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 <h3> 敬愛的父親,今天是您離開我們三周年紀念日,三年的歲月流逝帶不走我們對您無盡的思念,帶不走我們對您的深深敬仰,三年來您的音容笑貌、身姿背影、點點往事,仿佛就在眼前,難以忘懷。父親三周年祭日本應在墳前燒紙祭禮,因疫情所困,不能如愿,謹以此文表達我無限的懷念。</h3> <h5>父親在家生活照</h5> <h3> 公元二〇一九年八月十日、農歷二〇一九年七月十日下午二點三十分許,父親與世長辭,享年九十歲。</h3> <h3> 父親出生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其時,正值兵慌馬亂之際,由于家境貧寒,無條件上學,從小自謀生路 ,稚嫩的肩膀挑起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除了日常耕種勞作,還放過羊,跑過生意,去陜西搭場割麥。父親一生飽經風霜,受盡饑寒,在慢慢的人生征程上,練就了堅強意志,戰(zhàn)勝了各種艱難痛苦,走過了九十載人生歲月。父親任村支書三十多年,為國家辛勤工作,成績有口皆碑;撫養(yǎng)六個兒女,均已成家立業(yè)。父親不識字,早年跟隨先輩們?yōu)樯钏奶幈疾ǎ饾u學會了如何為人處世,父親心有靈犀,善于在生活中學習和總結,感悟真諦,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境界,達到了沒有上學而勝于上過學的高度。</h3> <h3> 父親處事干練果斷,謀定而后動,一生處理了無數(shù)個家族乃至全村人遇到的各種難事和險情,總能妙手回春,化險為夷。父親口才出眾,引經據典,胸有成竹,擅于擺事實講道理,秉持以理服人,常說“打住的,不如說住的”,“有理走遍四方,無理寸步難行”。父親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強大的氣場,凡是父親在場講話說事總能吸引眾人的目光,大家都洗耳恭聽、津津有味、心悅誠服。是全村上下公認的賢能之仕,享譽周圍幾十里。</h3> <h5> </h5> <h3> 解放后,國家百廢待興,急需人才,父親雖不識字,但能憑良好的悟性和超強的記憶力,熟知國家政策,掌握大政方針,在本村同齡人中出類拔萃,嶄露頭角,從而被推舉在當時的初級社、高級社任職當干部,參與農村土地改革,發(fā)揮才能。</h3> <h5> 2011年父母親在蘭州</h5> <h3> 父親當村支書,經歷了土改,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中國的重大歷史變革,彼時,風起云涌,驚濤駭浪,無數(shù)能人折戟沉沙被淘汰,但父親處變不驚,從容淡定,頭腦清醒,信念堅定,處事穩(wěn)妥,總能判斷和把握正確的方向,從不當墻頭草,趨炎附勢,正直做人,干凈做事,經受了大風大浪的考驗,免遭重大挫折,始終立于不敗之地。這點尤為難能可貴,值得后輩們借鑒。</h3> <h3> 父親秉持家族傳統(tǒng)家風家教,和藹可親,是一個典型的慈父,對子孫兒女鐘愛有加,父親時時刻刻牽掛著每個兒女的衣食冷暖病痛安樂,關心入微;父親又是一個嚴父,從不遷就和包庇兒女們的缺點和錯誤,記得每次和別人發(fā)生矛盾,父親總是讓我們先檢討自己的錯誤,常常訓誡說“一只巴掌拍不響”,父親教育兒女的宗旨是:“對兒女給好心腸,不給好臉色”,就是告誡大家不要把成長中的孩子寵壞慣壞。父親雖出生在舊社會,但家教民主,在父親身上沒有一點家長制氣息,非常善于聽取后輩們好的意見,發(fā)揮大家的才智,從小培養(yǎng)了兒女們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問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這點讓我們在工作后受益匪淺。父親堪稱成功父親的典范!父親崇尚文化,為了彌補自己沒有讀書上學的缺憾,父親和母親一起,承擔了全部的家庭勞動,承受巨大的生活壓力,省吃儉用,千方百計供給六個子女讀書上學,在當時村上好多家庭的孩子因承受不起經濟負擔而輟學的情況下,供給我們六個兒女全部讀完了初中,其中四個讀完了高中,兩個讀完了高等學府,這使我們成為書香門第,并且示范帶動全村形成了讀書考學的氛圍。</h3> <h3> 父親非常有公心,熱衷全村人的公益事業(yè),父親任支書期間,修學校、搭戲臺、建磨坊、辦林場、打水壩、平田整地、修筑道路、架線通電,所有這些,如果提升到國家層面便是涵蓋教育、文化、工業(yè)、農業(yè)、水利、林業(yè)、交通、電力等領域。父親帶領群眾完成的這些事業(yè),改變著家鄉(xiāng)的面貌,方便著群眾的生活,提高大家的生活質量,至今讓全村人受益。在東莊村我們這一代人對童年的記憶,其實就是父親帶領全村人創(chuàng)業(yè)奮斗的歷歷畫面。父親為了村上的孩子能在家門口上學,他先在場背后修建學校,之后又積極向學區(qū)爭取在三隊里修建了完整的小學,把門神底下的小學搬了上來。我清楚的記得父親在修三隊里這所學校時親自去馬鹿坡山里拉木頭,在修建過程中父親總是沖在最前面,和泥、扎墻、掛椽,樣樣活都干,唯恐那樣活干不好、干不快,影響質量、影響進度。有一天在安門窗時父親站在下面指揮,不料被未曾固定好的窗子掉下來砸在了他的臉上,頓時鮮血直流,當時暈了過去,嚇壞了在場的所有人,后來進行了縫針包扎,才脫離了危險。過去的農村非常封閉,文化生活十分匱乏,為了滿足村里人逢年過節(jié)看戲的愿望,父親親手組建戲班子,請清水等地的戲班長幫助排練,提高演技。戲班子組織起來后,沒有戲衣和服飾道具,父親千方百計籌資購買了綢緞面料,動員心靈手巧的母親發(fā)揮特長,義務縫制了全套戲衣,極大地增強了戲曲的觀賞性,引來了鄰村的羨慕和贊賞;村上原來的戲臺在二隊場里,又窄又小,比較破舊,父親發(fā)動全村力量在場背后搭建了新的比較寬敞的舞臺。農閑季節(jié)、年頭節(jié)下父親就開始組織村里的戲班子排練唱戲。每當村上唱戲的號聲響起時,全村男女老少個個喜上眉梢,小孩子穿上新衣服,踢毽子、藏馬馬乎(捉迷藏),抱狗娃,歡天喜地,那情景深深刻在了我童年的記憶中,難以忘懷。</h3> <h3> 過去農村實行農業(yè)社,糧食產量不高。一方面群眾沒糧食,另一方面有糧食也磨不成面,有些家庭自己推磨子磨面,離村最近的磨坊就是邵家河和楊馬家的水磨,記得趕上毛驢把糧食馱去,排隊排上十天半個月后才輪上。我七、八歲時曾跟隨父親趕驢去邵家河磨過面,記得每遇冬季下雪,下大路坡陡路滑,連驢都上不來,磨面難困擾全村的百姓。父親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親自找公社,跑縣上,終于爭取來了一臺柴油機,又買來了一臺石磨,在場背后建起了東莊村歷史上第一個機械化磨坊,解決了磨面難的的問題,極大地方便了群眾。</h3> <h3> 父親堪稱植樹造林、護林的典范,在任支書期間,每年帶領全村群眾植樹造林,先后創(chuàng)辦沙帽梁林場、羊溝蘋果園等。在父親的精心經營下,村莊周圍樹林密布,大梁、碎梁綠樹成蔭,馬家溝、水溝、羊溝草木茂盛、郁郁蔥蔥,溪流潺潺,鳥語花香。那時放學回家路過或星期天約上幾個伙伴去泉上或溝里,背泉泉、抓蝌蚪的情景至今留在我童年的夢里。</h3> <h5>農歷2018年9月30日母親和哥哥剪寒衣</h5> <h3> 六七十年代的泉灣里,泉水豐富,全村人在那里擔水,富裕的泉水沿馬家溝流淌,形成涓涓溪流,過溝沒有橋,也沒有成型的路,每年夏秋多雨季節(jié),泥濘漫過腳腕,寸步難行,一不小心就會絆上一跤。為此父親經過充分醞釀,做出了打壩筑路,聚水灌溉的科學精妙設計,可謂一舉三得,這在現(xiàn)在看來也許不算什么,但在生產及科技文化非常落后的當時,這種構思出自一個沒有上過學的農民,是多么了不起啊。設計作出后,父親便帶領全村社員開始實施。記得每當我上學路過,看到筑壩工地上,父親邊抄土邊指揮,社員們幾人一組,用自制的木夯,調著號子夯土,那個火熱場景至今歷歷在目。經過數(shù)月的奮戰(zhàn),工程完工了,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一條寬敞、平坦、安全的過溝路,又是一個碧波蕩漾的水壩,群眾走在上面無不歡欣喜悅。在此基礎上為了使水壩發(fā)揮作用,父親順勢規(guī)劃,在坡上建設了幾畝地的果木蔬菜園,修建了渠道,把水引過去灌溉澆園,于是村上的人吃韭菜不用去幾十里外的集市了。我搞水利科技幾十年,這是我最早對水利的認識。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雖然規(guī)模較小,但父親的設計思想堪稱大禹治水,彰顯父親的智慧。泉灣里的這條壩面路,東莊村的人們一直走,從七十年走到今天,還將通向未來,是一條永不磨滅的路。</h3> <h3> 提起六七十年代農村最大的事就是修梯田,現(xiàn)在耕種著的平展展的田地,正是那個時候父親當支書時修建的。記得每年冬春季節(jié),修梯田高峰期,父親起早貪黑,奮不顧身,沖在前面趕進度,每次在馬關鄉(xiāng)修梯田進度評比中,東莊村始終名列前茅。同樣是農村,看看對面山上的陡坡陡屲就可以反襯出東莊村修梯田的力度。梯田徹底改變了山區(qū)農業(yè)狀況,極大地提高了產量,不管是當時的政策促使還是主動所為,這些梯田是父親帶領全村人用勤勞的雙手建造的,它將永遠造福子孫后代,為人們銘記。</h3> <h5>2018年父親89歲生日</h5> <h5>2019年父親90歲生日</h5> <h3> 過去農村的落后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無法想象,我們讀小學和初中時,晚上點煤油燈看書做作業(yè),晚上剝玉米皮也是煤油燈。當時農村人對現(xiàn)代化的描述就是所謂“電燈電話,樓上樓下”,通電照明是群眾最為期盼的事。為了讓全村人盡快照上大電,父親可以說積極爭取,越級反映,請來了縣水電局的領導和技術人員,實地考察,結果當時東莊村率先接通了大電。記得有一天下午我們去山莊灣送糞,回來時剛到灌區(qū)壕,遠遠看見全村燈火通明,知道是東莊村通電了,心中無比喜悅,感覺到一下子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而當時臨近的西莊、陰屲里、黃花等都還未通電,他們羨慕不已。如果沒有父親的鼎力爭取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h3> <h5>父親在張川醫(yī)院看病</h5> <h5> 農歷2019年7月父親感冒輸液</h5> <h3> 父親一生廉潔奉公,兩袖清風,一塵不染,縱使當村支書三十多年,卻從來沒有用過手中的丁點權力為家庭為兒女謀取私利。記得七十年代,大哥已經在石峽口當工人,每年生產隊秋季分玉米和洋芋都是在地里而且是在晚上,分糧的順序一般都是從下往上分或者從上往下分,我們家正好處在中間,從來沒有一次早分上過,由于我們兄弟姊妹年齡小,勞力有限,糧食分好后,只能是螞蟻搬家式的往回拿,經常就是最后一個收場的。就這么一件事,有的村支書讓生產隊分好直接送回家,那是很平常的事了,但父親卻連個先分的招呼都不打。那個時候我們屬于國家重點照顧的貧困地區(qū),就我們家而言,由于人口多,勞動力少,經常無糧吃,盡管母親縫縫補補不停,但穿衣也很困難。當時村上的救濟糧、衣裳、被子、棉花、布匹,一波接一波,救濟對象每次都是父親定,但很少有我們家的份,除非大家都有,我們才有。我們看見別人家的孩子穿上軍大衣、軍褲非常羨慕,但是父親心里裝著全村人,總覺得自己家還過得去,從來不予考慮。父親舍己為公,先人后己,大公無私,是絕對的典范。</h3> <h3> 父親一生扶危濟困,救苦救難,主張正義,積德行善。父親曾讓很多頻臨離散的家庭破鏡重圓,讓處于危亡的家庭渡過難關,讓多少激化的矛盾瞬間化解。父親是東莊的莊魂,家族的靈魂,兒女們的精神支柱。父親在時,即便遠遠聽見父親的一聲咳嗽,都能給人一種鎮(zhèn)定安全的感覺,那就是父親在一切就在,父親在一切困難都是小事,父親在我們永遠都是他呵護下的孩子,父親為我們撐起了一片藍天,一路護送我們到今天。</h3> <h3> 父親為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用一生詮釋了人生的真諦,父親永遠活在我們心中。</h3> <h3> 不孝兒:雙合叩拜</h3> <h3> 農歷:二〇二二年七月十日<br></h3><h3> 公歷:二〇二二年八月七日</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章丘市|
海口市|
弥勒县|
嘉荫县|
罗江县|
渭源县|
濮阳市|
万盛区|
尼玛县|
岳阳市|
商水县|
水富县|
冷水江市|
高碑店市|
三门县|
大足县|
华宁县|
惠水县|
桂林市|
汝州市|
千阳县|
辰溪县|
将乐县|
深圳市|
韩城市|
太和县|
临邑县|
竹北市|
奉贤区|
永仁县|
云阳县|
辽阳县|
南投市|
丽水市|
德江县|
诏安县|
南丰县|
丰宁|
云阳县|
望都县|
临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