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3><font color="#39b54a">(拜場花鼓:“三尺方桌搭云臺,哥把妹子請上來,哥哥要唱梁山伯,請妹來唱祝英臺,二人離不開。”)</font></h3><br> 陳揚義(男、丑角)、楊甲英(女、旦角)是安康“小場子”表演的后起之秀。他(她)們2004年進入漢濱區恒口百花藝術團師從陳文城、杜世菊學習安康“小場子”表演。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近二十年來,在師傅的言傳身教下,通過潛心鉆研、刻苦訓練,系統掌握了安康“小場子”的表演技藝,成為一對深受觀眾喜愛的“小場子”名角兒。<br> 陳揚義、楊甲英均在20世紀40年代末出生于文化底蘊豐厚的安康市恒口古鎮。在濃郁的文化氛圍熏陶下,自幼喜好民間藝術,具有一定的歌唱表演天賦。 <font color="#39b54a">走園場</font> 陳揚義,自幼喜好歌唱、表演、習武、敲打鑼鼓等文體活動,是一個能舞蹈、會表演、擅長鑼鼓打擊樂的多面手。1969年入伍,曾參加部隊文藝宣傳隊并受過專業培訓,轉業地方依然酷愛民間藝術。常言道:“人過五十不學藝”,對民族文化的自信使他癡心不改。拜師陳文城,學習安康“小場子”丑角表演。“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他專心一志,鉆研技能,苦練內功。很快就學會了矮樁步、蝎子步、拐子步及三纏腰、三展翅、三碰頭、三吸腿等20余種“小場子”表演規范動作。熟練的掌握了和尚帽、螺絲帽、雙護耳帽、中軍帽、豬耳朵帽、觀音帽、單喇叭帽、雙喇叭帽等10余種草帽花的變換技藝。<br> 楊甲英,學生時代是校園里的文藝尖子,下鄉插隊時曾任大隊文藝宣傳隊隊長。參加工作后,是單位工會文藝骨干。會演唱“漢調二黃”“八岔戲”“花鼓戲”“安康曲子”等多種地方戲曲及民間小調。曾被漢濱區授予“漢調二黃傳習戶”。雖年過半百,但她對民間藝術的追求依然堅持不懈,拜師學習安康“小場子”旦角表演。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她以一絲不茍的嚴禁態度,孜孜不倦的刻苦精神,在師傅陳文城的指導和杜世菊的幫教下,通過細心鉆研,勤學苦練,加之自身扎實的表演功底,很快就掌握了“小場子”旦角唱、舞、顫、抖等表演技巧,學會了“三纏腰”“三點頭”“三磕膀”“三戲水”等20余種“小場子”舞蹈組合規范動作。 <font color="#39b54a">三纏腰</font> 陳揚義、楊甲英,作為“小場子”表演搭檔,可謂珠聯璧合。雖然都是年過古稀的人了,但登臺表演依然魅力不減當年。丑角陳揚義具有一定的舞蹈表演功底,舞步穩健有力,動作靈敏快捷,挑逗詼諧幽默,表演瀟灑自如。旦角楊甲英乃“出水芙蓉,枝頭百靈”,身段靈巧,眉目傳情,舞技嫻熟,聲情并茂。且唱功深厚,歌喉圓潤,清脆悅耳。他(她)們在三尺見方的八仙桌上,旦角粘、顫、扭、抖舞姿翩翩,丑角騰、閃、應、逗詼諧風趣。一柔一鋼,一顫一逗,一招一式,<font color="#333333">一呼一應,默契的配合,真情的表演。自始至終富有朝氣,充滿活力。以溫情、歡顏面對觀眾,讓觀眾賞心悅目。尤其是“</font>矮樁擺扇”“雙燕戲水”“犀牛望月”“鷂子翻身”“鷹擊長空”等一些高難度舞蹈動作的表演,完美無瑕,驚艷絕倫,令人流連忘返。 <font color="#39b54a">三磕膀</font> <font color="#39b54a">雙燕戲水</font> 年過七旬,一腔熱忱,足以可見他(她)們對優秀文化遺產的赤誠之心。為了弘揚,歷時18載,他(她)們隨藝術團上山下鄉為群眾演出千余場次。并多次參加省、市、區“非遺”項目展演,榮獲各類大獎20余項。為了傳承,他(她)們分別收徒傳藝20余人。被授予安康“小場子”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安康“小場子”傳習戶。<br> 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他(她)們老當益壯、不遺余力,令人可敬可佩! <font color="#39b54a">展望未來</font> 李道平 撰文 / 攝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冈县|
阳东县|
巴东县|
正阳县|
太原市|
会理县|
香港|
南充市|
社旗县|
涟水县|
健康|
舞钢市|
同仁县|
班戈县|
阳泉市|
义马市|
灯塔市|
五台县|
偃师市|
徐汇区|
黔南|
邯郸市|
哈尔滨市|
榕江县|
石泉县|
洛川县|
司法|
新源县|
岳普湖县|
永宁县|
江川县|
曲靖市|
黎川县|
青冈县|
江达县|
衢州市|
庄河市|
广河县|
东兰县|
郧西县|
南木林县|