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偶爾翻到《走進內史第》這本書,引起我的極大的興趣,根據書的指引我來到川沙尋找“內史第”古宅。</p> <p class="ql-block">“內史第”位于上海市川沙鎮蘭芬堂74弄1號,原為江蘇省川沙廳王前街,清咸豐九年(1859年)內閣中書、舉人沈樹鏞所建。黃炎培故居在第三進內宅樓,占地面積306平方米,坐北朝南,兩層磚木結構院落。</p><p class="ql-block">“內史第”房屋主沈樹鏞之子沈毓慶為黃炎培的姑父,黃炎培、黃炎培堂兄黃洪培之子著名音樂家黃自、民主戰士黃竟武烈士等均出生于此。宋氏家族及胡適也曾在這里借住,宋慶齡出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內史第”現巳成為“黃炎培故居”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黃炎培生于清光緒四年九月初六(1878年10月1日)上海浦東川沙一家書香門第家庭,家道中落,家境貧寒激發他刻苦攻讀,13歲失母,17歲喪父。</p><p class="ql-block">22歲那年中秀才,當年與王糾思女士結婚,25歲中舉人,次年受聘為川沙小學堂總理(校長),一直在家鄉從事教育,政治活動。31歲任川沙新廳議員,32歲去上海、北京等地工作。</p><p class="ql-block">黃炎培上個世紀初考入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以后一直在浦東辦學,他的職業教育思想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至今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是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重要奠基人,他所創立的中華職業教育社已有78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黃炎培破“不為官吏”的立身準則,欣然從政,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內史第”房屋因年久失修,現巳大部分拆除,僅存黃炎培故居內宅樓等少數房屋。</p><p class="ql-block">“內史第”院宅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風格,白墻青瓦、磚木結構、飛檐翹角,古樸典雅。</p> <p class="ql-block">按照參觀的路線,我們首先來到了“立本堂”,它是沈家客廳,立本意思是:做人要有原則,這種原則能使自己立足于鄉里,立足于人間。</p><p class="ql-block">立本堂的長窗和柱梁,都是精美的木雕,用材較為講究,私人宅樓有如此奢華的客廳真令人贊嘆。</p> <p class="ql-block">東廂房北側一個小型會客室</p> <p class="ql-block">西廂房為福音堂,是宋氏三姐妹的父母傳教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東廂房南側有一臥室,胡適和母親在此住過一年多的時間。</p><p class="ql-block">胡適出生于舊制江蘇松江府川沙縣,1892年2月,他父親奉調臺灣任職,此時的胡適只有三個月大,故與母親暫居于此,1893年才和母親一起去了臺灣。</p> <p class="ql-block">胡萬和茶莊復原場景</p><p class="ql-block">民間有“先有胡萬和,后有川沙縣”的說法,因為胡適祖輩為徽州茶商。康熙未年(1715年)胡適高祖率先在川沙開設萬和茶號,生意興隆,具有一定的規模,后又開設了徽菜館和油棧等產業。</p> <p class="ql-block">立本堂西側是浦東大地上的第一所女校,“開群女學”是黃炎培與堂兄共同開辦,以堂嫂陸開群名字命名的。黃炎培一生非常重視教育,“開群女學”就是一個明證。</p> <p class="ql-block">沈樹鏞因獲得宋拓《熹平石經》和《熹平石刻》殘字,將書齋命名為“漢石經室”,故為名震東南的漢石經室主人,是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收藏家。</p> <p class="ql-block">我們踏著紅漆塗刷的樓梯,上二樓陳列館繼續參觀。</p> <p class="ql-block">“內吏第”是黃炎培成長的搖籃</p> <p class="ql-block">黃炎培全家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黃炎培參加重要會議、接待外賓工作照片,以及衣物、墨寶等展品。</p> <p class="ql-block">1965年12月21日黃炎培逝世,中央領導同志發來的悼文。</p> <p class="ql-block">陳列館收藏著胡適遺稿及秘密書信</p> <p class="ql-block">宋氏家族在川沙</p> <p class="ql-block">宋嘉樹于1890年停止巡回傳道后,成為上海郊區川沙的傳教士,此時,宋嘉樹和倪佳珍夫婦安家在“內史第”。宋慶齡出生于此,宋子文、宋美齡也在此度過了美麗的童年,直至1904年宋家遷住上海市區,只留宋子文在川沙讀書。</p> <p class="ql-block">宋氏家族的居室陳列</p> <p class="ql-block">黃競武(1903年–1949年),黃炎培次子,清華畢業留學美國。回國后投身到抗日戰爭,抗戰勝利后,加入中國民主革命運動。解放前夕,黃競武臨危受命,積極參與領導地下活動,協助保護和撤退民主人士,成功阻撓國民黨金庫財產偷運計劃。5月12日被捕,備受酷刑,英勇不屈,譜寫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壯烈詩篇。</p><p class="ql-block">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公葬于川沙烈士公墓。</p> <p class="ql-block">黃自(1904年3月—1938年5月),黃炎培侄子,中國近代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p><p class="ql-block">黃自自幼天資聰慧,極其音樂天賦,清華畢業后留學美國。回國后任教于滬江大學、國立專科學校,從事音樂教育,培養出眾多的中國杰出音樂人才,如賀綠汀、劉雪庵、陳田鶴、江定仙等,被譽為“中國近代作曲界第一位導師,1938年病逝。</p> <p class="ql-block">沈毓慶系沈樹鏞之子,中國毛巾業創始者之一,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一度投筆從戒。回鄉后創辦毛巾廠,逐步奠定了民族毛巾的品牌基礎,在發展工業的道路上居功至偉,可惜英年早逝,享年僅35歲。</p> <p class="ql-block">木制的毛巾織機</p> <p class="ql-block">產品陳列</p> <p class="ql-block">“內史第”一堵外墻浮雕鐫刻著栩栩如生的“川沙古景”。</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展覽,我佇立在庭院前心情久久難以平復,突然想起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謙《觀書》一詩。</p><p class="ql-block">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p><p class="ql-block">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p><p class="ql-block">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p><p class="ql-block"> 金鞍玉勒尋芳客,末信我廬別有春。</p><p class="ql-block">從“內史第”走出的一批棟梁之才,他們從小在這充滿書香氣息的宅第里生活、學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知識的積累終成大器,成為國之瑰寶。</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平县|
郁南县|
泾川县|
尼勒克县|
巴中市|
平陆县|
中西区|
阳原县|
穆棱市|
沭阳县|
长宁区|
明水县|
通化县|
阿巴嘎旗|
塔河县|
高邑县|
南靖县|
嵊州市|
松江区|
商南县|
开封县|
赣榆县|
潞城市|
电白县|
孟津县|
伊通|
大理市|
永州市|
安阳市|
山西省|
门源|
安岳县|
绥棱县|
巫溪县|
旌德县|
太保市|
南宁市|
明水县|
黄大仙区|
邯郸市|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