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從縣城西行四十多里,有峪曰白羊峪,天雖炎炎,與友偕行,興致不減。沿途,山勢奇麗,或曰抬轎山、或曰對奕山……,圣女峰、將軍崖、老君洞,一一現(xiàn)前。入山深處,壩長蜿蜒,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披荊斬棘,取道草徑,下見小潭,水尤清冽,不忍,下水嬉之,苔軟石滑,草碧豐美。兩岸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p><p class="ql-block"> 潭中藍天白云,景隨水動,樹蔭斑駁,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p><p class="ql-block">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p><p class="ql-block"> 與友坐潭上,四面松楊樹環(huán)合,水潺潺,蟲鳴鳴,好一幅有聲有色之山水畫卷!</p><p class="ql-block">同游者:一樹芳華全</p> <h3> 白羊山水篇<br><br> 白羊山<br><br> 廣靈縣南村鎮(zhèn)境內西南有白羊山,清代《廣靈縣志》乾隆本對山的命名解釋說:“昔有人見白羊往來山上,故名”。明代《成化山西通志》載:“白羊山,在廣靈縣西五十里,舊有白羊寺遺址。南存下有小河注壺流河。”這是距今已有545年的原始記載,也可稱之為白羊山的最早記載。白羊山是恒山山脈向東延伸的組成部分,基巖是太古界火成巖經地層壓力變成的片麻巖,主要為黑色大理石。白羊山南起白羊峪始端,北至牛口峪,西抵史家坪溝,北東達下白羊村西坡,主峰海拔1987米,東北距上白羊村 5.5千米。<br> 白羊山植被豐茂。原生喬木樹種主要有樺、楊、榆、杏等,灌木主要有山桃、櫻桃、刺玫、黑蒺藜、胡枝子、六道子等,計約20余種。1960年,廣靈縣人民委員會在上白羊村建立國營白羊峪林場,開始在白羊山上植播油松,現(xiàn)已基本取代原有樺林,油松成林面積共計3萬畝。野生食用菌主要有草圈、黃傘、喇叭嘴、地皮菜等多種,有的菌有毒。各種草屬植物200多種,其中藥草即有上百種,主要有黃芪、黃芩、麻黃、甘草、柴胡、知母、遠志、艾草、百合、秦艽、地榆、木賊、公英、蒼耳、車前、薄荷、草烏等等。黃芪質量最佳,產量最大,屬正北芪主產區(qū)之一。白羊山下的上白羊村還有一種全縣其他地方沒有的藥草,叫“蕁麻”,俗名“吸馬芽”皮膚接觸,令人奇癢無比,疼痛難忍,需用干土搓擦可解。<br> 白羊山是野生動物樂園。大型動物有土豹、狼、狍子等。過去還有野山羊,野山羊血,性涼入藥,治熱癥。盛一碗清水,取少許野山羊血干粉放入,會看到一絲紅線直沉碗底。中小型動物有黃狼、獾子、狐貍、山貍、野兔、蝙蝠、蛇、蜥蜴和鼠類等。蛇和蜥蜴有有毒和無毒之分,有毒蜥蜴俗稱勿龍子,背部有一條藍色筋線。大型野生猛禽有雕、鸮、鷹、鷂等,中小型野生鳥類有烏鴉、雉雞、石雞、半翅、黃鸝、畫眉、鳴雞、喜鵲、山燕、麻雀、山雀、青雀等等不勝枚舉。白羊山的昆蟲種類數(shù)不勝數(shù),蝶蛾類中最顯眼的是樺斑蝶,成群結隊地在林間飛舞。山上遍野盛開各種野花,蜜蜂釀出的白羊山蜂蜜,因具百花之精而成為蜂蜜上品。<br> 極富青山之秀與林壑之美的白羊山,好些山峰都有一個形象的名稱,有的還有浪漫的神話傳說。<br>從上白羊村就能夠望見的抬轎山,傳說是王母娘娘乘一頂二人抬的轎子在白羊峪尋找女兒。轎夫和轎子停在山頂化成巖石。<br> 大象山是山的形狀,有如臥著的大象,魚脊背自然是形似魚脊梁,大十字背無疑是形如交叉的<br>十字。<br> 小龜山,像一只小龜一樣。<br>美女崖傳說是王母娘娘的女兒思凡下界,成為牧羊仙女,最后化作山崖。<br> 將軍崖的傳說是一個打柴的年輕農夫無意中看見南斗和北斗兩位星君身穿將軍服,在崖上的洞中對弈,他饑餓時舔了兩位將軍棄在地上的棗核。待到兩將軍弈畢,督促他回家時,他低頭才看見自己打柴的鐮刀和背柴用的麻繩早已朽爛。將軍崖由此得名。<br> 白羊山的大石頭也很神奇。盤龍石是青龍休息的地方。蛤蟆石,形狀像蛤蟆,位置在大十字背山南。小孩生日,到蛤蟆石祭鎖,佩戴從蛤蟆石祭過的鎖能夠平安長壽。虎頭山和虎頭巖,皆以形似而名。<br> 馬蹄嶺,白羊山由南向北延伸出的一段叫作馬蹄嶺。傳說是夏王竇建德騎馬經過時所留,今痕跡清晰可見。初步認為是某種古生物化石。<br> 白羊山中有不少山洞,如大象山上的象眼洞,兩個洞口就是大象的眼睛。牛犢山上有朝天洞,兩個洞口之一通向山頂,所以叫朝天洞。穿山洞則是橫貫一座山峰,兩頭相通。<br> 老君洞是民國年間下白羊村李仲元修行的地方,有上下三層十幾個石洞,經李仲元命名的洞有朝陽洞、朝陰洞、觀音洞、菩薩洞。白羊山上到底一共有多少山洞,還真沒人數(shù)過。這些山洞是旅游和登山活動者探奇的絕佳選擇。<br><br> 白羊峪<br><br> 白羊峪是白羊山下的谷峪,起點分別在上山羊溝村與頭莊梁下,山峪彎彎曲曲,共有15道山灣,至上白羊村南清涼寺前出山,全長15千米。各個小谷峪春季白羊山積雪消融的雪水,夏秋降雨形成的山洪,洶涌激蕩,流出白羊峪后,灌溉著上。下白羊,黑土窊、張家窊、莊頭5個村的上萬畝田地。多余的水流至南村注人壺流河。<br> 白羊峪中有多處山泉,一處處的叮咚泉流匯成的小河長年不竭,其中一處還形成瀑布,因之成為壺流河源頭之一。白羊峪山泉古名“瑞泉”。明正德十年(1515)刻本《正德大同府志》記載:“瑞泉,在廣靈縣城西五十里白羊山內。其泉瀑湍奔騰,如唾玉然。故名。”由此可知,白羊峪瑞泉很久以前就有瀑布。淙淙流淌的瑞泉水,使白羊峪空氣濕潤,生機盎然。有的泉流就一直在深谷中的黑色大理石上叮叮咚咚地長年流淌,使人不由得想起盛唐詩人王維“清泉石上流”的詩句。青山不老,山泉長流,是白羊峪的真實寫照。<br>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白羊峪有清冽甘甜的天然瑞泉,不僅使這里成為飛禽走獸的天堂,而且還養(yǎng)育著世代勤勞的山民。僅是沿白羊峪主峪,從上游到下游就依次有頭莊、二莊、三莊、小西溝、史家溝、黑鷹溝、李家墳灣、南流水等小自然村,其他各條小山峪里還分布著上、下山羊溝,上、下史家坪,獾窩、熊溝、曹溝、正南溝、草溝、小川等小山村。現(xiàn)在這些山村因原住村民絕大部分都已先后遷居到山外成為居民地廢址,只是各個時期的地圖上仍然保留著村名,告訴人們這些地方曾是先民生息之所。<br> 白羊峪古代僅有高腳路聯(lián)通各個山村和通往渾源縣。廣靈縣白羊峪林場建立后,逐漸將主峪高腳路拓寬成馬車路。2009年9月白羊峪旅游公路建成,全長30千米。<br> 瑞泉流出白羊峪,自古以來首先是成為上、下白羊,黑土窊、嶅峪、張家窊、莊頭6個村的人畜飲用水,過去這些村地下水位很低,人工打井無法探到地下水,只能建麻湖,也就是蓄水池,修渠引瑞泉水飲用。栽種蔬菜和白麻用水也是瑞泉水。古代白羊峪口還曾裝設過水碾,以瑞泉水為動力加工糧食。白羊峪水出峪后,春夏秋3季還澆灌著南村盆地西南部6個村數(shù)千畝耕地,并成為壺流河的源頭之一。<br> 白羊山因山勢不均衡隆起和流水切割,形成條小山溝。這些小山溝的得名也很富有地方特色。<br> 王母溝,傳說是王母娘娘來尋女兒時內急小解的地方。蹲下小解時,被尖銳的蘆草葉扎痛下體。她一時氣急,揪起蘆草放進嘴里咬了一口扔掉。從此,蘆草的每片葉子上都有王母娘娘的牙印。她走后,解手的崖根下便淌出山泉。<br> 寺溝,因溝里坡畔平坦處曾建有白羊寺,故名。<br>草溝,因那里的牧草鮮美繁茂,牛羊吃后體壯膘肥,故名。進入草溝的溝口稱草溝門。<br> 黑鷹溝,傳說是雄鷹棲息繁殖的地方,故名。<br> 山羊溝,是野山羊的棲息地。傳說古代有人看見兩只野山羊抵角相搏甚久,不分勝負,然后各自離去。兩只野山羊棲息的地方分別建村,故有上、下山羊溝之分。進入山羊溝的溝口稱山羊溝門。<br>史家溝,曾有姓史的人家居住,故名。熊溝,曾有熊出沒,故名。<br> 老洞溝.因山上石洞甚多,故名。民國年間,李仲元在老洞溝的老君洞修行。<br> 美麗的白羊峪,藍天上雄鷹盤旋,百鳥翱翔;高山上青松蒼翠,松風呼嘯;林間狐狍出沒,蜂蝶歡舞:草地上百花盛開,姹紫嫣紅。山谷里滄桑巨石,歲月悠久;石縫前山泉汩汩,巖石上流水潺潺,清浪跌宕;溪水中石凈沙明,魚蟲悠閑。吸一口白羊峪濕潤而又清爽的空氣,渾身舒暢,精神倍增。白羊峪之美怎么形容都不過分。<br><br> 白羊村<br><br> 白羊村分上白羊和下白羊兩個村,因相鄰位置關系,故有上下之分。傳說上白羊建村要早于下白羊,現(xiàn)存最早的村名記載見于清順治九年(1652)刻本《云中郡志》,記載廣靈縣堡寨72座包括“白羊口堡”。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廣靈縣志》記載.廣靈縣平寧鄉(xiāng)有“白羊村”。代官方無上、下白羊之分,自中華民國以來,上白羊和下白羊均為建制村。<br> 上白羊村,因坐落在廣靈縣南村盆地西偏南白羊峪口白羊山腳下,故名,具體建村年代待考。村子整體呈南北帶狀分布,長約1千米,東西寬約0.5千米。東距黑土窊村 2.5千米,西抵小川村2.5千米;南為白羊峪口,至李家墳灣故村1.5千米北鄰下白羊村1.5千米。東至南村鎮(zhèn)9千米,至廣靈縣城24千米。村民以韓、安兩姓居多,行政隸屬廣靈縣南村鎮(zhèn)人民政府<br> 全村以農業(yè)生產為主.種植作物主要有玉米、谷、黍、馬鈴薯、向日葵、胡麻、豆類和西葫蘆等。畜牧業(yè)飼養(yǎng)牛、驢、羊、豬、雞等。<br> 上白羊村在廣靈縣革命史上有著光輝的一頁。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8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九旅教導營和騎兵連進駐。以該村為中心,開辟廣靈縣西部地區(qū)敵后抗日民主根據(jù)地,發(fā)展了一批中共黨員,建立起一批中共支部,開辦民運訓練班一期,為廣靈縣西部敵后抗日根據(jù)地培養(yǎng)出一支革命骨干力量,并動員嶺西地區(qū)約500名青年參加八路軍。三五九旅旅長王震曾幾次到上白羊村指導抗日根據(jù)地建設。1941年2月劃歸渾源縣第九區(qū)。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6年3月劃回廣靈縣第二區(qū)。1947年3月至6月中共廣靈縣委機關、廣靈縣各人民團體和人民解放軍廣靈縣獨立營駐上白羊村。7月,因6月30日遭國民黨十二戰(zhàn)區(qū)部隊一〇四軍三十一師九十二團和廣靈、靈丘兩縣保安警察大隊襲擊,縣委西遷橋頭村。<br> 廣靈縣解放后,上白羊村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努力發(fā)展生產勤勞建設美好家園。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曾有廣靈縣國營白羊峪林場機關和山西省217地質勘察隊駐上白羊村多年。<br> 下白羊村,因坐落在廣靈縣南村盆地西部與上白羊村比鄰,故名,具體建村年代待考。該村東<br>距莊頭村6千米,南接上白羊村1.5千米,西達史家坪村5千米,北抵趙家坪村3.5千米。東至南村鎮(zhèn)7.5千米,至廣靈縣城22.5千米。村民以李、胡、周姓居多,行政隸屬廣靈縣南村鎮(zhèn)人民政府。<br> 下白羊村也是以農業(yè)生產為主,農牧業(yè)種植和養(yǎng)殖范圍與上白羊村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下白羊系廣靈縣大村之一,耕地面積和人口是上白羊的數(shù)倍。<br> 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8年,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九旅七一八團和七一九團曾分別短期駐下白羊村。當時成立的廣靈縣抗日游擊大隊400余人駐下白羊開展訓練。1941年2月劃歸渾源縣第九區(qū)。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6年3月劃回廣靈縣第二區(qū)。1947年3月,廣靈縣人民政府及所屬各機關駐下白羊。7月,因6月30日遭國民黨十二戰(zhàn)區(qū)部隊一〇四軍三十一師九十二團和廣靈、靈丘兩縣保安警察大隊襲擊,廣靈縣人民政府西遷到劉莊村。<br> 廣靈縣解放后,下白羊村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發(fā)展生產,改變落后面貌。人民公社時期,下白羊生產大隊下設16個生產隊,也是全縣生產隊最多的大隊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下白羊村人民努力脫貧攻堅,終于在2019年實現(xiàn)全村整體脫貧。<br> 下白羊村的文化底蘊豐厚,并富有自身特色。曾有村辦業(yè)余秧歌劇團,演出劇目數(shù)十個。元宵節(jié)社火有全縣唯一傳承下來的九曲黃河燈。還有專治狂犬病和惡性皮膚感染病疔兒民間秘方傳承。</h3> <h3><br> 白羊峪林場<br><br> 1960年,廣靈縣國營白羊峪林場成立以上白羊村為林場機關駐地。林場首先從白羊峪開辟第一個營林區(qū),首先逐年在白羊峪中的寺溝、老洞溝、魚脊背、南流水4個區(qū)塊開展人工植播油松逐步取代原有白樺林。植播工作根據(jù)林場規(guī)劃,招募嶺西各村男女老少自帶干糧,在技術骨干林場職工的指導下,進行樹坑開挖、松籽點播,幼苗培護,間苗移栽工作。報酬計件,當日結算。如每挖一個合格樹坑3分錢,一個青壯勞力,每天可挖100多個。假日臨時來參加挖樹坑的少年學生每天也可挖幾十個。<br> 1977年4月20至30日,中共廣靈縣委、廣靈縣革命委員會動員機關干部400名、中學師生6000名,到白羊峪營林區(qū)開展植樹造林大會戰(zhàn)。10天中,在31座荒山、22面草坡、19道溝壑,共栽植油松3282畝,點播油松、馬尾松、落葉松 1505畝。在林場多年經營下,白羊峪營林區(qū)逐漸擴大到南村盆地南山和西山的許多坡區(qū),面積達到3萬畝成為現(xiàn)在的上白羊營林區(qū)。白羊山各處原始白樺林已基本被油松取代。<br> 從上白羊營林區(qū)開始到現(xiàn)在,白羊峪林場在全縣8個鄉(xiāng)鎮(zhèn)40個行政村的山區(qū)范圍內共開辟經營面積10.36萬畝,先后建成上白羊、國家眷、香爐臺、唐山口、直峪5個營林區(qū)。到2017年林地總面積達到6.96萬畝,活立木蓄積總量10.21萬立方米。<br> 隨著林場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林場機關從上白羊遷到南村,后又遷到廣靈縣城,但在上白羊村仍派駐留守人員,負責上白羊營林區(qū)的管護。營林區(qū)嚴格執(zhí)行禁牧禁伐政策,嚴禁在林區(qū)用火和帶火種進入。<br>在林場和山里山外人民群眾的共同精心管護下,營林區(qū)樹木茁壯成長到處郁郁蔥蔥,鳥獸出沒,60年來從未發(fā)生火警和其它安全事故。<br> 白羊峪之所以能夠成為廣靈縣最佳旅游景區(qū)之一,是幾代林場人的心血汗水的結晶,也是全體人民辛勤勞動結出的碩果。<br> <br> (作者:張信忠)</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阳县|
新营市|
咸宁市|
华池县|
遂平县|
长岭县|
固始县|
天峻县|
华阴市|
青海省|
东乡族自治县|
岳阳县|
中牟县|
福泉市|
信丰县|
齐河县|
南和县|
扶风县|
万载县|
康乐县|
南城县|
正阳县|
柳州市|
建湖县|
阆中市|
平陆县|
常德市|
达州市|
读书|
利津县|
新竹市|
肥西县|
梓潼县|
河西区|
尉氏县|
沂南县|
武陟县|
上犹县|
定南县|
盖州市|
益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