為3+1孔,與之對應的北立面也應4窗?,F存廊道東向茬口與窗口以及北向通道都被人以殘磚碼摞封堵,只留廊道西端北向進出,并對南廊道之外的臺面殘磚有過簡單清理,據說是山上開礦的人經常在此休息。從殘存的南廊道寬度與北側建筑缺失寬度看,東西立面應為1門2窗配置。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0 第一臺(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1 第一臺東南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2 第一臺東南角,2016-11-26</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3 第一臺通道(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4 第一臺西廊道茬口</h3> 此臺雖殘,卻位居埡口。從南北兩坡而上,它都是地標性建筑。這里是從南而北穿越白石山長城東段的必經之路,無論經湖海出,還是經荊山口出,都是如此。此臺地處中樞,可東北前出湖海,可西北探金山(荊山),可西去白石口,或直翻鷹鴿嶺,或繞鷹鴿嶺。我們的上山線路,正是從白石口南繞鷹鴿嶺的,因為鷹鴿嶺太天險了,直翻太危險。有墻友認為,“過去,淶源盆地屬北國胡人之地,西窯村這條溝是連通宋遼兩國的山口之一?!边€認為,此處就是《四鎮三關志》“真保鎮?形勝考?乘障”部分所載“白石口下”的“鷹鴿嶺口”。但“鷹鴿嶺口,正城一道,極沖”,顯然不對嘛。此處東西相對和緩,但作為山口是就南北而言。眼下,南北兩溝深切,人爬上來且需左切右繞的,那馬隊何以能大規??焖贈_鋒?的確,羊圈口和鷹鴿嶺口為白石口關兩翼的極沖隘口。鷹鴿嶺山勢陡峭,西側即白石口,所謂的鷹鴿嶺口只能在鷹鴿嶺東側。但這里的地形不符合“極沖”條件,隊友航拍的視頻可以佐證。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5 第一臺視頻,隊友龍金提供</h3> 此臺為西窯村4號敵臺,西北向不遠處就有西窯村5號敵臺在望。但按預定軌跡,我們要舍近求遠,轉頭向東,沿殘墻上行。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6 西窯村第5號敵臺</h3> 這段石墻盡管石料不規則,但外立面還算齊整,附著銹跡斑斑,頗見時光之痕。不時可見坍塌部分,那參差的茬口更是觸目驚心。正如墻友“北海龍吟”所言,“站在巨石堆砌的城墻上,指尖輕撫石頭的紋路,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凝重和曾經的金戈鐵馬,聽到那久遠的歷史回聲。”這正是長城最具感染力的因素,在現今長城大修特修的時代,我們還能欣賞與感受長城如此純正的原汁原味,還能在纖塵不染的白云下移步換景,還能一步步地與歷史對接與長城對話,是多么幸福啊。我很欣賞他的感嘆,“走在長城上,腳下雖是崇山峻嶺、殘墻斷壁、崎嶇小路,腳步雖然蹣跚,但心里邊踏實,就象牽著媽媽的手。”這種幸福感,只有你走到長城上來,才能感受得到。此時,我開始想念當年同行的朋友們。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7 回望第一臺,2016-11-26</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8 回望第一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9 長城上的幸福時光</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0 長城上的幸福時光,2016-11-26</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1 長城上的幸福時光,2016-11-26</h3> 山脊不斷抬升,我們來到了第二臺,即西窯村3號敵臺(淶源181號敵臺)。此臺相對完好,石基規整,四壁完好,只是頂部損毀,缺少撥水檐與垛墻。六年后再來,那只獨翹的石質水嘴還在,很是親切。<br>  這是一座標準的3眼樓,四立面墻都有3箭窗(門)。其中,東西立面各1門2窗,門居中,窗兩側;南北立面各3孔箭窗,都有不同程度脫落。箭窗都是磚口,均為雙券雙伏的磚券臉。臺門都是磚石結合式,底有過門石,下有角柱石,中有腰線石,但上面的券臉卻是磚的,雙券雙伏配置??吹贸觯樦?,是有匾額的,但如今空余嵌槽,而那嵌槽下有孔洞透空,無疑是被人摳石匾時破壞了下接的墻體。如果那匾還在,漢白玉石上該刻著“白字第叁拾號臺”。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2 第二臺(東向),2016-11-26</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3 第二臺(西向)</h3> 走進臺內,看得出此臺為中心室回廊式結構,四條廊道完好,筒拱高大,兩兩相接,切線分明。廊道里,窗口大多敞著,外面的風景養眼。“喲,石臼還在”。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4 第二臺西臺門(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5 第二臺北廊道(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6 第二臺箭窗(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7 第二臺內石臼</h3> 中室方正,四向正中各有拱券通道,頂部是典型的船篷頂。此臺沒有上樓蹬道,只有一個透空的天井式梯道,當年借木梯登樓。地面上,滿是風干的羊糞,看來曾被當地老鄉用作羊圈。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8 第二臺中室及通道(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9 第二臺中室船篷頂</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0 第二臺中室梯道</h3> 繼續東向上行,山頂上是此行第三臺,即西窯村2號敵臺(淶源180號敵臺),疑為“白字第貳拾玖號臺”。此臺嚴重損毀,比第一臺稍好,只坍掉了西廊道與北廊道,但東立面與南立面矗立著,東墻應為1門2窗,門居南側,南墻有3窗,但窗口外立面脫落,看不到券臉。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1 第三臺南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2 第三臺視頻,隊友龍金提供</h3> 進臺內看,南廊道與東廊道相接,但都少了另一端的一段,遂直接透空,茬口形象顯得怪異。不過,少了筒拱的遮蔽,茬口外側便有了光線直射,這是留影的好地兒。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3 第三臺廊道東南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4 第三臺東廊道(北向)</h3> 東通道與北廊道間夾墻里,有上樓蹬道。樓頂視野開闊,著名的巨石陣已入眼底。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5 第三臺上樓蹬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6 第三臺東北角(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7 北望巨石陣</h3> 中室方正,地面鋪磚,東通道可進,其他三向通道均已封堵。正好,可以在此午餐。記得六年前,也是在此午餐,只是樓內陰森,外面陽光正暖。冬天戶外,午餐標配是方便面。那天,我還喝了口小酒,后來出門帶瓶悶倒驢就成了習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8 第三臺中室(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9 第三臺午餐,2016-11-26</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0 第三臺午餐,2016-11-26</h3> 過山頂往東,地勢下降。與前面走過的大斜面陡坡不同,下面進入狗牙山脊地段,人工石墻與自然山險相間,墻體時斷時續。不過,狗牙不小,間隙也大,一般可繞。下行不遠,巨石下窩著一座殘臺,這就是西窯村1號敵臺(淶源179號敵臺),疑為“白字第貳拾捌號臺”。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1 第四臺(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2 第四臺(東向),2016-11-29</h3> 此臺也毀,仿佛從中間一劈兩半。東、西、北三面廊道連同中室全都坍塌,只北半部余下靠西的半堵外墻顫巍巍著,東北墻角連條石基座也坍了下去,可夠慘的。唯南廊道尚存,南墻3孔箭窗,通往中室的拱券通道大部被渣土殘磚封堵,不得進人。但廊道兩端正對的東窗與西窗還在,與南廊道共同構成東西貫通的格局。依殘存部分推測,此臺還是標準的三眼樓,回廊式布局、全拱券結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3 第四臺(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4 第四臺東北角(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5 第四臺南通道(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6 第四臺南廊道(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7 第四臺西南角(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8 第四臺西南角(東向)</h3> 3、湖海村段主線<br>  東出第四臺,沿墻體前行,又遇巨石,小心繞過。再往東山脊斷絕,大概那是西窯村段長城的起點。北向有面亂石坡,布條指示的前進方向就是湖海段長城。那些石塊都是活動的,一踩就顫,容易崴腳。這可不是自然的“石海”,應該是長城墻體的廢墟。<br>  亂石坡下,有石墻接第五臺,這就是湖海村20號敵臺(淶源178號敵臺),疑為“白字第貳拾柒號臺”。這是座相對完好的敵臺,比第二臺差的是頂部有所坍塌。<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9 第五臺(北向)</h3> 磚券臉脫落。北臺西側的角柱石還在,過門石上留有海窩,門口上還有門栓洞。從北臺門情況看,南臺門券臉應與箭窗的一樣,都是雙券雙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0 第五臺北門(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1 第五臺北臺門(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2 第五臺北門門栓洞</h3> 此臺還是回廊式平面、全拱券結構的3眼樓,其中室及東南角的回廊都是塌陷的洞口。此臺的門窗都有破損,形成了拍攝框圖的道具,每個窗口里的風景不盡相同,又但都很美麗,便在此大拍特拍。于是,邂逅了龍金兄弟。他的航拍很棒,為本篇提供了精彩作品。<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3 第五臺南廊道(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4 第五臺中室及北臺門</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5 第五臺中室及北門</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6 第五臺中通道(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7 第五臺殘窗</h3> 北出敵臺,還有寬大的石墻可走,但手臺里有領隊提示,“前面是斷頭墻,趕緊下,繞行!”這一繞就過了巨石陣,直奔第六臺。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8 第五臺北側垛墻上的射孔</h3> 第六臺,乃湖海村19號敵臺(淶源177號敵臺),疑為“白字第貳拾陸號臺”。此臺損毀也很嚴重,但看得出是筒拱回廊式、中室木梁架結構。而且,中室相當寬大,南北3通道格局。由于中室坍塌,看不出東西通道數目。推測東西外墻各有3窗1門的配置,門居北側;整個敵臺,應為4×5的規制,規模難得。只是,現存東半截南廊道及南半截東廊道,東立面現存2窗,南立面只存1窗(實為2窗,只是一窗包磚脫落),均為雙券雙伏的磚券臉。西立面南角與北角無存,但尚接一孔通道拱券。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9 第六臺(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0 第六臺中室及南向通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1 第六臺(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2 第六臺南廊道(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3 第六臺中室(西向)</h3> 從第六臺西窗,完全可見第七臺,但是一長溜的亂石堆砌的殘墻,可不好走。走著走著,按手臺提示北坡斜切繞行,一不小心,來了個大屁蹲兒。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4 第六臺西窗外,2016-11-26</h3> 第七臺,即湖海村18號敵臺(淶源176號敵臺),疑為“白字第貳拾伍號臺”。此臺南北立面各1門2窗,門居東側,是這一帶敵臺臺門的標配,底過門石、下角柱石,中腰線石,上磚券臉,且雙券雙伏,也都配有門栓洞。與第五臺相比,雖都是3眼樓,但此臺頂為木架梁。與第六臺相比,此臺中室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5 展望第七臺(西向),2016-11-26</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6 抵近第七臺(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7 抵近第七臺(北向),2016-11-29</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8 第七臺南門及門外馬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9 第七臺中室及北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0 第七臺中室及西通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1 第七臺中室及北窗</h3> 4、西窯村段支線<br>  第七臺乃三龍相聚之處,湖海段長城主線東北向先奔湖海再往連根梁,東南向過巨石陣至第四臺的西窯段主線相接并生出湖海段支線東向延伸;西向再轉南,是西窯段支線。后者,正是我們下面的行程。很顯然,大V又來了,要先下后上。<br>  軌跡上,不是坍塌的石墻,就是斜切的坡面,都不好走。我已然后隊,下溝后便隨幾位弱驢放棄了軌跡上的山脊,按領隊指示,走內側的西窯溝,直接奔一開始上墻的埡口。這一著,可給我們減少了不小體力消耗,上墻時竟走到了大部隊的前頭。只是,這就不能親臨支線上的兩座馬面,也未顧得上察看溝底的關口遺跡,我只看到了牛,然后就趕緊追,努著勁兒地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2 沿西窯段支線下行</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3 溝底的牛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4 沿西窯溝上行</h3> <p class="ql-block">  歷經一小時的干拔,終于在下午四時左右再度上墻。有的隊友坐在墻上小憩,我放下背包,只帶相機西行,必須把上次的西窯村5號敵臺補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補上5號敵臺</p><p class="ql-block">  西窯村5號敵臺,乃此行第八臺,即西窯村5號敵臺(淶源183號敵臺),疑 “白字第叁拾貳號臺”。此臺東西立面1門2窗,門居中,窗兩側。窗依然雙券雙伏的磚券臉,依然多半封堵。門依然是上磚下石的組合式,但東門的封堵真下功夫,只留下一人能鉆的方洞,看來也被老鄉當過羊圈吧。我鉆的時候很緊張,生怕把上面的磚擠塌,那可麻煩了。</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5 向第八臺前進</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6 第八臺東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7 第八臺東臺門</h3> 臺內雖暗,但空間不小。一是東西向三排筒拱廊道高大,二是中室長方,面積可觀,有兩條通道溝通廊道。且有上樓蹬道,雖然夠陡,但勝于無,上到臺頂視野大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8 第八臺南廊道(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9 第八臺中通道(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0 第八臺上樓蹬道</h3> 顯然,第八臺也是長城上的三岔口,西南是西窯段主線的西延部分,北向是支線至第七臺,往東是西窯段主線和湖海段的一條主線一條支線相連??磥?,此行經過了三個“三叉戟”。一是第四臺東側,二是第七臺北側,三是第八臺西側。另外,西窯村主線從南面,支線從西面及北面,東北面的湖海段主線圈成了一個不規則的圓形,這就是從鷹鴿嶺東側山谷里飄上來的風箏??磥?,基于這一帶的軍事地位與地形價值太高,不得一而再再而三地通過支線加強。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1 東望第一臺</h3> 現在看,鷹鴿嶺到底在哪?我以為,西窯村段支線中間的溝底有可能性。這一帶的長城修成環形,而且緊閉。西窯村段支線,在溝底總應該有個關。否則,兩邊城墻上的防守不也是擺設嗎?“鷹鴿嶺口,正城一道,極沖”,地形條件相符,只是支線只有兩座馬面的支線算得上“正城”嗎?的確是個問題,還望各位墻友指教。<br><br>  5、巨石陣的石頭<br>  長城說完了,再來個狗尾續貂,舍得了花兒但舍不得這里的石頭。<br>  這里是白石山的余脈,“我國惟一的大理巖峰林景觀”嘛,總不乏石峰林立、險壑幽深,不缺刀削斧切、鬼斧神工吧。尤其是進入湖海村地段,真可謂巨石連連,動感震憾。比如,地標性的風動石,是網紅打卡之地;惟妙惟肖的猴神石,則是俺7D的專利。<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2 網紅打卡石</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3 網紅打卡石,2016-11-29</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4 猴神石</h3> 特別是著名的巨石陣,活生生地拔地而起,足有五六層樓高。圍繞一周,有多種肖像呈現,有龍有虎有大腳片,精彩至極。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5 巨石陣(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6 巨石陣(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7 巨石陣(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8 巨石陣(東南向)</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龍金兄弟航拍的巨石陣,我特地插在本篇,隆重留念。為此,特順口一溜,為本篇結尾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給你看!我的骨頭。抱歉的</p><p class="ql-block"> 是我,的確沒有肉。你失望了</p><p class="ql-block"> 我沒有豐腴的性感,更沒有</p><p class="ql-block"> 精致的靈秀。但我有</p><p class="ql-block"> 骨頭。粗礪的,斑駁的,猙獰的</p><p class="ql-block">  老而不朽。或許</p><p class="ql-block">  風化得太久,我的骨膠</p><p class="ql-block"> 帶不動肌腱、韌帶了,我</p><p class="ql-block"> 就矗立在這里吧,守著我的陣地,還有</p><p class="ql-block"> 戰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給你看!我的骨頭。抱歉的</p><p class="ql-block"> 是我,赤裸著丑陋。你不屑的</p><p class="ql-block"> 我沒有靚麗的容顏,更沒有</p><p class="ql-block"> 消魂的明眸。但我有</p><p class="ql-block"> 骨頭。短的、圓的,扁平的,不規則的</p><p class="ql-block"> 各有操守。或許</p><p class="ql-block"> 立正得太久,無機鹽</p><p class="ql-block"> 凝固得過厚。而</p><p class="ql-block"> 磷、鎂、鉀卻揮發了,鮮花不再</p><p class="ql-block"> 愛慕我這貧瘠的石頭。只有</p><p class="ql-block"> 綠,尚且殘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給你看!我的骨頭。抱歉的</p><p class="ql-block"> 是我,無半點溫柔。你討厭吧</p><p class="ql-block"> 我沒有平原的遼闊,更沒有</p><p class="ql-block"> 高原的深厚。但我有</p><p class="ql-block"> 骨頭。頭顱的、軀干的,四肢的,</p><p class="ql-block"> 依然堅守?;蛟S</p><p class="ql-block"> 注目得太久,我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風淚長流。風蕭蕭兮</p><p class="ql-block"> 淶水易水寒透。壯士</p><p class="ql-block"> 從來不復還,肉</p><p class="ql-block"> 風干了,還有</p><p class="ql-block"> 骨頭。仰天呼氣兮</p><p class="ql-block"> 成白虹,作壁壘,默默地</p><p class="ql-block"> 在風中等候</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9 巨石陣視頻,隊友龍金提供</h3><div><br></div><div>主要參考資料:<br> 《絕嶺雄關輕輕過,插箭口中酒當歌——淶源白石口-湖海村段長城穿越》,北海龍吟,2021-1-8<br> 百集大型系列報道《行走長城》《云谷重關白石口 》,王智博等,2019-10-14 <br></div><div><br></div><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平县| 灌云县| 措美县| 阿巴嘎旗| 灵璧县| 长岛县| 西贡区| 昌图县| 洪雅县| 沁水县| 福建省| 会同县| 南安市| 舞阳县| 保康县| 施甸县| 玛纳斯县| 喀什市| 山东| 富川| 东港市| 凉城县| 武川县| 大庆市| 常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大丰市| 平乡县| 玛纳斯县| 平武县| 金秀| 张家界市| 通山县| 施甸县| 樟树市| 长泰县| 吉水县| 新龙县| 岳西县| 旅游| 博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