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好山出好水,好水養好茶,澄源好空氣,好茶育人才。政和縣澄源鄉地處閩浙兩省四縣結合部,距政和縣城62公里,面積271平方公里,是全縣面積最大、離縣城最遠的鄉鎮。澄源好山好水養好茶,是綠色寶地,創業福地,文旅勝地,紅色高地。2022年7月30至31日政和戶外登山隊應澄源鄉黨委政府的邀請,組織二十多名熱愛戶外活動的隊友,同時還攜同建甌山水戶外二十一名驢友深入四地澄源,感受18℃夏都的清涼。</p><p class="ql-block"> 澄源地名正確的讀音叫澄源(燈源),為什么叫澄源,據鄉志載:唐代咸通年間,由許姓自上洋村遷入,取名汀洋村,清同治四年(1865)改稱澄源村,隨后有陳、吳、王姓陸續遷入,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歷史了。澄源境內赤溪村是顏氏后裔的集居地,保留著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玉帶,還保存著閩北地區最古老的完整木拱廊橋。澄源有閩北創辦最早的梧桐書院舊址,有建于唐代的清平寺、定風寺、鳳棲寺三座寺院,還有明隆慶六年(1572)建造的七層寶塔以及保存十分完整的古隘口建筑—分都亭。四地澄源是炎炎夏日避暑勝地,這個夏天澄源好山好水好茶等你來!</p> <p class="ql-block">澄源鄉全景圖 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近些年當地黨委政府不斷挖掘自然地理、歷史人文資源,打造四地澄源,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為鄉村振興走出一條新思路。</p> <p class="ql-block">澄源鄉政府供圖</p> <p class="ql-block"> 我們第一站來到梧桐書院,書院位于澄源鄉上洋村,歷史悠久,是政和見諸記載的最早一所書院,也是閩北、閩東最早的書院,新修建的書院仍保存著原來的遺址。目前,梧桐書院修繕項目基本完成,宣傳推廣梧桐書院傳統文化,是今后澄源發展旅游經濟和弘揚澄源傳統文化的一個重點。</p><p class="ql-block"> 政和不僅有御賜縣名的美名,還有教育先行的美譽。據歷史記載,福建在唐代建立六所書院,閩北有三所。政和梧桐書院(亦稱梧峰書院),是閩北建立最早、具有真正教育功能的第一所書院,建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前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p> <p class="ql-block"> 書院選址很有講究。距政和縣澄源鄉不遠,與上洋村隔著小山。書院背靠巍峨鐘山,面向遠處南當山,地勢開闊。下方是一片開闊地,有小湖,邊上有小溪流過。周圍的山綠樹長青,田壟彎曲有致,稻苗齊整。梧桐書院是塊風水寶地,藍藍天空白云朵朵,清鮮的空氣涼風習習,令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 書院創始人是許延二。唐宣宗時,官居三品至銀青光祿大夫,與兄許延一同掌皇室庫鈔。唐朝末期,奸臣當道。兄弟二人同時受讒被貶。他們帶著母親和家人離長安返鄉,一路風餐露宿。半路卻被官兵持刀攔下搜查。原來,有人告發,說兄弟一行人擔子沉重,一定帶走貪污盜竊的大量皇室庫鈔金銀。執行搜查的官兵打開一看,擔子里只有很少的盤纏和破舊衣物,大量的是磚塊和石頭。官兵疑惑不解,便把許延二母子三人帶到朝廷,許延二母子據實稟報,掌皇室庫鈔,忠于職守、廉潔奉公,家中并無浮財。為免鄉人看輕,故在擔子中加磚石。皇帝感動之余,令將磚石過秤,換以等量金銀,并恩準隨帶仆眾32姓70余眾還鄉,許延二母子為避免再度受迫害,決定不回老家,帶領家人往南方避難。進入福建經過此地,見到現在的上洋村幾株高大的梧桐樹樹干挺直,樹冠遮天蔽日,便決定在此定居。兄弟二人用皇帝賜給的金銀開墾山地,建設家園。許延二最有遠見的,在家園初創時期,就著手創建梧桐書院,教育鄉人子弟學習儒家典籍,崇學向善,做有學問的正直人。</p><p class="ql-block">公元1115年,因關隸縣進貢茶葉白毫銀針,宋徽宗龍顏大悅,將年號政和賜給關隸做縣名,盡管歷史無從考證,但民間確有傳說。所以比較起來,梧桐書院創辦早于關隸縣約140年,早于政和縣254年。有學者認為,梧峰書院的創辦,讓政和開始有了文氣,為政和縣的建立起到了很好的文化積累和催生作用。</p><p class="ql-block">一千多年來,梧桐書院培育了無數政和子女,也延續了梧桐文脈。新中國成立初期,書院依然是當地最活躍的學校之一。書院良好的學習風氣一直延續下來,成為澄源上洋村的文化基因。村里人求學向學蔚然成風。近三十年來,該村有一百多人參加高考成為教師,四處教書育人,成為聞名遐邇的“教師村”。</p><p class="ql-block"> 或許是傳承了千年的文化底蘊,尊師重教成為優良傳統,澄源鄉今年高考出了兩位北大學子,這不僅是澄源的驕傲,也是政和的驕傲!</p> <p class="ql-block">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梧桐書院是許氏子弟讀書的場所,也是許延二讀書藏書之處。后來,許延二招聘秀才來書院任教,也開始對外招生。澄源各姓氏家族將子弟送入書院就讀。根據記載書院規模宏大,有門廳、前殿、大殿、后堂四進。大殿上供奉的有孔子朱子像,也有書院創始人許延二的像。殿堂邊是二層樓房,上下12間,作為書院學生宿舍。學生多時有幾百人。踏著書院大殿的寬敞大道,依然感受到那幽靜風雅院落中的詩文光芒,感受到當年的瑯瑯書聲和家國情懷的責任擔當。</p> <p class="ql-block">浩浩蕩蕩的車隊,排成長龍,蔚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 車隊行駛至接近星溪頭村,在一處斜坡上山,我們來到五色山,對面就是刀板石風電場,十幾座大風車矗立在山頭,藍天白云下特別耀眼。五色山位于上洋村與星溪頭村交界處,俗稱紅山坡。遠看山體似染紅霞,近看則色彩斑斕,景色相當迤邐,每當霧靄縈繞,陽光斜照巖石,隱隱反射出五道淡淡的光暈,要是用無人機從高空俯瞰,亦有新康五彩灘的風采,層次分明,鱗次櫛比,其景致十分壯觀,讓所有隊友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美景加美女,風光更怡人 藍天下的星溪頭村 <p class="ql-block">隊友的興奮,欲與天公試比高。</p> 相連兩地戶外登山隊第一次聯袂出演 鄭和興 攝 <p class="ql-block"> 中廣核政和澄源風電場位于縣澄源鄉北部和西部的山坡地,涉及澄源、后山、黃嶺、坑里、北斗、上洋、星溪頭等村(場),共安裝24臺2000kw的風力發電機。刀石板風車觀景臺就位于澄源鄉星溪頭村,星溪頭村沿線有13臺風力發電機,占澄源鄉風力發電機的半數以上。登上山頂平臺,極目遠眺,還可以看到對面大和仙殿另一半風力發電機,站在風車底下,仰視五十多米長的葉片,微風吹佛,帶動風葉旋轉,在藍天下與白云相襯,迎風舞動,不得不贊嘆國人的勤勞與智慧。</p> 鄭和興 攝 陳亮 攝 <p class="ql-block">風電場建成后,源源不斷的電力收益將為澄源提供20年穩定稅收,如今三大風電觀景平臺已成為澄源的一大旅游資源,網紅打卡地,夕陽西下,晚霞滿天映襯著舞動的葉片,美輪美奐,吸引了很多游客前來露營打卡。澄源鄉配合養生、生態旅游規劃,帶動當地旅游業和附屬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已經取得不少成就。</p> 后山林場風電觀景平臺 <p class="ql-block"> 來自于吳林霖的攝影作品分享</p> 黃嶺千年柳杉群 黃嶺柳杉王 黃嶺村文化墻 <p class="ql-block"> 澄源黃嶺村,原名黃嶺頭,海拔900多米,1981年開通公路,為老區基點村之一。明末有許姓遷入定居。相傳古時有姓黃的寡婦將黃嶺坑至黃嶺頭的一條高嶺用石頭砌成石路,并在路旁種下20余棵榅樹,給行人乘涼,該榅樹現高大成排,因而有黃嶺頭之名。村頭有棵柳杉王,胸圍9.9米,樹高29.7米,為福建之最;西南方7里處有名勝古跡“定風寺”。黃嶺現為黃嶺行政村駐地,東南與坑里相連,西連北斗,北接外屯黃坑,有一條古道直通外屯黃坑,兩地百姓還自發修建一條公路,大大縮短外屯到澄源的行程。</p><p class="ql-block"> 2019年6月,黃嶺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p> <p class="ql-block"> 夢龍亭是由石頭為材料壘砌建造而成,很早以前是木亭子,建在隘口高處不好避風雨和維護,古代壽寧縣官馮夢龍經常經過,建議村民把隘口的山挖低就地建個石亭,這樣,石亭既好避風雨又不會腐爛。建石亭成本大,一直沒有建起來,但村民一代又一代交代:一定要把石亭建起來。直到清朝道光年間,黃嶺村許姓和曾姓村民帶頭發動,周邊村民和經過此地的過客紛紛募捐才將石亭建立了起來。村里人感念那位縣官,后來得知 他是馮夢龍, 所以稱此亭“夢龍亭”。</p> <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前村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br></p><p class="ql-block">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使隊伍放慢了腳步,順道來到澄源古村前村村。 前村村歷史悠久,山青水秀,集人文與自然景觀于一體,村莊以鯉魚溪為中心,向兩岸延伸擴展,依山筑厝,曾獲評省美麗鄉村“百村示范”建設村、中國傳統村落、福建省旅游特色村、福建省高級版“綠盈鄉村”。</p><p class="ql-block"> 前村村在新中國建立前曾名西洋村、錢村,原先系許姓奠基立村,后有宋、陳、魏姓相繼遷入,村歷史悠久,海拔880米,現為前村行政村駐地,下轄前村、打石凸、大庵、雞池橋等4個自然村。 </p><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前村村入選福建省傳統古村落;</p><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前村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br></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前村村入選2020年度福建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名單(吊瓜)。</p> <p class="ql-block"> 前村相傳建村前有大小村莊三十余村,建前村后多數遷入前村,現有西洋村(今稱南坡洋)遺址,由許氏延二公第五世孫許志財公宋真宗十年(1007年)建西洋村。更早之前現存大、小連坑村和大庵寺遺址,現在前村元朝大德至天歷年間(1321—1329),德二公從洋尾遷入,在現在上門樓建村稱前倉,后宋益八公元末至正(1341—1351)年間在洋當宋氏祖祠位置建村,稱前村,就是現在前村。</p><p class="ql-block"> 前村西漢時屬會稽郡。東漢隸候官。唐隸感德場,天福六年(941)設關蒞(隸)鎮(今鎮前鎮,鎮前村),屬關隸鎮轄。宋咸平庚子(1000)年關蒞鎮改立關隸縣,前村屬關隸縣轄。北宋政和元年(1111),關隸縣改稱政和縣,前村屬政和轄。清至民國末前村屬政和縣南里轄。一九五一年設五區(區設澄源),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改五區為紅星人民公社,前村屬紅星人民公社轄,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前村改為前村人民公社,一九六八年改革命委員會。</p><p class="ql-block"> ------------------以上資料摘自網絡,作者:宋修文</p> 前村水尾廊橋 壽政慶革命紀念館 <p class="ql-block"> 30日晚,由于道路崎嶇開車不易,加上夜幕降臨,極不安全,最終建甌山水戶外選擇在新康村露營,得到新康村村兩委的熱情款待;政和戶外登山隊登則上蒲林禪寺在山上露營。新康村作為革命老區基點村,原壽政慶中心縣委舊址所在地,紅色革命歷史文化悠久。在革命戰爭年代,栗裕、葉飛、左豐美等多名革命領導人都曾在新康留下戰斗的足跡。1938年“新康事件”中英勇犧牲的49名革命烈士更是給新康留下了“不怕犧牲、迎難而上”的寶貴革命精神財富。</p> 新康革命烈士紀念碑 新康村的廊橋——順生橋 <p class="ql-block"> 蒲林禪寺位于牛途村,可以從牛途村上,也可以從大梨溪村驅車上去,目前還沒打水泥路,已經設計規劃好,估計下半年就可完工,到時候上去就方便多了,從牛途村上去有7.6公里,也可以選擇走古道徒步上山。蒲林禪寺原名牛途庵,建于哪個年代已無法考證,據老一輩口傳,它承繼了福州華林寺的格局和建筑風格,是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筑之一。大殿坐北朝南,抬梁式構架,保存魏晉風韻,造型古樸;斗拱簡潔嚴謹,無一根鐵釘,大量運用插拱。承繼“越山吉祥禪院”的衣缽。這種斗拱既起支撐的力學作用,又有裝飾的藝術效果,體現了傳統住房建筑濃厚的民族風格。木結構的完整的建筑結構體系,史稱之為"土木之功"。這種斗拱既起支撐的力學作用,又有裝飾的藝術效果,體現了傳統住房建筑濃厚的民族風格,展現古代建筑工匠精湛的工藝水平和聰明才智。</p><p class="ql-block"> 根據縣志記載的“普林寺”在施工的淤泥層底部出土不少宋代瓷器殘片,采集到古瓷器標本;共計57件,其中北宋28件,南宋29件。北宋瓷器標本有刻劃紋青釉碗殘片3件,青瓷器蓋2件,刻劃紋青瓷碗殘片23件;南宋陶瓷器標本有醬釉瓷缸片3件,醬釉陶罐殘器1件,青瓷壺口沿殘片1件,刻劃紋青瓷碗殘片24件。</p> 蒲林禪寺山頂海拔1300多米,由于海拔高,風大,山上的馬尾松都長得不怎么高,但是相對于低矮的灌木它已經是非常挺拔了。 <p class="ql-block"> 從浦林禪寺遺址走山路一華里,便到了三縣交界處,只見四處高山灌木叢生,山坡上長滿了黃杜鵑,每年四五月份盛開,成為這一帶獨特的景觀。山頂的排排青松,巍然挺立,十分搶眼,盡管沒有了往日的生機,但依然堅強不屈,根扎于石礪百折不撓,死而不朽,朽而不倒,是閩東根據地革命先烈的化身,象征共產黨人堅韌不拔和人民群眾正直與豪邁。是當地群眾公認的“信”樹,守護八方四鄰的團結和睦,古樸與純真。</p> 夜晚的日落,留下一抹霞光 在霞光映襯下,山頂的松樹孤傲的矗立在那里,偉岸而正直 我們露營點就選擇在蒲林禪寺身邊 夜幕降臨,燒烤是不可或缺的,擼著串,喝著啤酒,吹著涼颼颼的風,似乎忘記自己是在三伏天,還以為步入深秋時節,看來澄源18度的夏都真不是蓋的,只可惜不能高歌一曲,怕驚動銀河九天,不然想多嗨就有多嗨!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山下的藍莓六月就已接近尾聲,而這里的藍莓才剛開始,在老板的盛情邀請下,我們打著手電,讓你體驗半夜采摘藍莓的樂趣。 凌晨五點天際已經放亮,興奮了一夜的隊友沖上山坡,去迎接朝霞的到來。 遠處的山頂就是太陽要徐徐升起的地方,大家都在期待中。昨日下午的一場大雨,本以為可以等來今天的云海,可能是由于溫差不夠,讓心理有些失落,據山上做工的朋友說,到秋冬季節,山頂常年都是云霧繚繞。澄源的云海已經期待了好幾回,但每次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或許是緣分沒到,找機會一定要來一次偶遇。 初升的太陽,帶著溫暖的氣息,襯托這幾十年的蒼松,濃妝艷彩,有些悲壯卻又朝氣蓬勃,很喜歡這樣的色調,讓我回憶起在新疆喀納斯湖的古樹,如同一轍,都是大自然不朽的作品。 最后一站,經歷了九轉十八彎,我們來到赤溪村,村支書顏書記早已等候多時。 赤溪村全村90%都是顏姓,是顏真卿后代聚居村。顏真卿第八代孫顏虬松從浙江遠道而來,跋山涉水,翻過香爐尖,渡過赤溪河來此安家落戶的。<br> 赤溪河畔有一株樹齡千年的"古杉王",傳說是顏真卿第八代孫顏虬松到赤溪開基時(949年)所植,如今,這株參天古木高達20多米,胸徑3米左右。 赤溪行政村駐地下赤溪村,為革命老區根據地,森林資源豐富。下赤溪為唐末太和年間(約公元829年)由顏真卿之-顏十郎從山東遷永春后再分支遷移此地開基。上、下赤溪原合稱百步洋,后改稱赤溪,此地曾以軍事要地和交通要道。設定赤溪隘。赤溪行政村下轄上、下赤溪等3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在下赤溪自然村。全村現有現有人口980人。<br> 赤溪村與牛途村、新康村、大梨溪村、坑里村、星溪頭村、雙新村、黃嶺村、北斗村、下榅洋村、石壁村、黃坦村、上榅洋村、路下村、葉甘地村相鄰。與浙江為鄰,從這個山門往前走十幾分鐘就是浙江地界,這里也可以直通下黨村。<br>2015年10月,赤溪村入選福建省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br><div>2016年12月,赤溪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br> 赤溪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澄源鄉下赤溪村西南300米處。該橋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該橋為木拱廊橋,單孔,橋長33.5米,面闊5米,拱高9米,凈跨24米。采用三節苗和五節苗兩個系統八字架拱成,結構復雜而牢固,是古廊橋中典型之作,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橋廊屋內立柱60根,13開間,中心間屋面重檐懸山,翼角微翹,內繪八卦。橋屋兩側鱗疊鋪設風雨板,并開各種幾何形窗孔。赤溪村民絕大多數為唐代名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后裔,赤溪橋也系顏氏家族集資建造,雖經200多年風風雨雨,至今仍然堅固如初。要是仔細辨認廊橋上方橫梁的文字,還能找到當年縣令修建廊橋的記錄。<br><br> 信息來源:政和縣地方志</div> 赤溪村顏氏宗祠外,一柄大官刀橫放在香爐旁的磚柱上,這把大官刀重達 80 多斤、長2 米有余。許多游客圍著大官刀觀賞、拍照,有的還試著用雙手扛起大刀,掂量它的重量,并與大刀合影。當天,赤溪村里舉辦顏氏文化旅游節,吸引許多游客前來打卡圍觀。由于是鎮村之寶只在文化節才拿出來展示,其他時間都被嚴密的收藏,所以這次沒有機會一睹他的威武,來之前還跟書記說要試試能否扛得動這關東大刀,看來要期待下次文化節了。<br> 赤溪村九成以上村民姓顏。這里峰巒秀異,林木蓊郁,綠水滎回,是個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古村落。據傳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第八代孫顏虬松在此開基。如今村里還完好保存著顏真卿的玉帶、祖傳宗譜《魯國序譜》和這把大官刀。每年農歷六月初八,顏氏后人都會將平時珍藏的顏氏家譜、顏真卿玉帶、大官刀等向村民和游客展示,結合實物講解,向后人闡述顏氏遷徙赤溪的文化歷史。<br> “箱里存放的是我們顏公在朝廷當官時用的玉帶,我們一直保存到現在,是我們的家寶。”今年78歲的顏隆燦介紹,這些“寶貝”平時都上封條,由村里幾位德高望重的村民輪流保管,每年只有在農歷六月初八這天,進行保管交接時,兩個箱子才當眾拆封展示,然后再上封條,轉下一家保管。<br> “這個家譜、玉帶放在什么地方,誰也不知道,只有我們當事人自己知道。”顏隆燦說,保管這個“傳家寶”的人必須非常忠實、可靠,如果不忠實的人,是不會讓他保管的,所以這些“寶貝才得以保存下來。<br> 在赤溪村口,還有一座木廊橋,于201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澄源鄉把赤溪村作為康養之旅起始站,在村里修建顏氏文化公園,設立顏真卿等古代名家碑帖展示欄,按照修舊如見舊原則對村里的古建筑進行修復,增添顏氏文化元素和歷史文化氛圍。<br> “如今許多村民都外出了,我們想通過這個顏氏文化旅游節的舉辦,宣傳我們村莊的悠久歷史,凝聚鄉賢的力量,建設我們美麗的村莊。”澄源鄉赤溪村黨支部書記顏李紅說。(記者:余長青) 五代時,顏虬松辭官南游,輾轉入閩擇地隱居,途經澄源鄉赤溪村時,見這里高山峻嶺、峰巒挺秀,溪水瀠洄、泉聲動人,就定居這里。這個小自然村建有明清時期民居古建筑群,就坐落在流水潺潺的赤溪河邊左側,現存估計有百座。 這里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同一般,沿岸河有多道石拱橋、木拱廊橋,飽經滄桑的赤溪木拱廊橋遠望猶如碧玉橫架水上,與土墻黑瓦的古民居遙相呼應。木拱廊橋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為廊屋式貫木拱橋,南北走向,全長33.5米,凈跨24米,面寬4.8米,孔高9米,廊高4米,面闊13間,進深四柱,用柱56根, 面積為187平方米。該橋對于研究木拱廊橋建造藝術有著重要意義,2012年赤溪村木拱廊橋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是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閩浙古道,歷史上這里是茶鹽交易必經之地 斑斕的石砌,在述說著歲月的滄桑 雕梁畫棟,彰顯狀元府邸昔日低調的奢華 “荷韻梅香慶吉宅,山環水繞吉人家”和氣志祥,門前的石聯告訴你,這里曾經的輝煌。 赤溪村人杰地靈、人文歷史厚重,屬于中國傳統村落的古村落之一,是赤溪鄉傳統村落重點項目之一,在古村落村莊打造上積極融入特色元素,將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融為一體,充分展現出儒學顏氏文化、中華文化,德智仁孝道更是體現其中,歡迎有識之士參觀這里美麗古村落---赤溪村。 熱情的村民為我們準備豐盛的傳統美食 <p class="ql-block"> 兩天一夜的澄源深度暢游,讓我們領略了這里厚重的文化歷史,人文情懷,從歷史走向現實,由酷暑步入深秋,先輩們的革命精神滋養著這片土地,地方政府的勤儉持政,不斷打造四地澄源,立足資源優勢,走出一條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造福一方百姓。好山養好茶,澄源好空氣,我們在這里等你,歡迎五湖四海的戶外愛好者來這里走走,這里還是攝影的天堂,風車、日出日落、云海霞光、人文歷史、璀璨星空,每一個都能期待你的大片。</p><p class="ql-block"> 愉快的兩天要感謝書記的盛情,也要感謝黃嶺、新康、赤溪、蒲林禪寺為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機會再組織大家來走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汾市|
丹东市|
汉阴县|
广丰县|
大埔区|
威海市|
石渠县|
高淳县|
鲁甸县|
枞阳县|
无为县|
云龙县|
邯郸县|
罗源县|
南部县|
长阳|
福安市|
资中县|
包头市|
西峡县|
扎囊县|
正蓝旗|
衢州市|
保靖县|
安龙县|
建平县|
白山市|
武功县|
嘉义市|
大同县|
湖北省|
龙川县|
乐昌市|
太和县|
长岛县|
成武县|
佛山市|
桦甸市|
红河县|
噶尔县|
若尔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